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8-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子。阿骨打兄乌雅束 (康宗),1113年12月死,由阿骨打嗣位为都勃
极烈。阿骨打自幼“力兼数辈,举止端正”,“好弓矢”,“善射”,23岁,
“被短甲,免胄,不介马,行围号令诸军”。在世祖、肃宗、穆宗、康宗时,
就作了许多出众的事,例如参加平定女真内部叛乱;用他的建议教统门、浑
蠢、耶悔、星显四路及岭东诸部,“自今勿复称都部长”;统一号令,擅置
牌的置于法,“一切治以本部法令”;“减盗贼偿法为征三倍”,贫者卖妻
子以偿债的“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所有这些都是重大的变革和
规定,都出自阿骨打的主张。阿骨打在对辽的问题上,也得到世祖的称许,
世祖对穆宗说:“乌雅束柔善,惟此子足了契丹事。”
阿骨打即位为都勃极烈后,女真军事部落联盟已快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这样就出现了如何再迈出一步把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改造为一个新的统治机构
——国家的问题。
随着统一的女真民族初步形成,为了反抗和摆脱辽朝对本族的奴役和向
本族外寻求发展和扩大奴隶制的新途径,反辽斗争的初步胜利,更加刺激了
女真新兴奴隶主集团建立国家机关的强烈愿望。1113年,阿骨打出兵得胜,
射死辽将耶律谢十后,国相撒改派其长子宗翰和欢都子完颜希尹向阿骨打建
言立国称帝,后来吴乞买、撒改、辞不失等又率官属进言上尊号。与此同时,
阿骨打也得到渤海人的支持和帮助。杨朴是铁州渤海人,进士出身,官作到
秘书郎。他劝阿骨打说:“匠人教给别人规矩之法,不一定就使这个人掌握
了手艺的技巧;教给别人知识的人是大家景仰的楷模,但不一定就能使别人
也照他所说的去做。大王您创立军队,应当把家当成国家一样,思考如称霸
天下,做一个万乘之国的圣王,这就不是千乘小国所能相提并论的了。现在
各部兵马都归大王您指挥,它的力量可以把大山拔起来,把大海填成平川,
然而却不去改造旧的,创造新的。我愿大王您册封自己皇帝之号,封立诸蕃,
传檄四方,四方响应大王,千里江山一夕可定。这样,疆域就东接海边,南
面紧邻大宋,西边与西夏相连,北边可与辽国相接。从而建立万世不朽之宏
… Page 23…
业,兴千古帝王之社稷。如果一个人行动犹豫不定,前怕虎,后怕狼,则祸
害反而会很快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不知大王认为我说的如何?”
阿骨打听了甚是高兴,吴乞买等女真大贵族也都以杨朴的话为是,于是
在1115年正月元旦,阿骨打即帝位,国号大金,改元收国。阿骨打所建立的
金王朝,标志着女真族奴隶制社会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它即将代替辽朝实
行全面的统治,它的发展在东北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
位。
阿骨打称帝后,扩充和整顿了金朝的军队,逐渐地向南扩张。当时,辽
朝在天祚帝统治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的实力也因内江而大为
损耗。这时辽境内被压迫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女真人、渤海人和汉人纷纷起
义。9月,辽军事重镇黄龙府被金攻占。1120年,金宋结成“海上之盟”,
夹攻辽朝。1125年2月,辽天祚帝在逃往西夏途中被金兵俘获,辽境全为金
占,历时达210年之久的辽朝也从此消失了。
在反辽战争胜利后,金朝统治者开始把战争引向北宋统治区域。1125年
10月,金兵大举南下,由于北宋军民的抵抗而暂时北撤。1126年秋,金兵又
大举南下,第二年4月攻陷首都汴京(即今开封),灭亡了北宋。南宋初年,
金对南宋政权也构成了严重威胁。1142年,由南宋主和派与金达成了“绍兴
和议”,最后南宋以高昂的代价换得了暂时的苟安。到1164年,双方再订“隆
兴和议”。从此,宋金双方开始了长期的均衡对峙时期。一直到1234年,金
才被蒙古军队所灭亡。
李白与杜甫对中国诗歌艺术的重大影响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神仙和圣人都是受到人们顶礼膜拜的。李白和杜甫
却以诗歌的高超艺术,被称为“诗仙”和“诗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屈指
可数、寥寥无几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杜二人的诗是何等的绝妙了。大
文学家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二人的诗风代表着中国诗歌艺术的两个巅峰,即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他们的风格是很不相同的。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淡泊名利使他的心胸宽广,爱好广泛。他好诗好剑,
喜山逛水,又一生漂泊于山水自然之中,所以极富飘逸、豪放、浪漫主义精
