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ㄒ淮铝τ诨指春实亍H欢堑幕疃⒉凰忱瞥浅卣幔肭鼐恼绞侣庞蟹锤矗贾彰挥写蚩置妗:伞⒄帕加肓醢罹崾σ院螅笳瘢痪俟ハ买4ǹぶ窝舻裕ń窈幽嫌碇荩酝缜康挚沟那鼐敌辛送莱潜ǜ础!�
    当时,赵国将领司马卬带领一支赵军由上党郡方向南下,进入到平阴县(今河南孟津北)的黄河北岸,有从孟津渡河进入三川郡、走三川东海道西取函谷关进入关中的动向。刘邦察觉到了司马卬的意图,领军由颍川北上,攻克平阴县,封锁了黄河渡口,迫使司马卬放弃了渡河入关的打算。然后,刘邦领军南下攻击三川郡治洛阳,在洛阳东与秦军交战失利,被迫放弃了由洛阳直接西去,经新安、渑池一线,夺取函谷关进入关中的想法,迂回南下。于是,刘邦军由洛阳经轩辕道(今河南偃师东南)退回颍川郡。再次进入颍川以后,刘邦让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与张良一道领兵往南阳郡方向移动,准备夺取南阳西部的武关,走商洛道攻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六月,刘邦军南下攻击南阳。在颍川和南阳交界的犨县(今河南平顶山西南),刘邦军击败秦南阳郡守齮统领的秦军,乘胜追击,包围了南阳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南阳郡守齮据宛城坚守,刘邦急于西进入关,无意停留攻坚,于是绕过宛城,打算一气向武关方向突进。张良觉得不妥,劝告刘邦说:“足下虽然急于尽早进入关中,然而秦军兵力尚众,前后据险而守。如果不攻占宛城西去,前遇强敌阻击,宛城秦军再从后面追击,腹背受敌,非常危险。不如突然返回偷袭宛城。”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领军连夜改道折回,偃旗息鼓,清晨突然出现在宛城城下,里外三重将宛城团团围困,即将大举攻城。 
    突然遭遇不测,宛城军民慌乱,南阳守齮以为战也是死,不战也是死,决意自杀。常在左右的亲近部下、舍人陈恢劝谏说:“事情尚没有完全绝望,请府君容许我出城面见刘邦,劝说他接受我军有条件投降。如果不成,到时再死也为时不晚。”陈恢出城面见刘邦说:“臣下听说将军身受怀王之约,先入咸阳者王关中作秦王。而今,将军停留止步,围攻宛城。宛城及南阳诸县,共有数十城池攻守联防,南阳军民以为战也死,降也死,人人乘城坚守死战。将军若连日攻城,伤亡必多,战事必久;将军如果绕道西去,宛城守军必定紧跟尾随。将军前有城池守军,后有追击搔扰,必不能顺利西进,最终落得空负怀王之约的结果。为将军计量,不如宽待南阳军民,盟誓约降,封赏南阳郡守,让他继续驻守南阳,然后整编宛城秦军,统领他们一道西向攻取关中。如此一来,南阳境内诸县军民,将闻声争开城门迎接将军,将军进入关中之路,必将畅通无阻。” 
    刘邦接受了陈恢的提议。宛城开城投降,刘邦入城,接受政权,收编军队。他如约封南阳郡守齮为殷侯,命他继续担任南阳郡守,封陈恢食邑千户,然后统领楚军旧部和新编的秦军一道西进。 
    南阳受降,在刘邦集团建立汉帝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此之前,刘邦军与六国反秦军一样,与秦军激烈交战,双方皆用严峻的手段对待对方。宋留投降章邯,被送到咸阳处以极刑。刘邦项羽联军攻下城阳,屠城报复。秦与六国之间,仇恨愈深。至南阳受降为止,刘邦军是楚军的一支,先是沛县县军,以沛县人为主体,后是砀郡郡军,以砀郡人为多数。在转战各地的过程中,虽然不断有兵员的补充,大体上仍然以泗水郡和砀郡地区出身的人,也就是楚国和魏国军民为主。秦军成建制地编入刘邦军,是从南阳开始的。由于南阳处置秦军投降得当,从此之后,秦之官吏军民,开始大规模地倒向刘邦。南阳受降以后,事态的进展完全如同陈恢所言,南阳境内诸县,纷纷开城投降。刘邦军西进至丹水县(今河南淅川西南),秦军将领高武侯鰓、襄侯王陵投降。继而进攻郦县(今河南南阳西北)和析县(今河南西峡),也都不战而降。在顺利进军的形势下,刘邦命令部队所过一律不得掳掠施暴,明令禁止报复秦人、残破秦土的做法,于是秦国人民欢喜,民心开始瓦解。 
                  
开封不尽有陈留
    历史是文明的核心。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文明,是一种不断地被冲刷淹没、又不断地被重建整修的文明,就在这种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似乎隐藏着一种历史的顽强和坚韧。 
    我整理历史,到刘邦取陈留、战开封、大败秦将杨熊于曲遇时,遥想当年开封、陈留一带,可谓是人杰地灵,英雄际会。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开封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孟子以仁义说惠王于宫廷,邹衍、淳于髡受礼遇于梁都。张仪相魏亲秦,苏代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劝诫。地处东西南北交汇之地的大梁,成为辩士的乐土,游侠的天堂。最难忘的是信陵君无忌,他在大梁建府邸,备车马,敞胸开怀,集聚三千门客,开游侠养士的时代风气。千千万万的新潮青年,视信陵君为偶像,视大梁为时尚的圣地。张耳有幸在大梁入于信陵君门下,刘邦又追随张耳习染先人遗风,代代相传,又是何等一种景象。 
