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世界五千年
… Page 2…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名字为世人所知,她是南宋时候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流
传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对其中一些优美的词句出口能诵。李清照是中国文坛
上一颗永远闪耀的星。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原籍山东历城,即今天的
济南府。济南是个处处清泉荡漾的美丽地方,李清照在这儿度过了最早的三
年时光。3岁那年,她就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东京去居住了。东京即今天的开
封市。
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学生,在学问和散文创作方
面很有成就。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名大家闺秀,出身于壮元之家,写得
一手好文章。调入东京后不久,李格非便升任礼部员外郎。他的文章写得很
好,得到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即苏东坡的高度赞赏。他不仅是一位文学
家,而且对金石字画和古代文物也很有研究。更可贵的,李格非品格高尚忠
直,忧国忧时。他对当世的达官贵人不顾国家治乱、一心经营园林的行径十
分不满。为了警时醒世,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了《洛阳名园记》,寄托自
己的感慨。他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肃,他常说:文章是不能马虎草率从事的,
如果不以“诚”作为文章的精髓骨干,是不可能写得好的;只有字字如同从
肺肝中流出,才能高步众作之上。
每当李格非写作时,童年的李清照便侍立案侧,父亲一篇文章刚脱槁,
她就过目成诵了。有竹堂外的小院,是李清照儿时的乐园,那劲挺的翠竹,
那多窍的湖石,以及洒落在小径上变幻不定的竹影,都在她童年的心灵中描
绘出了鲜明的影像。成年后她喜画竹石,正是对儿时生活的追忆。李格非夫
妇的思想很开通,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在这样的家庭中
成长起来的李清照,从心灵到身体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她那渊博
的历史知识,出众的文学天赋以及豪爽坚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
母对她小时候的教育。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一直是在东京度过的。东京是当时北宋的都城,是全
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虽然国家政治面临着危机,但文化艺术却正处在鼎
盛时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长期担任文化官员,经常与他交往的大都是文
学艺术界的名流大家。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李清照耳濡目染,在少女时代
就充分显示了她的卓越的文学修养和多方面的才能。她能书,笔势清真可爱;
善画,她的竹石、人物图卷一直为后人宝传;她的古文笔力逼近她的父亲,
无论难易,均能运笔自如,曲折尽情,“文章落笔,人争传之”;尤工于诗,
完全是一种大家风范,“无愧于古之作者”;她的词作,婉丽新巧,往往出
人意表,更是脍炙人口。早在出嫁之前,李清照的诗名就传扬京师了。她的
一些诗句,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
试春草”等,刚一传出去便被人们广为传诵,认为是难得的好诗。连平时从
来不肯夸奖别人的大诗人晁补之,看到李清照的这些诗句之后,竟赞不绝口,
逢人便说“李清照小小年纪,写得如此好诗,真是世上少有的奇才!”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聪明而开朗活泼,她从不愿意整天死守着闺房呆坐
着。父母亲都是有学问而且豁达大度的人;也很少限制她的思想自由和行动
的自由,所以她除了在父母的指导下,勤奋地读书作文外,她也像当时的许
多贵族少女一样,喜欢斗草、踏青、荡秋千等游戏,在春秋天气晴好的时候
… Page 3…
偶尔也会约伴结队去近郊的溪亭园池划船。北宋时代的东京城,四周一百里
之内,到处都是景色优美的园林。所以,每年清明前后,重九左右,东京城
里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地出城去游玩。只见到处是彩车宝马、俊男倩女,真
是热闹繁华极了。对于这段美好幸福的少女生活,后来,李清照一直非常留
恋。她曾有几首词作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先看这首著名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记一次愉快的郊游。但作者并没有铺叙郊游的过程,而只是截
取日暮归舟时一幕,加以集中的描写。你看:沉醉中小舟闯入藕花深处、进
退两难的狼狈,“争(怎)渡?争(怎)渡?”迷失了归路的姑娘们的同声
惊呼,加上从睡眠中惊起的鸥鹭,构成了一组生气盎然、雅趣横生的画面,
充分表现了诗人乘兴而往、兴尽而归的愉悦心情。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她那
颗热爱生活的年轻的心的跳动。
东京郊外的春天美,秋天也同样引人入胜,请看李清照描写湖光山色的
另一首词《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怨王孙》描绘暮秋湖上的风物,形象多么鲜明生动。这么美好的
水光山色,游客竟然不去细细品味便匆匆归去,多不知趣!连眠卧在沙汀上
的鸥鹭都生气了,当游客经过时,它们连头也不抬,它们不想理睬这些辜负
了美景良辰的人。那“说不尽无穷好”的湖上风光,经这一点,境界全出来
了,手法真是太高明了。
早年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创作的词都比较香软细腻。她曾写过一首
《如梦令》,其中的“绿肥红瘦”竟成了她一时的雅号。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 Page 4…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与上文引用的那首《如梦令》描绘的季节不同,大概这是暮春的一天清
晨,李清照从浓睡中醒来,觉得昨晚的酒意尚未全消。侍女正在卷帘,从轩
窗中弥漫过来的淡淡寒意使她清醒了许多,她突然想起昨夜有一阵子风刮得
很猛,雨脚虽然不密,但却把轩窗打得噼啪作响。这一夜的风雨,该不会把
花都打坏了吧?这首令词是从晚唐诗人韩偓的一首绝句——“昨夜三更雨,
