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隶给第二集团军;与此同时,第二集团军要把第四十三、第五十三军转交给第二装甲集团军。陆军总部给北翼部队的指令要求第九集团军将集中的兵力经加里宁向北推进,以便协同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第十六集团军)消灭那里的敌人。但是,俄军在加里宁的部队抵抗顽强,增援的俄军又从四面八方调来保卫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进展缓慢,因为,“第十六集团军中央和左翼当面的敌军仍然坚如磐石”冯·包克1941年10月14日的战争日志。这种分兵的主张最早是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还是由陆军总部提出的,现阶段还不得而知。。
陆军总部发出包围莫斯科的野心勃勃的指令时,它大概希望参战部队总能设法克服气候上的困难。如果结冰期比预计来得早,那就更好,也就解决了问题。但是,事实上,天不作美,从十月中旬开始,大规模运动的部队因陷进松软的地面而无法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行动不可能按照最新指示的精神进行。俄国的秋天很不利于军事行动而且这里地形的特殊性质使局势出现灾难,对未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大雨滂沱时,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为粘如胶状的沼泽。所有的公路(只有明斯克—莫斯科公路除外)由于路基不坚实,很快变得跟周围的农田差不多,难以觉察地隐没在其中。即使在平常条件下,这些公路也很糟糕,根本不适于大规模部队运动;可是遇到这种天气,这些公路很快变成了一条条走上去发出吱咯吱咯响的宽阔的烂泥路,如胶似漆地粘到企图通过的车辆上。人马挣扎着前进,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人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马尸遍地。机械化部队的境况也不佳。他们的车辆陷进泥淖,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动弹不得。唯一能动弹的是那些宽履带车,它们缓慢而又吃力地拖着其他车辆或火炮沿途前进,直到燃料耗尽为止。其结果,当然是造成补给奇缺。补给品不能按时运到。只有为数有限的补给品被空运进来。从周围农村搜罗来的大量拖拉机和轻便马车被广泛利用起来,千方百计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补给品运给前线部队。
补给分队没有足够的燃料,部队不得不从周围田野里挖掘马铃薯充饥。即使由明斯克通过莫斯科的这条主要公路(有些地方还未竣工,现在又挤满了大批车辆),也很快变成了一条泥泞不堪、水坑遍布的长带。结果,交通运输几乎停顿下来,只得抽出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尽其所能养护这些公路。最后,德军各师被分散在几百英里长的地带上,而数以千计摩托车辆陷入泥坑,焦躁不安地等待冬天的到来—一只有冬天才能把它们从泥淖中解救出来。不用说,德军只习惯于西欧的公路,现在在俄国,它们宛如陷进自然灾难的魔掌;就是以最顽强的意志作出最大的努力,它们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敌军也受到同样困难的阻碍。但是,使德军大失所望的是,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机动性。他们的轻型车辆和卡车离地距离较高,并装有泥链,较能适应这种气候条件,而且他们的士兵对这种气候条件一点也不陌生。此外,敌军还有一大有利条件:除了要调运增援部队以外,他们对机动暂时不感兴趣。即使调运新部队,他们在莫斯科东边和他们的前沿后面,还掌握着完好无损的铁路网。如此严重地阻挡着德军运动的泥淖,却帮了俄军的大忙,为他们向前线调遣援军赢得了时间。
然而,攻势还在继续,虽然在同气候与顽敌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战斗中,进展十分缓慢。尽管如此,直至十一月初,德军还在取得进展,因此指挥官们没有绝望,士兵们没有泄气;他们都知道,虽然已经获得了重大战术成功,但还要取得有效的战果,尽管他们认为这些战果已垂手可得。
第二装甲集团军只控制着奥廖尔-图拉公路古德里安:《装甲先驱》(伦敦,迈克尔·约瑟夫,1952年版)第242 页:“可用于此目的的唯一的一条从奥廖尔至图拉的公路当然不是用来通行重型车辆与坦克的,因而才用了几天就给碾得支离破碎。另外,善于爆破的俄军在撤退途中炸毁了所有桥梁,并在公路两侧所有合适的地点设置了大片的雷区。”。它将其装甲部队的大部连同“大德意志”步兵团一起集中归第二十四装甲军指挥。这些部队得到了充足的燃料补给——为了满足他们甚至不惜扣减其他部队的燃料。十月二十四日,他们从姆岑斯克向图拉推进,十月三十日抵达图拉。但是,面对俄军的顽强防御,进攻部队力量不足,攻不下图拉城,特别是因为从西部赶来的第四十三军在阿列克辛附近受阻。这就意味着,第二装甲集团军的东翼现在极其薄弱。此翼暂时尚未受到攻击,但是人们观察到运兵列车正在由东向它运动。因此,该集团军命令第五十三军进至装甲先头突击部队后方,保护东翼。同时,第二集团军正在沿库尔斯克-诺沃西利一线逐步向纵深推进,于是来自东南方向的危险看来差不多令人满意地解除了。