    公元前225年,秦军围困大梁,秦将王贲掘黄河引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魏假投降,魏国灭亡,大梁成为废墟,往日繁华,一时荡然无存。秦末乱起,魏国复兴,首都定在大梁东北的临济。章邯包围临济,围城打援,击杀齐王田儋,败走楚将项它,绝望的魏王魏咎自焚殉国,又是一场可歌可泣的史剧。 
    时到二世三年,刘邦西进关中,抵达陈留。由于大梁的荒废,陈留成了豫东地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陈留郊外,刘邦与郦食其、郦商兄弟有了戏剧性的相会,得到郦氏兄弟的协助,夺取陈留,取得了粮食兵源,力量大为增强。 
    刘邦是楚怀王任命的砀郡长,为砀郡最高长官。抵达陈留以前,刘邦军先以沛县,后来以砀县为中心展开活动。虽然名义上是砀郡长,实际上只控制了砀郡的东部地区,砀郡西部的陈留、开封一带,一直在秦军手中。刘邦占领陈留,郦商部下数千陈留兵加入,使他对于砀郡的控制,有了相当的进展,砀郡成为他名副其实的根据地,砀郡出身的将士成了继沛县人之后刘邦集团的又一层核心力量。我整理历史念及于此,切切深感开封、陈留一带,不去不得了然。 
    公元2006年8月,我由荥阳经郑州去开封。未动身以前,开封的朋友说:开封屡经黄河淹没,古城遗址已经深埋在地下,地上几乎是荡然无存,比不得豫西地区地势高敞,遗址多存。朋友是挚爱乡土的开封人,或许是怕我去现场而生失望,先作预防性的告诫。他调侃自谦之余,某种黯然神伤之情,丝丝缕缕难以抹去。我读过开封地层图,清代的开封城,在地下四米土中,垂直而下,七米处是明城,而北宋的都城汴京,连带前后建都于此的金和后周、后汉、后晋、后梁的所谓六朝都会,都埋在地下十一二米深处,至于魏都大梁,已经远去地下十四五米,如何可以寻觅得了? 
    车行东出郑州,入中牟县,过官渡古战场,进入开封市境内。先去大相国寺,这是始建于北齐天宝六年(公元555年)的佛寺,据说是信陵君旧宅所在。我流连于现存的清代建筑当中,想见当年信陵君大宴宾客,延请夷门隐士侯生就坐上席的光彩。寻夷门故址,经过包公祠、开封府、龙亭,穿越河南大学到铁塔公园。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历经近千年时间,至今屹立于开封城下。铁塔在开封城东北,其地古来为夷山所在。夷门是魏都大梁的东门,以邻近夷山得名。开宝寺塔本来建在夷山顶上,千百年岁月沧桑,洪水反复淤积,夷山成为平地,山顶的铁塔也就齐同于地面了。环绕开封的城墙保存完好。经友人指点,我上夷山,攀城堞,荒草萋萋,林木掩映之中,远远有车马铃声,仿佛是魏公子无忌亲自驾车来迎接侯生、朱亥。 
    午后匆匆去陈留,昔日的“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名城,如今已是衰败残破的小乡镇,倘若郦生再世,他大概是不会再劝告刘邦用兵于此,陈留已经无财可取,无人可用。遍访陈留,已经无人知道故城所在,已经无人知晓往日的荣光。终于找到一位怀旧的当地耆老,带领我们寻找城墙遗址。在乡间玉米田中,又寻得东汉文人蔡邕墓,有民国十二年所立石碑,据说原有坟丘,毁于文革云云。 
    开封、陈留一带豫东地区,在黄泛区中,由于黄河变故,屡屡被河水淹没。千百年来这一带地区的地上建筑,不断地被冲毁,被淤积埋没,又不断地被重建,被整修新筑。冲毁,重建,再冲毁,再重建……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几乎成了黄河下游文明的宿命。体量至此,我终于理解了开封友人眼中的那种黯然神伤的悲哀。 
    辞别豫东,回到故乡成都,我去金沙,我去少城,我去寻访我少年时代的踪影。往日的田园风光,菜花黄,豌豆绿,捞鱼的金沙小河旁,如今都是小区餐饮楼房。少城里,祠堂街,将军衙门上,如今都是大道银行商场。黯然神伤之余,在旧址故地处,寻到新立的街牌和石碑。街名依旧,东门街。石碑由市政府所立,指明这一带地方是明清以来的少城旧址,诸多遗物故迹云云。睹物思人,我好生感慨,由于岁月变迁,三十年前故迹,已经需要立石以标示,千百年前的遗址,被泥沙埋没,又何必过多地伤感?创建,破坏,再创建,再破坏,再创建……这种创建和破坏的交替循环,也许就是人类文明的命运。然而,国破山河在,山崩河移,历史犹存。只要历史的记忆不曾消失,被破坏的文明定将得到重建;只要历史的记忆还在,文化和传统就可以复兴。只要走到这片土地,只要一块小小的石碑,只要一段短短的文字,历史就可以复活在你的心中。 
    历史是文明的核心。开封、陈留以东的黄河下游文明,是一种不断地被冲刷淹没、又不断地被重建整修的文明,就在这种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似乎隐藏着一种历史的顽强和坚韧。 
    当我继续整理历史,由开封、陈留南下西去以前,聊以这段文字寄语开封的友人,或许可以轻减他心头的沉重,他那黯然神伤的眉头,或许能够稍许舒展否? 
