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良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即位不久;他便按佛教的规矩办事。他只吃素食;不吃肉食;连祭祀天地祖宗和开宴会的时候;他也叫摆上素菜;不准用牲畜。他不讲究吃穿;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也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二年;居室里除了一张床以外;别无什么摆设。后宫贵妃以下的宫女侍从;穿的衣服长不及地;极为简朴。他从不饮酒;平时也不听音乐。他五十岁以后便断绝房事;不近女色。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仪表;即使身处殿暗室;也总是衣冠楚楚;盛夏暑月;也从不坦胸露腹。他对待臣下彬彬有礼;衣冠未整理好;从不与人相见;即使对待内竖臣;也像对待宾客一样有礼貌。在私生活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皇帝。在这方面;萧衍在国古代皇帝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在政治方面;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他还分遣使者;巡视各郡;监视地方官吏;惩办贪污;选用贤能。他下令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并命于州、县、郡置州望、郡宗、乡豪各一人;专门搜罗和推荐人才。他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县里做县令;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政令执行起来后;梁的官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在农业方面;他曾经实行籍田。这虽然是皇帝表面耕田的形式;但在当时不无鼓励农耕的作用。他曾下令广辟良畴;公私畎亩;务尽地利;若欲附农而良种有乏;亦加贷恤。流移他乡的农民;允许他们回乡;恢复原有的田宅。荒田废宅没入为公田后;除官府已经垦种者外;都拿来分给农民;禁止豪强占用公田;只是若富室给贫民种粮;共营作者;不在此例。这一规定;固然说明封建地主政权的本质;允许地主剥削农民;但也说明政府提倡尽力耕种;不要荒废田地。除劝课农民力农外;封建政府也进行屯田。萧梁的屯田;超过宋、齐两代。屯田主要是北边荆、秦、司、豫等州;利用官田荒地;进行兵屯。这既省转输之劳;对于充实边防也有一定的作用。在土地占有上;开放封建政府封占的土地;禁止豪门族封断山水;违者要以军法处分。这反映了当时封山断水的严重情况;但也说明梁武帝力图改变这种情况;以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缓和阶级矛盾。在赋税方面;也多次减免租调或三调(即按户征收的调粟或调布。因当时租、调需由田、桑、屋宅三者估出资产;而确定应交的数目;所以租调也称三调或三课);有时免去孤贫之家当年的三调;有逃亡他乡以后复业者;蠲课五年;停其徭役。又曾继续土断(在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户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整理户籍。
  但他也和封建社会很多皇帝一样;猜疑心很重;害怕开国功臣们夺他的皇位。在功臣当;应属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刚建国范云就病逝了;萧衍也没有重用沈约;而是让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过来;萧衍还经常斥责沈约;后来;沈约也病死了。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特别是他的次子萧综和六弟萧宏;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
  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也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并不知恩;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女儿通奸;两个人还谋划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宏也因为极度恐惧;得病而死。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萧综并没有受歧视;萧衍封他为王;还做将军。但吴淑媛自己失宠之后;由于对萧衍的怨恨;就把七个月生萧综的事告诉了萧综。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疏远了。
