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本改变中国 王海涛-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政权打碎了之后,新政权的操盘者,才知道驾驭这个百病缠身的国家,是多么的艰难。一系列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操盘者的艰难不为世人所理解,执政者与在野者谈不到一起,宁愿同归于尽,不愿互相妥协。
这个时代,至少有一点是弥足珍贵的,就是中国的政党政治、共和观念已经萌芽,并且在前所未有的宽松政治环境里成长。可惜,日本的压力,让袁世凯焦头烂额,急功近利和骨子里仇视共和,让袁世凯不可能对所谓的共和产生认同。
或许,内外交困也是袁世凯最后走向独裁、复辟帝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袁世凯发现,共和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共和不能改变解决内乱,也没有让中国强大。
可以说,袁世凯抛弃共和制度,走上称帝之路有多种原因,抛开其自身原因不说,不外乎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局面,让他产生的焦虑。
何以解忧?唯有独裁!当一个坐在权力顶端的人,发现自己处处遭遇内外掣肘的时候,他应该渴望更大的权力。
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发现权力不够大,这似乎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基因。从微观的角度上说,这是一个团体内斗、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说,那些已经足够高政治地位的官员为何会贪污受贿?他们需要很多很多钱吗?是的,他们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的钱换取更多的权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从大的视角上说,这也是中国民主进程多舛的一个心理因素。
袁世凯放弃共和,意味着中国结束一个坏局面之后,掀开了另一个坏的局面。中国走上这样的道路自然有众多的原因。但是作为日本,这个时时在袁世凯的面前示威的一个重要侵略者,其加紧侵略应该是破坏中国共和体制的一个重要力量。
埋葬共和的是袁世凯,但是帮助袁世凯埋葬中国希望的有很多人。这其中,包括日本。
事实上,以二十一条重创初生的中华民国的日本,也为其自以为是付出了代价。随着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中国掀开了一个军阀混战的大动荡时代。
在蒋介石北伐统一全国之前,作为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代表的北京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实际上已经沦为外国人花钱供养的一个傀儡。这个政府,不过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袁世凯本人还有反日的一面,在其当政的时候,政府借款对象主要是西方各国。而袁死后,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上被日本人所控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中央政府的收入无外乎田赋、关税和盐税。田赋已经为地方军人所截留,关税从1854年以来就掌握在外国人之手,大部分用于抵消外债。盐税自1913年以后为外国人掌握,作为外债的抵押。
如此情况之下,政府焉能不破产?
1922年的英文《中国年鉴》显示,当时北京政府每月运转费用需要920万元,而月收入只有23。1万元。这已经是一个彻底破产的政府,没有外债已经无法支撑。
1925年年底财政部和交通部的公告显示,北京政府所欠外债达到22亿元,其中大部分借款来自日本。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上为日本所控制。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五、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一
国民党的北伐统一战争,顺应时势,势如破竹。这个时候,日本悍然出兵阻扰,再次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梦魇。一个统一的中国,不符合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利益
外侮难除,内乱不止。大清国倒掉之后留下更烂的烂摊子,是国家在事实上四分五裂。统一中国,成为驱除外侮的前提。国民党由南向北的北伐统一战争,顺应了时势,一路上势如破竹。这个时候,日本再次以坏人的形象出现。一个统一的中国,不符合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利益。
〃二十一条〃,是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企图独霸中国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将中国变为朝鲜第二的企图,随着一战的结束,从国际环境上而言已经不太现实。
