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6-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蚁巨似大象,黑蜂大似葫芦,五谷不生,滴水不见,去哪里只能自寻灾 

祸。还有一种传说更神奇,说那里有高达2500多里的昆仑,上面有仙人 

西王母的瑶池,是太阳和月亮休息的地方。 

     公元前138年,张骞以皇帝侍从官身份,统率100多人,奉命出使 

西域。当张骞一行出陇西,途径匈奴控制的地区时,遇到匈奴人军队, 

张骞被匈奴人扣留。当时,通往西域各国有两条通道,其中一条自玉门 

关、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 (即南山)北麓,西行至莎车,再过葱岭, 

即可到达大月氏、安息(今伊朗),这条道路称为“南道”;还有一条 

出玉门关、阳关经车师前国,西行至疏勒,再过葱岭,即可到达大宛、 

康居、奄蔡 (前苏联土库曼),这条道路称为“北道”。由于匈奴控制 

着这些城邑小国,当时通往葱岭以西的西域各国的两条通道,都因此而 

被阻断。 

     张骞在匈奴人地区被扣留了十年,匈奴人强迫他娶胡女为妻,并有 

了孩子,匈奴人想借此把张骞永远留在那里,但张骞时刻不忘自己的使 

命,仍然暗暗保藏着汉王朝派他出使的凭证——“节”。 

     十年之后的一天,张骞趁看守的匈奴不注意,乘机携带妻子和奴隶 

堂邑父等人逃出匈奴人地区,投奔大宛(都城贵山齐,在今苏联卡散齐)。 

     大宛人早就风闻汉朝的富庶,一直想和汉朝交往,苦于没有机会。 

所以当张骞作为汉使突然来到时,受到大宛人极大的礼遇,大宛王派翻 

译带领张骞辗转来到大月氏 (都兰氏城,在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 

     但是,大月氏已经在大夏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而且大夏土地肥沃, 

物产富饶,生活安定,大月氏人已无东归复仇之意。汉朝联络大月氏抗 

击匈奴一事,终于未能取得什么成果。 

     张骞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多,也没得到大月氏的支持,只好整装回汉 

朝。他们改走南道,取道昆仑山北麓,经羌人居住区东归,本想避过匈 

奴区,不料又被匈奴捕获。匈奴将他扣留一年多,后来因匈奴发生内乱, 

张骞才乘机脱身。公元前126年,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 

这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13年,随行的100多人,回来时只剩下张骞与堂 

邑父两人。一路之上,幸亏善射的堂邑父不时射点野物,二人才没有饿 

死。同时,张骞为人坚毅诚恳,宽厚随和,也深得各族人民喜爱,一路 

之上,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所以张骞能够完成这一伟大使命,事实上也 

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虽然没达到,但他将一路之上耳闻目睹的西域 

各国的风土人情,及地理概貌报告给汉武帝,建议汉武帝以和亲方式与 

伊犁河畔的乌孙国结为兄弟之邦,以“断匈奴右臂”,这样可以带动西 

部的大夏诸国,共同归附汉朝。同时,张骞还建议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 

往来。 

     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率领300人, 

携带上万头牛羊,大量的货币和丝织品,和许多副使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乌孙后,派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以加强 

汉朝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发展贸易往来。乌孙愿意与汉朝通好。武帝元 

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乌孙派数十人的使团,护送张骞回长安,还 


… Page 19…

带来几十匹马,作为礼物表示答谢。他们见汉朝地大物博,十分富庶, 

就更加重视发展与汉朝的关系。几年以后,乌孙表示愿意与汉朝结亲连 

好,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为妻。 

     张骞派出的副使分别到了大宛、康居 (今苏联哈萨克)、大月氏、 

大夏、安息 (今伊朗)、身毒(juān dù,今印度)等地,这些地方也同 

样派人随汉使回访,中西交往从此发展起来,双方互往非常频繁。汉王 

朝每年派出使臣多者每年有十余批,少时也有五、六批;每批大的数百 

人,小的百余人;远的八、九年,近的三、五年才能返回。他们带去数 

万头的牛羊和价值成千上万的金银丝帛。 

     张骞及其副使在西方各地搜集到的有关风俗、物产、语言、人口、 

历史、地理各方面的资料,大大地促进了汉对西方的认识;后被司马迁 

写进《史记·大宛列传》,这是中国史书对中亚、西亚各地有正确、详 

尽记载的开始。 

     张骞回到长安,只有一年多时间,就与世长辞了。这位两千多年前 

致力于民族团结的使者,以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开拓精神,为加强 

我国各族人民的联系、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发展中外友好往来,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匈奴人的破坏依然存在。为了彻底打通这条通西域的道路, 

