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会历史-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介绍修道主义以先,要对两个名词作适当的澄清。修道主义(Monasticism)与苦修主义(Asceticism)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远离世俗负累,专注於某个宗教目标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义始於四世纪,多在群体中以固定形式进行。後者则指著某种对付罪恶与获得善行的特殊操练方法,例如长时间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保持警醒,甚至打苦鞭苦待自己……等等带有镇压肉体的苦行味道的操练方法。苦修主义早於耶稣时代已颇流行,而在初期教会多以个人方式进行。
  此外,也有一些独自远离凡尘,躲在山林或沙漠旷野修道的隐修土(hermits)。他们有些采取苦修的形式,也有些专事冥想祈祷。他们的修道形式,称为隐修生活(hermitage)。
  II.修道主义的诞生。
  A.初期教会的禁欲苦修主义。
  1.严格履行奉献所有的使命。
  初期教会十分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他们认为基督徒须严格保持贞洁敬虔,不容罪恶相侵,更必须贯彻信仰的各项要求,不容有任何妥协或宽容的馀地。不少信徒甚至严格遵行耶稣基督对少年长官的教训:「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太十九 16-22;可十 17-22:路十八 18-23 )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多数会将之灵意化,认为耶稣基督只要求我们在心态上而非实际上舍弃钱财。要是那位少年长官也如此灵意地解释耶稣的教训,他便不用忧忧愁愁地离开了。我们若观察经文的上文下理,便晓得那是耶稣的实际要求,当中不存在转寰与取巧的空间。
  无可否认,初期教会一百以来都鼓励信徒为主舍弃一切。使徒行传记载彼得间接治死两个假装奉献所有家财、欺哄圣灵的人(徒五l-11)。虽然当时教会并没有强制要求信徒捐弃所有家产;但从圣经资料所知,初期教会确实有不少人自发地践行奉献家财周济穷人的命令。甚至在二、三世纪以後,仍有不少教父身体力行,将自己所有的奉献出来。
  2.教父的榜样。
  由於不少信徒对信仰要求严谨,他们不能容忍教会内道德宽弛的现象。第二世纪末的教父特土良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因不满大公教会的道德操守未够严谨,毅然加入当时的一个灵恩阵营——孟他奴主义(Montanism)。孟他奴主义可以说是灵恩运动的始祖,他们在强调属灵恩赐之同时,要求信徒严格遵守圣经教训,并变卖所有过集体生活。这是一个在道德和灵性要求上都极其严格、具排他主义倾向的教派。
  第三世纪的教父居普良(参页72 )在信主以後,立即变卖家产周济穷人,并且严格遵守道德戒律:包括守独身、禁食、祷告、默想、远离世俗及追求圣洁等。而二世纪的教父俄利根(Origen,约185-254)的做法便更极端,他按字面意义严格遵守圣经的教训,不单过极贫穷的生活:全身的财物只有身上穿著的一件衣服及一双鞋子,晚上只睡在地板上。他甚至将自己阉割了,这是以字面来实践「为天国的缘故自阉。(太十九12)的要求。
  也许我们会对这些教父的行径大感诧异,但要是我们对圣经真的抱严谨恭敬的态度,便不致如此。可惜,今天大多数基督徒都过分强调人本主义,将圣经中「叫价甚高」的要求刻意冲淡或忽略,彷佛这些从来不是圣经的说法。譬如说,我们批评天主教对神甫严守独身为过分的要求,却没有想起耶稣确实要求某些人为天国的缘故自阉。我信主二十多年来,就从未在教会讲坛上听过有关的信息,它们几乎已被排除出圣经以外。对今天好些基督徒而言,圣经已被约减至只讲喜乐平安的信息,对人再无任何道德或灵性的要求了。
  反观初期教会的信徒,他们对严格遵守圣经要求的人予以真切的尊崇,鲜会视这些人为极端分子。这些遵守严谨道德规律的教父一般都没有远离人群,过隐居生活,他们仍在信徒中间从事牧养工作。他们过的是苦修生活,与第四世纪出现的修道主义沾不上边。
  B.三、四世纪的隐修主义。
  严格来说,修道主义并非於四世纪中叶突然冒出来的产物,却是其来有渐,早在第三世纪或更早时期,已经有人离开人群过隐修生活,隐修主义篇修道主义的雏型。我们追溯基督教的隐居修道的传统时,甚至可以上溯至犹太教的爱色尼派。近世纪发现死海古卷的地方,正是爱色尼人的居住处。他们离群独处,过著完全退隐的生活,与世界没有任何接触。
  1.初期的隐修运动。