计划从西面向莫斯科进军的第四集团军受到俄国新部队(第四十九、第四十三、第三十三集团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其正面南段,要向前越过谢尔普霍沃—纳拉地区的奥卡河是不可能的。其北翼(第四装甲集群)面对第五、第十六集团军的抵抗,边打边进,直抵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一线。
在第九集团军前线,第三装甲集群在加里宁遭到第三十、第三十一集团军的阻滞,但是凭借其步兵军,它成功地在北面建立了一道薄弱的防线以抗击第二十九、第二十二集团军,往西可与加里宁地区部队联系,还可与奥斯塔什科夫以西的第十六集团军进行松散的联系。
到这时,前线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只有旱季来临,公路内外可以运动时,才能继续总攻。无论如何,广为分散的德军师必须加以集中,并把大多陷在后方的炮兵调至前线。也就是说,一切取决于老天爷。眼下只有听“烂泥将军”摆布。
在天气强加于德军的这段停战期间,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新指令,要集团军群的两翼部队重新在各自方向上实施进攻。十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命令得到第二装甲集团军机动部队加强的第二集团军向顿河挺进,其右翼进军沃罗涅日,以便先发制人,粉碎俄国新部队可能从该地区发起的进攻,并协同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将其歼灭。十月二十九日,这道指令幸运地被撤销了,但那只是在冯·包克陆军元帅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这将削弱他南翼攻势的力量)之后撤销的。现在,陆军总部转而命令德军尽快重新开始对莫斯科的突然袭击,切断莫斯科通往南方的铁路线。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消除了第一道指令引起的忧虑。但是,十月三十日传来了要消灭伏尔加河与拉多加湖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突然指令。基于这个考虑,中央集团军群将使用第三、第四装甲集群以及尽可能强大的支援步兵来夺取莫斯科以北地区,并从那里派遣装甲部队进逼雷宾斯克,然后进军沃洛格达!同时,将切断并摧毁俄军北方部队的交通线。这些野心勃勃的目标对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来说,类似一个事后的抚慰,尤因这些未来军事行动的首要部分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本身的观点完全吻合。眼前的麻烦是对莫斯科以北的进攻。一旦这场进攻获得成功,下一步就可想而知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一向只有一个目标,它从来没有放弃这个目标——莫斯科。
只要读读冯·包克与哈尔德的日记,看看从十月到十一月部队士气如何一落千丈,乐观主义如何消失殆尽,就会令人十分沮丧。他们屈服或认输倒不是因为大自然的威力;说实在的,他们在拼命地想方设法战胜大自然。冯·包克看到在克里木正在取得的进展——这多么晴朗的天气和干燥的大草原,他是多么忌妒不已啊!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亲自向希特勒讲述了天气给运输造成的巨大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希特勒过去只看到书面报告,因而不能完全理解。俄国防线的加强(据报道,十月十日,朱可夫将军担任了莫斯科前线的指挥,索科洛夫斯基将军任参谋长,布尔加宁为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局部攻势的发起,西伯利亚新部队到来的报告,莫斯科产业工人临时部队的组成萨姆索诺夫:《莫斯科近郊大会战(1941年一1942年)》(莫斯科,1958年版)第72页:“战争爆发后不久,仅莫斯科地区‘四天之内’就组建了十一个新师,共十万六千人。”,在首都周围热火朝天筑起的防御阵地据苏方资料(引自萨姆索诺夫上述著作的第97页),约有五十万人被用于此目的。,这一切都表明,俄军决心誓死保卫他们可爱的莫斯科,他们的抗战决心与顽强精神丝毫未减。
同时,陆军总部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分理由为他们的处境感到忧虑。由于损失惨重,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二千五百人左右,即相当实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当然,这意味着他们的战斗潜力也相应下降。装甲部队的步兵力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装甲团的战斗潜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因此,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般事态令人灰心丧气,但并不完全令人惊奇,因为在过去四个月中,所有部队都负担过重,消耗过大,而又不能给他们补充足够的人员或物资。士气也受到影响,士兵的失望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吹大擂地宣传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已经打赢了,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却心里明白,俄军的抵抗实际上加强了。不过,德军士兵依然勇气十足,锐气未灭。
