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凤翔万里-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势动荡,岁月流逝,转眼已是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

  Ⅱ

  有个叫王世充的人。他原是出身西域的胡人,当过用文帝的侍从,由于建立了战功而飞黄腾达。炀帝即位后,他当上江都宫监。江都即后世称为扬州的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扬州是长江和大运河的汇合处,因为是水上交通枢纽,发展很快。扬州是米、盐、茶的集散地,也是漆器、螺钿工艺品及其他工艺品生产地,以风景秀丽和气候温和而闻名。炀帝酷爱扬州,决定在扬州营造与洛阳相媲美的大型离官,即江都官。王世充曾负责这个岛官的建造和管理。

  王世充无论作为文官还是武将都相当有才干。依照他的人格和素质,是那种会被归类于“奸臣”的人。他为了迎合炀帝,极尽奢侈之能事,将江部官建造得富丽堂皇。宫殿、庭园都十分壮观华丽,但最令炀帝欢心的是“迷楼”。顾名思义,即是迷宫似的建筑群。集各种精巧于一身,确实是煞费苦心。炀帝因此更加欣赏重用王世充。但王世充在其他廷臣们的眼里,只不过是个逢迎拍马的势利小人。江南有个叫刘元进的人发动叛乱,讨伐的官军屡屡失败。这时王世充出马,居然用兵如神,击败叛军。王世充的军事才能令人惊愕。他将刘元进斩首后,向继续抵抗的叛军宣布“投降不杀”,有三万人相信王世充的允诺,放下武器投降。

  但是,王世充却没有履行诺言,而将投降的三万人全部活埋。这种有害无益的杀戮,不仅使王世充个人,也使整个官军信誉扫地。投降不杀这种宣称一旦成了谎言,叛军知道自己只要败了就绝无生路,只好与官军斗争到最后一口气。而且自己死的时候还要抓个垫背,或让更多的官军给自己去阴间当向导。“贼兵”们被逼得必须下这种决心,导致他们和官军的战斗愈演愈烈。

  王世充并没有因毁约而令全军名声扫地的事受到炀帝的训责。因为炀帝本人也是严酷无情重罚主义信奉着。木兰是这事的目击者;杨玄感失败死后,木兰在回洛阳途中亲眼目睹,街道左右两侧到处是被官军处死的贼军的头和尸体,其中包含很多的妇女儿童、老弱病人。木兰不禁大受刺激。

  “岂有此理!本应爱护万民的天子之军,竟屠杀妇孺?”

  木兰面对横躺竖卧、腐烂发臭的尸体,呆然若失。

  在杨玄感遭灭九族之灾时,木兰并不深感同情。杨玄感企图夺取帝位发动叛变失败,这在当时被灭门绝户也是理所当然的;如他叛乱成功,隋朝帝室恐怕也都得被斩尽杀绝。叛乱就是以生死为赌注。若是失败后还想活命,也未免太天真了。可是,这些妇女老幼,为什么要惨遭杀害呢?

  “因为这些人领取了叛臣杨玄感发放的粮食,被认为与叛贼同罪。”

  骑马并排而成行的沈光这样说明。杨玄感发兵后,打开官库发粮给百姓,目的是宣传自己的军队是救民义军。很多挣扎在饥饿生死线上的人由此得救。而炀帝连这些老百姓也不放过,他把这些人视为杨玄感的同党,下令格杀勿论。

  “杨玄感一呼十万人应,使朕越来越觉得天下不需人多,人多了,只会聚集成匪,若不统统斩尽杀绝,不足以惩前警后。”

  炀帝如此表示。

  “如杨玄感这样的人,之所以稍一胡说就能聚集十万大军,就是因为人太多,不如全部杀死。”炀帝下令道。

  被认为与杨玄感有关系的人,那怕只是一点点瓜葛的人都要统统杀掉。受害者多达三万人。其中有许多就是这样被卷人不幸的。

  “不能不杀吗?假如民众有过错,下令大赦,原谅他们,不是更显出朝廷的恩德吗?”

  木兰这样说。

  沈光用锐利的目光,凝视着木兰。

  “子英,你回故乡去吧!”

  沈光的话,使木兰感到非常惊讶。沈光表情严肃,平时的豁达消失殆尽。木兰无言以对,沈光转移视线,慨叹地仰望天空。沈光再次把目光转向木兰,开口道:

  “保护陛下安全的人对陛下怀有不满是很危险的。不满,等于是有异心。”

  “异心?”

