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云:
据真实了义,即妄执本空,更无可破。无漏诸法,本是真性;随缘妙用,永不断绝,又不应破。但为一类众生,执虚妄相,障真实性,难得玄悟。故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无,而且云无,故云密意。又意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于言中,故云密也。(《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二,《大藏经》卷四八,页四
〇四)
此即《原人论》中所说之大乘破相教(详下)。此教以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无执无著,而为道行〃(同上)。禅门泯绝无寄宗,〃本无事而忘情〃之修行方法,即暗以此形上学为根据也。显示真心即性教者,宗密云:
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约事相而示,不约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隐密之意,故云显示也。(同上)?
此即《原人论》中所说之一乘显性教(详下)。此教〃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同上,页四〇五)。禅门直显心性宗〃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之〃修行妙门〃所暗根据之形上学,即在此教中也6
所谓禅者;本只是佛教中修行方法之一种。及后禅宗虽蔚为大国,
而其所讲;仍以修行方法为主。此修行方法所根据之形上学,仍须于〃教〃中求之。宗密以上所讲,虽不必与历史合,然以禅宗作一种学问讲者,则必须用宗密此种和会宗教之方法也。
(6)宗密所述之五教
宗密又作《原人论》,并将儒家道家及佛教各派别所说对于人生来源之理论,比较之。首叙儒道所持之理论云:
儒道二教,说人畜等类,皆是虛无大道,生成养育。谓道法自然,生于元气。元气生夭地。天地生万物。故愚智贵贱,贫富苦乐,皆禀于天,由于时命。故死后却归天地,复其虚无。(《原人论'斥迷执》第一,《大藏经》卷四五,页七〇八)
宗密题此章为〃斥迷执〃,以为儒道此种理论,乃系一种迷执。宗密下文指出此理论所遇之困难。例如:如谓道法自然,则〃万物皆是自然生化〃,不必待一定的因缘而后生,如此则〃石应生草,草或生人〃矣。〃且天地之气,本无知也。人禀天地之气,安得歛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气,何无知乎?〃如此之类,皆儒道之〃迷执〃所遇之困难。人何以有知之问,尤有哲学的兴趣。以前中国哲学,对此问题,似少注意。
宗密于是又考佛教中各派别所说对于人生来源之理论,以为〃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显性教〃。前四宗宗密以为系〃偏浅〃,俱列入〃斥偏浅〃章。末一宗乃系〃佛了义实教〃,列人〃直指真源〃章中。
人天教者,《原人论》云:二
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夭。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故名人天教也。据此教中,业为身本。(《斥偏浅》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七八)
宗密下文指出此宗所遇之困难,以为此宗专讲业报,未言造业者是谁何,受报者是谁何,〃故知伹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同上)。小乘教者;《原人论》云:
小乘教者,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等身,三界胜劣等处。
于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复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复成。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据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斥偏浅》第二,《大藏经》卷四五,页七〇九)
此以色心二法为世界人生之根本,即所谓心物二元论也。世界经成住坏空四时期,即所谓四劫。空则复成,成巳又空;如是循环不绝。宗密更详述云:
从空劫初成世界者,颂曰:〃空界大风起,旁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顰。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种种差别。经+九增减,兼t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原人论*斥偏浅》章自注,《大藏经》卷四五,页七〇九)
此引《倶舍论》颂以说由空劫至成劫世界发生之程序。劫者,梵语劫波,此云分别世节。增减者,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每经百年,人寿即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复从十岁,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如是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二十增减,成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即一世界之终始也。成住坏空四大劫,每劫皆经二十增减。宗密云:,
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
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能坏是水火风等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无世界,及诸有情也。(同上)
此本印度人对于世界起源所持之说,宗密以之比附于儒道二家之说云:
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云虛无之道。然道体寂照灵通,不是虚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须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备矣。地饼以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巳前,穴居野处,未有大化等。(同上)
宗密此所说,对于以后道学家之宇宙发生论;有极大影响。邵康节及朱子对于世界成坏之理论,大体上全与此同。
此小乘宗以色心二法为根身器界之本,比于人天教,进一步矣。但其所谓心,乃是思虑之心,即前六识。〃五识阙缘不起;意识有时不行〃,无色界天亦无四大。故色心二法,本身即有间断,〃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故宗密以为〃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大乘法相教者,宗密云:
大乘法相教者,说一切有情,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转生七识,皆能变现,自分所缘,都无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寤来方知唯梦所变。我身亦尔,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惑造业,生死无穷。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识所变,识为身本。(《原人论*斥偏浅》第二,《大藏经》卷
四五,页七。九)
此即大乘相宗,亦即玄奘等所讲之唯识宗,如上第七章第二节所述。此宗立一相续无间断之阿赖耶识为身本,比上小乘教又进一步矣。但亦有其困难,即下大乘破相教所提出者。大乘破相教者,宗密云:
