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涿鳎缓笥幸佣袷济伞H晃撸灾毯酰科手毯酰咳艄榫逃谄剩潜匚薮四慷罂扇恐砸印#ā洞嫘员唷肪硪唬骋唬
目之眶疱睛,形也。其中光明能见物者,性也。有此形则有此性,有此性则有此形,所谓〃性形俱是天命〃也。习斋《存性编》之主要意思,即为
驳朱子以气质之性为恶之起源之说。其理如上引。习斋以恶之起源,归于〃引蔽习染〃。习斋云:
其恶者,引蔽习染也。惟如孔子求仁,孟子存心养性,则明吾性之善,而耳目口鼻皆奉令而尽职。当视即视,当听即听,不当即否。使气质皆如其天则之正,一切邪色淫声,自不得引蔽。又何习于恶,染于恶之足患乎?六行乃吾性设施。六艺乃吾性才具。九容乃吾性发现。九德乃吾性成就。制礼作乐,燮理阴阳,裁成天地,乃吾性舒张。万物咸若,地平天成,太和宇宙,乃吾性结果。故谓变化气质,为养性之效即可,如德润身,晬面盎背,施于四体之类是也。谓变化气质之恶以复性则不可,以其问罪于兵,而责染于丝也。(同上,卷一,页二)
习斋之意,本欲在人性论方面,打破理学家所说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或性与气质之分。然细按其说,则此二者之分,依然存在。如云:〃当视
即视,当听即听,不当即否_0使气质皆如其天则之正,一切邪色淫声,自
不得引蔽。〃所谓〃天则之正〃,正理学家所谓理,所谓性。惟此〃天则之正〃,非即气质,故〃气质皆如其天则之正〃之言,乃可成立。惟此〃天则之正〃,非即气质,故〃当视即视,当听即听,不当则否〃之言,乃有意义。气质能为邪色淫声所引,而〃天则之正〃则定不能。此理学家所以以气质解释恶之起源也。至〃六行乃吾性设施〃以下一段,与朱子心具众理之说,又几乎无以别。不过习斋以为此即吾人固有形骸之功用。所谓〃极神圣之善,始自充其故有之形骸〃也。习斋此主张,刘蕺山等本亦主张之。蕺山云:
理即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知此则知道心即人心之本心,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刘子全书》卷十一,页五)
又云:
心只有人心,而道心者,人之所以为心也。性只有气质之性,而义理之性者,气质之所以为性也。(同上,卷十三,页三十一)
又云:
昔人解人心道心,道心为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如此说,是一身有二心矣。离却人心,别无道心。如知寒思衣,知饥思食,此心之动体也。当衣而衣,当食而食,此心之静体也。然当衣当食,审于义理,即与思衣思食,一时并到。不是说思衣思食了,又要起个当衣而衣、当食而食的念头。(同上,页三十七)
上文对于习斋之批评,对于蕺山仍可应用。盖〃人心之本心〃,及〃人之所以为心〃,非即人心;而〃气质之本性〃,及〃气质之所以为性〃,非即气质也。故虽以为只有一心,而必又于其中分为动体静体。梨洲对于此问题,亦有类似的见解。梨洲云:
其在人而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同此一气之流行也。圣人亦即从此秩而不变者,名之为性。故理是有形之性(自注:见之于事),性是无形之理。先儒〃性即理也〃之言,真千圣之血脉也,而要皆一气为之。(《与友人论学书》,《南雷文案》卷三,页六)
此虽亦许〃性即理〃之言,为〃千圣之血脉〃,而又谓〃要皆一气为之〃,则仍以气为主体也。
船山对此问题;亦有其见解。船山云:
程子创说个气质之性,殊觉崚嶒。初学不悟,遂疑人有两性在。今不得已而为显之。所谓气质之性者,犹言气质中之性也。质是人之形质,范围著有生理在内。形质之内,则气充之。而盈天地间,人身以内,人身以外,无非气者,故亦无非理者。理行乎气之中,而为气主持分剂者也。故质以函气,而气以函理。质以函气,故一人有一人之生;气以函理,一人有一人之性也。故当其未函时,则且是天地之理气,盖未有人者是也。(自注:未有人非混沌之谓。只如赵甲以甲子生,当癸亥岁未有赵甲,则赵甲一分理气,便属之天。)乃其既有质以居气,而气必有理。自人言之,则一人之生,一人之性,而其为天之流行者,初不以人故阻隔,而非复天之有。是气质中之性,依一本然之性也。(《读四书大全》卷七,《船山遗书》本,页十六)
此以气质之性为气质中之性,实即气质中之理。然气质中之理,即朱子所谓义理之性也。船山此段下文云:
夫气之在天,或有失其和者。当人之始生,而与为建立。(自注:〃所以为质者,亦气为之。〃)于是而因气之失,以成质之不正。(同上,页十六)
朱子所谓气质之性',正就此方面言也。
综合上所引述观之,则在习斋诸人之系统中,理学家所说之理,仍自有其地位,不过诸人之意,以为理不在气外,性不在气质外。此点李恕谷更明之。恕谷云:
在天在人通行者,名之曰道。理字则圣经甚少。《中庸》〃文
理〃与《孟子》〃条理〃,同言道秩然有条,犹玉有脉理,地有分理也。《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见于事,性具于心,命出于天,亦条理之义也。(《论语传注问》,《四存学会》铅印本,页三)
又曰:
