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哲学史(下)冯友兰-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上所引《系辞》推衍,而又以图象明之。蔡元定《经世指要》中有经世衍易图:
太?太少少少少太太柔刚柔刚阴阳阴阳
。柔刚阴'阳
静动
此图有三M,看第二层(即中层)时,须连第一层(即下层)观之。如〃阳〃之〃一〃,合〃动〃下之〃一〃为〃=〃,此即阳之象也。〃阴〃下之〃〃,合
①即《中国哲学史》下册第十一章第一图,见本卷第二六五页。一编者注。
〃动〃下之〃一〃为〃—',此即阴之象也。看第三层(即上层)时,须连第二层、第一层观之。如第三层〃太阳〃下之〃一〃,合第二层〃阳〃下之〃一〃及第一层〃动〃下之〃一〃,即为一乾卦=,乾即太阳之象也。如第三层〃太阴〃下之〃—〃,合第二层〃阳〃下之〃一〃及第一层〃动〃下之〃一〃,即成一兑卦三,兑即太阴之象也。第三层〃少阳〃下之〃一〃合第二层〃阴〃下之〃一〃及第一层〃动〃下之〃一〃,即成一离卦=,离即少阳之象也。如是八卦之次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康节云:〃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观物外篇》下)太极不动,是性也。发而为动静,是神也。代表两仪之一及一,及四象之及八卦之三三
=三,是象也。一、二、四、八等,是数也。天、地、日、月、土、石等,是器也。康节云:〃神无方而易无体。滞于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观物外篇》下)〃器〃即具体的事物,即所谓物也。〃器〃与〃神〃不同之处,其一即是〃器〃是决定的。如,此物既是此物,即不能是彼物,所谓〃滞于一方〃之〃定体〃也。故易只言象,〃假象以见体〃。盖象为公式,而具体的事物,则依此等公式以生长进行者也。康节所说之图,皆所以
表示事物生长进行之公式者也。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观物外篇》上)此数也。一至八之数所生之象,即上图所表示。八至六十四所生之象,若以图表示之,即为六十四卦次序之图(图略。)。若将六十四卦次序图横排之六十四卦,自中间断之,复将此两半各折成半圆,更将两半圆合为一圆,即得六十四卦圆图方位图(图略②)。…'
①即《中国哲学史》下册第十一章荦四图,见本卷第二七五页。——编者注
②即《中国哲学史》下册第十一章第六图,见本卷第二七七页。——编者注
十一张横渠及二程
此圆图为一切事物生长进行之公式。如就一年四时之变化而
则六十四卦圆图中〃复〃之初爻,为一阳生,即冬至夜半子时也。阳东行至南方之〃乾〃,即于时为夏。此时阳极盛,而阴亦即生矣。此图中〃娠〃之初爻,即为一阴生,于时即夏至也。阴西行至北方之〃坤〃,即于时为冬。此时阴极盛,而阳亦即又生矣。此即汉人所为卦气之说,而汉人所说十二辟卦,亦恰皆依序排列。所谓十二辟卦者,《易纬*稽览图》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垢〃、〃遁〃、〃否〃、〃观〃、〃剥〃、〃坤〃十二卦为十二月主卦,称〃天子卦〃,亦称〃辟卦〃,〃辟〃亦〃君〃也。所以以此十二卦为十二月之主卦者,六十四卦中,上五爻皆阴,独下一爻为阳者为〃复卦〃II;上四爻皆阴,下二爻皆阳者为〃临卦上三爻
皆阴,下三爻皆阳者为〃泰卦〃H;上二爻皆阴,下四爻皆阳者为〃大壮卦〃B;上一爻为阴,下五爻皆阳者为〃夬卦〃II;六爻皆阳者为〃乾卦〃醒;上五爻皆阳,下一爻为阴者为〃娠卦上四爻皆阳,下二爻皆阴者为〃遁卦上三爻皆阳,下三爻皆阴者为〃否卦〃B;上二爻皆阳,下四爻皆阴者为〃观卦〃B;上一爻为阳,下五爻皆阴君为〃剥卦〃B;六爻皆阴者为〃坤卦〃ii。若以it十二卦分配于十二月:以复卦当一月,以乾卦当四月,以娠卦当六月,以坤卦当十月,则十二月中阴阳盛衰之象,显然可见。故以此十二卦为辟卦,表示一年中阴阳消长之象。就一事物之成毁言,以一花为例,〃复〃为花之始欲开,〃乾〃为盛开,〃娠〃为花之始谢,而〃坤〃则为花之谢。一切事物有成即有毁,有盛即有衰,皆依此公式进行也。
+—张横渠及二程
与周、邵同时而略后者,有张横渠及程明道、程伊川兄弟。横渠名
载(西历1077年卒),其学以气为万物之本体。在其散而未聚之状态
