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879-共和国红镜头 :中南海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张毛泽东和林彪会见客人。
第二张林彪单独会见客人。
第三张康生和周恩来会见客人。
总理亲自审阅新闻照片已有好几年了,每次审阅照片他都很细心,该突出什么,不该突出什么,谁该在前面谁不该在前面等等诸多细节,他都会考虑得全面周到。可近一年里审阅照片,连我这个粗线条的人也察觉了一种变化,总理似乎比以前更细心——一种近似拘谨防备的细心。往日的慎重和今日的谨慎已经有着不相同的内涵。
转眼,到了中国共产党诞辰日。正好整整50周年,肯定会大庆一番。
我没有想到“七一”毛泽东和林彪没有公开露面。
没有他们合影怎么办?报纸发愁啦,党的生日,正副统帅都不露面,说什么过不去老百姓这一关。幸好搞报纸的人都极有想像力,想出一套“鱼目混珠”的办法,还真的真假难辨呢!“七一”那天,报纸的头版头条用了一张以前的照片,林彪手摇“红宝书”紧跟在挥手的毛泽东身后。这个形象是当时的“标准形象”,见报后,谁也没有对这张照片形成的时间发生疑义。不过善良的平民百姓从不会无端地怀疑中国写进党章的副主席会有什么不忠!
报纸又一次平安度过重头新闻的敏感日子。人民的心灵被“紧密团结”的大幅照片安慰了。
那大幅照片后面是什么?
不说是老百姓了,就连中央高层也未必知道“紧密团结”的后面是什么?
四平八稳的新闻照片后面埋藏着对权力的争夺!
新中国的纪念节日,大多集中在下半年每月的首日。新闻界好容易度过“七一”,马上又跟来“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节日,没有正副统帅露面更不行。报纸又只好如法炮制。这次发照片,新闻界已是颤颤巍巍的,深怕露马脚。没有想到江青这时插了进来,帮了新闻界一个大忙——《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7、8期合刊扉页,亮出一幅林彪学毛选的大照片,下方署名:峻岭。
人们第一次看见林彪不戴帽子,亮出半秃前顶,孜孜不倦学习《毛泽东选集》的照片。无疑,林彪“无限忠于”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
作者峻岭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能近距离接触林彪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好奇的视线热点渐渐地凝聚在林彪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上。消息的渠道有时就和地上的道路一样四通八达。
峻岭就是江青!
他们从1966年合作《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到最后一次1971年画报发表江青拍摄的林彪学《毛选》的大幅照片。五年间,他们之间有过合作也有过争斗,有过利用也有过帮助。他们的关系犹如微妙循环的圆周,这次合作命中注定是他们最后和开始的重合。
越是荣耀夺目的瞬间,往往是最短暂的曝光!一个月后林彪粉身碎骨永远坠入黑暗。
消息传来,我倒不是很吃惊,就是有点奇怪,吃了豹子胆的林彪的命竟然还没豹子命大,一上天就摔死了!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图13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图14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图15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图16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图17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图18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第九章 惊心动魄的1972(1)
1971年9月13日凌晨2点30分左右,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剧烈的爆炸声震碎了草原的宁静,冲天的大火映红了漆黑的天空。
第一节 毛泽东预感到林彪要对他下毒手
9月12日深夜,周恩来全神贯注,抓着电话高声问:“现在什么位置?”大家暗暗猜测:是不是导弹基地出了毛病?
后来我听总理的保健大夫张佐良详细叙述,才知道林彪外逃那一刻,总理是多么的紧张。他以惊人的反应速度处理了这个重大事件。
1971年9月12日深夜,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灯火通明,政治局的常委们正在这里召开会议。按照惯例,政治局每星期要在这里开二三次会。
会议进行到10点半,有人进来和周恩来耳语几句。周恩来警觉地直立起身子,似乎很吃惊。他立即宣布会议暂时中断。
顿时,与会的首长们轻轻骚动起来,用不解的眼光相互询问。
看来事情发生得很紧急,也很严重,不然总理的神情不会这般紧张!
