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孔氏家族全传-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当孔祥熙回到北京通州后,并没有立即回校上课,而是穿梭于外国传教士之间,与他们频繁地接触起来。孔祥熙先后拜见了英国传教士叶守贞和李提摩太。叶守贞是英国贵族,有30年在中国传教的历史,精通多国语言,现正在八国联军总部担任要职,干着有损于中国人民的罪恶勾当。李提摩太也是一个有名的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办有广学会,侨居中国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当时正应李鸿章的邀请,帮助协调中外关系。 
  孔祥熙不愧是基督教会培养出来的好青年,很会揣摸洋人的心理。当叶守贞询问“山西教案”的情况时,孔祥熙特别解释道:“山西教案完全应由山西巡抚毓贤一人负责,与一般平民无关。”并进一步提醒说:“教案之发生,纯因人民无知所至。为求永息教案,必须先开通民智,提倡科学及兴办新文明教育。”孔祥熙还请求二位传教士,用他们的地位去影响八国联军,停止对中国的进攻特别是对山西的进攻。由于彼此气味相投,孔祥熙当即得到了叶守贞和李提摩大的欣赏。 
  不管是不是真的由于孔祥熙的乞求,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当时八国联军果真停止了对山西的进攻。对此孔祥熙在1943年11月1日,其就任财政部长10周年纪念会上,曾非常生动并大加渲染地描述了他一生中这段最为得意的一页: 
  “当八国联军占了北京、天津,将要再向西进攻的时候,清廷恐惧万分,以为如果再攻山西,和议必不能成,国家就要全盘动摇了。当时,我接到潞河学院通知,复课在即,我便赶回北京,希望完成毕业考试。 
  “到京后,有英国的叶守贞大夫来询问其在山西太原所设立之医院情形……当他问到山西拳匪杀害教士教民的情形,我就特为解释,并述明晋省的拳匪暴乱,完全应由山西巡抚毓贤一人负责,与一般贫民无关。例如巡抚衙门门口200余外国男女老幼之屠杀,即为毓贤卫队以红布包头,伪装拳匪所为者。叶大夫听到我的报告以后,他又转知(告)了李提摩太先生……固自教案发生以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外交上十分困难,为了便利外交工作的进行,他就聘请李提摩太先生协助,代为折冲此案。 
  “当时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联军对山西进军一事,主张分歧。李鸿章的意思,希望借重李提摩太先生的关系,来设法阻止联军向山西进攻。倘使能将山西教案作一合理公平的解决,就使交涉上便利的多了。同时他还拨出库平银75万两,作为山西殉难教士的抚恤金,交付李氏处理。李提摩太先生由叶大夫处知悉我来京消息,次日即来访我,我们二人当天曾作了一次很深很长的谈话,谈话内容是先将教案之经过详细说明,其次将拳匪倡乱动机仔细剖解,结论指出,此案之发生,纯因人民无知所致…… 
  “李鸿章虽身为议和大臣,而清廷却无人主政,办理交涉,颇费周章,尤以德法意三国力主向山西进军最感棘手。由我对叶。李两氏说明山西教案之真相,而英美乃坚定立场,决定由联军要求清廷惩办祸首毓贤等,不再进军扰民。于是联军人攻山西计划,就因外交之折冲而作罢。 
  “联军方面的放弃山西,连李鸿章都觉得有些奇怪,他摸不清联军的态度何以会由强硬转为缓和了,就向各方面打听其中的原故。……吴挚甫(汝给)知道联军态度转变,其中有一部分是我的作用,所以就把这始末根由向合肥(李鸿章)说了。 
  “合肥那时已经七十有八岁了,凭他几十年办理外交的经验,知道折冲是很难办的一回事,这个刚刚走出茅庐的后生晚辈,居然可以片言解纷,化干戈为玉帛,替国家在外交上解决了重大的困难,使他非常警异,凭着他那喜欢‘奖掖后进’的脾气,立刻命吴挚甫……来找我,约去谈话,并且想要邀我出来‘参办教案’,给我一个‘帮办洋务’的名义。但是我因前时曾发誓不与西太后主持下的政府合作,同时觉得要为国家做事非求新知不可,所以就谢绝了李合肥的好意。 
  “后来我想起山西那几位被害的传教士,有两位是美国人,曾经托我把他们的信送回家去,我借着这个机会,何不到美国去一趟,而且顺便在美国读书深造呢?我把这个意思间接和李鸿章说了,李鸿章很表同意,……发给了我一个赴美的护照,动身的时候,李鸿章还电我国驻美公使伍秋府关照。这种殊荣,简直就不是我始料所及的了。” 
  据说,当时孔祥熙在太谷冒险援助教士,并在北京进言洋教士促成山西教案的解决之事不胜而走,很快传遍了潞河书院,师生们引以为荣。事后当他返回学校时,校园内竟组织了自发的欢迎活动。在欢迎的人群中,有一位在太谷被孔祥熙救出的洋教士麦纳女医生,她是专来潞河学院搜集有关孔的资料的,并曾专程去过太谷考察孔氏家世。后来,麦纳以孔祥熙和与另一位也曾营救洋教士的潞河学生费起鹤的事情为题材,写成一部名为《华夏两英雄》的书在英国出版。 
  实际上,当时无论是孔祥熙与外国传教士的密秘接触,还是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的公开议和,结果都是以牺牲中国人民利益为代价,来换得外国侵略者的满足和清朝反动统治的苟延残喘。同时,必然会出现这样一幅凄凉的画面:一方面是爱国志士被屠杀示众,另一方面则是传教士又卷土重来耀武扬威。此真所谓“反帝爱国有罪,侵略卖国有功”啊! 
