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前,西方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达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土耳其人占据着,另外两条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迫切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东岸,直接到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路。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组织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着,葡萄牙人达·伽马组织了更大的船队,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先是循着迪亚士发现的航路,于同年的11月到达好望角,并从那里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北航行。1498年3月,达·伽马到达莫桑比克。之后,达·伽马又多次远航,打败印度洋上各地的抵抗,建立了许多商业和军事据点,控制了这条通往东方的航路。
葡萄牙人的成功,促使西班牙人积极寻找另一条通往东方的航路。1492年8月3日,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船队从西班牙一直向西航行,来到了一个岛屿。哥伦布以为到了印度,所以把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伦布向南继续航行,又到达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许多岛屿。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向欧洲人宣布他已经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此后,哥伦布又多次到达美洲。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后来一个叫亚美利加的意大利冒险家证实了哥伦布发现的并不是印度,而是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新大陆。后来,人们就把那里称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真正通过探险证实可以环绕世界航行的是麦哲伦。西班牙人虽然发现了美洲,但当时获得的利益远远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获得的多,所以西班牙决意继续向西航行,以求从西面到达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的资助下,率领探险船队出航,先是沿着已经知道的航路向西航行,然后转向南,沿着美洲大陆摸索着南下,发现了美洲南部的海峡,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麦哲伦海峡。横渡太平洋后,1521年3月,麦哲伦到达菲律宾群岛,他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后来船队沿着已经熟悉的航路进入印度洋,再沿着葡萄牙人发现的航路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地圆学说得到了确认。
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引发了商业革命。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开始形成世界市场;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其次,它引起了价格革命。由于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封建主逐渐衰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活动,非洲、亚洲和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掠夺的对象。
第三部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欧洲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罗马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还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教会的政治权力及其对人们的精神统治,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16世纪开始于德意志,并波及到西欧诸国的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去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升入天堂。这种无耻的勒索,激怒了德意志人民。马丁·路德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会的无耻行径。论纲虽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但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论纲迅速传遍整个德意志。路德得到广泛的同情和支持,态度变得更加坚定。他拒绝了教皇撤回论纲的要求,并当众烧毁了教皇开除他教籍的敕令。1520年,他连续写了三篇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他主张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实际上是德意志独立的宣言。他宣扬每个信徒都有读圣经的权利,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而神职人员是多余的。他主张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疑,这样做将使教皇、教会和教律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有反封建的作用,并且蕴含着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德意志人民在宗教改革激进派闵采尔的率领下,于1524~1525年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
宗教改革后,一些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同天主教诸侯抗衡。1555年,双方缔结和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德意志北部、中部的许多诸侯都改信了路德教。路德教后来还传入北欧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
德意志宗教改革很快波及到西欧其他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1536年,加尔文发表文章,表示赞同路德的“信仰得救”理论。他还提出了“先定论”,说上帝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成就,上帝创世纪时,就已经将人分成“选民”和“弃民”。这种宿命论鼓舞了在商战中发财的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加尔文还设计了一个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根据加尔文的改革方案,日内瓦建立了一个政教联合的政权。加尔文派是新教中的激进派,影响遍及欧洲。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法国形成了以北方大封建贵族吉斯公爵为首的天主教集团和以南方波旁家族为首的胡格诺派。双方从1562年开始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宗教战争。1594年胡格诺派的领袖加冕为国王,战争遂告结束。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敕令,宣布天主教为法国国教,胡格诺教徒享受宗教信仰自由。
从15世纪开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下,英国专制主义王权大大加强。这时的罗马天主教会在英国拥有大量土地,英国每年要向罗马贡献大量的财富。强大的王权无法容忍教会的特权。国王亨利八世为打击天主教会势力,自上而下地推行了宗教改革。1529~1536年,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宗教首脑,掌握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亨利八世还在1536~1539年间,封闭了六百多所修道院,没收其全部财产。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16世纪末17世纪初,不满专制君主制的英国资产阶级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余,清除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主张改革教会的组织、教义和教仪,这就是所谓的清教运动。1640年,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徒的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