汉朝先后派军进攻楼兰,击破姑师(二者曾充当过匈奴耳目,抢劫汉使), 

发兵大宛 (汉武帝曾派使者去大宛用黄金换取汗血马,大宛不肯交换, 

与汉使发生冲突,汉使被杀,财物被劫)。汉军相继击破楼兰、姑师和 

大宛,声威远播,震惊西域。尤其征服大宛以后,汉朝影响愈益扩大, 

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相继派人来汉朝朝贡,或以子弟为人质留居汉朝, 

此后汉使出行更顺利了。汉朝又在敦煌至盐泽 (今罗布泊)之间,沿途 

设置驿站,修筑烽燧亭障,还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 

库尔勒一带)等地屯田,积聚粮食供给经过者。屯田士卒最多达60余万 

人。汉朝又在那里置使者校尉,统管汉在西域的事务。到汉宣帝时,西 

域都护府在乌垒城 (今新疆轮台西)建立,葱岭以东西域各国,则由西 

域都护府直接管辖。这是中央在新疆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从此汉王 

朝在西域政令通行。到东汉时期,这条通路进一步得到拓展。为了进一 

步同大秦(罗马)建立联系,西域都护班超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逾葱岭经中亚木鹿 (今马里)、和椟(今达姆甘)、阿蛮(今哈马 

丹),到达条支的大海边 (波斯湾,)准备从海上绕阿拉伯半岛,穿越 

红海去大秦,但由于当地人阻挠未成行。甘英虽未能抵达罗马,但比张 

骞西行更远,经历了许多西汉使者所未到过的地区。他不仅得到大量前 

所不知的西域各地的社会风俗、地理历史情况,还引来不少西方国家与 

汉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史称“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 

皆重译贡献”。(《后汉书·西域传》)来得最远的要算“远国蒙奇、 

兜勒”。蒙奇是欧洲的马其顿,兜勒是欧洲的色雷斯。 

     西汉丝绸之路,据《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和托勒 

密《地理学》的记载,其走向自东而西,大体如下: 

     从洛阳或长安出发,出河西走廊,经敦煌、玉门、阳关,分两道西 

去。南道沿罗布泊南,经鄯善 (楼兰)、且末、精绝(今民丰)、扦弥 

 (今策勒县境)、于阗(今和田)至莎车。北道经伊吾(今哈密)、车 


… Page 20…

师前王庭 (今吐鲁番境)、危须(今库尔勒)、尉犁、焉耆、龟兹(今 

库车)、姑墨 (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达疏勒(今喀什)。南 

道至莎车后再西行,越葱岭,过蒲犁(今塔什库尔干)、无雷,经“石 

塔” (大夏东界上)、大夏、木鹿,安息古都海克桐皮罗斯、米底爱克 

巴塔那到底格里斯河沿岸的塞琉西亚和泰西丰。自此过美索不达米亚, 

有多条道路通向叙利亚安条克、帕尔米拉等地。从这些地方再西可去罗 

马。北道自疏勒越特列克达旺山谷入大宛,过康居至里海顿河一带的奄 

蔡,再西可通达罗马。北道越葱岭至大宛后,还可过马拉坎达 (今撒马 

尔罕),至木鹿与南道汇合西去。 

     隋唐时期,“丝路”略有变化,分为三道。“北道从伊吾,经蒲类 

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至拂林国,达于西海。”即由新 

疆哈密经天山北麓,至中亚细亚,再经里海北岸通达欧洲。中道、南道 

则大体上相当于汉代的北道、南道。汉唐是“丝绸之路”极盛时期。此 

后中西海道渐渐兴起,逐步取代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丝路” 

贸易并未停止。明初西班牙使臣克拉维局一次就见到800匹骆驼,载运 

货物由中国来到撒马尔罕,可见当时陆路贸易还保持一定规模。 

     自从张骞等人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以后,在这条古老而悠 

久的商道上,便响起了叮叮■■的驼铃声,一队队骑着骆驼的商人络绎 

不绝地从此穿梭而过,经过漫长的旅程,一批批异域的使者带来了他乡 

的商品、技术。他们为东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中,丝织品最受欢迎。在当时西方强大的罗 