神。李白传世至今诗篇1000有余,这些诗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山水诗多,对
祖国山河热爱使他的表现手法,经常出现夸张,如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多么潇洒、豪放。又如:“蜀道难,难于
上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等
不胜枚举。李白诗歌的第二特点,是律诗不足百首,绝大部分采用汉乐府歌
行,古近体诗,写诗不拘泥形式,意在传神,乐府歌行更宜于表达他那种奔
放的感情和壮阔的内容,更利于自由发挥他的创作才能。
李白的诗歌从整体来说是浪漫风格,他的创作艺术已超出了一般的文学
作品,构成了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
和李白截然不同,杜甫生在唐代封建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青年时
期经历的“开元盛世”,和中年以后,也就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混乱,两
个不同世界。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痛苦,都成了诗人笔下诗歌的内容,现今
人们对“杜诗”给以极高评价,因为他观察范围广,认识深,并且艺术手法
高,远远超过以前的诗人。
… Page 24…
杜甫的诗中,时事诗和政治诗占了一大部分,不管是陈述政治见解,还
是揭发统治者的昏庸残暴,或是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关怀,都是以个人的情感
和实事相结合。杜甫的大部分诗篇充溢着个人和时代的血泪,有着巨大的感
人力量,这正是杜诗的最大艺术成就和魅力所在。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写景兼抒情的诗也占有很大比
重。他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予以刻画,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
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此外,杜甫还写了一
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以及生产劳动的诗,同样贯注了充沛
的个人感情,并具有时代气氛。杜甫在不同的诗中用典用词,朴实中现才华,
简炼中透风采,使许多都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总之,李白、杜甫的诗歌特点与艺术风格足以让我们叹为观止,他们的
诗与其创作艺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万古流存。
下面我们就分别了解一下李白和杜甫。
唐朝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由于在政治上较开明、稳定,所
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很多文学家有留世之作。其中李白就更为世人称赞。
据传说,李白出生时,天上有太白金星出现在碎叶城,久久不散去,所
以后人说,李白之所以文采激涌,是因为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巧得很,
李白的父亲给李白所起的字,又是“太白”,因此,人们对这个美丽的传世
童话都深信不疑。其实李白的少年时期与常人无差别,他四五岁时随父亲去
四川,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因商务关系远迁四川(也有说李白祖籍在四川)。
在四川李白开始了他的童年读书生活,李白的确是一个聪慧的人,他5岁开
始诵读诗书,10岁又攻读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15岁已能写诗作赋,曾作
诗赋多首,如五言律诗,《初月》、《雨后望月》、《对酒》、《晓晴》等
诗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据《唐诗纪事》上所记载:“时太白齿方少,英气
溢发诸为诗文颇多”。然而,此时李白虽少年有成,可却气浮性躁,骄傲轻
狂。相传,李白当时听从父亲的安排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因天资聪颖,
所读的书,一目十行,过目能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渐渐地便厌烦起来,
小脑袋瓜儿便想中途弃学,整日游山玩水,漫山遨游。忽然一天,李白走过
一条溪水旁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听了很感动,改变了中途弃学的念头,从此就发奋读书,完成学业。后
来那条小溪便因此被称为磨针溪,至今民间还有“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到自
然成”的谣谚。
自从李白由“磨针”之事顿悟后,便发奋读书,不但读经诵古,而且也
