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国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拨、苍劲。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
凡是中华儿女,都把黄帝当成自己的祖先,比如鲁迅先生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我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黄帝其人
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还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状况,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有的说,黄帝曾居住在河北涿漉县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漉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和指南车。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枣《黄帝内经》。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她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除了黄帝以外,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今北京延庆)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貔、貅、貙、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乘胜追到山东,捉住蚩尤杀掉,把蚩尤的头带回涿鹿,埋在那里。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
炎黄子孙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说,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根,把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中华民族的子女们联系在一起,使中华民成为世界上最有凝聚力的民族之一。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以统一为主基调。即使是在四分五裂的年代里,有政治抱负的仁人志士都是以统一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向;老百姓们也天然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都是炎黄子孙,国家也应该是统一的。这一切,都影响着后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国家的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第一部分 黄帝战蚩尤——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第2节 仓颉造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幺造出来的?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第一部分 黄帝战蚩尤——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第3节 启家天下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气魄宏伟的动人故事,叫大禹治水。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公元前21世纪,那时,我国的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滔天”。洪水吞没田园,冲毁房舍,使人们流离失所。于是,各个部落的人们团结起来,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起初,这场斗争由大禹的父亲鲧来指挥。鲧一心想把事情办好,但采用的方法不对,他一味强凋,〃水来土掩〃,哪里有洪水就派人到哪里去堵,结果越堵水患越严重。
鲧治水失败后,大禹挺身而出,担负起领导治水的重任。他认为要制服水患,就必须因势利导,根据河流的走势宣泄水流。为了规划出一套正确的治水方案,大禹不辞辛劳地爬山涉水,实地勘察山川形势。他三过家门而不入,领导人们开山劈岭,疏浚河道,广修沟渠,奋战12年,终于〃开九州,通九道〃,制服了水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