德军的补给是依靠那些狭窄婉蜒而又极易遭袭击的交通线。不错,在十月份,铁路线又被修复,火车现已向东驶至布良斯克、维亚兹马、尔热夫,但是铁路远远没有达到最高利用率,被破坏或摧毁的设施、桥梁,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修理或重建。因此,总的说来,补给能力大大低于人们所期望的。俄国游击队越来越使人头痛,在巡逻队稀少的后方地区,他们比较容易袭击补给火车,破坏铁路设施。补给机构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运至铁路终点站,然后往往通过残缺不全的公路,经过长途运输送到前线部队。但是,现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部队的冬装还没有运到,机械化运输工具又缺少防冻剂。
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二航空队自始至终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在此过程中,它的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凯塞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俄国秋天多雨、浓雾,寒冷的恶劣气候也对德军不利。飞行员(包括近距离支援战斗机飞行员)只有在看得见目标的时候才能进行攻击,而大目标又很罕见。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包围战之后,很少发现大规模部队运动。……敌人的据点都是些孤立的小掩体,遍布乡间,高速飞行的飞机极难发现与击中,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T —34型坦克出现得越来越多,即使在最糟糕的地面、气候条件下机动性也很强。对付这些情况要求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同时,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常奉命去迎击俄国低空飞机的扫射以保护我军部队的完全,不然士气会受到影响。成功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好机会总是瞬间即逝。事实上,防空火力与反坦克火力是一种较好的防御,虽然由于地形不利,缺乏应有的掩护,作用有限。尽管我们的飞行员攻击得很勤很狠,然而条件仍不利,使得他们的努力无足轻重。”
不久,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决定,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特别是在情况迅速变得几乎无法对付时,继续进攻莫斯科是否还有意义。但是,只要在年底前还有解决战斗的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马恩河战役的记忆仍然紫绕在德国军事领导人的脑际。他们担心再次让取胜的机会在最后时刻从指缝中滑掉。因此,尽管明知可使用的力量不足,他们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含义,还是冒险继续这场战役。使他们惴惴不安并愿做最后一拼的,还有一个考虑:倘若决定不转入进攻,在冬季的数月里如何据守已经拉得很长的战线呢?战线上不计其数的空隙、弱点,将直接诱使敌人进行突破。德军的侧翼很长,没有预备队来加强。同时,前线已逼近莫斯科,那是个大铁路枢纽,俄军能方便自如地向四面八方调遣部队,而德军却被牵制在旷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有一个决定:利用一切机会继续进攻。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符合前线司令的观点,他一心想充分利用隆冬到来之前预期的霜冻期。实际上,霜冻期是十一月初开始的。
这个进攻计划再次要求进行一场包围战,来一个钳形突击。第二装甲集团军夺取图拉这个交叉点之后,将立即向东北方向的科洛姆纳进军。几乎被视为不可避免的是,在进行这些作战期间,第二装甲集团军不得不使用其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保护自己不断拉长的东侧,因为战斗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还掉在很后面,不能承担此任务。第二集团军将向叶列茨和叶夫列莫夫运动,与在别尔哥罗德附近停顿下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取得联系,并在翼侧进行纵深掩护。在北面,第九集团军将协同第三装甲集群往东向伏尔加运河挺进,然后作为钳击的左路转向莫斯科。在这里无疑也要抽调大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第四集团军(其北翼有第四装甲集群)将直接向莫斯科进击。随后跟进的还有两个师,这就是集团军群绝无仅有的预备队。
当预期的霜冻于十一月初来临,烂泥变成冻土的时候,冯·包克坚持要尽早地展开部队,以便在可怕的冬雪降落之前能赢得尽可能多的作战时间,但在事实上,补给情况需要推迟发动进攻。最后,北翼与第四装甲集群定于十一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