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深宫实录-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浓,甚至不加分辨一意仿效,如楚王好细腰,宫女们竟相节食,传播开来,
倾国的妇女都面呈饥色;唐僖宗避难在成都,因为时值非常时期,宫女们为
了紧急应变而简化了髻的打法,只在头顶系根丝,发式与囚徒相似,故称囚
髻,未料到成都的妇女们也随之打上了囚髻。这种流行意识恐怕古今皆同,
没有什么奇怪。
三、宫廷发式花样
宫廷女性的装饰可作古代女子装饰的代表。
中国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是在头上打髻,不同的是,男子打髻就是束发,
然后要加上冠、帽、巾、帻,而女子很少戴帽,靠髻的式样变换发型种类。
在女性修饰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发髻了。古代女子很重视发美,发美是美色的
一个显明标志。汉武帝第一次见到歌女卫子夫,就被她的美发吸引住了,“上
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东汉马皇后初入宫时,以绝好的一头秀发
今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的头发多而黑,做四个大髻后仍有余发。同样,陈
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秀发夺人之目的。
宫中后妃以及社会上的贵族妇女喜梳高髻,以示尊贵,而属于宫婢类的
宫女则梳如牛羊之耳般的双髻。高髻在梳妆上比较复杂,如没有别人合作
(后、妃有服侍梳头的宫女)很难梳成。宫中有时规定或限制何种身份的女
子梳何种髻,但髻的式样变化多端也难以归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宫中发髻
名称繁多,如无实物便难以想象其形制。
秦始皇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又令宫
女在夏天梳黄罗髻;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汉武帝令宫人梳二十鬟髻、堕
马髻;汉灵帝令宫女梳瑶台髻;魏文帝令宫人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梁武
帝令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隋炀帝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
节晕髻。唐宫中的发髻式样更多,名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如半翻髻、反绾
髻、乐游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归妆髻等等。上述
各种宫妆发髻应是皇帝们所喜好或者亲自设计、定名的,其中大部分今人无
法知道它们的形状。
从下述灵蛇髻的故事中,令人也许能够领悟到古代女子发髻种类之多的
缘由:魏文帝的甄皇后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
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
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人们仍可据此推测发髻是
可以任意盘结的,只要能够固定在头上。
为了固定头发并显示头发的茂盛,古人发明了假髻,假髻是用别人的头
发或自己以前剪下来的头发,做成需要的形状,衬在打髻者头发里面,做成
耸而不乱的髻。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过于今人,曾专设髠刑,以剃光头发作为
对犯罪者的处罚。髠下来的头发估计被秃发的男子取走或用来做女子的假
结。夺人美发的事也曾发生,如鲁哀公在城上见到一位美发的女人,便派人
把该女子的头发剃下来,做王后吕姜的假发。假髻被编入《周礼》中,叫做
“副”,规定为王后行礼时的头饰。为了固定头发,也可使用绦或丝线
(带)缠缚,如飞天髻,需要三个大鬟髻耸起而不塌下,就得借用丝带缠缚。
由于有了技术手段,高髻在东汉以后成为常见的宫中发式并波及民间。
高髻的许多种类,除了通称的高髻外,今人可推知形状的有:飞天髻、
望仙髻等。飞天髻十分浪漫,始于南北朝,一直至明朝仍流行不衰。飞天髻
显然和佛教信仰有关。起于唐初而盛于武则天时的螺髻,也是系于佛教信仰,