                  
章邯投降了项羽(1)
    项羽与章邯约降于洹水南岸的殷墟。章邯面见项羽痛哭失声,既有往日对战厮杀的恩怨,也有当今赵高逼迫的无奈,更有愧对先帝故国的羞辱。 
    巨鹿之战惨败,章邯军退守漳河一带,以河内郡为基地,西以河东郡为依托,南以三川郡为靠背,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顽强抗击诸侯国联军的进攻。从二世三年一月到七月,一直与联军反复拉锯作战,战事异常艰苦。 
    项羽歼灭王离军,在巨鹿稍作休整以后,统领诸侯国联军,开始向漳河一带步步紧逼过来。自章邯夷平邯郸城后,漳河以北已无据点可守,章邯军一部沿河内一线漳河南岸设防,利用漳河天险,作坚守河内的准备。章邯认为,只要保住河内,战局就有逆转的希望。 
    漳河与黄河之间的棘原一带(今河北大名),章邯军曾经筑有甬道为王离军输送粮食,后来被楚军英布军和蒲将军军切断。王离军被歼灭以后,章邯军停止对英布军和蒲将军军的反扑,转入收缩防御,以棘原为中心,在漳河和黄河之间高壁深垒,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集结兵力,阻止联军部队由东北方向迂回包抄河内。胜利后的项羽军在棘原以北渡过漳河,仍然以英布军和蒲将军军为前锋,布阵寻求与章邯军主力决战。章邯军坚守不应,项羽军开始向章邯军的壁垒发起进攻,攻坚作战。项羽军攻势猛烈,章邯军不利,步步为营,有序地向河内郡安阳县方向收缩。 
    安阳县在河内郡北部,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古往今来,南北贯通华北平原的交通大道多经过这里。秦帝国时代,河内广阳道由河内经安阳到邯郸,走巨鹿到广阳,一直通达右北平,大体上沿着今天的京广铁道线,是燕赵地区最主要的交通要道。河内郡曾经是魏国的领土,地在黄河以北,上党郡和邯郸郡以南,东接河东郡,南隔黄河与三川郡相望,为连接河北地区和河南地区的枢纽要地,也是秦帝国进出关东地区的生命线洛阳—成皋—荥阳—敖仓一线的北部屏障。秦末之乱以来,河内一直为秦军坚守,未曾失过手,成为尔后秦军反攻的基地。章邯东阿战败,退守濮阳,依靠河内方向的支援,得以先守后攻,最终击败项梁。章邯渡河北上,攻克邯郸,迁徙邯郸民人到河内,置于河内郡府的监控使用之下。王离围攻巨鹿,章邯以河内为后方,屯重兵、筑粮道供应王离军。王离军被歼灭,章邯收缩于河内郡。所有这一切行动,依恃的正是河内局势的稳固,背靠三川郡、就食敖仓粮的有利地势。 
    然而,自从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先帝老臣被诛杀,赵高出任丞相当政以后,章邯在朝廷上已经失去了内援。巨鹿战败,王离军被歼灭,身为秦军总帅、统领中部军掩护王离围攻巨鹿的章邯,已经受到朝廷方面严厉的责问,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尔后连连退守,朝廷方面责让促战的使者,接二连三抵达军中,更使章邯陷于内外交困的苦境。 
    四月,赵国将领司马卬统领一支赵国军队由上党郡南下,突入河内郡西部,抵达黄河孟津北岸,大有渡过黄河、进入三川郡的动向。司马卬军进入孟津北,切断了河内郡与河东郡的联系,如果司马卬军渡孟津攻占三川郡,河内的章邯军将被彻底包围,粮道也将被断绝。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颍川郡的刘邦军突然进入三川郡攻占孟津,迫使司马卬军放弃了南渡的意图。尔后,刘邦军由孟津攻击洛阳失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