夫事有条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是理别为一物矣。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曰物理。《诗》曰:〃有物有则。〃离事物何所为理乎?(同上,页二十六)
此所谓理,与理学家所说之理无大异。其异者即恕谷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事上〃,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事中〃。此点亦为以后戴东原所提出以驳斥理学家者。就此方面思想之发展言,颜、李、东原,实为蕺山、梨洲、船山等之继续也。
(三)戴东原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于清世宗雍正元年(西历1723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西历1777年)。其著作讲〃义理之学〃者,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其《孟子字义疏证序》曰:
孟子辩杨墨。后人习闻杨、墨、老、庄、佛之言,且以其言汩乱孟子之言,是又后乎孟子者之不可巳也。(胡适之先生校本,《戴东原的哲学》,附录,页三十七)
东原又曰:
宋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谈老释者,高妙其言,不依附孔孟。宋以来,孔孟之书,尽失其解,儒者杂袭老释之言以解之。(《答彭进士允初书》,《戴东原集》卷八,〃四部丛刊〃本,页十三)
东原以为宋明道学家之学,皆〃杂袭老释之言〃以解经者。自以辟道学家之学为己任,如孟子以辟杨墨为己任然。?
(1)道,理
颜李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事上〃,东原亦以为如此。并以为此乃杂袭老庄释氏之言。东原云:
在老庄释氏,就一身分言之,有形体,有神识,而以神识为本。推而上之,以神为有天地之本,遂求诸无形无迹者为实有,而视有形有迹为幻。在宋儒,以形气神识同为己之私,而理得于天。推而上之,于理气截然分明,以理当其无形无迹之实有,而视有形有迹为粗。益就彼之言而转之,因视气曰空气,视心曰性之郛郭。是彼别形神为二本,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神与人之神。比别理气为工本,而宅于空气,宅于郛郭者,为天地之理与人之理。(《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页七十八)'
〃此别理气为二本〃下,东原自注云:〃朱子云:'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此理学家所谓气上有理之说也。为驳此说,东原以为阴阳五行即是道。东原云: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易》曰:〃一阴
一阳之谓道。〃《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亦道之通称。举阴阳则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有阴阳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页七十三)
下文续云:〃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以阴阳五行之实体为道之实体;道即是气而非超时空之抽象的理也。此与习斋之以二气四德为天道之意正同。不过此不用四德而用五行,盖四德犹有〃理〃之意味也。至于所谓形而上形而下之分,东原云:
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形谓巳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同上)
阴阳五行之气为道。人物咸〃禀受〃此气,而始有其形质;此所谓气化也。但此气之本身,则无形质。惟其无形质,故为形而上之道。若有形质者,即为形而下之器。此五行之气;非即吾人所见之有形质的水火木金土。盖吾人所见之有形质的物,既有形质,皆形而下之器也。
举人物之生成,皆归之于〃气化〃,则似可不须理学家所说之理矣。然此气之〃化〃,乃乱杂无章,抑依一定秩序条理?东原以为阴阳五行之流行,乃是有条理的。东原云:
。天地之化不已也,道也。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读易系辞论性》;《戴东原集》卷八,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十五聿?代道学之399
页九)又曰:
