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深宫实录-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蔑缆,今则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
两勾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
名曰拔河。
从学者封演的记载上看,拔河最早称为牵钩,兴起干襄汉一带。襄汉风
俗,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拔河比赛。楚国曾用此法教练士卒,以旺盛的士气
攻打吴国。梁简文帝觉得这一活动有伤大雅,曾下令禁止,但禁止不了。最
初使用的是竹篾编的绳子,后来改用大麻绳。大绳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上
百条小绳。比赛时,分成两队,一起将绳子拉紧。大绳中间,立一面大旗作
界线,旁观者敲鼓、叫嚷。两队使用互相拉引,谁后退了,谁就为输。
唐代的宫中很盛行拔河游戏。《全唐诗话》记载说,唐中宗景龙四年三
月一日清明,中宗李显临幸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唐宫中曾举行过一次
大规模的高级拔河比赛:唐中宗景云元年春天的一天,中宗李显幸梨园球场,
文武大臣侍驾。中宗命七位宰相、二位驸马为东队;三位宰相、五位将军为
西队。东队贵人多,身体也强壮些,西队认为分派不公平,奏请中宗重新分
配,中宗不同意。比赛紧张地进行,结果自然是西队战败。西队的老丞相韦
巨源、唐休璟在败退时随绳跌倒在地,半天站不起来。中宗在一旁观战,见
状大笑,忙命左右快快扶起。
拔河具有压邪去恶、兆示丰年的用意。《隋书·地理志》说,拔河兴起
于南郡一襄阳二郡,是从军事训练中产生。比赛开始时,用鼓来指挥竞赛,
观看的人们大声叫嚷,声震远近,这样可以压制邪气,使来年五谷丰登。
正是由于这种吉祥,因此,唐代的皇帝很喜欢这一活动,也大力提倡拔
河。唐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曾在一次宫中举行的拔河比赛中吟诗助兴。诗
前御制序称:俗传此戏,必致丰年,故命北军以求岁稔。因作《观拔河俗戏》
诗:
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澡齐山岌,气作水腾波。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唐武则天时,大臣张说观宫中拔河比赛,奉命写了一首《奉和圣制观拔
河俗戏应制》: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十、御苑鸟兽
在帝王后廷生活中,也少不了动物玩偶,有随身的猫、狗、异鸟,有豢
养于苑囿的珍奇兽类。性格刚猛尚武的皇帝,苑囿畜兽可以供其射猎,例如
汉武帝曾在上林苑自击熊彘、驰逐野兽;明武宗曾在宫内与猛虎格斗。然而
大多数皇帝是赏玩各种动物,如宋徽宗在内苑畜兽,是为园林增添野趣,以
助游兴。元代在北海万岁山(即琼华岛)畜养各类野兽,皇帝宴诸王大臣的
大聚会日,有一项节目,就是将万岁山圈中的各类野兽放出,皇帝与王、大
臣遥观、以助酒兴。只见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出现,然后狮子到来,在众兽中
