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为搞平衡;干脆来了个摊派;比如浙江出六千;山东出四千等等。个人的最高限额是三万;但满朝竟然无人达标;仅有太康伯张国纪一人出到了两万。就这样;本次靖国募捐从京城皇亲国戚;士夫官员组成的的食禄一族那儿最终募集到了一笔巨款:二十万。
  这笔巨款数额如此;作军费实在没办法看。所以这二十万现金;崇祯全部用来犒赏慰劳京城守军。这一天;民百姓痛哭捐金者甚多;多者有三百金、四百金。
  有钱不出钱;这个时候的崇祯除了一声叹息;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了。只好又改个法子;号召有力出力;令众人各输粮草供给官军;或赡养将士们的妻子儿女;使京城守军无后顾之忧;但反应更为冷漠;无人响应;只好作罢。
  1644年4月23日;李自成的义军在隆隆的炮声对北京全城发起攻击;只一夜之间;北京外城被攻破。李自成决定给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投降的机会。已投降义军的宦官杜勋;奉命进城;代表顺王入宫谈判。崇祯帝接见了这位太监;他曾是皇上的亲信。首辅魏藻德也在场。杜勋在其原来的主人面前十分坦率地说明了交换条件:明朝封李自成为王;赐银100万两;承认陕西和山西为其封国;李自成则负责平定国内其他起义军;并为明朝抗击满清;保卫辽东。
  这些条件很有诱惑力;但崇祯帝听杜勋逐条阐述时;也考虑到;现在的让步;在将来的正统史家眼;会永远成为他曾偏安的证明。不过;如果他能在臣为此绥靖策略找到支持者;对他的指责便可减轻。于是他转向魏藻德问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魏藻德却一言不发;皇上顿感不快;再次问道:此议何如?魏藻德仍沉默不语;拒绝为此决定分担责任。皇上气得发抖;转身打发了杜勋。杜勋刚一离开;皇上就当着魏藻德的面猛击龙椅;并将其一把推倒。他在这一天下了最后一道圣旨;一方面痛骂诸臣误国;一方面轻描淡写地作了自我批评。最后却无异于痴人说梦似地宣布;他赦免除李自成以外的所有农民起义人员;而如果有谁能将李自成生擒或杀死;则封万户侯。魏藻德慌忙退出;谈判之事遂再未提起。
  当晚;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占卜星象;说是若明日下雨;则此城必破。次日早晨;即4月24日;李自成醒来后;见外面下着濛濛细雨;遂下令部队准备进城。他也将营帐移至彰仪门(今广安门)外;守城总管、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仪门献城投降;义军进占外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宦官竟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
  至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逐渐占领了南城。崇祯帝知道;在顺军攻入紫禁城之前;留给他的时间已不多了。看到势已去的崇祯;在与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哭别后;让他们化装成平民;逃出紫禁城;并命令周皇后自杀。接着;他冲进宁寿宫;对最疼爱的15岁的长平公主;悲痛地对她说:你为何生在我家?!不忍女儿落于敌手遭侮辱;他掩面挥剑刺向女儿;但没伤及要害;崇祯帝已悲痛得再也举不起剑。之后;他又来到西宫;胡乱将袁妃等几位妃嫔斩杀。而宫女们;则纷纷投河自尽。
  随后;在昏暗的夜色;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逃命去了。他们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又奔安定门……在城内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挡了回来;只得重返宫。
  25日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众叛亲离的崇祯帝与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从煤山山顶;可以看到北京城外李自成军队的营帐里灯火通明;宵鼓阵阵。明天;他们就要攻城了。崇祯叹了口气;他用衣带草草地写好遗书;凌晨时分;恨恨地上吊自杀。时年34岁。他死后;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崇祯在农民军攻城时;他望眼欲穿的吴三桂走了半个多月还没有从宁远赶来;在他上吊前的那一时刻;他是否想起了当年袁崇焕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他的事呢。
  三天后;人们在寿皇亭发现了崇祯的尸体。只见崇祯乱发覆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衣前书写一段文字: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再次强调他不是亡国之君;只因他的臣子们皆是亡国之臣;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有人不忍目睹此惨状;遂将他葬在了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即现在的思陵。就这样;明朝的统治覆灭了。
  不过怎样;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应该算是一位好皇帝;就是如此下场的;死时不过33岁;令人有些痛心。想来;崇祯在临死之时一定会不甘心地发问:为什么我的励精图治换来的却是亡国之悲与自缢之痛?