  在二、三世纪时,有一些隐修士在埃及的沙漠定居,过苦修生活。他们为数不多,不为教会领导层所欢迎,教会主教则尤其猜忌这些隐修士,认为他们既不合群,又不受主教的管辖节制。由於这些隐修士中不乏灵性与神学皆出色的人,如俄利根等,他们深邃的思想不为多数主教所明白,但他们高超的灵性表现却吸引许多信徒对其膜拜,因而削弱了信众对主教的向心力。主教们认为隐修士有哗众取宠、招揽群众的嫌疑,所以抗拒他们。
  隐修运动的掀起确实为教会带来不少问题。隐修士离群独处,为要证明自己可以克制肉体情欲,竞相用更标奇立异的方法来实践信仰,包括以异常姿势长久站立、自悬於旗杆之上(为要保持做醒),或自残躯体等。他们企图用某些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敬虔:但他们的举动过分激烈,无疑造成不艮的风气,加上的确存在某些沽名钓誉之士,专为吸引群众而苦修,便使得这个原意为否定自己的行为,变成高举自己的手段了。
  在当时,教会里流传著许多关於隐修士的故事,绘声绘影地讲述他们有怎样超凡入圣的属灵经验及权柄。一般群众对这些隐修士都趋之若鹜,认定那些能站在旗杆顶三个月之久的人,必然具有某种属灵智慧与神圣能力,并请隐修士为他们祈祷、医病、赶鬼,甚或替他们施行神迹奇事。这间接鼓励了某些隐修土愈发刻意尝试更加惊人的行动,以吸引信徒群众。总括而言,初期埃及的隐修运动受到教会领导层的排斥。
  2.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初期的隐修运动与新柏拉图主义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新柏拉图主义是一套二元论的世界观。他们相信在肉眼可见的物质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更加真实的理型世界(World of Ideas)。相对於理型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短暂的。它不过是理型世界的抄本。人的灵魂原不属於这个物质世界,却属於理型世界,只因误入尘网、降落凡间,始为肉身和物质世界所牢笼。人必须竭力摆脱尘世的拘禁,便灵魂重返天家,而其方法就是透过克制情欲,使灵魂不受肉身的辖制;最後达至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当人做到看破红尘、无知无觉、无动於哀之时,他便走上得救之路,能返回天家了。
  新柏拉图主义贱视物质和肉体的思想,对基督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否定肉体的价值、追求超脱现世救赎的想法,更助长了隐修主义的发展。隐修主义强调攻克己身、克制情欲,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3.白色殉道的观念。
  白色殉道(White Martyrdom)观念的提倡,对隐修运动的发展也有相当影响。当基督教还处於非法的政治地位之时,基督徒若不幸遇上政治逼迫,要不放弃信仰,便得为主舍命,殉道是自然不过的事。为了鼓励信徒坚守信仰,勇敢捐躯,教会里流传著许多歌颂殉道士的故事,殉道也成为信徒最大的功德。
  在一般情况下,人总是期望保存生命、害怕殉道的;但也有一些特别敬虔笃信的人,热衷於以自毁方式来表达彻底效忠(这种宗教心理是相当普遍的,绝不限於初期教会的信徒)。当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後,殉道已成为不可能的事,等於失去了一个向上帝表达忠诚的方法。有人便主张:隐居修道是另一种殉道的形式,因为它彻底否定一己的肉体及感情,同属治死自我的行动。他们称隐修为白色殉道,因为不用流血。这说法更使隐修运动广泛地受到信徒推崇。
  4。对教会世俗化的回应。
  第三世纪以後,教会不断地发展,信徒人数急增,当中不乏社会上流人士。基督教逐渐脱离少数教派的行列,晋身为社会主流的宗教。从前许多对基督教不利的谣言,如说基督徒吃人肉、犯奸淫等,都随著信徒人数增加、社会人士对基督教认识愈来愈清楚而逐渐减少,歧视苦待基督徒的情况也渐消失。但这时期教会仍间歇性地遇到逼迫,不过与起初两个世纪不同的是,此时的逼迫已由民间转移至政府,冲突也由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转移至政治的问题上,就如政府要求信徒敬拜国家神明的争议。
  基督徒非但不会再因信仰而被社会大众排斥,有时甚至成为获得社会赞誉的原因——凡基督徒皆道德高尚,此为金漆招牌,信誉保证。不过,信仰所要求的代价愈少,信徒的属灵与道德水平便愈趋下降,这是几无例外的教会规律。三、四世纪间教会曾遭遇两次严酷的逼迫,许多基督徒叛教贪生,其中包括不少主教与长老在内。这现象既显示政治迫害的厉害程度,又反映出信徒素质转趋降低,他们大多经受不起信仰的试炼。