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执,密显后真性空寂之理。将欲破之,先诘之曰: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识岂真?梦时则梦想梦物,似有能见所见之殊;据理则同一虚妄,都无所有。诸识亦尔,以皆假托众缘,无自性故。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实理。若约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身永。(同上)
此即大乘空宗;吉藏所讲述者,如上第七章第一节所述。吾人在梦中时,不惟梦物,即梦中所见之物,为虚妄,梦想亦是虚妄。由此推之,识所变之境即妄,则能变之识亦非真。一切皆空,即此宗所持也。
此宗亦有困难,盖〃心境皆无,知无者谁?又若都无实法,依何现诸虚妄?〃若真一切皆空,则虚妄亦不能有。故宗密以为〃此教但破执情,亦未明显真灵之性〃(词上)。
直显真源者,乃一乘显性教。宗密云:
一乘显性教者,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死苦。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原人论?直显真源》第三,《大藏经》卷四五,页七一〇)
此即大乘性宗;此宗以本觉真心为一切根本。此天台宗华严宗所讲,如本章第一节与上章第三节所述。宗密以为此乃佛教了义。
宗密又以为儒道及佛教中前四宗所持之见解,亦皆真理之一部分;故又立《会通本末》一章,以总论之。宗密云:
真性虽为身本,生起盖有因由。不可无端,忽成身相。但缘前宗未了,所以节节斥之。今将本末会通,乃至儒道亦是。谓初唯一真灵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变不易(自注:初唯第五性教所说)。众生无始迷睡,不自觉知。由隐覆故,名如来藏。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相(自注: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生灭诸相)。所谓不生不灭真心,与生灭妄相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自注: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所说)。依不觉故,最初动念,名为业相。又不觉此念本无,故转成能见之识,及所见境界相现。又不觉此境但从自心妄现,执为定有,名为法执(自注: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说)执此等故,遂见自他之殊,便成我执。执我相故,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违情诸境,恐相损恼(自注: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说)。故杀盗等心神,乘此。恶业,生于地狱鬼畜等中。复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业,运于中阴,入母胎中(自注: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说)。禀气受质(自注:会彼所说,以气为本),气则顿具四大,。渐成—诸根。心则顿具四蕴,渐成诸识。十月满足,生来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故知身心各有其本,二类和合,方成一人。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究竟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属前转识所现之境,是阿赖耶相分所摄。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与心识和合
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三才中唯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原人论?会通本末》第四,《大藏经》卷四五,页七
一〇)
宗密此论,以为儒道所见,亦是真理之一部分。此巳为宋明道学立先声矣。此论中又有许多见解,可以影响宋明道学者。其对于世界发生之见解,有大影响于宋明道学,上文已言及。此段所引〃禀《受质〃一段;宋明道学讲气质,亦恐受此影响。尤可注意者,即宋明道学中程朱陆王二派对立之学说,此论中已有数点,为开先路。如云:〃然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心气对立;程朱一派,以理气对立,即在此方面发展。又云:〃究竟言之,心外的无别法,元气亦从心之所变。〃一切唯心;陆王一派,以〃宇宙即是吾心〃,即在此方面发展。由此言之,则宗密学说之影响,可谓甚大。就其此论观之,则宗密不啻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箅;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盖宋明道学出现前之准备,已渐趋完成矣。
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唐代佛学称盛,而宋明道学家,即近所谓新儒家之学,亦即萌芽于此时。隋唐之际,有王通。杜淹《文中子世家》谓王通生于开皇四年(西历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西历617年),弟子受业者〃盖千余人〃。唐朝创业功臣,如房玄龄、魏征、温大雅、陈叔达之徒,皆曾〃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及卒,〃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以来,未之有也。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圣人之大旨,天下之能事毕矣。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易》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请谥为文中子〃。杜淹所说虽如此,而《隋书》为唐初人所修,王通无传。《旧唐书》仅于王质、王绩、王勃传中,《新唐书》亦仅于王绩传中,附见王通,称为隋末大儒而已。据此则王通为隋末一相当有声望之为儒家之学者。至于如杜淹所铺张,则多王通之后人所虚造之事实,不足置信m〕。今所传文中子《中说》,亦无甚可称述者。所可注意者,则在佛学方盛之际,有人如此推崇王通,以为能继孔子之业。直接推崇王通,即间接推崇孔子。视此事为儒学复兴运动之一幕,则似可也。
〔注〕或云:皮日休《文中子碑》,谓文中子螅茏佑醒κ铡⒗罹浮⑽赫鳌⒗睿縆杜如晦、
房玄龄,则以唐人说当代时,未必遂为文中子后人所欺(《皮子文薮》,《四部丛刊》本,卷四,页五十)。案皮日休后文中子〃二百五十余年〃(《文中子碑》中自言),其言文中子,如今人谈清初时事,非无错误可能。
(一)韩愈
真可为宋明道学家先驱之人,当推韩愈。《新唐书》本传云: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长庆四年(西历824年)卒,年五十七。自晋讫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义,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路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距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新唐书》卷百七十六,同文影取刊本,页十五)
韩愈《原道》云: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橡有凶有吉。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