中,此气即所谓太虚。故横渠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又云:〃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吾人所见空若无物之太虚,实非无物,不过气散而未聚耳,无所谓无也。故曰:〃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气中所〃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太和》),简言之,即阴阳二性也。一气之中,有此二性,故横舉云:〃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正蒙*参两篇》)一气之中,有阴阳二性,故为〃一物两体〃。当其为〃一〃之时,〃则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和》)。所谓〃一故神〃也。因其中有阴阳此二性,故〃生絪媪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太和》)。絪缢相荡,即二性之表现也。〃二〃既表现,则细缢相荡,聚而为万物。所谓〃两故化〃也。横渠又云:〃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缢,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欤?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同上)气中有阴阳可相感之二性,故气即不能停于太虚之状态中,而〃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涵有二性之气,〃铟缢相荡〃,或胜或负,或屈或伸。如其聚合,则即能为吾人所见而为物。气聚即物成,气散即物毁。横渠云:〃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同上)离为目,离明得施者,即吾人目之明所能见者。气聚则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有形;气散则不能为吾人所见而为无形。气聚为万物;万物乃气聚之现象。以气聚散不定,故谓之为〃客形〃。所谓〃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同上)。横渠之伦理学,或其所讲修养之方法,注重于除我与非我之界限而使个体与宇宙合一。横渠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牿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名天心。〃(《正蒙'大心篇》)以个体之我为
十一张横渠及二5W
我,其余为非我,即〃以闻见牿其心〃者也。圣人破除此牿,以天下之物与己为一体,即〃能体天下之物〃者也。〃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即破除我与非我之界限,以我及其余之非我为一,亦即以全宇宙为一大我。天大无外;我之修养若至此境界,则我与天合而为一矣。横渠又云:〃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未如之何矣。〃(《正蒙'诚明篇》)此以〃爱之事业〃之工考,破除〃我〃之蔽塞,而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盖就孟子哲学中神秘主义之倾向,加以推衍也。《正蒙?乾称篇》中有一段;后人所称为《西铭》者,亦发挥此旨。
明道名颢(西历1086年卒),伊川名颐(西历1108年卒),兄弟二人之学说,旧日多视为一家之学。但二人之学,开此后宋明道学家所谓程朱、陆王之二派,亦可称为理学、心学之二派。程伊川为程朱一派之中坚人物,而程明道则陆王一派之先驱也。理学、心学之哲学的系统及其所以不同,当于下文中述之,兹仅就修养方法方面述二程之不同。
明道以为吾人实本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不过吾人多执个体以为我,遂将我与世界分开P吾人修养之目的,即在于破除此界限而回复于万物一体之境界。明道云:〃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已。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遗书》卷二上)宇宙乃一生之大流,乃一大仁。人之有仁之德者,即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至所以达此境界之方法,明道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5J0三松堂全集(第三卷)/中国哲学小史
(《遗书》卷二上)吾人但知天地万物本与我为一体,〃识得此理〃之后,即常记而不忘。一切行事,皆本此心作之。此即所谓以〃诚敬存之〃,亦即所谓〃必有事焉〃。只此久而久之,自可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外更不必防检,不必穷索。再有防检穷索,即是〃助长〃。有心求速效之心仍是私心,仍须除之。只〃必有事焉〃,勿忘之,亦勿助之。此外不致纤毫之力。久之自能达到万物一体之境界。此实〃至约〃之方法也。