当时江青也在会场,她没有像平时那样大惊小怪的,而是站起来早早离开了会场。
等在门外的警卫们,看见大会堂的服务员开始忙进忙出,收拾茶具、毛巾等开会用的东西,知道散会了。不过都觉得奇怪,今天的会议怎么这么早就散了?搁在以往,不到半夜三更是散不了会的。
这样的例会,开会的首长一般不带秘书,除周恩来带医生,江青带护士外,其他人只带了警卫。警卫员看见散了会,就起身去照顾自己的首长。周恩来的保健大夫张佐良,没有警卫任务,一散会,他就可以离开大会堂回去。他提起氧气箱正准备走,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叫他不要走。本来他对提前散会就觉得奇怪,现在又要他留下,更觉得纳闷。一向对环境淡漠的大夫,这时也嗅出这里的气氛不对,不对在哪里?他也说不清。直觉告诉他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了。
我们在中南海工作的人,必须严守一条纪律: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当时被通知留下来的几个人,相互也不敢随便打听,默默无声集中在福建厅的外面,等候上面的安排。一会儿,办公厅的领导向他们宣布了几条纪律:不要走,住哪儿,等会儿听通知,不要往家里打电话!
一听这没头没脑的纪律,张大夫心里直嘀咕,1965年就跟总理了,前后也七八年的时间,跟总理住过钓鱼台、玉泉山,就是没有住过大会堂。主席倒是常住大会堂118房间。总理今天怎么也要住大会堂呢?我们住哪里还要等会儿再通知,又不让给家里打电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越想越乱,越理不出个头绪。后来干脆就不想了,还是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服从命令总没错!
周恩来有个奇特的生活习惯,他外出都是用自己的被褥,哪怕是出国,他的被褥都要带着,尽管这套被褥已经跟他很久,也非常陈旧。可是总理睡觉就是离不开它们,他已经习惯了它的气味,好像盖上它们,才会有睡意似的。这次他住在大会堂,会议厅里也没有现成的被褥,即使有,总理未必还有时间睡觉。但是总理的卫士长还是叫西花厅的警卫员将总理盖的被褥抱到大会堂来。
等张大夫回到福建厅,却见总理急匆匆地走出来,往东大厅方向走去,他提上药箱赶紧跟上。总理进东大厅就将门关上,张大夫也不敢贸然进去,就在门外找了个地方坐下。心想如果总理需要用药,他进去也方便。
已快午夜,东大厅外的走廊里,仍然像白天一样,人来人往穿梭不停。不一会儿见叶剑英快步走来,闪身进了东大厅。接着,警卫局局长杨德中也来了。
张大夫觉得有些困倦,这时周恩来的卫士长跑出来叫道:“张大夫,进来,把药箱带进来。快呀,这是杨局长的命令。”
张大夫还以为是总理身体不舒服了,赶紧进东大厅,侧头朝北小厅一望,门开着,总理坐在桌边,全神贯注地抓着电话,高声问:“现在在什么位置?赶快查清楚……,赶快汇报。”
不像是要用药嘛?张大夫想。他再回头一看,叶剑英低着头,反背双手在东大厅里来回踱步,不停地一圈又一圈地踱步,好像满腹心事。张春桥阴沉着脸,坐在靠角落的沙发里,一口接着一口吸烟……
看见这番情景,张大夫刚刚松动的心又紧了起来。特别是总理直呼黄永胜的名字,叫他立即来见他。让人越觉得气氛不正常,总理平时从不这样叫人,不是名字后面带上同志,就是称职务。听见总理这样直呼黄总长的名字还是第一次。
黄永胜神色紧张走了进来,一动也不动站在总理旁边。总理也不叫他坐下,仍然对着电话焦急询问:“在什么位置?喂……现在究竟在什么方位?什么方向?怎么会没有呢?赶快寻找!”
张大夫暗暗猜测:是不是导弹基地出了毛病,把导弹的弹头给打丢了,没准会落在北京的头上,那就糟糕了!……不然总理怎么会这样着急问位置在哪里?
