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族的联合统治。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规定:禁止天主教徒担任英国国王;国王无权中止法律,也无权征收赋税;和平时期不得维持常备军;议会有选举的自由,议员的活动不受国王的干涉;王位继承问题由议会讨论决定等。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英国逐渐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君主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18世纪后半期,英国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宣告欧洲新的政治制度的诞生,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第四部分: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启蒙运动
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勇敢地高举理性的旗帜,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兴起于西欧,其中心在法国,很快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并影响到全世界。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思想, 因此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首先把矛头指向宗教神学。荷兰的思想家则为这一运动铺平了道路。阿科斯塔否认灵魂不死和肉体复活的陈腐观念;格劳秀斯否认上帝的存在,提倡自然法,确立了国际法的标准;斯宾诺莎则认为自然界不是神创造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神。
英国学者在启蒙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根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学说和国家起源学说。他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主张把教会置于国家和君主的管辖之下。洛克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是知识的源泉。他反对王权神授,主张立法、行政、外交三权分立,提倡自由和宽容。赫伯特创立自然神学说,认为《圣经》荒诞无稽,理性是寻求真理最可靠的依据。普里斯特利认为三位一体、得救预定、神启圣经都是荒谬的。
18世纪,法国还处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统治下。法国的思想家们把启蒙运动推向了高峰。启蒙运动的先驱培尔以全面怀疑的态度批判封建宗教,无情地驳斥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君主和哲学家的联盟”,拥护开明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国。这些思想反映了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猛烈抨击专制制度,认为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法国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社会。他指出罗马共和国的盛衰取决于统治者的贤明或昏庸,矛头直指路易十五统治下的法国。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被伏尔泰誉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学家杜尔哥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历史。哲学家孔多塞主张人类要不断前进,消灭阶级间的和民族间的不平等。
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还有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思想家。拉梅特里发挥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精神。霍尔巴赫对宗教进行无情的讽刺,指责基督教违反理性和自然。爱尔维修攻击一切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狄德罗终生为自由、真理和社会进步而奋斗,写了一系列唯物主义哲学著作。1746年,他发表《哲学思想录》,谴责暴君,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卢梭。他指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在政治上他拥护共和国。他的政治思想对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启蒙运动波及德国和俄国,也越过大西洋,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启蒙运动还扩展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给“天国”的神灵和世上的王权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著述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部分: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主要战场在德意志。它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以及德国统治阶级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冲突,后来西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卷入,从而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以来,哈布斯堡王朝一直控制着这个帝国。但是它徒有虚名,内部诸侯林立,分裂割据不断。宗教改革后,国内又出现了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周边国家又纷纷崛起,严重冲击了帝国的统治。帝国日益衰落,结果导致一些诸侯不受约束、不服从皇帝政令,以武力吞并周围弱小的邻邦。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指定信奉天主教的斐迪南二世为波希米亚(今捷克)国王。波希米亚是新教邦国,但是斐迪南二世却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结果,一些愤怒的布拉格群众把斐迪南公爵的两名随从扔出窗外,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整个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1526年,捷克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实际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波希米亚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年,国民选举巴拉丁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162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依靠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入侵波希米亚。西班牙出兵巴拉丁以作为波希米亚的援助。1620年底,波希米亚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同盟军击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波希米亚重归奥地利统治。