但是趁着一战的〃契机〃,日本毕竟在中国的东北攫取了巨大的利益空间,满洲成为为日本提供粮食、能源的殖民地。1914年到1924年期间,以满洲铁路为中心推进的殖民地经营中,日本获得了2。5亿日元的丰厚利润。与此同时,日本加紧向东北三省移民,到了30年代,向中国东北移民一度成为日本的一项国策。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属于战胜国阵营,但是〃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在此后的巴黎和会上被充分证明。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接管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尽管中国代表表示了抗议,但由于日方以退出和会相威胁,列强最终于1919年4月30日答应了日本的要求:德国此前在胶州湾的权利一概放弃,并交给日本;日本自愿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还给中国,日本军队应尽早撤出山东。
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民族主义,并爆发了五四运动。学生参与政治运动,再次掀起高潮。与晚清应试举子的所谓〃公车上书〃不同,新时代的学校体制,培养了一批〃新青年〃。他们走上街头,打出标语,喊出口号,最后甚至动用暴力,打、砸、烧。
运动往往会有极端手段,温和的手段改变不了历史的方向。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开始,近代的政治运动,流血不断。
6月28日,在凡尔赛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上,中国代表拒绝出席和签字。
日本也受到触动。日本外相电令日本驻华领事,要求中国当局取缔风潮,并避免由此对中国朝野施加压迫,任意挑起中国人反感,而应该冷静观察事态。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战结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美国和英国开始与日本角逐在华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于1922年12月从青岛撤军,次年1月将胶济铁路移交,但是日本已经在中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并大发横财。
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日本内阁调整了侵华策略,既然以二十一条全面控制中国的老路走不通了,日本将重点放在了对东北的加紧扩张。
事实上,割据满蒙(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是日本明治时代以来的既定战略。在1921年的内阁会议上,日本决定,满蒙与日本(此时日本已经把朝鲜并入本国的领土)接壤,是日本国防和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要在维护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继续扩张在这块土地上的势力。
在控制东北的方式上,日本选择了培养中国本土军阀这一方式。张作霖,成为日本在东北的〃合作伙伴〃。
张作霖绿林出身,在大混乱时代的夹缝中发展壮大,并有问鼎中央政权的野心。在日俄战争时期,张作霖就曾与日本沆瀣一气,得到日方的赏识。在日本的扶植下,张作霖成为割据东北的一大军阀。
1922年6月,张作霖宣布〃东北三省自治〃,不受北京政府制约。对于极力在东北扩张的日本而言,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日本表示,政府对张作霖尽可能予以援助。
日本对张作霖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军火援助方面。张作霖用数百万元从日本购得枪支弹药和大炮,还接受了日本援助建设兵工厂。
日本对东北的控制到1931年〃炮制〃出一个〃满洲国〃达到了顶峰。
扶持张作霖以及打造〃满洲国〃,是日本在一战后一段时期内侵略中国的重要举措。与清末时期和后来的全面侵华时期的那种大举进军的策略不同,这一时期,日本主要通过傀儡政权,攫取经济利益。
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于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高涨和其他列强的牵制。
所谓其他列强的牵制,是指美国确立的〃华盛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在亚洲的猖獗势头。
1921年,美国邀请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等9国代表到华盛顿开会。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和太平洋、远东问题,实际上是美国意图限制日本在亚洲的崛起,并拆散在一战期间建立起来的英日同盟。此次会议,打破了日本在中国利益独大的局面,美国在遏制日本方面取得了胜利。
华盛顿会议使日本在外交上遭到孤立,促进了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1924年6月,日本新任外相宣布对华〃四项原则〃:不干涉中国内政,合理地维护其在华合理利益;同情中国的现状;中日共存共荣,经济合作。
19世纪20年代初期,也就是日本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军阀混战的中国正在酝酿〃质变〃——从割据到统一成为趋势。清政府倒台已经超过10年了,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内忧外患并没有比过去减少,相反,由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权力更迭,这个以革命的名义苏醒的民族必然重新拿起革命的武器,解决革命〃不彻底〃留下的后遗症。