据说释加佛的发型就是螺髻。望仙髻的梳法与飞天髻相似,打两股环状髻耸
于头上,如望仙人来临,形状不如飞天髻飘逸。唐玄宗时宫女们均爱梳望仙
髻取媚于玄宗。惊鸿髻起于曹魏宫中,延至隋唐,其形状是鸟欲展翅的瞬间
姿态。唐宫中流行的抛家髻十分美观,两鬓蓬松向后拢,好似两鬓抱面,头
上做成椎形的朵子。与抛家髻相似梳法稍有不同的是半翻髻。宋宫中盛行朝
天髻,与翅角望仙髻的不同处是前高后低、前圆后椎的两个实髻。
凡宫中盛行的各种高髻在梳法上都有所讲究。
今人所喜闻乐见、经常出现在屏幕、画页上的古装青年女子发式是古代
宫中及民间常用的发式,即用本身头发分作两股,在头上盘成一个不太复杂
的形状,下成两束垂于耳后或成一束垂于头后、或加垂长的两鬓。
明清两代宫女发髻并无多少创新。清末慈禧太后喜好新式发髻,或梳双
髻上竖,或梳双垂后如燕尾形,这种梳法和式样古代早已有之。
鬓式与鬓饰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最简易的长鬓是不将鬓发梳上去,而垂
于耳前两侧,随风飘逸。鬓上一般插戴各种花和宝钿花钗。魏文帝时的宫女
莫琼树创造了一种传奇氏的蝉鬓,因此得宠于皇帝。蝉鬓“望之漂渺如蝉翼”,
如果不借助某种材料,是无法随意梳成的,估计是用一种胶类物质涂在鬓上,
使之薄而齐,定型拢成蝉翼状。后世皇后的礼妆两博鬓,也许用了类似的方
法。缓鬓是宫女们常用的鬓式。
四、后妃头饰
发髻梳成后,还需要插戴各种发饰。戴花纯是为了美观,而簪、钏等具
有美和用双重功能,首先是用。
簪,是用来固定头发的工具,古代男女都用簪。杜甫有诗句“白发搔更
短,浑欲不胜簪”。皇帝常在节日赐给大臣用珍奇物品制作的簪子。罪犯一
般要被迫摘下簪子,脱簪后头上只有一个囚髻,后妃有过失,在皇帝面前也
要脱簪、摘下耳环。簪有玉制、骨制、犀角制、象牙制、金银及其它金属制。
东汉太后礼服中规定的发簪长有一尺,以玳瑁为簪股,一端为华胜(华胜是
一种饰物、又寓吉祥祛邪之意),上立一只凤凰,以翡翠为毛羽,下嵌白珠,
垂以黄金饰物。
步摇。步摇这种发饰据古人考证是纣发明的。步摇插在头上,会产生一
步一摇的妩媚状。宫中后妃的步摇一般用金作梁,垂以白珠。
钗,具有两条尖枝。宫中有金、玉、玳瑁等珍奇物品制作的钗,而贫家
女子只能戴荆钗,“拙荆”便是男人对外称自家妻的谦词。后妃钗上的装饰
花样有凤、燕雀、鸾及花卉。魏文帝新宠薛灵云时,异国献火珠龙鸾钗,文
帝拒不受,说:“珠翠都无法戴,何况龙鸾这么重的东西?”唐代一支玉钗
在当时市场上高达七十万钱。唐代一位公主头上戴的九玉钗上刻九鸾,五色
并呈,她发现钗上刻着“玉儿”二字,料知是南齐东昏侯宠妃潘玉儿的宝钗。
当年潘玉儿慷慨地用数倍的价钱买民间宝物,一只虎魄钏出价一百七十万
钱,而晋元帝要封某女为贵人时,却因雀钗太贵而不肯出钱到市上买,为此
夏侯湛作了一篇《雀钗赋》。
宋仁宗的母亲李宸妃怀孕时,与真宗一起游砌台。忽然玉钗从头上堕下,
李宸妃唯恐不祥,真宗估算,如果钗未摔坏一定生男孩,侍从们把钗拾起,
果真无损,真宗非常高兴,不久果真得了儿子。事属巧合却被传诵开来,好
似玉钗有灵。
钿,是金属制成的发饰,图案以花为主,常称为金钿或花钿。钿和步摇
都不起固定头发的作用。宫中女子将上述各种发饰相调配,戴在头上,与发
髻一同显示美和富贵。
花,是最为鲜艳、随意又实惠的头饰,宫女游春时,无不将喜爱的花戴
在鬓上。隋唐时流行花冠,皇后的礼冠就受了这种影响,礼冠上树十二支花,
应算作最华贵的花冠。明代宫女正规的冠服中就有帽上饰花的规定。
后妃宫女们不会忘记寻找护养头发的方法。不知从何时开始,出现了叫
做香泽的护发剂,涂在发上以防干枯。汉成帝宠妃赵合德沐后用九回香膏润
发。隋炀帝时,宫女朱贵儿“插昆山润毛之玉拨,不用兰膏而鬓鬟鲜润”。
由此可知,隋时宫中已普及兰膏为润发之物。明代宫女们常用青纱罩在发髻
外面,再插簪钗。她们发现桑汁可以润发,于是将桑叶捣成汁,和香料配在
一起,装入小银盂,经常沾一些涂在头上,效果不错。明嘉宗的乳母客氏霸
道又爱美,常令一群宫女手持梳具环侍左右,一旦她想润一下头发,宫女们
就得一一用口中津液把梳子沾湿,为她梳发,此法叫群仙液,据说是从岭南
传入宫中的,可以令人黑发永驻,客氏用此法十分灵验,配上面妆、衣妆,
四十多岁时仍如二八姑娘般鲜丽。
五、美女面妆
宫中女子无时离得开胭脂、粉黛。“毛嫱天下之姣人也,待脂粉香泽而
后容”。天生丽质仍需要借助脂粉展现光彩。脂粉费成为后宫费用的一大项
目,隋炀帝宫中争画长蛾眉,有关部门每天向后宫提供五斛产自波斯的螺子
黛粉,明末宫中脂粉钱一年需要四十万两银子。
古代女子粉妆不足为奇,无所不为的皇帝不仅欣赏后妃宫女傅粉,有的
也会把自己粉饰起来。南北朝时期,南朝皇帝被称为傅粉郎君,金代自金章
宗后的几个皇帝,都有傅粉的嗜好。明代皇帝在上朝前,必用粉傅面及颈,
以显示容光和肃穆,如果不是宦官把此事透露出来,外间不会有人知道皇帝
的面部需要粉饰,但未详是否用胭脂妆点两颊,估计胭脂会用上一些,否则
面白无血色更显憔悴。