  后来;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率各军作战。但萧综却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兴;授予高官厚禄。萧综还改名为萧缵(音钻);并表示为东昏侯服丧服(即斩衰;一种生麻布做成的简单衣服)三年。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消了给他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了谥号为敬。
  这两次打击对于萧衍来说是很的。建国开始的时候;萧衍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但老年后;特别是这两件事后;萧衍看破了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
  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边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同泰寺。同泰寺建成后;又在皇宫跟同泰寺对着的地方开了一个门;取名通门(通是同泰的反语)。这样一来;他出宫门入庙门;出庙门进宫门;来来往往可就方便多了。这一年三月;梁武帝对文武臣们说:自己看破了红尘;要到同泰寺里当和尚。不管臣们怎么劝说;梁武帝真的脱了龙袍;穿上袈裟;剃了头发;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里;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张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帐;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车;每天不但晨钟暮鼓念经文;还要和寺内僧众一样打扫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样。
  满朝文武臣急坏了;他们一起到了同泰寺;给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头又是央求;请他回宫执政。梁武帝开头怎么也不肯答应;直到群臣用一亿万钱(古代一亿是十万;一亿万相当于现在的十亿)的代价向同泰寺奉赎;和尚默许之后;梁武帝才勉勉强强点了头。
  为了统治全国僧尼;梁武帝敕命法超为都邑僧正(首都僧官;总管建康僧侣);以法云为僧正(最高僧官;总管全国僧侣);要法超制定《要律仪》;共十四卷;命法正创立僧尼规诫。他又一连写了四篇《断酒肉文》;以宣扬他的蔬食(素食)主张。在这里;他不但禁食酒、鱼、肉;改行素食;还以所谓菩萨心肠禁杀众生。他在《与周舍论断肉敕》说:众生所以不可杀生;凡一众生;具八百户虫命;经亦说有八十亿万户虫;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百户虫命。他还以皇帝的权威;下令在全国僧尼信众强制实行素食制度。
  佛教本来并不主张绝对素食;佛戒只规定不杀生;并未规定不食肉。无论是居家的佛教信徒所受的五戒;还是出家的沙弥十戒和比丘二五五十戒都未禁止食肉。所以;粱代以前的佛教僧侣;一般都是吃荤的。到了梁武帝;他决心要改变这一习惯;最后勒令僧尼一律素食。梁武帝在其所撰《断酒肉文》里向僧尼们说;他之所以要僧尼们蔬食;乃是为了家好;为了能使家远离地狱;得好果报。所以;请家勿怪弟子萧衍向来所白。
  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发布后;仍有不少僧众对推行素食制度不满。这些僧尼以律无断肉及忏悔食肉法为依据;和梁武帝唱反调。他们振振有词:佛祖的节律本无断肉及忏悔食肉之法;我们为什么要自行戒律;提出断酒肉呢?为了制服那些不服气的僧侣们;梁武帝召集了一次御前会议;由他发问;由三律师回答。当然;这三律师都是御用的。他们的回答都是按照梁武帝的旨意进行的。最后的结论;当然只能是一条:僧尼必须禁断肉食。
  刚开始推行素食制度时;寺庙的那些僧众;尽是一些酒肉和尚。但是;梁武帝的用意并不是在于揭露那些僧侣的劣迹;而是要强调他的素食主张。梁武帝的断酒肉文的理论根据;是《涅槃》等经的乘教义。他以教义取代戒律;强令僧尼们一律遵守;否则当依王法治问!迫于皇帝菩萨的权威;僧尼们只好就范。从此;我国便形成了佛教徒(包括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一律素食的传统。于是;在世界佛教史上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国的汉族佛教徒吃素。迄今为止;除了我国汉族佛教徒之外;包括我国藏、蒙、傣等各兄弟民族的佛教徒在内的世界各国(例如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等国)的佛教徒仍然都是吃荤的。而我国汉族佛教徒吃素这一传统的形成;则始于梁武帝。
  梁武帝崇佛;不但要求广僧众禁断肉食;而且身体力行;带头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他是很能吃苦的;经常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在同泰寺舍身时;他独对青灯古佛;刺血经书;坐禅不食;礼佛真正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即便在寺院当和尚;他也能勤于政务;孜孜不怠。他每天四更天便起床;念完早课;便对着烛光批阅奏章;很多诏令都是他亲手写成的。