二、丹麦时期(1625~16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威胁到了德意志新教诸侯,引起一些欧洲国家的武装干涉。丹麦得到英、法的资助,于1625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德意志帝国境内。波希米亚贵族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天主教同盟军打败丹麦军队,控制了萨克森地区。1629年5月,丹麦同德意志签订《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势力延伸到波罗的海。
三、瑞典时期(1630~163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势力扩张到波罗的海,促使瑞典与法国结成同盟。1630年7月,瑞典国王古斯达夫·阿道夫率军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迅速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大片领土。1632年,天主教同盟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莱茵河战败身亡。在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率领的雇佣军战败,瑞典国王古斯达夫·阿道夫也阵亡。1634年,瑞典和新教联军被皇帝军联合西班牙军队打败,瑞典军主力损失殆尽,失去了德意志中部的萨克森和勃兰登堡领地。
四、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瑞典军队的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瑞典联手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年5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也大败西班牙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至1645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和,退出战争。1645年3月,瑞典军在捷克重创皇帝军。同年8月,法军又在纳林根会战中击败皇帝军,皇帝丢失大部分德意志领土。1648年,法、瑞联军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中彻底击败皇帝军。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参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三十年战争是第一次欧洲大战,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确立了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它基本上奠定了近代欧洲各国的国界。
第四部分: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1672~1725),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俄国正规陆海军的创建者,史称彼得大帝。他于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称彼得一世。他生于莫斯科,意志坚强,才能出众。1682年,他与其异母兄伊万五世并立为沙皇。由于彼得年幼,伊万痴钝,伊万的姐姐索菲亚摄政。
彼得一世少年时随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17世纪80年代,为进行军事游戏,他曾建立“少年军”,这对彼得一世个性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后来这支队伍便成为俄军的禁卫部队。
1689年,彼得一世率“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1697至1698年,他化名随同俄国使团出国旅行,考察西欧,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1696年,伊万五世病死后,彼得独掌政权。1698年夏,他从维也纳仓促回国,镇压禁卫军宫廷政变。
在位时,彼得一世深知俄国面临的任务。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欧先进的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的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符合历史规律的,这是由改革前俄国国内的发展、各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俄国国际处境日益艰难的状况所决定的。他对国家机构的改革,巩固了专制政体,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
彼得一世毕生致力于加强俄国的军事力量,提高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他继续了1686年开始的对土战争,于1695~1696年举行亚速远征,巩固了俄国在亚速海沿岸的地位。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他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1714年8月,他亲率俄国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舰队,取得海军建立以来的首次胜利。9月,俄国与瑞典签订《尼斯塔特和约》,夺取了大片土地,并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10月,俄国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在1700至1721年的北方战争中,俄国获得全胜,取得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而得以与西方建立直接联系。俄国开始跻身于欧洲列强之列。
1722至1723年,彼得一世又发动侵略波斯的远征,同时继续向远东扩张。他晚年曾企图率兵侵占中国长城以北地区,因力量有限而未能得逞。
彼得一世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他在军事学术方面富于创造和革新的精神。在位期间,陆海军实行严整统一的编制,实行严格的纪律和军人守则;他十分重视陆海军的技术装备革新;制定了一套适合民族特点和俄军传统的部队训练体制。彼得一世的战略眼光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为确保俄国边境的积极防御,他于18世纪初大力兴建筑垒线、要塞和海军基地。他依据俄国的历史经验,保持和发扬了俄国宝贵的军事学术,同时也吸收西欧军事思想和实践的成果,批判地加以改造。
作为一位外交家,彼得一世深知俄国对外政策的任务。他善于利用形势,能够作出妥协,又曾多次亲自出面谈判,缔结协定。1697至1698年随大使团考察西欧各国时,他就为建立反瑞(典)北方联盟做了准备。1699年,该联盟最终形成。1719年,俄、瑞(典)和平谈判后,由于彼得一世善于利用欧洲列强间的矛盾,英国的破坏未能得逞。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在彼得堡去世。
彼得一世是俄国历史上进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位期间,他为使俄罗斯变成世界强国做出了很多贡献。
第四部分: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大机器工业阶段的重大飞跃,是世界近代史上继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又一次世界性的革命。它是人类生产技术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生产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是从发明和使用棉纺织机器开始的。最先采用机器进行生产的是英国的新兴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当时棉织品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市场需要量不断增长。这就对技术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技术纷纷涌现。从1765年到1785年,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以及水力织布机相继发明并得到广泛应用。纺织工业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