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1-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的需要,但常常遭到守边将领的限制。也先对此十分不满。正统14年的春 

天,也先派两千多人向朝廷贡马(实际是交易的一种形式),为了多得赏赐, 

谎报是300O人。王振因此恼怒,说是欺骗朝廷,仅给马价的五分之二,并叫 

礼部不要给多余的人饭吃,这一来就伤了和气。也先还想与明朝通婚,也遭 

到了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也先策划率兵内侵。 

     紧急的边报接二连三地飞向北京,王振想乘机挟持英宗亲征,自己趁机 

立一大功,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发出英宗亲征的命令,限令两天后出发。举 

朝上下听说皇帝要亲征,而且又如此仓猝,都非常震惊,纷纷谏止。但英宗 

听信王振的话,一定要亲征,命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他于7月 

16日和王振率50万军队匆匆从北京出发。 

     当时,也先的兵马战斗力很强,而且他们是早就有所准备。王振却轻视 

敌人,他以为大兵一出,即可马到成功,待到凯旋的时候,邀皇帝路过他的 

家乡,自己也可炫耀权势,光宗耀祖,这番如意算盘竟害得全国上下不得安 

宁。 

     由于是临时决定出发,军队上下都来不及做更多的准备。许多士兵连武 

器和军装都未带齐。王振不管这些,只顾命令士兵们日夜兼程。这样仓促的 

出发,接着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 

冷,还没有碰上瓦刺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士们看到郊外的 

田野里,到处都横着冻饿而死的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 

发现士气低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王振派出的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刺军杀得全军覆没,各 

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王振感到情况危急,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 

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根本不懂军事常识,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 


… Page 28…

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 

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故 

又匆匆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英宗迂回周折, 

13日才逃到士木堡。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正确的指挥应当是进城驻守。 

但王振因为自己装载财物的车辆千余部未到,不愿进城,就留英宗驻扎在土 

木堡。兵部尚书邝埜见形势十分危急,力请英宗迅速入关,留重兵殿后。王 

振拒不采纳,而且斥骂说:“腐儒哪里懂得军事,再胡说就砍你的脑袋!” 

喝令士兵把邝埜拉出去。14日,敌军追至土木堡被重重包围。土木堡地势高, 

挖井二丈多深还取不到水,而南面的河流又被瓦刺军占领,人马已经两天没 

喝到水,饥渴难耐。士兵们更加惊慌,士气非常低沉。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 

宗知道没法突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本来不想讲和,准备硬攻进明 

军阵营里去。可派兵事先一打听,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遭 

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 

们争先恐后跳出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也先看得清楚,单等明军阵营一拉长,便两面夹攻,瓦刺士兵手执长刀, 

奋力砍杀,士气非常旺盛,大喊“解甲投戈者不杀!”呼声震天动地,一下 

子就把饥饿、干渴、疲惫不堪的数十万明军打垮了。随军的大小官员数百人 

也死于乱军之中。 

     明英宗也真侥幸,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士兵们死伤惨重,他却安然无 

恙,一点都没伤着。他见败局已定,实在无法脱逃,便绝望地下马,盘腿坐 

在草丛之中,瓦刺军队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明英宗被带到一个叫雷家站 

 (即当时的保安州,今河北省怀来县西北)的地方。也先叫了两个曾经见过 

明英宗的瓦刺人去辨认,证明确实是明朝当今皇帝。也先高兴极了,没想到 

这一仗战果这么辉煌,竟然俘虏了大明帝国的皇帝! 

     英宗被俘后,护卫将军樊忠把怒火都集中在王振身上,冲上去一铁锤把 

他捶死,痛骂说:“我为天下诛此贼。” 

     土木堡一战,明英宗被俘,数十万军队被歼,数百名官员丧命。历史上 

把这次战役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明王朝元气大伤。也先却更加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 

了瓦刺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于谦的 

身上了。 

     土木堡大败的第二天,即正统十四年 (公元1449年)8月16日深夜, 

前方将士便派快马把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告诉了皇太后和郕王。刹时间宫廷里 

一片慌乱,恐惧万分。满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惊呆了。天不亮,他们便不约 

而同地会聚到午门之外,面面相觑,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一位官员急得 

大哭起来,接着所有的官员都放声痛哭。皇太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内库 

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刺军,想把英 

宗赎回来。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 

并且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刺。大臣们议论纷纷,不知怎么办才好。大 

臣徐有贞说:“瓦刺兵强,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 

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算。” 


… Page 29…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 

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 

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守城任务,他可 

以指挥京城内所有军民。 

     于谦,字廷益,是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 

进士,宣德朝任御史,巡按江西,为许多人平了反,申了冤。后由杨士奇举 

荐,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每到一地都大力兴利除害。正统六 

年 (1441年),他向朝廷提出一个建议:“以河南、山西各积存的数百万谷 

子,在每年的3月借给缺粮的贫苦下户,待秋收后收还;那些老病和贫穷无 

力偿还者,官府就免收他们的借粮。”英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谦巡抚河南 

之时,黄河不时决堤,带来许多破坏。他组织民众筑堤治水,并命令种树凿 

井,榆柳夹路。在山西,他剥夺边镇军官私占的土地为官府屯田,充作边防 

费用。“三杨”掌权的时候,对他非常器重。他所提的建议,总是很及时地 

被采纳。王振专权时,一些无耻的官僚争相以搜刮来的民脂贿赂王振,以取 

得他的欢心,而于谦生性刚直,每次进京,都是两袖清风。因此,王振忌恨 

他,把他关了三个月的牢房,释放后又降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官民纷 

纷上书朝廷,请求留他在原任。朝廷批准了官民的要求,仍以于谦为山西、 

河南二省巡抚。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任兵部左侍郎。英宗 

亲征前,他极力谏止,没被采纳。现在,他的反对南迁、力主坚守的意见得 

到郕王的赞许。郕王下定决心坚守北京。当时,京师的精骑劲旅都在土木堡 

覆没了,剩下的10万人多为老弱病残之辈,京城内人心惶惶。于谦经郕王批 

准,将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 

运粮军,全部调进北京。他亲自筹划部署,加强防守,人心才稍为安定。为 

便于指挥所有的军队,郕王把他提为兵部尚书。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中接受任命,他一面命令各边关的镇守将领加强防 

