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如风--元朝的另类历史-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旧臣更不高兴。一行人走到延安,就与关中的蒙古宗臣秘密联系,起兵兴戈,准备拥和世回大都争帝位。不久,这些人窝里反,内讧连连,和世只得跑往察合台汗国的老亲戚也先不花处躲避。
元仁宗也松一口气,如果众人把这个侄子抓回大都,还真不知如何“处理”他。于是,他便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此举看似合情合理,实则为人留下口实,种下日后的隐忧。其实,答己皇后和铁木迭儿之所以鼓捣元仁宗立硕德八剌,原因是武宗皇帝的儿子和世少年时代英锐之气显于脸面,而硕德八剌看上去“柔懦易制”。所以,同为自己亲孙子,答己自然倾向于拥立看上去容易摆弄的硕德八剌为皇储,这样的话,日后元仁宗有好歹,继位的孙子也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她更年期后的性生活也不会被“打扰”。
元仁宗不像哥哥元武宗那样好色,却是个嗜酒成性的酒鬼。他的“驾崩”,实则是酒精深中毒使然。马上帝王家族,遗传数代,DNA中都带有高度酒精,欲罢不能。
成吉思汗陵墓
元仁宗葬所,与先前诸帝一样,都是埋葬于“起辇谷”。但是,“起辇谷”到底是什么地方,说法多多,成为后世学者白首苦思也找不出答案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认为“起辇谷”在斡难河流域(今黑龙江上游鄂嫩河),有人认为“起辇谷”是蒙古语“怯绿连河”的转音,即在今天蒙国境内的克鲁伦河岸边,有人说应该是蒙古阿尔泰之北的山谷之中,有的说是成吉思汗逝世地六盘山附近。最浅显的说法,是讲起辇谷就是今天成吉思汗墓所在地的鄂尔多斯草原上。此说最不可信,成陵应该是类似衣冠冢的陵墓。
当然,传说中陵内藏有一块灵骨以及吸附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的一绺白色公骆驼顶鬃毛,确实是全体蒙古人的精神圣地。笔者在2006年6月曾亲自去成陵参观,国家新近投资一亿二千万人民币,把成陵修葺得金碧辉煌。成陵所在地伊金霍洛旗阿腾席勒镇从前属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现改盟为市,称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汉意为“宫殿”,守护“鄂尔多”的人称为“鄂尔多斯”,专职守卫“鄂尔多”的族群称为“达尔扈特”,日后,守陵人群日益繁衍,这些“达尔扈特”便以“鄂尔多斯”部族名义在草原上作为标识,守护成陵则成为这一族群的天职。由于鄂尔多斯部在明英宗天顺时期(1457—1464)迁到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奉“八白室”(八组专门祭祀成吉思汗的白色帐蓬)于其中,清初迁至伊金霍洛,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可以这样说,真正埋葬蒙古诸帝尸身的陵墓群仍旧是个谜团。这与蒙古帝王入葬的习俗大有关联。据《元史·祭祀志》所记: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氈青绿纳奇实为帘,覆棺亦以纳奇实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奇实,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
以此观之,其棺木形状很像埃及的木乃伊形状。而最初记载元帝埋葬之法的,当属元末文人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一书中,他这样写道:
“历代送终之礼,至始皇为甚侈,至穷天下之力以崇山坟,至倾天下之财以满藏郭,至尽后宫之女以殉埋葬。坟土未干,而国丘墟矣!其它如汉唐宋陵寝,埋殉货物亦多。如汉用即位之年上供钱帛之半,其后变乱多遭发掘,形体暴露,非徒无益,盖有损焉。元朝官里,用梡木二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小大,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则已漫同平坡,无复考志遗迹,岂复有发掘暴露之患哉!诚旷古所无之典也。夫葬以安遗体,遗体既安,多赀以殉何益!”