天地、人物、事为,不闻无可言之理者也。《诗》曰:〃有物有则〃是也。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純粹中正之名。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天地、人物、事为之理得矣。夫天地之大,人物之蕃,事为之委曲条分,苟得其理矣,如直者之中悬,平者之中水,圆者之中规,方者之中矩,然后推诸天下万世而准。《易》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如是,是为得理,是谓心之所同然。尊是理而谓天地阴阳不足以当之,必非天地阴阳之理则可。举凡天地、人物、事为,求其必然不可易,理至明显也。从而尊大之,不徒曰天地、人物、事为之理,而转其语曰理无不在,视之如有物焉,将使学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孟子字义疏证》卷上,页六十至六十一)―
天地、人物、事为,皆有其理。天地、人物、事为,乃实体实事,是自然。其理乃其所应该,是必然。必然是〃必然不可易〃,〃可推诸天下万世而准〃。天及鬼神,皆不能违者。东原云:〃惟条理是以生生,条理苟失;则生生之道绝。〃(《孟子字义疏证》卷下,页一一八)由此言之,东原亦认为有客观的理,非自然界之实体实事,而却为实体实事所遵依者。其与理学家者不同之点,在名词方面,即理学家名此为道,东原不名此为道;在见解方面,即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气上或气先,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气中。正如李恕谷之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事上,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事中也。名词上的争论,无关重要。在见解方面;理学家以为理在气先,乃依逻辑言之,事实上〃无无理之气,亦无无气之理〃,则理事实上亦
在气中。不过理学家可谓为有以理在气先之说而已。东原又以为理学家〃尊是理而谓天地阴阳不足以当之,必非天地阴阳之理则可〃。天地阴阳之理,非即天地阴阳,理学家正如此说。但不能因天地阴阳之理,非即天地阴阳,所以亦非即天地阴阳之理也。理学家谓理无不在,正因天地、人物、事为皆有理耳。东原亦云:〃一物有其条理,一行有其至当。〃(《原善》下,胡校本,页二十三)若认天地人物事为皆有理,则理无不在,何不可说邪?理学家未尝以理为如一物;理学家以理为形上,正明其非物耳。东原此诸语,虽可訾议,然若就东原所以为此诸语之本意观之,关于理气问题,东原与理学家异者,实只在于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在气上或气先,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气中。用西洋哲学中之术语言之,则东原以为理学家以为理乃超世界之上(Transcendpent),而其自己则以为理在世界之中(Immanent)。此蕺山、梨洲、船山、颜、李、东原一致的见解也。
(2)性,才
此外另有一点确为东原与理学家不同者,即理学家以为人人有一太极;人心中之太极,即吾人之性也;太极既为众理之全体,故吾人之性,亦具众理;而东原则反对此说。东原云:
《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言分于阴阳五行,以有人物,而人物各限于所分,以成其性。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有实体,故可分。惟分也,故不齐。(《孟子字义疏证》卷中,页七十三)
以〃血气心知〃为〃性之实体〃,亦即习斋所说〃性形俱是天命〃之意也
东原又云:
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K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气化生人生物,以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巳矣。一言乎分,则其限之于始,有偏全厚薄清浊昏明之不齐,各随其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然性虽不同,大致以类为之区别。(同上,页八十)
东原以类为常存,其类中之个体,则气化所生。若细推之,则仍可至于共相不变之说,不过东原不觉之耳。东原以为每一类之物,其所禀之气,偏全、厚薄、昏明,皆大致相同。惟此类与彼类则不同,所谓〃品物区以别焉〃。故牛之性不能与人之性比;人之性不能与犬之性比也。东原又立性与才之分云:
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才质者,性之所呈也。一舍才质,安睹所谓性哉?如桃杏之性,全于核中之白,形色臭味,无一弗具,而无可见。及萌芽甲坼,根干技叶,桃与杏各殊。由是为华为实,形色臭味,无不区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