行此工夫之久,心空虚如明镜。一物之来,其形容状态,镜中之影,各如其状。镜虽不废照物,而其本身不动。吾人之心之应外物,亦应如此。明道《答张横渠书》云:〃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明道文集》卷三)
庄子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道学家亦谓吾人之〃用心〃应如此。不过道家心所应之物,不包情感在内。道家应付情感之方法,乃以理化情,圣人无情感。道学家主张情感可有;但吾人有情感之时,应以情感为非我有。见可喜可恶之事,圣人亦有喜怒之情感。但非圣人喜怒,乃其事可喜可怒也。惟其如此,故其事既过去,圣人喜怒之情感亦亡。此颜回所以能不迁怒也。若常人则自有其怒,故可怒之事既去,而仍有怒心,见不可怒者亦怒之。此所谓迁怒也。其所以迁怒,即因其不能〃情顺万物而无情〃也。
伊川所说之修养法,注重穷理。伊川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遗书》卷十八)涵养须用敬,明道亦如此说。但明道须先〃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此即后来陆王一派所说〃先立乎其大者〃者也。伊川则一方面用敬涵养,勿使非僻之心生,一方面须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求〃脱然自有贯通处〃(《遗书》卷十八)。此说朱子发挥之。
十二朱子。fit
当于下文,更加详论。今所须注意者,即以后道学家中所谓程朱、陆王二大派,实以程氏弟兄分启其端。
十二朱子
朱子名熹(西历1200年卒),其学系以周濂溪之《太极图说》为骨干,而以康节所讲之数,横渠所说之气,及程氏弟兄所说形上形下及理气之分融合之。故朱子之学,可谓集其以前道学家之大成也。关于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之分,朱子云:〃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与陆子静书》,《文集》卷三十六)所谓道,即指抽象的原理或概念;所谓器,即指具体的事物。故朱子云:〃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语类》卷九十五)又云:〃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语类》卷九十四)以现在哲学中之术语言之,则所谓形而上者,超时空而潜存(subsist)者也;所谓形而下者,在时空而存在(exist)者也。超时空者,无形象可见。故所谓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朱子云:〃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语类》卷九十四)
〃惟其理有许多,故物有许多。〃无此理则不能有此物也。朱子云:〃做出那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里有那理。〃(《语类》卷」一〇)不仅天然之物各有其理,即人为之物亦各有其理。朱子云:〃天下无性外之物。阶砖便有砖之理。竹椅便有竹椅之理。〃(《语类》卷四)天下之物,无论其是天然的或人为的,皆有其所以然之理;其理并在其物之先。朱子云:〃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答刘叔文》,《文集》卷四十六)如尚未有舟车之时,舟车之理或舟车之概念已先在。然其时只有
512三松堂全集(第乓卷)/中国哲学小史
概念而无实例,所谓〃但有其理而巳,未尝实有是物也〃。所谓发明舟车,不过发现舟车之理而依之以做出实际的舟车,即舟车之概念之实例而已。故凡可能有之物,无论其是天然的或人为的,在形而上之理世界中,本已具有其理。故形而上之理世界,实巳极完弇之世界也。
一事物之理,即其事物之最完全的形式,亦即其事物之最高的标准;此所谓极也。《语类》云:〃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至。蒋元进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极。'先生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本无此名,只是个表德。'〃(《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即天地万物之理之总和,而亦即天地万物之最螅曜家病V熳釉疲骸ㄌ皇歉黾弥辽频牡览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