这种记载,与西方人马可·波罗、加宾尼以及波斯人拉施拉等人记载的内容相类似,即深埋土葬,不起坟茔,以此来保密葬所。
忽必烈以前的蒙古大汗,其卫士在护送他们灵柩去葬地路上,会尽杀所遇之人,“杀时语之曰:往侍吾主”,道遇马匹也宰杀,以供亡帝“地下”所用。成吉思汗棺柩运送途中,护送卫士杀人数千。杀人最多的当属蒙哥汗死后尸体运送途中,自四川钓鱼城至“起辇谷”,凡杀两万多,途中所遇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逢之必死,真正的“丧门星”。忽必烈之后,途中杀人之事再无记载。
蒙古皇帝死后,汉人官僚送帝柩至大都建德门就不能再往前走了,举行祖奠仪式后,“百官长嚎而退”,剩下的“旅程”,由蒙古王公、怯薛以及卫士担当。由此,汉人官吏从来不知“起辇谷”位于何地。
19生如夏花:汉化帝王的悲剧
公元1323年(元英宗圣治三年)阴历八月初四夜,年仅二十一岁的元英宗正在距上都以南三十里的南坡行帐中挑灯看书。忽然,帐外一阵混乱,隐约听得丞相拜住的怒斥声。
元英宗披衣欲起,未及唤人,御帐门却被人踹开,一身鲜血的元英宗大舅哥铁失率数人闯入。还未等元英宗开口叱责,他当胸一刀,楞生生把这位青年皇帝捅死在御床之上。一刀不解恨,又怕元英宗未死,身为禁卫军头目(忠诩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铁失又连砍数刀,直到元英宗身首分离才停手。
这一个充满血腥气味的夜晚,标志着大元朝由盛到衰的开始。年少英毅的元英宗硕德八剌为帝仅三年,即为贼臣所弑。与其同时被杀的,还有年纪比他稍稍大些、年轻有为的中书右丞相拜住。
少年帝王少年臣
——元英宗、拜住的政治改革
元英宗硕德八剌,乃元仁宗嫡长子。元仁宗刚咽气,其母后答己就把铁木迭儿重新任命为中书右丞相。趁元英宗未正式即位,铁木迭儿一朝大权在手,对政敌进行疯狂报复,把先前弹劾过自己的御史中丞杨朵儿只和中书平章萧拜住二人逮捕处决,在中书省换上了自己的心腹黑驴(其母亦列失八是太后答己的心腹老淫媒,铁木迭儿、失烈门、纽邻这三个面首均是这老娘们“介绍”给太后答己的)和赵世荣为平章政事。两个多月内,铁木迭儿杀人、逮人、整治人、换人,生杀予夺大权皆在己手,完完全全过了一把“皇帝瘾”。
公元1320年四月,硕德八剌正式即帝位,时年十八。刚开始,太后(现在是太皇太后)答己和铁木迭儿并未拿这位乳臭未干的年轻皇帝当回事,以为他不过是手中的牵线傀儡。结果,登基礼完毕,太皇太后来入贺,“(元)英宗即毅然见于色”,对生活不检点的奶奶根本不给好脸。答己大悔,出门跌脚叫道:“谁曾想我扶立这么一个孩子!”
当然,政治那一套面子上的事情该做还要做,元英宗尊“皇奶奶”为“太皇太后”的册文上全是好词,不仅“表彰”了她养育父亲元仁宗和伯父元武宗的“功劳”,又大肆吹捧她对自己的“慈爱”:
“王政之先,无以加孝,人伦之本,莫大尊亲。肆予临御之初,首举推崇之典。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仁施溥博,明烛幽微。爰自居渊潜之宫,已有母天下之望。方武宗之北狩,适成庙之宾天。旋克振于乾纲,谅再安于宗祏。虽有在躬之历数,实司创业之艰难。仪式表于慈闱,动协谋于先帝。莫究补天之妙,允如扶日之升。位履至尊,两翼成于圣子;嗣登大宝,复拥佑于眇躬。矧德迈涂山,功高文母。是宜加于四字,式益衍于徽称。谨奉玉册玉宝,加上尊号曰仪天兴圣慈仁昭懿寿元合德泰宁福庆徽文崇祐太皇太后。於戏!兹虽涉于强名,庶庸申于善颂。九州四海,养未足于孝心;万岁千秋,愿永膺于寿祉。”
铁木迭儿要夜里按时到答己太后床上“值班”,自然知晓老情人心中的“隐忧”,马上联合中书左丞相合散以及黑驴等人,准备搞宫廷政变,企图推立硕德八剌的弟弟、时为安王的少年兀鲁思不花为帝。少主无主见,拥推成功后肯定比元英宗易于控制。
结果,诸人行事不密,元英宗很快得悉此事,立刻与心腹大臣拜住谋议,果断逮捕了谋乱诸人。本来,拜住准备马上招集官员鞠审,元英宗年纪虽轻,英毅果决,表示:“这帮人如果招供时牵扯进太皇太后(答己),事情就不好办了。不如立刻都推出去斩了!”这招很灵,既避免了被逮捕诸人把太后与铁木迭儿的宫闱丑事张扬出去,又使太后答己等人顿时丧失了这些“左膀右臂”,再也救他们不得。最可惜的是,元英宗之弟兀都思不花根本不知道奸贼们推拥自己为帝的事情,事败后糊里糊涂被降封为“顺阳王”,不久,又被赐死于家。宫廷政治就是如此残酷,稍不留神,身为帝胄至亲,也要立赴黄泉。
此招“敲山震虎”真灵,铁木迭儿虽然没有被牵涉入案,他也知道新帝英明,马上乖乖称病在家里躲了起来。元英宗年少老成,为“安慰”铁木迭儿,还把谋乱诸臣被没收的家产、田宅也赐分给他一份儿,表示此事与他“无关”。
