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深宫实录-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居于南宫作太上皇。
相安无事了六年之后,景帝病了,太上皇并无夺位之谋,而一帮邀功之
臣未费多大周折、突如其来地把太上皇从南宫搬到了奉天殿御座上,这正是
太上皇日夜盼望之事。景帝在寝殿听到从奉天殿传来的钟鼓声,大惊,得知
是英宗复位,景帝只说了两声:“好!好!”
时值正月,复位后的英宗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二月,以皇太后之诏,
废景帝仍为王,迁居西内。十八天以后,王去世。英宗毁其所营寿陵,
以亲王礼葬于西山。
景帝之死,实是太监蒋安希旨(迎合皇帝的意愿)用帛勒死的,当时景
帝的病已经好了。此说见之《罪惟录》。《明史》上只是说“王薨”。
清明顺治、康熙、雍正、光绪四位皇帝之死都有种种异说。
顺治皇帝福临二十四岁就撒手尘寰。正统的、更能为研究者所接受的说
法是死于天花。天花来得很突然,仅五天时间就使福临由不豫、再至大渐、
乃至崩逝。
顺治出家的说法广为人知,富于戏剧性。其根据是由于董鄂妃之死,福
临痛不欲生,见到董鄂氏的遗物和往日生活的场景每每伤怀,加之笃好佛学,
乃决定出家为僧。下了一封以自责为内容的遗诏,命八岁的儿子玄烨即位,
然后福临就奔向五台山了。后来玄烨曾四次去五台山并写诗志之,其迹象似
乎别有目的,被推测为朝拜其父,这也成了顺治出家的证据之一。清人吴伟
业的《清凉山赞佛诗》四首,内容很象是咏顺治帝在五台山出家之事,清凉
山是五台山的最高峰。
至今,人们尚无法确定哪一说是实,哪一说是虚。
康熙皇帝六十九岁时在畅春园突然病故,病因不明。康熙一生都没有解
决好立储的问题,为后人留人了“遗诏之谜”,至今争论不休。除雍正篡改
遗诏之外,康熙之死亦与雍正有关,而关心这后一桩疑案的人并不太多。
由于康熙没有早定储君,未来的皇位便成为十多名皇子暗中角逐的目
标。其中四子胤禛锋芒内敛,沉着、老辣胜于众兄弟。康熙十月还在南苑围
猎,十一月就病了,父皇的突然不豫,使得争夺继承人的斗争更加惊险、微
妙,伺机多年的胤禛不能再坐等福运了,皇位靠争取。他和掌管京都防卫兼
宫内一等侍卫的隆科多早已结为盟友,康熙病重时只有隆科多在旁承旨,胤
禛得以单独入内侍疾。因此有人推测,雍正与隆科多合作,在康熙的食物中
下了毒,毒发后昏迷,同时步军统领隆科多在京城布置好了应变的军队。前
来畅春园侍疾的其他皇子被挡驾在外,直至康熙崩逝,隆科多宣布传位于四
子的遗诏,胤禛即位于梓宫前,一切无误。
野史《胤禛外传》记载了下述情景,不问其信否,聊备一读:“时康熙
病已殆。。康熙宣诏大臣入宫,半晌无至者。蓦见胤禛立前,大怒,取玉念
珠投之。有顷,康熙即殁。胤禛出告百官,谓奉诏册立,并举念珠为证”。
雍正在登位十三年后,如同许多皇帝一样,以暴死的形式离开了他的宝
座,引发了后人纷坛的推论。
《清史稿》上只是显示雍正由不豫到崩殂中间只隔了一天,也如同许多
皇帝的本纪一样,以简而不明的文字宣告皇帝一生的结束。而许多人从一篇
《鄂尔泰传》中看出了其中的不测和惊险:当日雍正象往常一般视朝,午后
忽然急召鄂尔泰入宫,鄂尔泰是身兼数职的大员:兵部尚书兼署吏部,本身
是大学士,一等伯爵,刚刚在办理苗疆事务时不利,引咎削爵。鄂尔泰急忙
跨马向圆明园奔去,此时外间已经喧传皇帝暴崩。鄂尔泰的坐骑连鞍都未及
放,一路上髀骨部位被磨破,流血不止。入圆明园后,留宿三日夜始出,未
吃一餐。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雍正死于被刺。然而没有更多的佐证。
雍正死于吕四娘的谋刺之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这种传说可以编入历史演
义,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史料证据和推论上的严谨性,很难被研究者当作历史
事实看待。
雍正死于食丹又是一说。在寻访术士、寻求不老术方面,雍正继承了各
代先行帝王的遗志。据说宫中有一些由各地选送的炼丹道士,为雍正炼制金
丹,其结果是使雍正因长期服用丹药,中毒而亡。历史上因食丹而死的皇帝,
其死因大都明明白白地载在史册,如果雍正确实死于丹药中毒,为何清代史
官和修清史者讳莫如深?
