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德] 汉斯·雅各布森-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舰的保护。
因此回顾起来,我们可以说邓尼茨在一九四三年夏季作出的继续进行潜艇战的决定是正确的。不过,寄希望于潜艇能在一九四三——四四年冬季的六个月中重新成功地对运输队进行作战这一点却成了泡影。这是由于同盟国防御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所致,其速度和效果几乎是意想不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的悲剧在于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二年,潜艇这一武器从未强大到足以完全实现对它所寄予的希望。虽然一九四三年春德国拥有的潜艇数量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差不多达到了邓尼茨一九三九年夏宣布的若要确保赢得吨位战的胜利所需的数量,但为时已太晚了。到这时,同盟国的反潜防御力量已变得非常强大有效,结果是同盟国的造船厂最终赢得了吨位战。这便奠定了尔后同盟国全面战胜德国的基础。
诺曼底登陆
德国地处欧洲大国之间,在历史上长期充当欧洲大战战场这一悲剧角色,这就促成德国人对地面作战和地面部队的各方面都非常熟悉。而德国的政治与军事思想却很少考虑海上力量和海上作战问题。在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普鲁士所以能两次得以生存下来,仅仅因为它是英国的盟国,但这段历史几乎被遗忘了。一九○○年以后,当德国开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时,它才多少意识到一点舰队的重要性,但对海上作战仍不重视。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数百万人在广阔的大陆战场上作战,使德国再次忽视了海上作战,尤其是致它于死命的远距离海上封锁更不为人们重视。德国的海岸从未受到过威胁,它的海岸防御措施,仅仅是根据在不到三十英里长的佛兰德沿海地区,对付英国的经常性轰炸和空袭的经验而制定出来的。还有一些海上作战经验是在与土耳其陆军和海军联合防守达达尼尔海峡时取得的。
一九一九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能拥有一支不超过十万人的陆军,和一支既无飞机又无潜艇的小规模海军。再次对英作战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全部战备工作集中于建立最低限度的、对付陆上进攻的防御系统。海军负责管理保留下来的岸防炮台,但毫不关心两栖作战的可能性,因为无人认为会在德国沿海地区发生登陆作战。那长达六百海里的海岸线大部分面临波罗的海,要到达这里非通过丹麦海峡不可,其余的面临北海的海岸线则处于小岛、流沙及恶劣气候的保护之下。
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一年西线德军海岸防御的发展
一九四○年春季战役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德国控制的领土增加了一倍,海岸线延长到三千五百海里左右(不包括较小的岛屿),而且大部分暴露在直接来自海上的攻击之下。那时,英国太弱,根本不能进行任何大规模作战。但是,德国为了防备来自空中与海上的袭击和进攻,却不得不对他们在法国西部的新的潜艇基地、参加“海狮”作战行动的舰艇与驳船的集结港口、以及他们刚占领的沿海运输线加强防御。为此,他们不得不在各主要港口,特别是潜艇基地建立岸防炮和高射炮阵地,并在沿岸地区建立中型炮台。实施这项旷日持久的计划,耗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由于一九一八年以后德国进行了大规模裁军,它几乎没有什么武器储备,尤其是重型的海军火炮。因此,它只好从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抽调一些火炮部署在挪威北部至法国西部沿海地区。为了一旦实施‘海狮”作战计划而需要掩护部队横渡英吉利海峡,部署岸防炮兵的工作是从英吉利海峡最狭窄的地段开始的。当时那里一共部署了四座海军炮台:
格罗塞·库尔菲斯特炮台(格里角):四门280 毫米岸防炮;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炮台(维梅纳附近):三门305 毫米岸防炮;
林德曼炮台(桑卡特西部地区):三门406 毫米岸防炮(在拉里·柯林斯的小说《F行动》里描写的就是这座炮台——贴者注);
托特炮台(格里角南部地区):四门381 毫米岸防炮。
此外,在这些地区还部署了几门280毫米口径的陆军岸防炮和一些小口径炮。附带说明一下,所谓“大西洋壁垒”的大部分照片就是在这个地区拍摄的。