  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後,一切迫害已成过去,信徒毋须为信仰付出任何外在强制性的代价,信奉基督教不再是令人蒙羞或吃亏的事,甚至成荒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我在第二课也曾述及,当信徒人数急升,信徒素质却会下降。在众人皆是基督徒的情况下,教会急促世俗化,属灵气氛低落,信徒不再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生死祸福的抉择,要求他们过初期教会般严谨的、反社会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只好转向寻求别种表现敬虔的特殊方法。在四世纪中叶,一些渴想过严谨生活的基督徒便离开人群,走入深山野岭,在旷野之地过退隐苦修的生活。
  事实上,当教会里不断有人提倡、鼓励更激烈的献身形式,这实是对教会世俗化的反动。正如今天基督徒在城市起居作息,完全体味不到任何属灵的真实,所以才迫切期望教会举办夏令会,好在远离人烟的世外桃源里发现上帝和他的作为,灵性可望稍为高涨一些。要是教会世俗化到一个无可改变、无可挽救的地步,一群心崇志坚的信徒便会产生离群独处的心态,迳自寻求更高的属灵生活。
  C.修道主义的成形。
  1.亚他自修的影响。
  前文提过,隐修士最初不为主教欢迎,他们与教会领导层发生过很多冲突。
  隐修士与教会建立良好关系始於亚他拿修(Athanasius,296-373 )。亚氏是埃及亚历山太的主教,他在确定三一论教义的尼西亚和君士坦丁堡会议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反对当时一个名为亚流主义(Arianism)的异端,他不惜与教会领袖及世俗君王为敌,屡被放逐到埃及沙漠,幸而在沙漠里得到隐修士的接待。由於曾於沙漠中生活领受过隐修土的恩惠,他对隐修主义自然有较大好感,也帮助他消除对隐修士的种种流言误会。
  亚氏恢复主教的职位後,开始在文字上推崇隐修运动。他写了一本《安东尼传》(Life of Anthony),讲述一位著名的阳修士安东尼的故事。在隐修士的故事里,通常夹有不少神迹奇事,奇情诡谲,引人入胜,由於作者亚氏为著名教父,这本书广受信徒欢迎。
  亚氏在书中首先称修土(monk)为殉道士(martyr),将他们的生活形态视为白色殉道,确定其属灵价值。
  2.将修道主义纳入正执。
  教会当局肯定隐修主义的属灵价值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更重要的努力是设法将之纳入教会生活的正轨中,一方面可监控节制,另方面也防范有不利教会团结的副作用发生。
  事实上,隐修土的数目过多确为教会意来不少麻烦。那些不受控制的独立隐修行为,替教会带来不良影响。有见及此,第四世纪有热心的教父及隐修土希望整顿隐修运动的形式,他们要求改变单独、个人的隐修形式,而代之以修道院式的苦修(称为coenobiticmonasticism,coenobitic来自拉丁文,意思为集体的共同生活),是为今日通称之修道主义。如此,修道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自我表现,却是真真正正的否定自我,隐性埋名地过群体生活。
  集体形式的修道运动,得到当时东方的迦帕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及西方的安波罗修、金口约翰JohnChrysostom,344/354-407)、耶柔米(Jerome,约345一约419)和奥古斯丁等大力支持。他们都希望将修道主义纳入教会的正常体制和运作里。结果修道主义逐渐成为教会建制的一部分,也成为教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时至今日,大公教会传统上把神职人员分为两种修士(monks)与教士(canons);他们在教会里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同样对教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III.修道主义的神学路线。
  对更正教徒而言,修土也许是颇为神秘的一群,他们大抵会问:为甚麽要成为修土?修道主义的目标、理想及期望最甚麽?。
  简单而言,修道主义有两条不同的神学路绵,它们的分歧处刀在於对冥想(contemplation)有迥异的看法,而冥想的观点则受新柏拉图思想的影响。
  A.甚么是冥想?
  甚麽是冥想?冥想是接触上帝或超自然世界的一个途径。它与我们惯常所说的默想(meditation)不同。默想是借助某个媒介来思考,例如透过圣经的话语、大自然的现象,我们思想上帝的属性与作为。冥想则不需要任何媒介,以心直指向上帝,与上帝相贯通。冥想的目的不在於获得有关上帝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仍得运用言语和概念来建构:它追求的是与上帝完全契合,就是一个无分别相的本体联系互通。提倡冥想的人都相信人的灵魂有某个「内署功能,可以与上帝相通,甚至灵魂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