宗教改革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西欧和北欧的许多国家先后建立了独立的民族教会,并且经过反复斗争,终于摧毁了封建制度,在西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第三部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哥白尼10岁丧父,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受到人文主义者、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熏陶,三年后回到故乡。当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习教会法规。1497~1500年间他在波洛尼亚大学读书,除教会法规外,还研究多种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
哥白尼在意大利的时候,因舅父的推荐,1497年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僧正。1501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加入神父团体。随即他又请假再次去意大利,在帕多瓦大学,同时研究法律与医学。1503年,他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博士学位。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1512年,定居在弗龙堡。作为僧正,哥白尼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哥白尼从护卫大教堂的城墙上选一座箭楼做宿舍,并选择顶上一层有门通向城上的平台作为天文台。
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早已被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然而;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当时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都对这个复杂的体系感到不满。哥白尼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他在意大利时研究过大量的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他赞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治学精神,主张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数学关系来表达宇宙的规律。了解到古希腊人曾有过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他受到很大启发。他分析了托勒密体系中的行星运动,发现每个行星都有三种共同的周期运动:一日一周、一年一周和相当于岁差的周期运动。他认为,如果把这三种运动都归到被托勒密视为静止不动的地球上,就可以消除他的体系里不必要的复杂性。因此,哥白尼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即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哥白尼把统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各个天体则都有其自然的运动。他系统而明晰地批判了地球中心说,并且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提出了答复。
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但是,他迟迟不愿将他的《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因为,他知道他的书一经刊布,便会引起各方面的攻击。当哥白尼终于听从朋友们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时,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大胆地献给教皇保罗三世。
《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别人写的前言。当时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他辗转委托教士奥塞安德尔去办理排印工作。这位教士为使这书能安全发行,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过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个“迷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骗过了许多人。1542年秋,哥白尼因中风而半身不遂。1543年,当一本印好的《天体运行论》送到他的病榻的时候,他已处于弥留之际了。
《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人不能了解,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则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的70年间,虽然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廷才开始对这些科学家加以迫害,并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然而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发展,恒星光行差、视差的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明。
哥白尼的学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根本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
第三部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牛顿创建经典力学
牛顿(1642~1727)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在数学上,他发明了微积分;在天文学上,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中,他系统总结了三大运动定律;在光学中,他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一个人享有这里的任何一项成就,就足以名垂千古,而牛顿一个人作出了所有这些贡献。
牛顿生于1642年,是个遗腹子。年少时,他性情孤僻,上小学时,成绩也十分平常;12岁进中学,由于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而学会了做化学实验。
1661年,牛顿进入剑桥三一学院。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基本上掌握了当时的全部数学和光学知识。1665年初大学毕业,由于伦敦正闹瘟疫,他回到他母亲的农场里,度过了两年。这两年是牛顿创造发明最为旺盛的时期。他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和微分运算,研究了颜色理论和积分运算,并继续思考动力学和引力问题。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1669年, 27岁的牛顿当上了剑桥大学的卢卡斯数学教授。1678年,因在光学问题上与胡克争论,牛顿深受刺激,性格内向的他不再发表文章,光学问题也被搁置一边,转而思考天文学问题。1679年,胡克主动与牛顿通信讨论引力问题,这也促使牛顿重新研究早年的课题。
1684年1月,胡克向当时的皇家学会主席雷恩和天文学家哈雷声称,自己已经发现了天体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力作用下的轨道的运行规律,但他给不出数学证明。雷恩决定悬赏征解。哈雷8月份专程去剑桥,请教牛顿。牛顿于是在11月写出了《论运动》手稿。
向心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牛顿早就得出了这一结论。到了17世纪80年代,胡克、雷恩和哈雷也都独自发现了这一关系。但他们都没能证明其逆命题:在平方反比于距离的力的作用下,行星必作椭圆运动。只有牛顿给出了这一数学证明。
然而,即使确认了椭圆轨道与平方反比作用力之间的这种互推关系,也并不等于发现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的关键在“万有”,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首先,人们必须证明支配行星运动的那个力与地面物体的重力是同一种类型的力。牛顿最先想到这一点,著名的苹果落地的故事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17世纪60年代就已萌发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