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    
    在悉达多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因悉达多族姓释迦,所以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祖的学说和逝世    
    释迦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怨有怨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释迦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这一点常常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    
    公元前486年2月15日,释迦牟尼在一条河边给几个弟子讲道,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4月8日)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12月8日)称为“腊八节”。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众多弟子都秉承佛的嘱托,云游各地,专心传法。但是由于佛陀的指示都是由弟子口传,很难断定哪一段论述是否原话。于是后世的弟子聚在一起进行“结集”,就是将释迦牟尼的种种教化、理论、思想,整理成书,便于流传。这样的“结集”共进行了三次。佛教在众位弟子的努力下,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南亚次大陆上,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皈依了佛教,并使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很快由印度次大陆向周边地区传播,逐步影响到今天南亚、中亚细亚地区。同时,佛教也在向中国传播,并且传播的时间、途径互不相同:一条从古印度向北,穿过帕米尔高原,经大月氏,进入今天的新疆地区,沿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一条从古印度向南?熏经过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国家传入中国的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条从古印度经今天的尼泊尔,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中国的西藏地区。这三条传播途径,最终形成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佛教信仰和经典。    
    影响    
    佛教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佛教在泰国、缅甸以及中国的西藏等地,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世界历史中,它与政治相结合,诞生了很多的佛教国家,它的流传也带动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来中国,由于中华民族人文优秀,加上儒、道二教之广博基础,使它在唐、宋间大放异彩,腾辉灿烂。天台宗、禅宗、唯识宗、净土宗、密宗等八个大乘佛教宗派,使释迦牟尼开创的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佛教现已在世界各地弘扬,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三大宗教之一。


第一部分 汉谟拉比法典第8节 孔子与老子

    对于中国或者东亚而言,孔子及其儒家和老子及其道家,是其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文明的核心所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于东方诸文明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等方面都产生过并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    
    孔子及其儒家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要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3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孔子少年时过着贫贱的生活,青年时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小官。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着极高的报国热情,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熏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离开了鲁国,开始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他曾经访问过齐国、陈国、蔡国,寻求一个能实行他古老的政治理想——周礼的国度,但他无法找到。在外流亡的14年中孔子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最后,公元前484年,他再回到鲁国定居。    
    孔丘的政治生涯到此结束,从此他把全副精力用在教授门徒上。在鲁国,孔子开办了第一所私人学堂,广收学生,而且说明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他倡导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直到今天仍很有意义。    
    孔丘在教授门徒的同时,出于对周王朝初创时代的怀念和崇拜,又对《易》、《春秋》、《诗经》、《尚书》、《礼》、《乐》这六部当时已经存在的古老书籍,用他的观点,加以编纂删订,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下来,支配中华人文学术思想近两千年之久。    
    鉴于春秋时代社会风气日下的局面,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他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在古代,是指从巫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贵族人家祭祖事神、办理丧事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学派。但在当时那个诸侯争霸,弱肉强食、“霸道”横行的环境中,孔子的这套“仁政”主张是注定不会被统治者所接受的。    
    公元前479年4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孔丘没有写下任何著作,在他逝世之后,他的门徒把他平日的言论,摘要记录下来,名为《论语》,跟“五经”一样,也被列为经典。一个以崇古尊君为中心思想的儒家学派正式建立起来,众门徒分散四方,各为这个理想奋斗。《论语》所记载的孔丘的言论是片段的,所以儒家学派缺少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和一个为一种观念概括统摄而前后一贯的逻辑。但孔丘是一个经验丰富和洞察人生的智慧老人,他所说的那些格言隽语,已能充分表达他思想的要领。    
    老子及其道家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苫县(河南鹿邑)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据传,孔子也曾问礼于他。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打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失业了。公元前484年老子忽然骑着一匹青牛,向西而去。穿过秦国的散关(陕西宝鸡西南)时,镇守关隘的关令(司令官)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盼望能给我们留下几句话。”李耳就在那里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然后出关而去,从此不知影踪。    
    《道德经》也称为《老子》,是老子思想主张的大总结。《老子》一书共81章,5000多字,分上下两篇。全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在这部书中,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这样,老子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    
    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他认为最好是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收取赋税太多的缘故。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老子的这一思想抨击了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为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以及东方文化的影响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虽在乱世不为统治者所赏识,但在统一的帝国中,他的那种“中庸”思想却大有市场。公元前2世纪,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补充修正改造,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后,儒家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清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当儒家文化长期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发展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惟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过去2000多年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究其原因,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布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可以说,孔子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学说中亲政爱民和举用贤才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人为贵”的管理理念,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一些西方国家的企业家和政治人物在制定本身的现代管理概念时,也都从儒家的经典中寻找智慧并取得了成功。这些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可以说,儒家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学说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是道家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