  许多人都把崇祯的失败归结于农民起义和盘踞于满洲的后金势力;这点不假;它们的确是推动崇祯朝历史变迁的直接力量;但是;人们也知道;不管多尔衮和李自成存不存在;明王朝的气数已是油尽灯枯了;多尔衮和李自成只不过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两根稻草罢了。王朝更迭的不可违之命就这样像抓阄一样抓到了崇祯的头上;他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不仅无法以一身之躯来阻止社稷颠覆之势;而且历史所能给予他的时间和空间也注定他成为不了一位兴之主。
  以崇祯的个人素质和励精图治的志气;如果生在和平时期;未尝不可以忝列于明君之侧;因为在和平的年代里;崇祯个人的性格虽然有着各种弱点;但却不会是致命的;但他显然生错了时代;在那样一个即将厦将倾的季世;他的悲剧性格加上他的求治甚急;励精图治只会加快王朝的灭亡。崇祯事实上成了他的祖父万历和哥哥熹宗的替罪羊。尽管他比这两位亲人要英明得多;勤勉得多;但他的祖父和哥哥却可以在宫花天酒地过一生;他虽说旰食宵衣;却免不了背上亡国者的耻辱。
  看来;在独裁和专制的铁幕体制下;如果一个君主本身性格有着各种致命的弱点;那么我们真的不希望他再去励精图治;幻想在他手里天下承平;他哪怕是作一个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昏君;也要比妄图作圣君的后果强得多。一个不理朝政的昏君不了耗点民脂民膏;而努力想要有所作为的庸君;虽然不近女色;事事节俭;但他带来的也许是亡国之痛。
  总之;在君主一人家天下的时代里;崇祯的悲剧其实是从这种体制上就决定了的;不管他是励精图治也好还是宵衣旰食也罢;最后无论如何也是逃不脱亡命亡国的可悲下场。只不过;这一悲剧的源头并不在崇祯身上;而是应由他上溯到三百年前;当那个作过和尚的朱元璋在遥远的南京城里登基时;悲剧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它的苦果在三百年后成熟;并由这位下种的开国之君的子孙后代来品尝。
  1644年;统治276年的明王朝结束了。本来;紫禁城的主人可能改姓李;但是;同样是农民出身的李自成;并没有朱元璋那么有治国之才;攻下北京后;他和他的部下即骄傲自;固步自封;腐化堕落;并一再贻误战机;加之冒犯吴三桂而使他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南下;奋战17年得到的成果拱手让人;也算惨痛而有益的历史教训。
  崇祯之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他的死;不仅仅在于一个王朝不可逆转的灭亡;更在于一个可能忽略的事实:随着清王朝的入主原;以一种野蛮落后的孔武粗陋接管一个文明熟透同时也是腐烂的国度;科技文化的因子受到严重窒息;人文精神的嫩芽受到百般摧残;领先世界两三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乎止住了脚步;开始落后于西方。
  清末李鸿章曾有一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名言为时人之首肯;但这个变局的序幕不是在咸丰、同治之年拉开;而应早在崇祯吊死媒山的1644年。崇祯朝无疑是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破产的封建国与涅磐的西方文明之间的分水岭;在它之后的国没有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迎来的却是一个既往封建王朝的拷贝件;而紧随其后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给我们演出了一场封建盛世的绝唱而已。
  17世纪40年代的世界;东西方先后有两位君主走向绝境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树枝下丝带吊环里;另一个将脖子伸进了断头台的铡刀下。而两人死后其民族的走向却是天壤之别。就是在这个年代以后;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我们看到: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
  对崇祯的死;包括不少史学家在内;众多的人抱有同情之心。同情什么?同情他的身世;同情他的结局。虽励精图治却无力回天;国运已经明显不行;苦苦支撑仍力不从心;正如他所说:朕非亡国之君;而事事皆亡国之象。自然;同情崇祯的背后隐藏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没落的悲叹。  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以他聪慧的才智和政治品格;为国家民族创建了从衰败到鼎盛的伟业;是国历代帝王文韬武略最突出的一位君王。康熙帝的丰功伟绩。他一生除鳌拜、平三蕃、视察黄河、疏通漕运、任用良将、东收台湾、北定疆界、与蒙古诸王结盟、西征葛尔丹、汲取汉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推行富国强民的政策措施;完成统一华、振兴华的业。康熙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辉煌的一生。
  1661年正月初九;顺治皇帝病逝后的第三天;刚七岁零九个月的玄烨一身孝服坐在了金銮殿的宝座;成为新一代少年天子;这就是康熙皇帝。康;即安宁;熙;即兴盛。康熙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
  隆重的登基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站在前面的文武臣;依稀会发现皇帝的脸上竟然有几粒稀疏的麻子。也许他们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几粒麻子;皇帝才能够坐上今天的龙椅。
  顺治皇帝突然病逝时不到二十四岁;此前对于接班人问题他并没有太多心理准备;直到染病卧床不起时才开始认真考虑继承人选。长期以来顺治皇帝一直看好次子福全;想立为太子;而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则更倾向于立三子玄烨。双方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求助于第三者的仲裁。这个第三者;就是在宫当差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在清宫服务多年;官至一品。他与顺治皇帝及孝庄皇太后之间长期保持着亲密关系;顺治皇帝曾尊称他为玛法;满语翻译过来就是爷爷。
  理智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很快就帮孝庄皇太后和顺治皇帝下定了决心:立皇三子玄烨为太子。理由简单而充分玄烨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的疾病有终身免疫力。
  天花;医称痘疮。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很早就已开始为害人类。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令人谈虎色变。实际上;清朝时期;天花曾多次泛滥;为害生灵。康熙早年的生活一直笼罩在痘魔的阴影下。他刚出生时;正值天花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栖身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避痘;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两岁那年;他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悉心照料下;硬是从天花的魔掌挣脱出来;但脸上却留下了与痘魔殊死博斗的点点痕迹。这个经历;在康熙幼心灵留下了不灭的烙印。正所谓因祸得福;由于康熙已出过天花;并且有幸存活下来;而且以后再也不会得天花了。于是;天花让康熙登上了金銮宝座。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承上启下;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清;朝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等重要。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熙盛;是康熙帝面临的时代课题。事实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如果说顺治皇帝的即位是孝庄皇后的英明决断;是人力所为的话;那么康熙皇帝的即位应该说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爷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即位时;由于年龄太;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接来;让他们做顾命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臣当;索尼因年纪了病死后;遏必隆勾结鳌拜;惟鳌拜之命是从。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他在朝廷之上更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别的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他欺负康熙帝年幼;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另一辅政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便怀恨在心;不久就对苏克萨哈开刀了。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
  清王朝入关后;曾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顺治初年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黄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鳌拜掌权后;仗势扩占地;而且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黄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鳌拜诬陷这些官员逆不道;矫诏将这三位臣诛杀。
  随后;螯拜还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凌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