  木兰的表情和声调都很激动,她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究竟为什么百姓不领取叛军发放的粮食活不下去呢?是什么原因把他们逼到这种绝境的呢?又是谁的责任呢?想来想去,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答案,沈光阻止木兰继续说下去。他好像下定决心,这种话绝不能让她说出口。

  “回故乡吧。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请兵部和御林营照顾一下,你回去吧。”

  “我只是在想……”

  “想也无济于事,不必想那些没用的事,并不是杀了敌人就可以保往自己住命的。”

  沈光语调不容反驳。一行人回到洛阳走出兵营来到街上时,木兰对同行的贺廷玉说了这件事,因为她不认为自己错。贺廷玉回答:

  “子英,你没有错,但最好不公开谈这些事,连那个高宰相都被以批评朝政之罪而遭杀害。如若传入别人的耳朵里,那可要冶罪的。总持先生是因为考虑到子英的身份处境,所以说得严厉些。叫你回故乡,我想也不是出于恶意……”

  “子英不想回故乡吗?”

  “我……我不知道。”

  木兰不是不想回故乡。大业十年春,是木兰从军的第四个年头。芳龄廿岁。过着没有恋爱,远离家庭的生活。她身为女子,这样做比待在故乡的家中经历多,见识广,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不后悔。但有时在梦中她会跑过原野,回到故乡。梦境中,房舍矮小,庭院也不宽阔,但阳光普照,花草芬芳,充满晚春的夜晚暖融融的气息。并看到在皎洁的月光下,荡着秋千的小时候的木兰。还要见在桃花盛开的树下,教练孩子们棒术的父亲和与邻居太太热情交谈的母亲。房舍后有一条小溪,水质醇和,冷而不刺骨。一群家鸭嘎嘎地叫着,颀顺小溪而下。弯弯的石桥上有位老人在卖酸梅汤,手拿铜钱的孩子们围拢过来。这种乌梅和冰糖煮制的又甜又酸的饮料很受欢迎。绿树成荫,柳叶随风摇动。这就是木兰的故乡,怎么不想回去呢?但是,木兰返回故乡的日期还很遥远。

  Ⅲ

  杨玄感易帜叛乱之时,有无数支叛军遥相呼应,追随其后。

  唐弼、李弘、张大彪、刘迦论、宋世谟、郑文雅、林宝护、司马长安、刘苗王、王德仁、孟让等人都是在这一年,亦即大业十年,在各地起兵革命的首领,各个都率兵数万,袭击隋朝的地方官府和官吏。建安郡的太守杨景祥遭叛军袭击,战死沙场,将军藩长文败走。这都成了朝廷被人诟病的笑柄,不过,最大的笑柄还都是炀帝本人造成的,炀帝亲自率领前所未有的一百三十万大军去征讨高丽,结果惨败回朝。几十万官兵战死,对死难者遗族不负任何责任,马上又再次强行出征。

  “何为天子?是天子就该尽天子之责!!”

  民众这样想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今后还要徒劳无益地出征外国,非得尸骨曝于他乡的话,还不如去当贼军死在故乡好。

  叛乱接连而生,从对暴政的反感发展到起义叛乱,大概是对现有的政治主张和未来已不抱任何希望。

  “复开皇之旧观。”

  赞成这一主张的人最多。所谓开皇,是炀帝之父文帝所使用的年号。这一主张的中心内容是要求恢复“文帝时期稳定的政治”。隋文帝虽在宫廷肃清功臣,作为一家之主栽培五个儿子这方面失败,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却无疑是成功的。所以《隋书》中说他是“近代良主”是理所当然的。万民在他的统治下,能享受和平与安定。虽然人们讽刺地说“任何人的政治都比炀帝强。”但也没有必要过低地评价文帝的能力和功绩。对隋朝,即使是持批评态度的唐代的记载,也将文帝冶世称为“开皇之治”,并加以赞扬。可以大胆地说,叛乱势力并不是想灭隋,可能只是想“打倒炀帝”。

  为了讨伐贼军,恢复国内治安,炀帝决定任命“大使”。所谓大使,后来只限于对外交官的一种称呼。但这官衔原本是用来称呼天子付予特别任务和权限的高官,在其任务完成后便解除职务。在这里,大使可解释为国内治安军管区司令官。炀帝任用的军管区司令官有以下三人:

  河东抚慰大使 李渊 五十岁

  关内讨捕大使 屈突通 五十八岁

  河南讨捕大使 张须陀 五十岁

  这一人事安排使文武百官都非常惊讶:李渊是炀帝的表兄,是有着唐国公爵位的皇亲国戚。屈突通是左骁卫大将军,是大名鼎鼎的老将。这二位任军官区司令官是理所当然的。但张须陀算是何许人?五十岁才勉强当上郡丞,即副知事,可谓无名之辈。不过,有才干的人物总有一天会崭露头角的。河南,古代称之为中原,位于中华帝国的中央部位,天下一百九十郡,其中有二十八郡属于中原。而且是东都洛阳也在其管辖区域之内的要地。如果河南落人贼军之手,切断帝国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统一的中华帝国就会陷入土崩瓦解的命运。如此重要的战略之地,托付给一个无名之辈是否妥当呢?

  “对朕的人事安排有何异议?”