动荡酝酿和平,分裂酝酿统一。历史上的中国一直在动荡分裂与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交替。谁能在动荡之中顺应统一的潮流,并建立起一支顺乎民意的军队,就等于抓住了时代的主要矛盾。混乱总是变革的土壤,作为政治变革的〃革命〃在中国总是不缺乏潜在力量。正在北京政权上演权力更迭的游戏时候,南方的广州已经成为革命的摇篮。
被誉为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先驱的孙中山,这个时候声望和革命事业已经走进尾声,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才找到革命的出路:建立一支革命队伍,以武力统一中国;创造了一种超越当初民族革命〃驱除鞑虏〃口号的精神力量——三民主义;寻找外援,在发现日本不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之后,采取了〃联俄容共〃的政策。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在俄国顾问的帮助下,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被任命为校长。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癌症去世,但这并没有阻碍武力统一中国的脚步。这场伟大的统一战争,史称北伐战争。
孙中山离去后,汪精卫和蒋介石成为革命运动中的关键人物。革命政府接下来对广州的武装进行了改组,建立了5个军,其中来自〃党军〃的第一军由蒋介石指挥。
1925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1926年3月,以〃中山舰事件〃为标志,蒋介石发起清党运动。
4月16日,国民党政治会议和军事委员会决定计划北伐。
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的出征,宣告了中国走上又一个转折点,十几年前的那场导致清政府土崩瓦解的革命,有太多的历史任务等待这支新兴的力量来完成。由于北伐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统一全国的目标,并能调动群众,战争势如破竹。仅用两年时间,革命军便抵达山东。
按照这种速度,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当北伐军接近日本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时,〃魔咒〃再次出现。中国历史的此次大转折再次遭遇日本。
日本是如何看待国民革命军这一新势力的崛起的呢?
国民革命军兴起,正值日本在国际遭到孤立之后,宣布调整对华政策,〃不干涉中国内政〃之际。一开始日方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但是随着革命军迁都武汉,并于1927年3月收回汉口英租借,国民革命军取得空前的威望。
新的形势让日本方面认为,革命军以变革政治和社会为目的,〃中国内乱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日军密切注义蒋介石领导的北伐的时候,作为中国新崛起的强人蒋介石,也没有忽略日本。
作为政治家,蒋介石深知,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外部因素,是中国的两个近邻——日本与苏联。由于地缘关系,日本和苏联在中国渗透较深。北伐联合了苏联,自然不用担心苏联的干预,日本则成为一大障碍。
这个时候,年轻的蒋介石已经具有一个政治家狡猾的一面。在北伐战争中的实际行动,让他给列强留下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形象。他与共产党合作,但是又坚决打击共产党,为了得到苏联对北伐的支持,又表示中国革命必须承认共产国际的领导;他在革命阵营中,打击左派以获得右派的支持,又打击右派以表示自己的革命;为了攫取权力,他打击胡汉民,但又与苏联顾问交往密切。
总之,蒋介石有一套政治家的实用主义哲学。加上,蒋介石曾经在日本留学,与日本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他在领导〃反帝〃北伐革命过程中努力获得日本的支持也就毫不奇怪了。
1927年1月,蒋介石接见日本驻九江领事,表示他本人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会尽可能地遵守现有的条约。他还表示承认中国向外国的借款,并承诺将如期偿还,另外革命军队将保护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努力接近蒋介石。蒋介石留学日本时的老师小室敬二郎被派到中国,访问蒋介石。蒋介石向老师表示,革命军没有受到苏联的利用,苏联的制度不可能在中国出现。蒋介石还表示,他理解〃满洲〃对于日本的重要性,〃满洲问题〃应该〃特殊考虑〃。总之,蒋介石〃愿意与日本握手〃。
出兵阻挠北伐,妨碍中国统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主动派戴季陶为代表,到日本探听其政府对北伐的确切反应。
蒋介石此番举动让日本作出这样一个判断:蒋介石口头上是一个过激派,但实际上是一个务实派。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讲,蒋介石与日方的来往,有〃卖国〃的嫌疑,但是从现实角度而言,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已经是一个学会游走于列强门前的政治家。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各种因素最后导致蒋介石未能破解日本加在中国之上的〃魔咒〃。蒋介石的聪明和政治智慧,最终并没有换得日本对北伐战争的支持。从此,日本成为蒋介石的梦魇。
蒋介石的失算,主要是因为日本方面首先出变故。1927年春,伴随一场席卷西方列强的金融危机,日本发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