不久,时任中书左丞相的拜住到新城参加其祖父故丞相安童的立碑仪式,铁木迭儿以为有机可乘,马上入宫想重新“办公”。结果,未待他入内殿,元英宗派人传旨阻止他:“爱卿年老,宜自爱,待新年入朝未晚。”怏怏之下,老混蛋回到府邸,这次真的生起重病来。拖了大半年,铁木迭儿竟然忧惧而死。过了两个月,大权旁落的老淫后答己也前后脚随奸夫而去。
在此种情况下,元朝政事完全掌握在元英宗及其心腹重臣拜住手中。
拜住,乃忽必烈丞相安童的孙子,而安童又是成吉思汗的最得力臣子“太师国王”木华黎之后。拜住五岁丧父,由其母怯烈氏抚养成人。怯烈氏丧夫时年才二十二岁,对拜住严加训教,延请汉儒为师,孜孜不倦,终于把拜住教育成仁礼兼备的人才。由于家世显赫,拜住十几岁时就袭任元廷的怯萨长,元仁宗时代又进“荣禄大夫、大司徒”。
元英宗当太子时,常常听闻拜住盛名,让人招唤拜住入东宫想与他交谈,被拜住一口回绝:“我乃天子侍卫长宫,依礼不得私下与太子相往来,嫌疑之际,君子所慎!”时为太子的元英宗得知此语,心中更加敬重拜住为人。所以,继位不久,他马上以拜住为臂膀,明里暗里与铁木迭儿奸党相抗衡。元英宗深知拜住为人不党不私,常对左右近侍讲:“汝辈小心,勿犯国法。我可赦汝,拜住不饶!”执政初期,铁木迭儿奸党遍新朝中,百计倾害拜住,但由于元英宗对拜住一百万个信任,诸小人之谋“终不能遂”。
元英宗、拜住君臣协和,虽施政仅仅二年,所作所为却大可称道。首先,他们制定颁行了《大元通制》这部元朝新法,成为元朝最重要的法典,填补了忽必烈朝代《圣元新格》的许多法律空白;其次,罢汰冗官,精简机构,节省了不少行政费用;第三,推行“助役法”,减轻了忽必烈以来汉族民众长期以来负担的沉重徭役;其四,也是最有特点的,就是准备“以儒治国”,大用汉儒,把不少汉族官吏选进省、台及六部内任职,并下诏在全国范围内“举善荐贤”。可以说,元英宗是元朝第一个熟谙汉语和儒家文化的大有为帝王,倘使他能活上十年、二十年,元朝的日后走向或许与先前的北魏孝文帝和此后的康熙帝不相上下。如果这样的话,元朝的祚命也不会仅仅有九十多年。
拜住属于“真儒”一类的蒙古贵戚。鉴于元朝皇帝从圣元十四年起已经有四十年没有亲谒太庙,他首先劝元英宗依典到位于大都的太庙行亲享之礼。结果,“(元英宗)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泰然”,大礼告成后,“鼓吹交作,万姓耸观,百年废典一旦复见,有感泣者”,特别是对于汉族民众,太庙礼让他们产生了对元朝真实而深刻的“认同感”,发现这些异族统治者终于有了要变成“中国人”的苗头。
元英宗、拜住二人虽然皆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但君臣好政求治,都是从内心深处想一挽昔日积弊,力图使大元朝万象更新。现摘取一个二人对话的小场景,以小见大,可以发现这两个蒙古年轻人是多么地志向一致,勤政纳谏:
帝(元英宗)从容谓拜住曰:“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汝为朕股肱,毋忘规谏,以辅朕之不逮。”拜住顿首谢曰:“昔尧、舜(上古仁君)为君,每事询众,善则舍己从人,万世称圣。桀、纣(上古暴君)为君,拒谏自贤,悦人从己,好近小人,国灭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称为无道之主。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报。然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则臣之罪也。”帝嘉纳之。
遥思拜住的祖父安童,也是蒙古贵臣中最亲近儒生者。气味相投,一脉相承,祖孙之业,全然同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铁木迭儿奸行愈暴愈多。于是,元英宗下诏,剥夺铁木迭儿生前死后一切爵位、封谥,并斩其长子八里古司,其次子知枢密院事(国防部长)班丹也受杖刑后免职。虽如此,其三子翰林侍讲学士锁南由于自小伺候元英宗读书,当时被免予处分。当时,任禁卫军大头目的铁失也被查出与铁木迭儿贪污案件大有关联(他是铁木迭儿的“干儿子”),但得以“特赦”,仍旧担任原职。不仅宽大他,元廷又委任他兼御史大夫,提领皇帝最贴身的“左右阿速卫”皇家禁军。
后世研究元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