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车臣之鉴-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将对俄丹关系产生最消极的影响,两国关系将由此倒退。    
    对于俄罗斯的警告,丹麦方面反复强调会议是民间性质,政府不便干预,坚持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立场。为此,俄罗斯取消了普京访问丹麦的计划。经欧盟其他成员国调解,将欧俄峰会也从哥本哈根改到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本来这件事到此就可以了结了,但是在大会召开时,又出现了新情况,身负俄联邦政府通缉令的扎卡耶夫居然以车臣代表的身份,大摇大摆地来到哥本哈根,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是俄罗斯绝对不能允许的。考虑到两国关系,丹麦政府在会议结束后,马上拘捕了扎卡耶夫。但丹麦方面向俄政府提出条件,就是如果俄司法机关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扎卡耶夫有罪,丹麦将会将其释放。


第四部分车臣问题的国际背景(9)

    几天后,厚厚的卷宗从莫斯科带到哥本哈根,里面记录着扎卡耶夫杀人、组织非法武装、袭击军警人员等十几项罪名。但是,丹麦方面在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后,认为指控扎卡耶夫犯有上述罪行证据不足,应予释放。就这样,扎卡耶夫被释放了。俄罗斯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对丹麦的做法非常不满,该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丹麦释放扎卡耶夫,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无辜的俄罗斯人民将因此受到“丹麦式民主”的荼毒。    
    扎卡耶夫在被丹麦释放后来到英国,请求政治避难。在他尚未到达英国前,俄罗斯就得到了这个消息,随即通过外交途径把扎卡耶夫的材料转到英国,要求引渡。    
    扎卡耶夫是11月5日来到英国的,在机场就被英国警察拘捕,可是几天后又被保释并容许其“政治避难”,理由与丹麦的解释如出一辙。    
    莫斯科对此非常愤慨,外长伊万诺夫在一个公开场合反问英国:“如果像本·拉登这种同扎卡耶夫一样被国际社会通缉的恐怖分子进入英国境内,英国政府怎么处理呢?”他明确指出欧洲在反恐问题上执行的是双重标准,而这种做法无助于需要整个世界都行动起来的反恐斗争。    
    在俄与西方围绕扎卡耶夫进行争吵的前前后后,一件又一件“完全不符合俄美伙伴关系精神,与俄美两国共同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任务不相称”的事情相继发生。2003年4月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2002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在涉及俄罗斯的章节,报告指责俄在车臣“滥杀无辜,侵犯人权”。同年7月总部设在纽约的“人权观察组织”发表声明,指责俄罗斯在搜捕车臣武装分子时“滥用刑罚”。这里有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需要提及,就是在这个人权组织发表这份声明的同时,已经攻陷了伊拉克的美军正在阿布格莱布监狱对伊战俘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这个消息虽然在一年以后才被披露,但仍然能够说明这种报告是多么无聊和虚伪。2003年10月,卡德罗夫取代被赶跑的马斯哈多夫当选了车臣总统。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在选举结果刚刚公布后,马上就对这次选举提出批评,认为这次选举“不民主、缺乏可信度及合法性”。2004年8月29日,因卡德罗夫被炸身亡,车臣又一次举行总统选举,在第二天选举结果公布时,美国又对阿尔哈诺夫的当选提出异议,认为这次选举仍旧“不符合国际民主标准”。即使像别斯兰中学劫持人质这样的事件发生后,西方也要在其中查找俄罗斯方面的原因,实际是在为恐怖分子开脱罪责。法国、荷兰等几个欧盟成员国,都在别斯兰事件发生后,在对俄罗斯表示同情的同时,流露出“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态度过于强硬,是酿成这次事件主要原因”的看法。试想,当车臣恐怖分子听到这种来自“民主世界”的声音后,能够放下武器吗?车臣危机能够结束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西方明里暗里对车臣非法武装的支持,车臣问题不会成为俄罗斯的顽疾。    
    四格鲁吉亚与车臣问题    
    格鲁吉亚是位于俄罗斯西南、外高加索地区的一个山地国家,面积697万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其中70%为格鲁吉亚人,8%亚美尼亚人,63%俄罗斯人,将近6%的阿塞拜疆人,其余为奥塞梯人和阿布哈兹人。该国西濒黑海,有308公里长的海岸线,西南与土耳其接壤,南面与亚美尼亚毗邻,东连阿塞拜疆,北面与俄罗斯的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六个共和国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隔山相望。格鲁吉亚于1922年3月12日与外高加索另外两个国家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结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外高加索联邦解体,格鲁吉亚成为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4月9日,它继立陶宛之后宣布独立,是较早脱离苏联的国家之一。    
    格鲁吉亚虽然是个小国,但在无产阶级革命年代却为俄国革命做出过特殊贡献,曾经在苏联执政29年、敢于带领全世界无产者在同资本主义世界的较量中争得半壁江山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斯大林,不仅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那苦难的童年,而且在十月革命前,还长期在这里从事地下工作,使格鲁吉亚成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此外,曾经担任过苏联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奥尔忠尼启则、两度出任前苏联克格勃主席的贝利亚也都出生在这个国家。    
    格鲁吉亚位于大、小高加索山脉之间,是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其领土面积的80%,其中50%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所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70亿卢布,占全苏的17%,全部国民财富为720亿卢布,占全苏的16%,在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属中等发达国家。    
    格鲁吉亚的行政区划为2个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阿扎尔),2个直辖市(第比利斯、波季),9个州,其中南奥塞梯州的级别近年几次发生变化。格鲁吉亚首都设在第比利斯,居民多为东正教徒,但阿布哈兹等地居民则大都信奉伊斯兰教。