自三代开始,铅粉被用来作为女子的化妆品,《博物志》中说,纣最先
烧铅锡作粉。铅粉可以使皮肤显得润滑。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相恋,萧
史教她烧水银作粉,叫做飞云丹。几千年中,古人未能发现上述粉质是有毒
的。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述了用大米为主要原料作粉的方法。用白米
英粉三分加胡粉一分合匀,调取葵子蒸熟,再用布绞汁,与粉调和,晒干。
然后再蒸取汁,重复一遍,则粉末精细。粉做好后可以加香料,一般用丁香
花揉于粉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成了香粉。不知香粉中是否还需要加上铅粉。
明代后妃宫女用紫茉莉的种子,捣取其仁,蒸熟制粉,称之为珍珠粉,
这是一种。另一种是用玉簪花制粉,方法是,玉簪花(即白鹤花)开后,剪
去花蒂,即成小瓶状,灌入民间常用的胡粉,再蒸熟制成粉,叫做玉簪粉。
宫女们在春天用珍珠粉,珍珠粉在秋天容易干燥,宫女们转用玉眷粉,而玉
簪粉在冬天快尽时香味就不再持续了。宫女们喜欢用早晨结在荷叶上的露
珠,与粉调合以饰面。上述制粉的方法先是在民间产生的,后来传入宫中。
胭脂又叫燕支,取自一种花,燕北民族称为燕支花,汉人称为红蓝花。
古人也考证出胭脂始创于纣,看来纣是中国美容界的鼻祖,纣以红蓝红汁凝
作脂。女子在化妆时,先施白粉,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搽在两颊,浓者
叫做酒晕妆,淡者叫做桃花妆,如果先薄施胭脂,再涂上一层白粉罩上,叫
做飞霞妆。
胭脂分作用来饰面和点唇的两种,搽在颊上的胭脂可以制成粉状,而点
唇的胭脂一般为脂状,叫做口脂、唇脂。唐末点唇用的胭脂有许多品种,如
燕脂晕品、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
露珠儿、内家园、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
花奴。
黛,是青黑色的颜料。黛的释义就是代,女子剃去自身的眉长,用颜料
画上代眉。这种颜料,汉人一般都用书写绘画用的墨,加上麝香等香料,用
毛笔画盾。西域人制作黛的方法比汉人多而且质量好,隋炀帝时,西域进贡
螺子黛,宫中称为蛾子绿,宋时西域进献青雀头黛。
后妃宫女的面妆随时代变化产生了不少风尚。桃花妆、酒晕妆这种一般
性的妆法历代皆有,而时尚妆法则有多种。
东汉曾盛行啼妆,唐宋均出现过泪妆,安史之乱前,唐宫女仿效杨贵妃,
在两颊涂素粉而不施胭脂,号称泪妆。宋理宗宫中用眼角点粉作泪妆。
古代女子妆法的变化主要是在额和颊,改换颜色和花样以及改变眉毛的
浓淡和眉型。
额黄妆盛行在南北朝和唐朝,用黄颜料画月形,宫中尚鸦黄和蜂黄。与
此相似的是在眉心或脸部搽成弯月或圆月状,颜色多为黄色,或为红色、翠
色。
唐代出现了梅花妆,传说起自于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寿阳公主
曾卧于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飘落在她额上,印出五瓣花形,几天洗不下去,
皇后发现公主额上的梅花印十分美观,让她留住。唐代宫中梅花妆的盛行,
是由上官昭容(婉儿)再次掀起的,上官婉儿广闻博识,聪慧玲俐,应是她
发掘了前代的梅花妆而倡行于唐宫。用金银锡箔制成梅花图案,贴在眉心,
这种妆法延至宋代。
三国时期,出现了类似于今人涂饰两颊的妆法。曹、吴宫中盛行这种妆
法均始于意外事故。某晚,魏文帝曹丕在灯下诵诗,殿中摆放着水晶七尺屏
风,薛灵云初入宫不熟悉各种物品,走过来时面颊触在屏风边上,但伤得不
重,面颊渗出的血如晓霞将散,益添妩媚,曹丕从灯下望去,觉得她比刚见
面时更加迷人。宫女们很快模仿起薛灵云的伤妆,用胭脂涂颊,号称晓霞妆。
吴大帝孙权的儿子孙和宠爱邓氏,孙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误伤了邓氏,颊
上流的血沾湿了裙裤,孙和急召太医诊治。太医用白獭髓杂以玉屑做成药膏
涂在伤口上,伤好后,留下了斑斑赤点,孙和端详邓氏,认为更增美艳。从
此孙和的姬妾们竞相用丹脂点颊。
佛妆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宫廷中盛行,显然是受佛教的影响,也与寒冷地
区的气候有关。燕地女子冬天用黄色的枯萎叶做浆涂面以防风吹,称之为佛
妆。佛妆即是整个面部涂成黄色,以拟金色佛面,在辽代宫廷最盛。南唐中
主李璟的女儿李芳仪被虏入辽宫,“也爱涂黄学佛妆”,似乎是出于她的自
愿。
佛妆颜料的做法,这首宫词作了介绍:
夏至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