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其次是完善治理了西藏。乾隆两次派兵打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侵犯;制定《钦定西藏章程》。规定:设驻藏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臣亲监下;灵童转世设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这是乾隆的一个创造;西藏对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个字;等等。《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辖。在雍和宫的金奔巴瓶已成历史文物;在昭寺内的金奔巴瓶制沿袭至今。
北京内城南面东为崇文门;标榜皇帝崇文。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是一位学习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则是一位文化型皇帝。乾隆跟他祖父一样;除了武功之外;还十分重视文治。
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如编修《满文藏经》、整理《无圈点老档》、敕编《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文本、汉文本)等。
乾隆命将汉文、蒙古文《藏经》译成满文;后用朱文刻印(也称龙藏);这是一项巨的文化工程。《无圈点老档》(又称《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书写的;是保存最为原始、系统、详尽、珍贵的清太祖、太宗时期编年体史料长编。形成于清政府入关之前;到乾隆期已经百余年了;因为是以老满文书写的;不仅文字难以辨识;而且纸张年久糟旧;字迹漫漶不清。
乾隆命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用无圈点老满文和加圈点新满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阁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阳崇谟阁各一部;并抄出存上书房一部。总计抄录七份。而《御制五体清文鉴》则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硕果。
当然;他最的文化功绩是主持纂修了《四库全书》。他之所以举行这一浩的文化工程;实际上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乾隆当政后;一面继续开博学鸿词科;招收文人学者;编写各种书籍;一面又兴文字狱;镇压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时期文字狱之多;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书籍;贮藏在民间。如果里面有不利他们统治的内容;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集全国的藏书;来编辑一部规模空前巨的丛书。这样做一来可以进一步笼络批知识分子;显示皇帝重视文化;二来可以借这个机会把民间藏书统统审查一下。可说是一举两得。
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派了一些皇室亲王和学士担任总裁;那些皇亲国戚多是挂个名、起监督作用的。真正担任编纂官的都是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像戴震、姚鼐、纪昀等人。这套丛书名称就叫《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常把图书分成经、史、子、集四个类:经部;包括历来儒家的经典著作(像《诗经》、《论语》、《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韵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地理、传记等书;子部;包括古代诸子百家学说和科技著作;像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等;集部;包括文学的总集和专集等。按照四类集贮藏起来就叫做四库。
要编一套规模巨的丛书;先得把书籍收集起来。乾隆帝下令各省官员搜集、收购各种图书上缴;并且定出了奖励办法;同时鼓励私人进献图书;进献越多;奖励越。这道命令一下;各地图书果然源源不绝送到北京;只两年;就有二万多种;再加上宫廷内部原来的量图书;数量就很可观了。
书收集起来了;乾隆帝下令四库全书馆的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检查。凡是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销毁。一查下来;发现在明朝后期的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么尊重;譬如他们的上代就接受过明朝的官职和封号;这在乾隆帝看来是很不体面的;于是下令把这类图书一概烧毁。至于像吕留良、黄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就更不用说了。后来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也有许多反对辽、金、元朝的内容;这种内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反对清王朝;也该销毁;或者销毁一部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现这类字句;就随时删改涂抹;这样;书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是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为了这件事;乾隆帝可说是绞尽脑汁。据不完全统计;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烧毁的图书也有三千种之多。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动机怎样;这部规模巨的《四库全书》到底编出来了;而且保存下来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学者们对批图书进行编辑、校勘、抄写;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当时把全书抄了七部;分别贮藏在皇宫、圆明园、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奉天、(今沈阳)杭州、镇江、扬州(其三部后来在战争被烧毁了)。
这对后代人研究我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毕竟是一项重的珍贵的贡献。至于查禁销毁一批书;当然对我国文化造成了损失;但是这种查禁也不可能彻底。当时就有不少爱护文物的人;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把许多有价值的书藏了起来。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不少被禁的书陆续出现了。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他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意思是说;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如果能在位60年;就当传位给太子。
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皇帝;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第二年为新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礼;授玺。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训政。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所谓金凤颁诏;是说皇帝从太和殿颁发的诏书;抬上黄舆;鼓乐高奏;礼仪隆重;由礼部官员;送上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上有一只金凤;口衔诏书;从城楼上徐徐降下;城楼下的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分送各地;公布天下。