这时已经是13日的凌晨。
离北京不远的山海关机场,一架三叉戟飞机正带着巨大气流,强行滑出跑道,载着副统帅夫妇和他们“超天才”的儿子林立果,朝着黑暗的夜空逃窜而去。
9月13日凌晨2点30分左右,林彪乘坐的256号飞机,坠落在蒙古温都尔汗。剧烈的爆炸声震碎了草原的宁静,冲天的大火映红了漆黑的天空。
山海关到飞机坠毁现场只要一个小时的航程,而不知为什么,三叉戟却在天空上兜了一个多小时的圈子,飞机燃料已经无法支撑他们到达目的地了。后来对于失事现场的调查也说明飞机是因为迫降失败,才造成机毁人亡的结局。
回顾这段历史,众所周知,毛泽东在视察南方的途中,及时预感到林彪反党集团要对他下毒手的阴谋,提前回到北京,使得林彪集团妄图制造第二个“皇姑屯”爆炸事件败露,不得不仓皇逃窜。
周恩来在大会堂关注飞机出逃动向时,毛泽东已经神秘地从南方回到了北京,陈锡联到丰台站秘密地将毛泽东接到人民大会堂,住进了118房间。大约在午夜一点左右,卫士长走到周恩来身边,轻声说:“总理,主席来了。”总理一听,连忙放下电话,起身往门外走。
从东大厅到主席住的118房间,要经过大舞台的后面。总理才走到大舞台北面20米远,就看见主席穿着睡衣朝这个方向走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见总理和主席停下来,握上了手,都自觉地向后撤了几步,让他们两人单独谈话。张大夫更自觉,站得最远。那时主席口齿还非常清楚,不需人在旁边翻译。他们低声谈了一会儿,听见总理提高嗓门,说:“主席,放心。你去休息吧。”主席挥挥手,就转身往回走。
事后才听有人说,主席那次说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也有人说:“主席还说了,林彪还是党的副主席嘛,打下来,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共和国红镜头》第三部分第九章 惊心动魄的1972(2)
第二节 不平静的中南海
为迎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人们在进行列队操练。一墙之隔的中南海却进入了甲级战备。
从得知林彪外逃到证实林彪被摔死的10多个小时里,中南海经历了建国以来最紧张的时刻。
林彪飞机起飞,中南海立即进入了甲级战备。谁也不能预测林彪投靠苏联后的结果,更没有人抱侥幸飞机会中途突然坠落下去的幻想。
负责外事警卫的副团长邬吉成,半夜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上级的指示足以叫这位“侍卫长官”睡意全消,再不敢合上眼睛。“中南海进入紧急战备!你负责布置钓鱼台的战备工作。”
“战备到什么程度?”
“甲级。部队拉出去,布岗,设置障碍,挖工事。”
老天,这不是要打仗了吗?如此严重!邬吉成不敢半点耽搁,保卫党中央是他的天职,他马上执行命令,到钓鱼台布岗,设置障碍,一直忙到天色微微发亮。而汪东兴比他更忙,竟然忘记了给部下才下达的战备命令,电话里怒气冲天地质问邬吉成:“到处找你,你到哪里去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到处乱跑!”
邬吉成困惑不解,这一顿批评是哪跟哪儿啊?汪主任可不是个好忘事的人,前脚交代的事情,后脚就忘了?什么事使他大动肝火?“不是你通知要进入紧急战备吗?我去布岗才回来。”
“噢噢,……我忘了。对不起,对不起。”汪东兴这才想起来。
几天后,邬吉成才知道中南海发生了如此惊心动魄的事件!别说汪东兴紧张,谁听了不是一头冷汗?副统帅叛逃,他的几大金刚,都重兵在握:黄永胜总参谋长,吴法宪空军司令,李作鹏海军政委,邱会作总后勤部长。陆海空三军就抓在他们手里。如果敌人来自内部,内乱往往比外患难提防。
就在中南海处于高度紧张的日日夜夜里,红墙外的天地却是一派宁静的景象,依然花红柳绿,车水马龙,一派迎国庆的热闹气氛。高高的红墙阻隔了人们的视线,风景如画的中南海已经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进入了严阵以待的战前状态。四处可见设置的障碍物,大板子上钉满了钉子,铁丝网密布……
被留在大会堂陪同总理的工作人员,在林彪逃离10多个小时后,才慢慢得知事情的真相。好比大梦初醒,竟然惊呆得半晌无语。
13日晚,夜色降临,阵阵微风已经带着秋季切肤的凉意。大会堂东面的天安门广场,却是另外一种情形,首都各界和以往一样,在国庆节的那一天,要列队通过天安门,接受伟大领袖的检阅。因为白天广场上人多,无法排练,只好等到晚上九十点以后,将东西长安街两头卡死,让车辆绕道驶过长安街,腾出大块地方,供人们加紧排练。
沉浸在迎节日而操劳忙碌之中的人们,怎能相信近在咫尺的人民大会堂已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这两个世界反差实在太大。可是,这面鼓必须这样敲下去。否则,中国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何以能接受这么意外且沉重的压力!
灯,在周恩来的书房里彻夜通明。
灯,投在毛泽东苍白、憔悴的脸上。
灯,在中南海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像星星一样闪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