并不以身材硕大取胜的狮子却镇住了所有动物,诸兽见了狮子,皆畏惧俯伏,
不敢仰视。《辍耕录》的这条记载也许有些夸张,但上述野兽唯有狮子不产
于我国,而是来自外域,人也要对它另眼看待。古人对于稀有动物看得很神
秘,龙、獬豸、麒麟各负使命,狮子则据于宫门之前。直至清代康熙时,西
洋进贡狮子,还令大臣观后咏诗。
唐武宗喜好豢养各类动物,早在他作颖王时,邸园已有许多动物玩偶,
他将其中可人者,列为十玩,绘十玩图,传播于世。十玩各有雅称:九皋处
士——鹤、长鸣都尉——鸡、惺惺奴——猴、长耳公——驴、茸客——鹿、
玄素先生——白鸥、灵寿子——龟、守门使——犬、鼠将——猫、辩哥——
鹦鹉。唐昭宗避藩镇之乱逃往蜀地时,还有弄猴随驾。该猴能随班起居,昭
宗赐以绯袍,称之为“供奉”。罗隐有诗:“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
著绯”。
唐代皇帝对鸟类多有偏爱,在闲殿使管理下的五坊中,鸟类就占了四坊:
雕坊、鹘坊、鹞坊、鹰坊,另一坊为狗坊。开元年间,唐玄宗政事之暇,喜
纵禽以自娱。在通往华清池的路上,长安父老们常能见到皇帝一路纵禽驰逐
的情景。经安史之乱后,玄宗身心老却,步辇出行时,父老们问他何不纵禽,
玄宗恻然:我老了,还能玩鸟?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
玄宗盛年,对于爱鸟极富温情,称黄莺为金衣公子;长安城中有只鹦鹉
破案立功,玄宗封它为绿衣使者,付后宫豢养;岭南进献的白鹦鹉,被玄宗
和杨贵妃呼为雪衣娘。雪衣娘在宫中被调教得玲俐异常、性情驯服,尤以言
语能力惊人。玄宗诵近人的诗篇,几遍以后,雪衣娘就能记下来,讽诵无误。
杨贵妃教授它《多心经》,雪衣娘记诵精熟,日夜不息地口念此经,似乎有
所祈祷。雪衣娘在玄宗和贵妃身边几乎形影不离,玄宗常与贵妃或诸王博戏,
每当玄宗快要输时,玄宗的侍从便呼雪衣娘,雪衣娘闻命立即跃上博局,脚、
翅翻舞,局已散,对手们无法再争道。然而一天雪衣娘方戏于殿上,被猎鹰
搏击,惨死。玄宗和贵妃惋借不己,哀悯之情长久不能平复。雪衣娘被葬于
苑中,特别立了冢,呼为鹦鹉冢。
明宫中有百鸟房,鸟中最多的是鸽子。翊坤宫中设放鸽台,饲养精选的
鸽子。当风日晴朗,以一、二只系铃者领头,群鸽翔于紫禁城的上空。宫词
赞道:
日霁风和试雪翰,盘空更上五云端。
外边认是宫庭鸽,依约铃声揭处看。
明武宗好养画眉鸟,极喜爱画眉的叫声。有人进言,以新出壳的小鹅脑
饲之,则画眉叫声更巧而且长久。武宗纳其言,命光禄寺每日提供小鹅数十
只。光禄少卿杨玮愤而抗谏:“天下民穷财尽,何处得许多子鹅?且伤残物
命,有乖好生之义”。武宗被触怒,谪杨玮为沪州知府。
在明宫中最受宠的动物是猫。专设猫儿房,由宦官三、四人,精心饲养
在御前有名分之猫。皇帝所钟爱的猫,牝者称为“某小厮”、骗者称为“某
老爹”、牝者称为“某丫头”,有的封以职衔,叫“某管事”或直称“猫管
事”。嘉靖皇帝有宠猫名“霜眉”,微青色,唯双眉莹洁,故名霜眉。霜盾
善解人意,熟知皇帝的习性,每当召呼它或将出宫行幸,它似乎先有所知,
跑在皇帝前面作先导。皇帝每晚上床入寝后,霜眉也不离左右,卧在一边。
嘉靖皇帝对这只猫怜爱至深,猫死后,命以金棺葬于万岁山阴,碑名“虬龙
冢”,荐以斋醮(按道家方法设坛祈祷),善写青词(致天神的表章)的大
臣袁文荣为之撰词,词中有“化狮为龙”之语。明熹宗的身边也常有三、五
成群的猫,分享他的剩食。
明代皇帝养猫的初意,本是为了引发皇子的生机。然而猫儿房的众猫们