乾隆内禅皇位后;又训政三年零三天。后人多讥评乾隆名为退位;实禅而不退。其实不然;纵观国自秦始皇以下两千年的皇朝历史;由内禅归政者;前君罕见;后君亦无。宋仁宗储位既定;郁闷不乐;宋英宗立太子后;泫然泪下。
乾隆在位既长;享年又高。在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享年80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人。除乾隆而外的三位皇帝是:一是梁武帝萧衍;享年85岁;在位48年。但他局处一隅;三次舍身入寺;长于文学;精通音律;侯景之乱后;饥病而惨死。二是宋高宗赵构;享年80岁;在位36年;建都临安(今杭州);半壁山河。三是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1岁;在位35年。
这三位皇帝;或国偏一隅;或半壁江山;或在位不长;或国亡而死;都不能与乾隆皇帝相比拟。难怪乾隆帝自称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与伦比。
乾隆不仅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明君型皇帝;还是一个风流才子型皇帝;他的风流韵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在这些风流韵事;最著名的就是他与香妃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与和涞亩鞫髟乖埂�
关于香妃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香妃喜剧说: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她家世居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乱;心向清朝;立下功劳。他们受召到了京师;后来长住在北京。香妃入宫;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生活过得很幸福。香妃死后;乾隆闻讯;悲痛不已;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现在当地维吾尔族流传的是第一个版本的传说。
第二个版本是香妃悲剧说: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乾隆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册封为香妃;并对她加恩宠。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召妃入宫;赐死;后葬到清东陵。而这一个版本流传得更广一些。
故事说:约1745年;香妃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贫苦人家;出生后浑身散发着一股麝香味;因此起名为伊帕尔汗(维吾尔语;香王(后)之意)。因香味而出名的伊帕尔汗才十来岁;就被阿帕克和卓的嫡系后裔皇帝霍集占和卓纳为妃子。
1759年7月;在清军与和卓的最后一场战斗;和卓遭到了彻底的失败(7月28日;和卓被处死)。时年14岁且浑身香气扑鼻的伊帕尔汗就在这场战争被俘。由于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所以人称香妃。
1760年元月前后香妃被押至京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她;便将她收为妃子;纳入自己宫;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但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只对从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情有独钟;并经常落泪不止要求回新疆。
1765年;乾隆为香妃的欢心;解除她的思乡之念;下令把新疆沙枣树移植到宫廷。于是新疆乌什县的240人负责将事先栽种在木桶里的沙枣苗运往北京;后来因为不给报酬而酿成了新疆历史上有名的乌什人民起义。乾隆下令严厉镇压;其规模甚至比平定当年和卓的叛乱还要;造成无数清军与乌什人民的死亡。
随后;乾隆带着她等南下苏杭游玩。到杭州后;企图强占她;因此香妃袖出白刃刺杀乾隆;未成。这事被皇后乌喇那拉氏知道后;要求立即杀死香妃;乾隆舍不得。为此;皇后乌喇那拉氏闹了一场;并气愤地剪去了自己的头发;有意触犯了满族的忌。因此;乾隆命皇后乌喇那拉氏立即回京。不多久;乾隆带着香妃也回到了京城。回京后不久;香妃就悬梁自尽;时年20。第二年;乌喇那拉氏也死了。
香妃临终遗言:请把我的尸体和我已故家族的尸骨运回新疆;我们要长眠在家族的陵墓里。乾隆皇帝派124人将香妃的遗体以及其已故家族的尸骨送回新疆;其包括额色尹、帕尔萨和图尔都的尸骨。图尔都的满族妻子苏黛香陪伴灵柩在路上整整走了3年。
1770年;苏黛香一行到达喀什;香妃被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香妃丈夫的曾祖父)陵墓内。由于香妃的品德是阿帕克和卓望尘莫及的;再加上她的名气;因此当地有些人开始将阿帕克和卓陵墓也称为伊帕尔汗墓。
关于香妃之死也有的说是这样的: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
1979年;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裕妃园寝内的一座墓自然坍塌;在露出的木板上有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的阿拉伯文字。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通过对尸骨和文献等的研究;认为墓主就是《清史稿·后妃传》乾隆的维吾尔族妃子容妃;也就是传说的香妃。
但对这一观点;许多人表示不同意;认为容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没有一个人称她为香妃;在《清史稿·后妃传》有关她的许多记载也从未将她与香字联系起来;她不可能是香妃。
容妃;原名买木热·艾孜木;1734年生于新疆莎车;是户阿里和卓的千金;而香妃则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阿里和卓早逝后;她由哥哥图尔都扶养成人。
1759年;清政府为表彰额色尹、帕尔萨、玛木特和图尔都等人在平定和卓之乱时的功绩;让他们和另外三家在平叛立功的维吾尔族上层人士陆续到北京朝觐乾隆皇帝。在庆功宴会上;乾隆皇帝召见了在平叛立功的额色尹家族。接见时;额色尹家族行参拜礼:谢圣上待西域臣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乾隆在御座上欠身答道:有功即登殿;休论东西南北。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买木热·艾孜木缓步向前;立于殿;答道:无色也进宫;不分汉满蒙回。
乾隆惊问道:下边答话者何人?女和卓氏在谢万岁之恩。说着伏地叩头;不慎把放在袖内的一枝沙枣花失落在地;素爱吟诗联句的乾隆皇帝;脱口吟道:女子袖内携花;暗藏春色。买木热·艾孜木见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香烟缭绕;便即景答道:万岁爷金殿秉烛;明察秋毫。乾隆听后;深感这一西域女子竟如此才思敏捷;谈吐非凡;十分欢喜;当即封为贵人。这一年;买木热·艾孜木已经26岁了。
1763年;买木热·艾孜木由贵人升为嫔。1768年;买木热·艾孜木被晋封为容妃。1771年春;容妃随皇太后、乾隆东巡;游览泰山、祭拜孔庙;路上受赏回回饽饽等食品。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
乾隆帝还为容妃修建宝月楼。宝月楼就是今南海新华门门楼。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后宫;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乾隆御制诗;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1760年夏;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此以嫦娥比拟容妃。1763年新年又作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
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的体现。
1788年5月;容妃病故于北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