第四部分车臣问题的国际背景(10)

    在苏联时期,格鲁吉亚与俄罗斯联邦是经济上互相依赖,各民族之间尚能和平相处的兄弟国家。但在分别从苏联独立出来前后,由于民族矛盾、国家政治走向、经济利益等问题引发了诸多矛盾,最后又与车臣问题纠缠到一起,使格鲁吉亚成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与俄罗斯关系最紧张的一个。发生在两国之间的主要问题有:    
    1南奥塞梯冲突    
    格鲁吉亚南奥塞梯自治州位于这个国家最北部,面积38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万,其中奥塞梯族约占67%,格鲁吉亚族占29%,俄罗斯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4%。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奥塞梯人同与之相邻的俄罗斯北奥塞梯共和国居民同属一个民族,他们同祖同源,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在历史上本来就是一个国家。1801~1806年奥塞梯被沙皇俄国吞并,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奥塞梯苏维埃自治共和国。1921年1月,该国加入由巴尔卡尔、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等共同组成的山地自治共和国。1922年4月20日,南奥塞梯被划入格鲁吉亚。1924年7月,北奥塞梯成为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1936年12月5日,在格鲁吉亚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同时,北奥塞梯成为俄联邦的一个自治共和国。1990年12月11日,针对南奥塞梯谋求独立并企图与北奥塞梯统一的倾向,格鲁吉亚最高苏维埃通过法案,将南奥塞梯从自治州降格为普通州,两年后的4月又将其恢复为自治州。在1995通过的新宪法中,南奥塞梯被改称为茨欣瓦利。不久前又将其降格为隶属什达—卡尔特里州的一个区。    
    早在苏联解体前,南奥塞梯就开始谋求脱离格鲁吉亚,与北奥塞梯合并,成为俄罗斯联邦一员。这种要求自然受到同族兄弟北奥塞梯的欢迎,也为俄罗斯所认可,但却遭到格鲁吉亚的反对。于是,从1989年起,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当局就不断发生冲突。这是在高加索地区爆发较早的民族冲突,如果妥善处理,今天的高加索就可能不像现在这样危机四伏。遗憾的是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还在他的“新思维”中苦苦思索,而后来成为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也在忙于设计他的“民主”进程。就这样,高加索的民族危机爆发了。    
    事情起因于南奥塞梯1989年11月要求升格为自治共和国,在这个要求遭到当局拒绝后,南奥塞梯于1990年9月通过“主权宣言”,进行权力机构选举,宣布退出格鲁吉亚。其实几乎就在同时,格鲁吉亚也正在酝酿从苏联脱离出来,但它却很在意自己的国家不要被分裂。为了防止南奥塞梯局势恶化,格鲁吉亚派兵进入这个地区,宣布实行紧急状态,但此举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导致当地民众与部队发生了武装冲突。1991年12月,就在苏联解体前后,南、北奥塞梯人联合召开特别代表大会,宣布全体加入俄联邦。为了证实这个决定的合法性,南奥塞梯又于1992年1月举行了全民公决,其结果证明确实大多数奥塞梯人主张脱离格鲁吉亚。格当局当然不会同意这个结果,于是加大了对南奥塞梯的军事干预力度,同时对其进行经济封锁。1992年5月20日,格鲁吉亚国民卫队在南奥塞梯打死了36名正在向北奥塞梯转移的难民,这个事件使冲突骤然升级。北奥塞梯当天就封锁了俄罗斯通往格鲁吉亚的道路,切断了从俄罗斯通向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的天然气管道,同时派出人马,深入到南奥塞梯腹地,与自己的兄弟并肩作战。在这次冲突中,大约有600名南奥塞梯人被打死,1500多人受伤。格鲁吉亚方面也遭到很大损失。    
    这时,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都完成了从苏联独立出来的进程,已经成为两个主权国家。虽然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被西方称为“民主斗士”,在格鲁吉亚掌权的东方学者加姆萨胡季阿被称为“反共斗士”,两人之间似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南奥塞梯冲突问题上却没有找到共同语言。在南、北奥塞梯地方政府联手同格鲁吉亚抗衡的时候,俄罗斯不仅没有约束自己的下属,反而公开站出来为格鲁吉亚分裂势力讲话。时任俄联邦副总统的鲁茨科伊公开谴责格鲁吉亚“对奥塞梯民族的无辜者进行肉体毁灭”。俄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则威胁格鲁吉亚,称俄“将在必要时采取行动”。就在南奥塞梯武装冲突有进一步升级可能的时候,加姆萨胡季阿被格鲁吉亚人民赶下台,溜到车臣,寄寓杜达耶夫门下,后来病死在那里。素有“高加索银狐”之称的原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取代加姆萨胡季阿成为格鲁吉亚总统。对于这位领导人的情况,中国读者并不陌生,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就是他在1989年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往返于北京—莫斯科之间,为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会见铺平了道路,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    
    看来曾经同殿称臣的老相识多少有些关照。1992年6月,谢瓦尔德纳泽与叶利钦在索契会晤,达成了由俄罗斯参与调解危机的协议。在此基础上,格、俄与南、北奥塞梯四方经过谈判,共同签署了《达戈梅斯协定》,主要内容包括:成立一个由四方组成的“特别控制委员会”;在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边界布置一支联合部队,确保双方脱离接触并实现停火;俄保持中立并派驻维和部队;请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派员监督协议执行情况。    
    一次危机化解了,但南奥塞梯的地位问题并没有在协议中明确,被人为划分到大高加索山脉两侧奥塞梯人的骨肉亲情依然难以割舍;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在奥塞梯人民的心中可能永远挥之不去。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格鲁吉亚委托俄罗斯在自己的领土上维和,几乎相当于“引狼入室”,所以,肯定是这只“高加索银狐”的无奈之举,也是权宜之计。自这次危机发生后,格鲁吉亚开始积极向西方靠拢,甚至提出加入北约,寻求保护,抵消俄罗斯对本国的威胁和影响。西方的插手使格俄关系更加复杂,也使南奥塞梯变成了十分敏感的地区,每当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有风吹草动,这里马上就有强烈震感。