出于本性,夜间争斗、嘶叫不休,宫中降生不久的婴儿有的被猫声惊得抽搐
成疾,甚至因此而夭折。此事乳母、宦官又都不敢进言于皇帝,皇帝也未曾
料到。
奇怪的是,明宫中不允许畜狗,其原因传说是与皇帝的姓氏有关。天启
时有宦官潘某,私养小狗于殿之后街,因其阿付权贵太监,无人敢揭露此事。
唐代虽有狗坊,总观各代皇宫也少有狗走动。宋仁宗庆历年间,有卫士谋变,
震惊宫掖,后被捕杀。官员宋禧建言,为防患须养狗,推荐蜀地有一种罗江
狗,赤而尾小,机警如神,请将这种狗养于掖庭。未知仁宗皇帝是否采纳了
宋禧的意见,但宋禧却因此被同僚讥笑为“宋罗江”。“哈巴狗”在清宫成
为宠物,以绛、白二色为贵,“绛如金液白如银”。这种狗自然不能担当警
戒的任务。
清代宫女们在冬天争着养蝈蝈,以葫芦为宠,饰以锦绣。中午拿到太阳
下取暖,蝈蝈在笼中嘤嘤争鸣,没太阳时揣于怀中,夜间藏在被中。正式养
蝈蝈的工作是由奉宸苑花园的太监们干的,用秋天取来的蝈蝈卵,育之于温
室。长成后,遇宫廷筵宴便承诏赴宴,以鸣叫为冬天的宴会添趣,乾隆在一
首“上元宴群臣诗”中有句:“向筵花卉发,隔牖草虫鸣”。
比蝈蝈大千万倍的象,也是皇家喜好豢养的动物之一。象虽然是陆地上
最大的动物,但古代中国朝廷从未将它作为威武的象征。象被驯服后很懂事
体。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南越人向晋廷献上驯象,司马炎命该象驾大车行
走,使越人骑象,车上载鼓吹艺人,从此象车成了晋廷的大驾卤簿,皇帝出
行,以象为前导,试以桥道。
北宋克复江南以后,也获得了一些象只,豢于后苑。元代宫中(顺帝时)
有一只按照礼仪训导的象,能在皇帝宴饮群臣时,献上拜、舞之姿。“千官
鹄立天颜霁、殿下徐牵舞象来”。
明代宫中的象只最多,也颇能参加政事活动。驯象机构有宫中的演象所
和锦衣卫的驯象所,象初至京,先在演象所演习,锦衣卫专设指挥一员,提
督驯象所。经驯象所教导出来的象,要在大朝会时出任角色,列入仪仗,有
的驾辇或驮宝。间或三、五日举行的常朝,也须由六只象参加,某象如有疾
病不如入朝则由下一班某象暂代。象的头脑反映灵敏,丝毫不象身材那样笨
重,如果入朝迟误,便知道该接受廷杖了,自行伏地受棰如数,然后起立谢
恩。象平日获得的薪水数额,按照武弁的等次来定。如犯大过失贬降;则退
立所贬之位,不再敢站到原来位置上。象们排列定序,出入缀行,与经过宫
廷训练的人员没有什么差别。
象很快就能学会用鼻子吹觱栗、击铜鼓,欲观此技艺的人到驯象所纳钱
于象奴(管象人),象如教献技,但情绪并不愉快,有时斜视装钱满袋的象
奴,而后昂鼻俯首,呜呜出声。在象房时,象也常常烦躁忿懑。发作起来,
撤屋倒树,人畜遇之不免遭踏为肉泥之祸。
每年六月六日,宫廷照例晒书,宫中动物们也要浴洗更新。象只被牵到
城外的水滨洗澡,一年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群象在河中“因相交感,牝仰
牡俯,一切如人,奸于波浪中。毕事精液浮出,腥秽因之涨腻”。居民要到
远处汲水,十天以后河水始清。但有的史料否定了这一说。
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
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
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
群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