可是,希特勒却主张优先实施另外两项大型计划。他鬼迷心窍地认为,英国将试图夺回在挪威的立足点,所以他下令在那里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到一九四四年为止,从挪威的纳尔维克至哈尔斯塔地区的内外防御配系已拥有约四十座炮台,其中七门是口径为406毫米的重炮。挪威的卑尔根港及其海上航道则可得到三十三座炮台的防护,其中有七座是装备了二十一门210至280毫米火炮的重型炮台,八座是装备了三十四门127至155毫米火炮的中型炮台,还有十八座是装备了六十六门88至105毫米火炮的轻型炮台。总计,在挪威沿海一共修建了三百五十座口径为88至381毫米的岸防炮台。
不但如此,希特勒还坚持实施海峡群岛的八年设防计划。当时每月要向这个岛输送九万吨物资,并调去了三万两千名民工。到一九四四年已经建成十一座配备了三十八门210 至305 毫米火炮的重型炮台,不过计划修建的几个机场一个也没有修成。从海峡群岛的地理位置考虑,在该岛修建工事实际上浪费了大陆防御、构筑潜艇洞库及以后修建V—1火箭设施所亟需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个八年防御计划不得不大大压缩,每个大基地平均只修建两座重型炮台和三座中型炮台,较小的港口则只修建两座中型炮台。
上述两项计划所需的炮兵总数已远远超过海军的炮兵实力,因此,一九四○年夏季又组建了陆军岸协炮兵部队。一年之内就组建成二百七十一个炮连,其中有九十八个部署在挪威,而且还有六十二个正在组建过程中。这个计划名不符实,有许多火炮很旧,且无防护设备,匆忙凑合起来的炮手也没有受过海上目标射击训练。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
对俄国进攻的失败和美国的参战,促成了一个崭新而危急的局面。打击西方同盟国军队的最好方式仍是潜艇战。当时,德国潜艇主要从比斯开湾的几个基地出航作战,每月使同盟国损失五十万至七十五万吨位船舶。德国的大部分陆军和空军正在东欧作战,消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在西欧只留下了三十三个步兵师(其中有许多正在进行训练)和一些缺乏战斗力的空军与海军部队(潜艇部队除外)。最高统帅部在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发布的、有关沿海兵力指挥权的第四十号元首指令中已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指出欧洲的所有沿海地区都面临西方盟军登陆的危险,即使是目标有限的小规模登陆也将会严重影响德国的作战计划。该区的三军部队应在一名可信赖的司令官的统一指挥下,作好防御作战与反击的充分准备;全部武装力量都要投入战斗,甚至德军占领区的民政当局也应归该司令官指挥,“如果可能,应在敌军登陆之前,或至少刚刚登陆,就使敌军的进攻土崩瓦解”。特别令人玩味的是,两年以后,隆美尔元帅正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协调作战行动的,但他竭尽全力也只取得部分成功。第四十号指令还要求加强沿海地区所有的防御工事和据点,明确划分沿海各防区的范围(这点至少在法国从未实行)。指令最后规定了各沿海防区的职责,有关事项的轻重缓急,以及空、海军的任务。但是指令并没有指明西方盟军会选择何处登陆。
一九四一年底,英国突击队对挪威的小型基地成功地进行了突袭,这可能就是上述指令产生的直接动因。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八比法国卢瓦尔河口的圣纳泽尔的港口设施遭到盟军更大规模的突袭,进一步说明发布上述指令的重要性。这次突袭机敏而果敢,获得了某些成功。不过,它暴露了德军的弱点,因而对防者更有教益。在圣纳泽尔获得的经验,对一九四二年八月十九日击退敌军对法国迪埃普城和港口的攻击,则帮助更大;盟军那次突袭几乎彻底失败,而且提醒了德军需进一步加强沿海防御。从圣纳泽尔和迪埃普突袭中汲取的主要经验是,盟军部队一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将不会直接攻击任何较大的港口,而可能在不设防的海滩登陆,并从背后攻占港口。当时对如何抗击第一波登陆部队的观点是不一致的,这点留待后面说明。但无论如何,必须首先完成主要港口的最低限度设防,以免遭受突然袭击。
在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的一份形势分析报告中,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盟军可能会在法国的西北部实施一次目标有限的登陆作战,目的是摧毁布雷斯特、洛里昂和圣纳泽尔的潜艇基地,并可能先在塞纳湾建立一个临时的桥头堡。于是德军便采取措施加强了潜艇基地的防御。
盟军的作战计划