马,贵族们对中国色彩斑斓、制作精细的丝绸服装爱不释手,在罗马城 

内图斯库斯街上的中国丝绢市场上,丝价贵同黄金。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公元4世纪。 

     对于这件事,罗马人是这样描述的:塞里斯 (意为丝国,是对中国 

的称呼)“产丝,驰名宇内……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 

之妇女,裁成衣服,光彩夺目”,“昔时吾国仅贵族始得衣之,而今则 

各级人民,无有等差,虽贱至走夫皂卒,莫不衣之矣。”中国丝绸由贵 

妇普及到走夫正反映了中西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密切,这也是人类发展的 

大趋势。 

     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了丝绸之外,其它重要的商品还有铁器、 

漆器、黄金、白银、软玉、毛皮、药材等。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 

源地之一,中国的铸铁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汉代钢铁铸造技术在世界 

是一流水平。中国的钢铁在公元前1世纪时已输入罗马,此外,印度、 

安息等地也从中国进口钢铁。中国的大黄、肉桂等药材也传入西方,被 

称为“中国树皮”。 

     中国还向西方输出农产品。中国的梨、桃、杏、桔也传到中亚、波 

斯、印度、欧洲等地。古印度称梨为“至那罗阇弗呾逻”意为“汉王子”, 

称桃为“至那你”义为“汉使来”。 

     在商品输出的同时,中国生产技术和文化不断西传,从而促进了西 

方各国社会的发展。从汉至唐我国西传的主要生产技术有育蚕、缫丝、 

织绸、铸铁炼钢、造纸和凿井、汲水等。 

     中国的养蚕、缫丝术大约在公元5世纪传入中亚、波斯一带,一个 

世纪后,又传到了东罗马。印度僧人将蚕卵和育蚕法传入东罗马的故事, 


… Page 21…

迄今仍脍灸人口。此外,自宛以西至安息国……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之 

卒降,教铸作兵器”“……宛城中新得秦人,知凿井”这些史书中的零 

星散片,都是中国技术西传的见证。 

     此外,中国的文化、艺术、音乐、医学等传到西方,使西方人误将 

中国发明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西方医学史上影响深远的阿维森 

纳的《医典》也与中国王叔和的《脉经》如出一辙,显然是受到中国医 

学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也传来了西方文明。中亚游牧民族的养马法和骑马术 

输入中国后,逐渐普及到民间,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可 

低估的作用,西方制作玻璃的技术也传到中国。西域生产的作物,如伊 

朗、中亚的葡萄、苜宿,及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豌豆)、胡蒜、 

胡莩、胡瓜(黄瓜)、胡桃(核桃)、胡萝卜、酒杯藤、红蓝花、棉花、 

茉莉等也都传到了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西方的文化艺术输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宗 

教方面,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对汉魏以后我国诗歌、小说、音 

韵学、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唐时由西方传入的宗教还有 

抚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对汉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在 

艺术方面,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佛教画像明显体现了西方的健驮罗艺术 

风格,箜篌、纵笛、琵琶、筚篥、胡笳等西域乐器,丰富了我国音乐舞 

蹈的艺术形式,杂技艺术也在中西糅和的基础上,得以成熟。 

     丝绸之路的开辟,连结了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朝鲜和 

大陆西端地中海沿岸的波斯、罗马等中亚及欧洲众多国家,促进了中西 

经济文化的交流,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 Page 22…

                                淝水之战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显得十分特别。虽然这一段 

历史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之中,但是其历史发展并没有因之停滞不 

前,而是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就军事而言,涌现了众多 

的军事人才,其得以产生的母腹——战争也连绵不断,其中淝水之战就 

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东汉之后的神州大地,战乱纷纭。先有魏曹、吴孙、蜀刘三雄鼎立, 

逐鹿中原,却不意鹿死他手,被司马家族乘隙一击,三雄皆溃。以至天 

下成了一统,号为西晋。然此后晋主昏愦,政治腐败,“贾后”、“八 

王”两次大乱,倾城倾国,境内狼烟四起,民不聊生,终于在公元 316 

年,轰然崩溃,天下又陷于分崩离析。在南方,西晋贵族匆匆拾起酉晋 

遗骸,于公元3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