  6.所谓“谋刺西太后”的一段小插曲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爱国反帝运动,就这样被卖国的清政府和穷凶极恶的八国联军镇压下去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特命奕勋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同德、俄、英、法、美、意、日、奥共8个出兵人侵国家以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3个未直接出兵的国家共同签订了又一个极不平等的条约亦即《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共十二款,其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中国清政府必须为这次各帝国主义列强人侵及其由此而遭受的所谓“损失”,付出一笔巨额的“战争赔款”。其数目经当时清朝卖国政府再三乞求最后降至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并在40年之内分期付清。如此再加上利息,最后本利高达九亿八千二百万两白银,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所谓“庚子赔款”。当时,这笔“赔款”相当于清政府至少12年的财政总收人。 
  其次在《辛丑条约》中,还规定清政府此后要切实负责严厉镇压中国民众中一切反对各帝国主义列强的组织和行动。凡是在此一方面督办不利的官员不论大小,清朝廷一定要予以严办。当时各列强帝国是想借此一条款,杜绝义和团运动的东山再起,同时也为防止原山东巡抚毓贤那样的清廷官员再度出现。 
  条约并且规定,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划出一个外国使馆区,帝国主义各国都有权用他们的军队来“保护”其使馆,于是使馆区实际上成了国中之国。清政府必须拆除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沿线的全部炮台,并且不能在天津周围二十里内驻扎中国军队。而帝国主义列强则有权驻扎军队,以保证从北京到沿海的通道。这就使清政府承认了列强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天津到山海关沿铁路的12个地方的既成事实。并且在北京城内也有外国军队驻扎。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已完全处于列强刺刀监护之下。 
  而清朝廷对于《辛丑条约》的态度却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说要把“中华之物力”有多少就拿出多少,来给这些武装占领了首都的“各国”,使它们感到这个朝廷是值得加以“保全”的。 
  投降派代表李鸿章在签署了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两个月就死了,从而结束了他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和走卒的罪恶一生。 
  不管清政府如何腐败无能,卖国投降,人民的意愿仍是不可违的。正像仁人志士呐喊的那样:“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此时的孔祥熙已返回潞河学院,听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心灵又一次被深深地震动了。当时他和李进芳多次商量,认为西太后慈禧不除,中国将永无宁日。何况文友会当初就立的是“铲除慈禧,恢复光绪的皇位”的宗旨。 
  再说那慈禧太后,原本是清朝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乃是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一个人物。她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满洲镶黄旗人,姓叶赫那拉。咸丰元年(1851年)例选秀女,16岁的那拉氏被选中,次年5月入宫。她入宫后,深受咸丰帝奕泞的宠爱,被封为兰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年)她生了载淳(即同治帝,咸丰的独子),“母以子贵”,于是又晋封为懿妃。翌年,更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死于承德避暑山庄,死前遗诏立年仅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7月18日,那拉氏以嗣皇帝生母的身份与咸丰的皇后钮枯禄氏同被尊为皇太后,钮枯禄氏称“母后皇太后”,那拉氏称“圣母皇太后”,合称“两宫皇太后”。9月,恭上两宫皇太后徽号,钮枯禄氏为“慈安皇太后”,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此后人们习惯称那拉氏为“慈禧太后”。由于她曾住在紫禁城内西宫,因而俗称“西太后”。 
  慈禧在咸丰死后,利用嗣皇帝幼冲的有利时机,诱胁慈安太后并勾结恭亲王奕诉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从诸赞襄政务王大臣手中夺取朝政大权,慈禧一跃成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她曾总揽同治、光绪两朝的军国政要,主宰一切。其统治时间长达48年之久,是仅次于康熙、乾隆而位居第三的满清王朝统治者,也是大清帝国空前绝后的大独裁者。西太后慈禧在位的48年中,做下了大量祸国殃民的坏事,可以说是罪行累累馨竹难书。 
  1894年11月,正当中日甲午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并且局势发发可危之际,慈禧太后却全无心肝地要在北京城举办她“60整寿”的万寿庆典。从这次极度奢侈糜费的所谓“六旬庆典”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大清帝国已是多么的荒淫无道。此正应了当年坊间的一句民谚:“大清国不亡,天理不容哇!” 