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
嘴落轻毛散,严距往往伤。
长鸣入青云,扇翼独翱翔。
愿蒙狸膏助,常得擅此场。
——曹植《斗鸡篇》
斗鸡,是古代王孙公子们的一大乐事,帝王之家摆开的斗鸡场更是热闹
非凡。
先秦时周宣王是较早的喜好斗鸡的帝王。斗鸡之风在汉唐达到极盛。汉
高祖刘邦的父亲在民间时就有斗鸡之好,作太上皇以后,由于不能继续过去
酤酒卖饼、斗鸡蹴鞠的生活而郁郁寡欢,刘邦知道了父亲的心思,便把父亲
在家乡的故人迁至长安附近,太上皇又可以拾起斗鸡的爱好了。汉宣帝在民
间生活时迷上了斗鸡,常和王奉光一起斗鸡为乐,王奉光之女后来应召入宫,
先为婕妤,后立为皇后。
邺城,曹魏和后赵之都,也曾是枭雄们斗鸡的热闹场所。魏明帝筑造过
斗鸡台,后赵皇帝石虎又再摆斗鸡的战场。
唐太宗、玄宗、文宗、穆宗都对斗鸡极感兴趣。太宗作秦王时,曾请御
史大夫杜淹写过一首咏斗鸡的诗。玄宗为畜养斗鸡,专设鸡坊,搜集长安城
中“金尾铁距,高冠昂首”的雄鸡上千只,养于鸡坊,又挑选六军小儿五百
人“驯扰教饲之”,年仅十三的斗鸡神童贾昌被玄宗发现,立为五百小儿长。
明代天启年间,宫女们风行以斗鸡为戏。她们从宫外购进健斗的雄鸡,
调习一段后,届期登场。先将五彩幔罩在鸡笼上,到场开笼,雄鸡跃出,然
后厮杀开来。最后胜者以彩球分缠头旁,入笼迎归,而主人所赢得的珠翠绮
罗,所值不下百两银子。
斗鸡自有斗鸡的学问。《列子》上说,纪醽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十天
以后,周宣王问他:“鸡可斗乎?”纪醽子说:“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过,周宣王再问,纪醽子说:“未也。犹疾视而盛气”。总计过了三
十天,周宣王再问时,纪醽子很有把握地说:“几矣。望之如木鸡,其德全
矣。异鸡无敢应者也”,由骄而负气变成木鸡方算驯成,道理实在太玄妙了。
唐代斗鸡神童贾昌,玄宗发现他时,他正在云龙门道旁弄木鸡,玄宗以为神
异,召入为鸡坊五百小儿长。唐代斗鸡盛行于整个社会,平民有的买不起鸡,
只能玩木鸡解馋。而贾昌是宫中卫士贾忠的儿子,算不得贫穷,他自七岁就
能感应鸟发出的信息,即能通鸟语。神驱鬼使,他由鸟类的知音自然成为斗
鸡的导师。每年八月五日的千秋节(玄宗生日),贾昌都要在万乐俱举的盛
会上一展风姿。他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着锦袖绣襦裤,手执铎铃,拂导群鸡,
群鸡叙立于广场,眼光透出神气。顺着贾昌的指挥,群鸡刹时树毛振翼,砺
吻磨距,抑怒待胜,进退有期。随鞭指低昂,不失节度,胜负既决,强者前,
弱者后,随昌雁行,归于鸡坊。
这种群体的斗鸡,是表演性的。一般竞技性的斗鸡是一一出场相斗。斗
鸡的主人须在鸡身上,装上一些助威的东西。如在鸡身上敷上一层芥粉,芥
粉辛辣,用以伤害对方鸡的眼睛。在鸡距(爪)上,安设金属假钜,使鸡爪
锋利更有攻击性。这两种方法是由春秋时鲁国的两家贵族发明的,季氏与槃
氏斗鸡,“季氏芥其鸡,槃氏为之金距”。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鸡头上涂狸膏,
因为鸡的克星是狸(黄鼠狼),狸膏的气味可以迷惑、吓倒对方。这个方法
早在春秋时也有了,庄子曾告诉惠子,羊沟之鸡非良鸡,而能屡屡获胜,是
因为鸡头上涂了狸膏的缘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