备,一面奏请郕王批准,敕令工部从速修缮器甲、战具。同时派兵严守京城 

九门,把靠城的居民全部迁进城内;还选拔几名能干的文臣做巡抚,提升能 

战的石亨、杨洪做将帅。而他自己也以军国大事为己任,身先士卒,勇于负 

责,立下军令状:“不见成效,甘受处罚。” 

     为了进一步安定民心,于谦和其他几位大臣上疏要求清算王振罪状。朱 

祁钰不敢作主。有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一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 

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 

失败的罪魁祸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 

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便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 

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接着,大臣们议论立皇帝的事。大家认为国家正处于危难之秋,人心惶 

惶,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另立一个皇帝以安定人心。于是,群起上书,劝 

郕王早登大位。九月初六,郕王正式登上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次 

年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史上的景帝。景帝的登基,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的。也先俘获英宗时,原以为自己抓到了一个活宝贝,想利用来要挟明朝赔 

款割地,没料到明朝又立了一个皇帝,他手中的这张牌就失去了作用。只能 


… Page 30…

利用英宗到边镇去要挟一些粮草财物。 

     景泰皇帝给了于谦最大的信任,明令各营将士一律听从于谦的指挥,如 

果不服调用或失职犯禁,可以先斩后奏。当时,虽说各地入卫京师的军队已 

陆续到达,备战工作也基本就绪,但将领们都有些畏怯。在于谦召集各将领 

研究战守方案的时候,身为总帅京营兵马的石亨就竭力主张把军队全部撤进 

城内,以土壅闭城门,坚壁清野。他认为敌人无法破城,自己便会退却。不 

少将领同意他的说法。于谦指出这将使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只有打败他们, 

才能得到和平。石亨最后同意了于谦的正确建议。于是重新调配7兵力,除 

守城兵以外,用二十多万人马,列阵在北京九门之外。他自己亲率石亨等人 

扎营在德胜门外,面对着敌来的方向。为了激励将士,于谦还下了一道严令: 

凡临阵打仗时,将官不顾士兵先退缩的,斩将官;士兵不顾将官先退的,后 

队斩前队。同时,下令封闭了北京的所有城门,堵塞了退路,使将士增加了 

死战的决心。 

     10月13日,瓦刺军攻北京德胜门。于谦令石亨带兵埋伏在民间空屋里, 

然后派数骑诱敌。瓦刺一万多名骑兵追击进入埋伏圈后,一声炮响,伏兵四 

出,将士们奋勇向前拚杀,直杀得瓦刺军人仰马翻,大败而逃。瓦刺军转攻 

其他城门,同样受到明军的坚决抗击。在德胜门北面土城的战斗中,明朝军 

民配合作战,土城老百姓纷纷爬上屋顶,以砖石为武器,铺天盖地般地投击 

敌人,喊杀声震天动地。两军相持了五天,瓦刺军四面楚歌,连战皆败。也 

先本想挟持着明英宗,逼明朝城下议和,捞取金银财物,没想到一个子儿也 

没捞到,反倒损失了许多人马。这时候明朝的各路援兵快要到了,也先恐怕 

归路被切断,于是,又拥着明英宗匆匆撤围西去。于谦指挥军队乘胜追击, 

夺回了瓦刺沿途掳获的许多百姓和财物。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景帝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 

房屋简陋,只能遮蔽风雨,准备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 

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能贪图享受呢?”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京师的守护,于谦除采取有力措施,巩固北边防务之 

外,还在西面和南面的涿鹿 (今河北省涿县)、真定、保定、易州等处设镇 

屯兵。他还改革军制,设立团营,从各营中挑选了马步骁勇者15万人,分为 

十营,每营委派一名都督;每五千人为一小营,委任一名指挥管带;以石亨、 

杨洪等人为总兵,自己兼任总督。将士们每天都得在营操练战阵。这样,就 

大大地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也先退出后,心生一计,声言要送英宗回朝。明朝的主和派因此又吵嚷 

着要与瓦刺议和,甚至许多主战派官员也认为必须迎回英宗,倾向于妥协。 

     于谦识破也先的阴谋,他力排众议,指出这是敌人企图借此向我索取财 

物,并说:“国家的利益最重要,不能因为一个皇帝牺牲全国的利益。”他 

派人提醒各边镇将帅,不要中敌人的奸计,要做好防御工作,并选派将领, 

镇守边防重地。他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在于谦的整顿和指挥下,边防力量 

大大增强,各边镇的将帅也都主张抗战,也先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几次 

侵扰都受到严厉打击,阴谋未能得逞。 

     明朝边疆和京师防守力量的增强,使也先更无隙可乘,而明朝又识破瓦 

刺以英宗相要挟的阴谋,拒绝与他议和言好,逼使也先无计可施。明朝不再 

与他贸易,也先得不到必须的物品,也非常着急,为了恢复与明朝的边境贸 

易,也先在景泰元年8月不得不将英宗送回北京。英宗回到北京后,当个名 


… Page 31…

誉上的太上皇,幽居南宫。 

     于谦临危不惧,运筹策划,指挥若定,挽救了明王朝的一次危难,在惊 

涛狂澜中起到了中流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