清光绪皇帝终生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郁郁寡欢,其死亡之日恰在慈禧咽
气前的一天。对此,官修史书未加任何注解。
光绪之死,令在野的士大夫们悲愤满腔,认为这是一段痛史,是五千年
未有之奇冤。光绪在死亡前确实病魔缠身,然而一些文人、医士的回忆材料,
令人无法相信光绪之死实由疾病而无人为的加害。
在权力斗争中,光绪虽一直处于劣势,但暗中的较量愈到晚期愈微妙而
尖锐;光绪体弱多病,慈禧进入七十以后健康每况愈下,所以体力的较量到
后来至关重要。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秋天,慈禧患泄病,十月转成严重
的痢疾,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事的太后曾说:“吾不能先彼死”之话,光
绪此时也病情严重。十月十六日他们最后一次在西苑勤政殿召见臣工。那天
被召见的是新任命的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傅增湘看得出“太后神殊惫,闻是
日病已不支。上天颜癯晦,玉音低微,座中掖以数枕,强自支持”。角力场
上的两个对手都已筋疲力竭了,不同的是一个是七十三岁的老妪,一个是三
十八岁的壮龄男子。
先倒下的却是光绪皇帝。十月二十一日傍晚光绪死了。那天,早晨,御
医周景焘入内看脉,“见帝东床仰卧,瞪目指口,意欲得食,而其时内监只
余一人。宫中器皿皆被奄人盗窃殆尽,只余一玉鼎。正旁徨间,复见光绪转
侧,见医在,招手使前,而无一言,俄顷忽吐血盈床,跪近视之,无少声息”。
此前三日,即十月十八日,为光绪治病的西医屈桂庭,见光绪腹痛,在床上
乱滚,并对屈桂庭叫道:“肚子疼的了不得!”屈桂庭诊得皇帝的病况:心
跳,面黑、神衰,舌黄焦,便结,夜不能睡。他认为,此时的腹痛与以往之
病,“固绝少关连者”。
光绪之死岂能不是一件宫闱疑案?如果是被害,加害者是谁呢?慈禧之
外,袁世凯、李莲英都有可能。袁世凯是光绪最恨之人,恨之入骨,袁世凯
自己不会不知道;李莲英也是光绪眼中的一颗钉子。他们能坐等光绪在慈禧
死后对他们报复?本世纪初的这件事情,未能得到及时查证,旷隔多年,只
剩下人们的纷纭推测了。然而近些年有关研究者,一再对光绪之死作出解释,
断然肯定光绪死于长年之疾病,对其死于慈禧前一日,淡然以“巧合”一词
了之,置各种疑窦于不顾。实是开释慈禧等人的嫌疑或为之平反。
四、皇帝临终前后
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
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
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
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
昔来闻死苦,何言自身当。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死于非命,临终前作了这首五言诗。大多数被疾病夺
去性命的皇帝,在垂危时,会感觉到生命即将结束。最可怕、最冷酷的事情
无过于死亡,帝王们一下子变得十分渺小,在死神脚下战栗,巴望着各路神
灵相救,挽狂澜于即倒。陈武帝在病榻上挣扎时,派遣大臣以疾苦告太庙、
告太社、南北郊;宋真宗派人祷于山川神祗。病危时,推恩于罪犯是另一种
试图挽救自身的方法。唐穆宗发布降死罪以下,减流人一岁之令,宋仁宗、
英宗宣布大赦,减天下囚罪一等,徒刑以下释放,宋哲宗大赦天下并且蠲民
租。然而皇帝们仍然无法从死神的手指缝间逃走。
令皇帝心急如焚的还有性命以外的事情。那些早先没有定立嗣君的皇
帝,此时要急忙把继承人定下来,这是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王朝一脉相承
的链条决不能在自己手中接错或中断,否则如何面见祖宗?汉武帝晚年疼爱
幼子弗陵,有心立他为太子,诏令未及下,死神匆匆向武帝走来准备会面。
武帝急忙定下弗陵为嗣君,几日后武帝驾崩。曹魏明帝在离世前数小时,急
定曹芳为太子,八岁的曹芳在这一天中一变为太子,再变为皇帝。同样,晋
简文帝赶在驾崩之前立司马曜为太子,同日简文帝崩,太子即位,是为晋孝
武帝。
在皇帝寝疾期间,大臣有责任提请皇帝早建储君。宋英宗患的是某种精
神错乱的怪病,他自己不能自觉意识到必须速建储君,宰相韩琦到皇帝卧内
入间起居,因便建言:“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点
头,韩琦立即请皇帝写在纸上。英宗写下“立大王为皇太子”。韩琦指出应
该写明确,英宗又在后面写下“颍王顼”三字。韩琦立即召学士承旨张方平
到福宁宫起草制书,再将起草的制书拿到英宗面前批定。英宗靠在几案上,