  炀帝这么一说,自然便无人反对。天子之命,百官遵从。但他们是口服心不服,缩缩脖子,以表示预知皇上人事安排的失败。

  炀帝虽然给张须陀很大的信任,但并没有授与他同等重要的职权,即兵力和补给物资。因为这两样对炀帝本身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张须陀必须依靠自己的才智筹措。

  对木兰和贺廷玉也有圣旨传下:

  “任河南讨捕副使。”

  也就是说,命令木兰和贺廷玉当副使,在大使张须陀手下工作。

  贺廷玉接旨后笑逐颜开。

  “又和子英在一起,职务前面加个副字,好像是认为我们俩人顶一个人。”

  贺廷玉看到了木兰苍白的面颊,改变了表情和语调:

  “我倒没什么,子英你觉得如何?一旦接旨,近期内就回不了故乡了。”

  “当官便当吧!”

  木兰简单地回答。因为即使她近期能回家,对今后的人生也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展望。如果今后再次对外远征或发生内乱,必然还要征兵,木兰只好代替年老体弱的父亲继续从军,继续过女扮男装的戎马生活。

  这期间,荣国公来护儿借兵给张须陀,虽然只有千人,但统率达千人兵力的人,也不是普通人。

  “奉荣国公之命,允许我作为副使为张大使效劳。我叫秦琼,字叔宝。”

  一个三十岁上下的男子向木兰他们施了一礼。他身高六尺四寸(约一八九公分),浅赤铜色的肌肤,硬硬的胡子长了满脸,双目沉稳,但充满力量,炯炯有神。

  当秦琼还是无名小卒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在举行葬礼之际,荣国公派使者前来吊唁,使人们大为震惊。

  “您是天下大将军,派使者参加无名小卒家的葬礼,岂不是太有失身份了?”

  朋友这样说,来护儿笑答:

  “身份?那位叫秦叔宝的人可非同一般人,我家将来家运还得委托于他呢。”

  来护儿的预言完全正确,在历史上,秦琼的名字果然比来护儿更广为人知。

  在《新唐书》中有关他的记述,是以其字叔宝出现的,字比本名更富有光彩,一般人们称他为秦叔宝。曾以作《玉树后庭花》这首诗而出名的“陈”叔宝,作为诗人非常优秀,作为公务人员则很懦弱。虽然他们名字相似,但秦叔宝和他是两个极端的人物。秦叔宝的豪勇和信义给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世都留下强烈的印象。

  大业十年一月,花木兰、贺廷玉、秦叔宝三将军率二千骑兵,护卫敕使赴张须陀足下。沈光目送本兰和贺廷玉到洛阳城外,算是替他们这两位相处不久的朋友祝福。初春的清晨仍觉得风寒,红梅和白梅在陡峭的春寒道中争艳,在梅花初绽的路上,木兰一行踏上路途。

  Ⅳ

  大业十年(公元六一四年)二月三日,炀帝在太庙召集文武百官。前几天,官中在观文殿建起容纳一万七千卷书的书房,按照故人宇文恺的设计,可装自动门。炀帝神采奕奕,笑颜逐开地告知众臣。

  “马上要发起第三次远征之师。”

  太庙中充满着如同惨叫的沉默。

  据《隋书·炀帝纪》记载,此后“数日无人敢言”,一点动静也没有。连老将薛世雄也缄口不语。他痛切地感到这不是以理能说服的事。故大家都保持沉默。远征一事就这样决定下来,除炀帝本人以外无一人赞同。

  有关炀帝亲自率兵出征一事,《隋书》中也无详细记述。总之编成几十万大军,炀帝于三月十四日到达涿郡,在这里完成了远征的准备工作,而跨过万里长城东进,七月十七日渡过辽河。在这期间,逃兵不断出现,将军们无暇顾及战斗准备,整天忙着阻止士兵逃脱。将军们也已厌战,只是无法脱身而已,只好黯然地跟着皇帝走。

  接到隋军人侵的报告,高丽的元王大惊失色。他问全军总帅重臣乙支文德有何对策。

  乙支文德不想出兵抵抗,他也不得不这样做。因全高丽的国力已经衰竭,要抵挡来自隋朝的巨大的压力,保全国家已耗尽全力,根本谈不上侵略新罗和百济。

  “投降。但只是形式上投降,不给对方实际利益。这是无可奈何,别无选择的决定。”

  乙支文德下了决断,并说服元王承诺。

  “即使失败,也要进行壮烈的战争,死得辉煌。”这类愚蠢的自我陶醉的语言,对高丽来说是不必要的。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必须采取缓急之策,甘受屈辱,以求保存国家。作为一个国家,要严格区别哪个是可行之事,哪个是不可行之事,坚决实行可行之事,才是高丽的生存之路。

  虽说逃兵接连不断地出现,隋军仍有数十万大军,沿途扎寨绵沿五百里,乙支文德以使者的身份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