第四部分车臣问题的国际背景(11)

    2阿布哈兹危机    
    阿布哈兹危机几乎是与南奥塞梯冲突同时发生的又一件导致格俄关系恶化的事件,其情况和背景与南奥塞梯冲突有许多相似之处。    
    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共和国,位于黑海之滨,是格鲁吉亚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出海口,面积8660平方公里,人口525万,其中阿布哈兹族9万,格鲁吉亚族人口25万,是人数多于阿布哈兹族的少数民族。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于1921年12月加入格鲁吉亚,第二年随格一起加入外高加索联邦并成为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成员。在苏联时期,格鲁吉亚向阿布哈兹大量移民,使阿布哈兹族人口从1921年占当地人口总数的80%锐减至1992年的17%。大量流入的外来人口冲击了本地文化,降低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导致阿布哈兹族人民对格鲁吉亚民族政策的反感和抵触。1989年3月,阿布哈兹提出脱离格鲁吉亚,要么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要么就升格为加盟共和国,直属苏联。阿布哈兹的两个愿望都没有实现,于是,在1992年7月23日,乘苏联土崩瓦解,各加盟共和国一片混乱之机,宣布独立,欲成为主权国家,这个决定立即遭到格鲁吉亚的反对。7月25日,格当局宣布阿布哈兹的决定“没有法律效力”。8月11日,格鲁吉亚内务部长格文察等人在去该国西部与前总统加姆萨胡季阿的支持者讨论民族和解问题时,被扣为人质并被送到阿布哈兹关押。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格政府决定以武力营救人质,进而解决阿布哈兹分裂问题。格鲁吉亚的这次行动导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