从驻法国的德军的防御不完善、实力有限及缺乏训练和战备的情况来看,盟军本来完全能够在一九四二年以较小的兵力在法国建立一座桥头堡。但实际上,美国当时打算对法国的科唐坦半岛或相似的某一地点发动一场有限进攻(称“大锤”作战行动),并且接着在一九四三年春以六个师的兵力在勒阿弗尔和布洛涅之间进行一次大规模作战。然而由于英国不同意,认为当时对法国进行一场有限战争不恰当,最后美国答应在北非登陆,虽然这样做很可能要把横渡英吉利海峡对法国的进攻推迟到一九四四年春。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盟军在北非登陆成功。一九四三年五月,轴心国军队在突尼斯的抵抗全部告终;根据一九四三年一月卡萨布兰年会议一致通过的计划,盟军于同年七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登陆。那次会议作出的另一项决定是,不在当年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进攻,因为到一九四三年九月中,能在英国作好临战准备的英、美军不会超过二十一至二十四个师,而德军在法国却驻有四十四个师。这次会议没有明确发动进攻的具体日期。一九四三年五月在华盛顿召开的联合参谋长会议首先提到将一九四四年五月一日定为“为进一步发动进攻而在欧洲大陆夺取一个立足点的战斗的目标日期”。
德军在一九四三年采取的措施
对德国人来说,北非登陆是一次战略上的突然袭击,德军损失了一个精锐的集团军,一块很有价值的阵地以及大量物资。盟军一九四三年七月在西西里登陆、接着九月又在萨莱诺登陆,这样,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和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德国的人力和物力的紧张;即使德国人能赢得时间加强法国的防御,他们也不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当时,德军各方面的高级指挥官都认识到形势危急,并试图使他们统辖的、相当有限的装备和兵力发挥最大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密切的协作和坚定的决心,而未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形势。
根据元首第四十号指令,西线最高司令和D集团军群司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是该地区的总指挥,他负责协调所有军队、甚至党派组织与民众的行动。他的参谋人员认为,盟军登陆舰队将会取道最近的航线穿过英吉利海峡;这样,危险区就局限在海峡东部大约从索姆河口到斯凯尔特河口一带。因此,在这两个地区之间集中了大量步兵师,并在加来-布洛涅战区部署了强大的重型炮兵群。在它的西部,部署的防御兵力却很稀疏,尤其在塞纳湾以西地区更是如此。三十英里长、极宜登陆的海滩只有一个战斗力很弱的师防守。很长一段距离才设一个观察哨,各观察哨之间和后侧均未设防。布列塔尼半岛的防御力量更加薄弱,不过那里只有极少数海滩适宜登陆,绝大部分是多岩石和西风狂啸的地带。
甚至在建造重型岸防炮台的工作方面,多佛尔海峡以西英吉利海峡法国沿岸地区也比其他地区落后。海峡群岛部署了过量的重型炮,而比斯开湾沿岸的五个主要基地仅仅只有两座重型岸防炮台(部署在纪龙德河口的第二座重型岸防炮台当时仍在修建中中),瑟堡只有一座作好战斗准备的240毫米岸防炮台;勒阿弗尔没有部署重型岸炮,只有一座170毫米岸防炮台。部署在瑟堡西部格朗维尔和勒阿弗尔北部奥克特维尔的岸防炮台(每座炮台有三门380毫米火炮)都仍在修建中,因动工太晚,直到一九四四年六月还未完工,这些阵地虽然不一定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应该是非常有用的。
总的来说,对于日益恶化的形势似乎只能听天由命,寻求可行的改进措施的敏感性也荡然无存。由于没有一个利用一切办法充分发挥防御部队作用的统一计划,因而形势更加恶化。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三日,希特勒发布了第五十一号元首指令,坦率地承认了在俄国的失败和西线日益增长的登陆威胁。指令指出了法国对继续进行战争的极端重要性,考虑到盟军可能会在丹麦登陆,“因此,我已决定加强西线的防御,特别是在我们将对英发动长期战争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正是敌军必然会进攻的地方”(这段话表明希特勒结束了他的一贯的典型论点,并有了新的转变),“定点配置的武器应集中在易受攻击的沿海地区的主要防御地段……万一敌军强行登陆,……我们就进行反击,阻止其扩大登陆场,并将他们赶下海、……”。指令还提出了加强防御部队的人力与物力的具体措施,并向德国空军、海军和潜艇部队下达了指示。简言之,第五十一号指令以紧迫的语调重复了第四十号指令的内容,再次要求把主要防御地区限制在丹麦至法国的沿岸,至于挪威的防御问题只在给海军的命令中提到过,要求海军暂时削弱大西洋潜艇部队的实力,而在北海海域集结大批潜艇准备投入战斗。
与此同时还公布了一项新方案。此方案要求当时担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的隆美尔元帅视察欧洲西北部的防御情况(视察从丹麦开始,然后到法国阿图瓦、科唐坦、荷兰,最后视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