  梁武帝还把他在寺院的清规戒律的生活作风推广到皇宫内部。他下令;织锦花纹不得用仙人鸟兽形状;以免裁剪有失仁恕。这位皇帝每逢礼佛;都身着乾陀袈裟;他的臣子上奏表;亦称其为皇帝菩萨。
  过了两年;也就是通元年(529年)九月;梁武帝在同泰寺里举行了一次佛教的典;叫做四部无遮会。四部指的是和尚、尼姑、善男、信女;无遮就是没有阻隔的意思。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知识的没有知识的;谁都可以参加这次会。开会的这一天;寺庙里钟鼓齐鸣;乐队又吹又打;热闹非凡。佛堂里;香烟缭绕;拜佛的人一个接一个。梁武帝也身穿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臣前来拜佛。他拜完了佛;又犯了当和尚的瘾;说这回非要当和尚不可;不愿回宫去了。
  当晚;梁武帝便住在同泰寺里;依然是素床瓦器;和普通僧众一样。第二天;他到佛堂上为四部众(即和尚、尼姑、善男、信女)开讲《涅崒经》。他知识渊博;讲得活灵活现;还真像那么回事。
  臣们又急坏了。他们到同泰寺劝梁武帝回宫;去了一次又一次;结果全白费功夫。最后;梁武帝放出话来;他已经是同泰寺的人了;要想让他离开同泰寺;非得积德、做善事不可。怎么积德行善?臣们思来想去;还得是老办法。于是;由公卿以下群臣出钱一亿万奉赎;梁武帝方才于十月还宫。
  第三次舍身;与第二次舍身相隔十五年之久。同元年(546年)三月……庚戌(初八);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赎;仍于同泰寺解讲;设法会;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灾。
  第四次舍身时;梁武帝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太清元年(547年)……三月庚子(初三);幸同泰寺;设无遮会。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静舍;名曰'羯磨'。以五明殿为房;设素木床、葛帐、土瓦器、乘木舆、私人执役。乘舆法服;一皆屏除。……乙巳(初十);帝升光华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夏四月庚午(初四);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戊寅(十二日);百辟诣风庄门奉表;三请三答;顿首;并如通元年故事。丁亥(二十一日);服衮冕;御辇还宫。幸太极殿;如即位礼;赦;改元。
  就在梁武帝最后一次从同泰寺赎身的当天晚上;同泰寺突然发生火灾;火把佛塔烧毁了。梁武帝说这是魔鬼干的坏事;应该做更的法事来镇压魔鬼。他下诏说;道愈高;魔也愈盛;行善事一定会有障碍;因此应该重建佛塔;把新塔修得比旧塔高一倍;才能镇得住魔鬼。他招来批和尚尼姑做法事;给他们吃上等的素斋;消耗了上万斤香烛;念了好几天经。又叫臣们跟他一起烧香磕头;还派出批工匠上山采石砍树;花了无数的钱财;企图建造一座十二层的高塔。但是;新塔还没有完工;他就被侯景拘禁饿死了。
  梁武帝四次舍身;其有三次写明赎价为钱一亿万!另一次没有载明价码;但也决不会无偿放还的。《魏书·萧衍传》说;梁武帝决定舍身同泰寺为奴;他的朝臣三表不许;于是内外百官共敛珍宝而赎之。由此看来;还是用钱奉赎的。当然;奉赎梁武帝的钱都是向老百姓搜刮而来的。

  547年正月的一天晚上;梁武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原的地方官员纷纷献出土地;前来向他投降。他坐在张灯结彩的宫殿里;接受降书和文武百官的祝贺。他的疆土扩了好几倍;面前的臣子们黑压压跪倒一片;数也数不清;古玩珍宝堆积如山;国库都放不下了;就堆在宫殿外面的街道上……梁武帝高兴得哈哈笑。笑声惊动了他身边的侍从。他们赶紧呼唤他。梁武帝这才惊醒过来;但仍然对梦的情景念念不忘。
  第二天一早;梁武帝就召见书舍人朱异;向他详细述说了自己的梦境;并告诉朱异说:我平生很少做梦;一旦做梦;皆有应验。朱异本是一个善于献媚、见机行事的货色;见皇上这么说;就故意装出十分惊讶的神情;逢迎地说道:臣恭喜陛下;此乃天下统一的预兆啊!一句话把梁武帝的心里说得美滋滋的。
  说来真是凑巧;到了这一年的三月;还真有一个叫侯景的东魏将派人前来接洽投降。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出身镇兵;后因功渐升为镇功曹使。东魏丞相高欢生长于怀朔镇;与侯景早就相识;两人关系甚好。
  北魏末年北方乱;豪杰并起;侯景归顺尔朱荣;甚见信重。尔朱荣率军镇压葛荣起义;侯景担任先锋;生擒义军首领葛荣;以功擢升定州刺史;由此显名。后来;高欢灭尔朱氏;侯景因与高欢有旧谊;又归附高欢;任丞相长史;仍兼定州刺史。
  侯景身高不满七尺;上长下短;广额高颧;右脚患有足疾;是个跛子;弓马非其所长。他虽然其貌不扬;却颇有谋略;以机诈多变著称。在东魏和西魏的征战;侯景屡建战功;渐次进封为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行台(河南道的最高行政长官);统兵十万;专制河南(黄河以南地区)达十四年之久。是东魏实力最雄厚的外藩。
  侯景为人阴险狡诈;桀骜不逊。在东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