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引申点化而成,但比原作内
容丰富,刻画更见匠心。她在短小的篇幅内,引进了两个年青女子的对话,
形神兼备,真是别开生面。全词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由昨夜风雨引起
“试问”,这一问极有情意;却答以“依旧”,答得极淡,毫不经意;顺势
又引出“知否”以下三句。“绿肥红瘦”四字不单语新意隽,而且蕴含着无
限凄惋的惜春深情。无怪乎当时人士莫不击节叹赏,自叹弗如,并送给李清
照“绿肥红瘦”的雅号。
在这样平静而幸福的环境中,李清照送走了童年、少年,迎来了青年时
代。宋徽宗建中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遵从父母之命,与才华横溢
的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了。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 (今山东省诸城县)
人。诸城又叫东武,所以明诚的著述总是署作“东武赵明诚”。他是赵挺之
的幼子。当时赵挺之担任吏部侍郎,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虽是同朝当官,
平时却不大来往。赵明诚非常爱好读书,而且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收集、
鉴赏古今名人字画、文物和金石铭刻的作品。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能作诗,
会填词,写得一手雅洁的散文,尤其擅长文献校勘、金石鉴赏。他是位学者
型的青年。李格非对这位太学生的人品学识相当器重,所以将爱女许配给他。
李清照的婚姻是美满的,她与赵明诚志同道合,如鱼得水。
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美满姻缘,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赵明诚童
年时曾在白天做了一个梦,梦中读一本奇书,书中暗示他将来是“词女之夫”,
即将要娶一位擅长填词的女子作妻子,后来赵明诚就把这个童年的梦讲给李
清照听,李清照很是感慨,她说:“可惜我是一名女子,只能把心思用在诗
词上,如果我是男子,真不甘心做词人,而要成为一名忠心报国的英雄”。
赵明诚少年时曾用心研究欧阳修的金石著作 《集古录》,对欧阳修的学
问非常钦佩,他逐篇阅读,并写出心得体会。欧阳修下功夫考证古代的金石
器物和文人字画,赵明诚认为这对于了解历史发展、考订史籍缺失,有功于
后代学者很大。他稍感不足的,是这部著作搜罗得不够完备,编次又不按年
月的先后。《集古录》触发了赵明诚搜集、考证金石刻辞的强烈兴趣,他立
志要用尽毕生精力,在欧公《集古录》的基础上扩充发展,撰写一部采摭略
无遗漏、体例愈加严密、铨述益有条理、考证更为精博的 《金石录》。他一
面在太学就读,一面从事金石刻辞的访求。当他与李清照成婚时,他所藏蓄
的三代鼎彝、汉唐碑碣已颇为可观了。李清照出阁前,在父亲的案头也浏览
过《集古录》,她深知这不仅仅是文人的风流雅事,而实实在在是项严肃的
学术研究,因此她极力鼓励赵明诚将《金石录》的撰述进行到底。
虽然赵明诚和李清照均出身于官宦家庭,但他们两家都是为官清正的
人,所以结婚之后,生活并不十分富裕。收集金石古物往往要花很多的钱财,
为了支持明诚的研究工作,清照常常拿出一些旧衣让管家到当铺典上一些
… Page 5…
钱,资助明诚。
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着各
种商品,也有出卖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
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
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当时,大相国寺的庙会是逢初一、十五以及逢三和逢八的日子。每到这
时候,赵明诚总是早早赶到这儿,他是这儿的常客,熟悉各种物品的行情,
与每一家书店和文物古董店的老板都很熟悉。偶而逢天气好的时候,他也带
着李清照一起来这儿,凭着他的学识和眼力,他曾在这里找到不少相当珍贵
的碑碣拓片和上古的古器。每当与清照同来选购,运气往往特别好,很少空
手而归。如果意外地在这里发现访求多时的名人手迹或先秦古器,而钱不凑
手时,赵明诚会毫不犹豫地脱下长袍作为抵押。然后买上几斤时鲜水果、蜜
饯点心,欢天喜地双双归来。晚上,他们相对摩挲展观,一边咀嚼着果子,
一边细细地赏鉴,觉得天上神仙的快乐也不过如此。他们婚后的第二年,有
个古董商人携来一轴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 《牡丹图》,上门推销,要价 20
万。画是罕见的精品,拉开卷轴,满室生春。但20万钱的价码,相当20两
黄金,他们根本拿不出来,明诚与清照将 《牡丹图》留了两晚,终因无法筹
措画款,只得照样还给画商。他俩既惋惜不能保存这轴画,又担心它以后会
流落毁坏,有好几天相对无言,很不高兴。
没过多久,赵明诚从太学毕业,走上仕途。当官之后有了一些俸禄,他
和清照决定吃素食,穿布衣,努力节省下每一文钱,搜集更多的古物。他们
说到做到,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的父亲有一些亲戚
朋友在国家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
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
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
定随时整理好。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
的著作,叫《金石录》。
正当他们两人专心致志地搜集古物,进行金石器物研究的时候,北宋的
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在朝执政的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庸而且腐朽无能的皇帝,他起用蔡
京为相。蔡京是主张变法的王安石的姻亲,名为新党,实际上却是个投机变
法的权奸。蔡京当权的第一个步骤,便是将宋哲宗亲政之前的执政大臣司马
光、苏轼、秦观等120人,打为“元祐奸党”,死者削去官爵,生者贬到蛮
荒地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元祐年间担任文化官员,曾求教过苏轼;后
来又拒不参加整编元佑祐臣的章奏的写作组,而被贬为广信军通判。这次当
然地被蔡京划入“元祐奸党”,撤销礼部员外郎的官职,等待进一步的处理。
李格非的好友张耒 (文潜)、晁补之(无咎),也被列入“奸党”,在同一
天撤职。李格非的亲家、清照的公爹赵挺之却因附和蔡京、极力排击元祐党
人,被提升为尚书左丞 (副宰相)。李清照刚听说父亲划入“党籍”,真似
五雷轰顶。对于这场事变的是非得失,她无法细想,她担心的是年近花甲的
老父,怎么能经受贬窜的折磨?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