  当时,为了筹办慈禧的这次“生日庆典”,清政府早在两年以前就开始大肆铺张地进行准备。后来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究其原因其中一条就是装备不行。岂不知,当年装备北洋海军所拨的巨额军费,就全给慈禧挪用修了颐和园了。所以当年在北京某城门口就曾贴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甚至还有人更加尖锐地讽刺道: 
  “一人庆有,万寿疆无!” 
  由此反映出当时人民对统治者不顾国难当头而大办“万寿庆典”的无比愤慨。 
  当时为了举办这次规模宏大、豪华铺张的“万寿庆典”,需要大量的经费开支。这笔数目巨大的“庆典用款”,一部分由“部库提拨”,一部分由“京外统筹”。部库提拔之款,从“筹备购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100万两,从铁路经费中“腾挪”200万两,“共筹备银300万两,专供庆典之用。”此外,“应由户部行知各直省督抚,量力筹解,以供需要”。这即是“京外统筹”部分,也就是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报效银两。据档案记案,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和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报效庆典需银(由官员俸廉银中按二成五厘扣缴)1214100两,报效工需(点景)银共1767400两,两款共计达2985000两。 
  慈禧这次“六旬庆典”所挥霍的白银总数不下于1000多万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清政府收人的六分之一。这些银钱,自然不会由王公大员们自掏腰包,而是以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把沉重的负担转嫁于劳动人民身上。慈禧过一次生日,不知有多少贫民百姓绝于生计,家破人亡。她的奢侈享乐和挥霍无度,可以说正是建筑在劳苦大众的斑斑血泪和累累白骨之上的。 
  以上我们所讲的,关键还不在于慈禧太后当年是多么的腐化奢侈。当时人民的无比痛恨的,还是这个女人误国误民、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的丑恶行径。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指她为“祸国殃民第一人”,恐怕是绝不冤枉的。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从一开始慈禧太后和那些投降派大臣,就没有认真准备并真正想和日本一决胜负。就连最初宣战都是被迫的,以至后来一看形势不利,慈禧太后马上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去日本,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特别是割让台湾一款,使台湾再次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慈禧太后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先是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削弱西方列强的势力,后来又勾结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以致数以万计的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换来的却是《辛丑条约》更加屈辱地签订,并造成清朝政府最终落在列强刺刀的“监视”之下的局面。这简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对于这样一个对内专制、对外投降的祸国殃民的西太后慈禧,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无不希望立杀之而后快。 
  孔祥熙和李进芳经过多次的商量之后,制定了一个谋刺慈禧太后的周密计划。当时他们认为,只要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立即归政,则形势就会大变,中国就还有希望。 
  不久,李进芳对孔祥熙说,他已和宫中的一位太监交上了朋友。为了能让这位朋友把他们带进宫去,他要孔祥熙设法筹集一笔钱作为这次行动的经费。也就是贿赂宫中的太监。只要能进宫,就有办法接近慈禧,只要能接近慈禧,就有办法杀死她。现在最要紧的是怎样进宫。筹钱好办,孔祥熙假说有事进城一趟,很快就筹齐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款子回来交给李进芳。 
  二人又仔细商议一番,决定采取如此行动:他二人先到紫禁城周围转悠,寻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