读佛经、道书,并在学文的同时,与父亲学剑,以后他写诗,出口成章,挥
墨成文,均与这顿悟刻苦学习有关。另外,由于每日习武、舞剑、培养出了
他豪爽、豁达的性格,他不但剑术好,而且常亲自体验侠客之行,历史上记
载他“少年侠、手刃数人”李白自己也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剑,成了他的武器,他的壮志的象征,他的一生几乎和剑没有分离过,剑且
常常出现在他的诗作中:“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抚剑夜吟啸,雄
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白愈来愈喜欢学习了,不但如此而且愈来愈觉得学
的知识技能不够用了,因此在他18岁时,把自己关在匡山中,从师东严子(当
时著名的隐士,梓州人赵蕤),苦练本领。现存的《拟恨赋》,便是他此时
所作。据说李白前后三拟 《文选》,不如意就烧掉,只留下《恨》赋。靠着
… Page 25…
这样的刻苦、认真的精神,李白不但使自己的学识更加深广、扎实,而且也
造就了自己豪爽飘逸、心胸豁达的可贵气质。
公元725年,李白24岁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刻苦修炼,他认为
大丈夫必须有四方之志,于是,他再次出游成都、峨眉,然后买了船顺流东
下,到三峡,经巫山过荆门,到江陵,开始了他的持剑行义,孤蓬万里征的
漫游日子。
近20年来,李白与四川的奇山秀水朝夕相处,不仅产生了极深厚的感
情,而且这里已成了他名符其实的故乡,但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又
不得不依依惜别,走上漫游的长途,带着这种心情,在途中,他写下了《荆
门浮舟望蜀江》的诗:“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逶迤巴山尽,摇曳
楚云行。”深情地歌颂着可爱的家乡。尽管如此,离家远游毕竟是李白要走
向自我施展才华的第一步,因此,愉快欢欣、跃跃欲试的激情还是不由自主
地从心底涌出。现在世人尽知的著名七绝 《朝发白帝城》,就是在这次出蜀
途中离开白帝城到江陵时所作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年青的李白犹如一只羽翼丰满的
雄鹰,充满着豪气,开始了他的雄伟之旅。
初出茅庐,李白一下子觉得天地宽阔、浩大,他思虑再三,决定先向南
游。于是,他下江陵、游洞庭、登庐山,在这种访山游水的过程中,李白把
他那一腔报国家展才华的豪情壮志尽情地表现在诗作中,写出了《大鹏赋》、
《望庐山瀑布二首》等不朽名作,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27岁那年,李白
遇上了两件终身难忘的大事:一是,在襄阳认识了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
同住同游,同进同出,他的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在此时创
作出来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短短四句28个字,寓景于情,寄情于景,其情,其景真是令人
叹为观止。
李白遇见的第二件大事,是他因才华横溢而很快闻名江南,在安陆被宰
相许圉师看中,把自己孙女嫁给李白为妻,从此李白便长期居住在安陆,以
后即使去远游,也以安陆为中心,有了栖息之地。
游山玩水,交友娶妻,并没有消磨掉李白豪放的性格,他依然记得自己
漫游的目的。他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对自己的才能很是自负,认为
一个富有才能的人是应当并且也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的,因此常以大鹏鸟和良马自比,如他在《大鹏赋》里所说:“大鹏一日同
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泡溟水……骤骥车天马,
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飞。”
然而,这种豪放的性格和侠义的行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不可能尽
心顺意的。一方面李白自己恃才孤傲,不屑与庸俗的官场文人为伍,另一方
面当时的那些居高位者同样也讨厌李白的为人,不能接受他的孤傲。转眼李
白四处漂泊已到三十五六岁了,仍旧是一介平民,虽胸有韬略,却得不到用
武之地,但是倔强的李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正如他自己诗里所说:“时
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大夫未可轻年少。”“珠
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他还是一直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经过十几年的漫游,李白也感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