话语已含混不清,张方平把笔递到他手上,请他写上名字。英宗竭力写下了
嗣君的名字。嗣君定下来了,英宗泫然下泪。不到一个月,英宗驾崩,神宗
即位。宋神宗三十八岁时,一病不起,群臣请立皇太子,于是立赵煦为太子。
立太子后的第四天,神宗崩逝,哲宗继位。
如嗣君尚幼,皇帝病危时常提升两人以上的大臣,并授予顾命。汉武帝
晚年暗中估量过群臣,认定奉东都尉、光禄大夫霍光忠厚可任大事,乃命人
画了一幅周公背负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临终,命霍光行周公之事,升
其职为大司马、大将军。服侍武帝数十年的匈奴人金日
升为东骑将军,
上官桀为左将军,三人同受遗诏辅少主。汉宣帝寝疾时以史高、萧望之、周
堪受遗诏辅政。魏文帝召曹真等受遗诏辅嗣主。魏明帝病危中急召司马宣王,
在病榻前,明帝握着太尉的手说:“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曹爽)
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晋明帝以司马羕、王导、卞壶等七人并受遗
诏,辅太子,南齐高帝召司徒褚彦回、左仆射王俭受顾托。唐太宗召长孙无
忌、褚遂良入卧内,谓之曰:“太子仁孝,善辅导之!”又对太子说:“无
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一般情况下,皇帝在一息尚存之际,要召见大臣,口授遗诏,令翰林大
臣书写。遗诏的内容,是皇帝最后需要阐述的事情,包括对自己一生业绩的
概括或评估,嘱咐丧事从俭,对嗣君即位事宜的说明。顾命大臣辅佑嗣君要
在遗诏中特别说明,大臣方得以遗诏为据,行使顾命之职。顾命大臣往往是
聆听遗言,起草遗诏者。
唐代未出现过幼年即位的皇帝,上述长孙无忌、褚遂良虽受命辅导太子,
但不能算顾命大臣。唐代更多的做法是,皇帝病危时令太子监国。唐肃宗在
病逝前一天,诏皇太子监国,大赦、改元,唐代宗召太子监国,当晚崩逝。
唐德宗病危时急召翰林学士草遗诏,宦官议论说:“禁中议所立尚未定”。
身为太子的顺宗已患风疾,行动非常困难,元旦朝会都没能参加,但太子名
号早已定立,此时决不能仓猝更改,负责起草遗诏的卫次公厉声斥责宦官。
太子闻知人心忧疑,乃强使自己起身,从容地走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
心得以稍安。唐穆宗亦是在前一日令太子勾当军国政事,次日驾崩。宋代沿
唐代之例,但常常加上令皇太后权行处分军国政事的遗命。
如果皇帝在驾崩前未来得及定立嗣君,那么就需由皇太后下诏立嗣或与
执政大臣协商而立。例如晋穆帝死后,皇太后下诏立穆帝的从兄、成帝之长
子司马丕为帝。晋海西公被废,皇太后诏令会稽王司马昱即位,是为简文帝。
宋哲宗撒手而去,皇位空缺,哲宗又无子。向太后(神宗皇后)哭着对
宰臣说:“国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嗣,事须早定”。章惇抗声说:“在礼律
当立母弟简王似”。向太后说:“老身无子,诸王皆神宗庶子,莫难如此分
别”。章惇又建言:“以长则申王佖当立”。太后有自己的倾向:“申王有
目疾,不可。于次则端王佶,当立”。章惇以为不可,说:“端王轻佻,不
可以君天下”。话音未落,便遭曾布的严厉反对:“章惇未尝与臣商议,如
皇太后圣谕极当”。蔡卞、许将相继附和。太后又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
寿,且仁孝”。章惇只得缄口。然后,端王赵佶(宋徽宗)被带到哲宗的灵
枢前即位。
明代常见的做法是,皇帝不豫时,太子摄事于修学之所——文华殿。皇
帝崩逝日,百官朝太子于文华殿。与唐代太子监国再即位的道理一样,权力
衔接得更加紧凑。
当遗诏公布时,皇帝已离开人世。在遗诏中,皇帝要充分显示对死亡的
坦然:“自古有死,贤圣所同,寿夭穷达,归于一概,亦何足特痛哉!”(晋
明帝遗诏)“人肖形天地,禀质五常,修短之期,莫非命也”。(北周武帝
遗诏)“道存物往,人理同归,掩乎元泉,夫亦何恨矣”。(唐太宗遗诏)。
有些皇帝,在临终时表现了从未有过的冷静和自我批判精神,好似恶梦
初醒、良心回归。如明武宗在位期间玩误政事,视天下如儿戏,临终向皇太
后转达己意:“往事多误,天下事重,其与辅臣议处而行”。一生纵欲、求
长生的明世宗在遗诏中自省其愆:“过求长生,奸人狂惑,以致祷祀日举,
土木岁兴,郊庙不亲,朝讲久失”遗命将建言得罪诸臣在世者召用,殁世者
恤录;对于方士则按轻重入刑。不务政事而纵容魏忠贤紊乱朝纲的明熹宗,
病危时召皇太弟朱由俭(即崇祯帝)到榻前,谕令他嗣位,并嘱以:“当以
尧舜为法”,或说当为尧舜之君。
五、皇室丧葬活动
皇帝死后停殡于宫中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
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