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深宫实录-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沙定王宴乐时也即兴起舞。

群舞不能不有章法,有一定章法和名称的群舞乃能流传于后世。刘邦非
常欣赏蜀地崈人的舞蹈,其舞表现强悍而又敏锐的精神,刘邦将它命名为“巴
渝舞”,命乐人学习,在宫廷表演。巴渝舞的舞曲有《矛渝》、《安台》、
《弩渝》,歌词古涩,汉人已不能洞晓其意。汉代宴享时常以鞞舞助兴,汉
代傅毅、张衡在赋中提到过鞞舞,曹植作《鞞舞歌》序中说“汉灵帝西园鼓
吹有李坚者,能鞞舞”。鞞舞者持鞞鼓(一种军中乐器)而舞,舞时有歌。
汉代鞞舞曲辞有五篇:《关东有贤女》、《章和二年中》、《乐久长》、《四
方星》、《殿前生桂树》。巾舞又叫做公莫舞,表现鸿门宴时项庄舞剑欲刺
沛公刘邦,项伯起舞用袖阻隔项庄,舞者用巾代表衣袖,出语:“公莫”。
鞞舞、巾舞、铎舞、拂舞、杯鞞舞、白鞞舞流行于汉魏南朝宫中,各舞均有
曲、辞(歌诗)。


四、魏晋宫廷乐舞

魏晋南朝皇帝对于能够娱情的事物大多感兴趣,在歌舞上的用心自然不
少。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和魏文帝曹丕对诗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所
作的诗大多是乐府诗,用以配唱。曹魏宫廷将汉代流传的相和歌改编增删为
十三曲,大部分用曹氏父子创作的乐府诗歌唱。采中原旧曲和吴、荆楚民歌
作为宫廷音乐的清商三调中,曹氏父子和魏明帝的新词占了绝大部分。曹丕
仍用诗表现乐人演唱乐府新诗的情景“弦歌奏新诗,游响拂丹梁。繁音赴促
节,慷慨时激扬”。


五、南北朝宫廷乐舞

每一个王朝在继承前一个王朝的乐曲时,往往改换曲目名称和曲辞,以
适应于本朝并标明新的朝代有新的一套。例如南梁将汉曲《朱鹭》改名为《本
纪谢》、《思悲翁》改为《贤首山》、《艾如张》改为《桐柏山》。。《上
陵》改为《昏主恣淫慝》、《上邪》改为《惟大梁》,用以歌颂梁师的战功,
渲染齐东昏侯的丧道以衬托大梁的德业。

梁武帝是南朝皇帝中最懂音律的,他曾“按十二律制十二笛以写通声,
较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皆不差”。主持制定了梁王朝的礼乐,由于笃敬佛法,
又制成述佛法的十篇乐章,为《善哉》、《大乐》、《大欢》、《天道》、
《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
在欲断尘念的同时,梁武帝又创作了许多以闺情为主题的艳歌,这是南朝宫
廷诗歌的一种风尚,梁武帝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他在《春歌》中咏道:

阶上歌入怀,

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

情来不可限。

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都是艳歌的热心创作者,轻浮绮
靡的阴软之歌中了“亡国之音”的圣贤判断,继之的短命王朝南陈,又被陈
后主的软歌送掉。陈后主也擅长诗歌、音乐,创作了《玉树后庭花》、《堂
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玉树后庭花》的曲子似应是陈后主
亲自谱写,也可能是采自江南歌调,极其哀婉,其辞有:“玉树后庭花,花
开不复久。。”。大臣何胥也奉命从事艳曲的创作和配制,教习宫女们歌唱。

南齐的东昏侯整日溺于欢歌之中而不知难将临头,当萧衍(梁武帝)起
兵进攻建康,宫廷侍卫叛变,欲捕捉东昏侯时,东昏侯却在含德殿吹笙歌作
《女儿子》。

南北朝皇帝在饮宴上自娱性的歌舞属于常事。宋武帝曾在宴席上酒酣意
适,对范晔说:“我欲歌,卿可弹”。宋武帝乃引喉高歌,范晔弹琵琶伴奏。
宋武帝很想单独听范晔弹琵琶,然而范晔不肯献艺,范晔此时不得已奉旨伴
奏,武帝的歌声一止,他的弹琵琶的手指也停住了,未免显得不够尊重。宴
乐时起舞是允许也是应该的,但在一次宴席上不宜屡次起舞,起舞时一般属
(邀请)他人一起跳舞。孙权曾设宴款待顾雍父子及孙顾谭,顾谭当时很受
孙权重用,任选曹尚书,君臣欢宴,顾谭酒醉,三次起舞并且舞的时间很长。
顾雍在席上一团恼怒,回去后斥责孙子:“君王以含垢为德,臣下以恭谨为
节。汝何以三舞且不复止?虽为酒后,亦由恃恩,损吾家者必汝也!”

北魏孝文帝在大飨群臣的宴席上,为表示对冯太后的尊敬,离席起舞于
太后前,群臣全部离席,随皇帝一起欢舞,孝文帝且舞且歌,向冯太后拜寿。

孝文帝是位贤明、崇尚风雅的君主,他在酒宴上与各臣高歌,文辞雄浑、
雅致。孝文帝唱道:“日月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兮独未照”。彭城王元
勰接唱:“愿从圣主兮登衡,会万国兮驰诚”。郑懿接唱:“云电大振兮天
地辟,率土来宾兮一正历”。邢峦接唱:“舜舞干戈兮天下归,文德远被兮
莫不思”。郑道昭接唱:“皇风一封兮九地匝,戴日依天兮清六合”。孝文

帝又领唱:“尊彼汝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宋弁唱道:“文王政


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兮光四表”。

琵琶、笛是北方胡人的常用乐器,北朝皇帝有不少能够娴熟地吹奏。北
魏节闵帝元恭曾经与大臣在酒席上吹笛、奏弦管。北齐后主高纬人称“无愁
天子”,对音乐耽爱无已,他能弹奏许多乐器,自制曲调,“悦玩无惓,倚
弦而歌”。常在后宫自弹琵琶领唱,和唱者百余人,高纬创作的《无愁曲》,
“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宫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阙,莫不殒涕”。
乐极而悲,恐于来日无多。北周宣帝也是荒淫的短命皇帝,常与宫女们深夜
连臂蹋蹀而舞,并唱道:“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

北齐的王朝的奠基者高欢也曾闻歌堕泪,那是因征战受挫,又被传闻中

弩,高欢心情沉重,勉强出见众将,佯装无疾,令斛律金唱《勒歌》。


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欢也唱了起来,苍凉、感伤,竟涕泪横流。

由于隋唐承接的是北朝而非南朝,北朝引入宫廷的西域民族乐舞为隋唐
的燕乐舞灌注了新血液,也成为隋唐燕乐舞的特色。

北齐的杂乐有《西凉乐》、《龟兹乐》,为西域音乐,北周君主喜欢在
宴飨时演奏高昌音乐,后来突厥人又带来了康国和龟兹音乐,隋取代了周朝,
也继承了其音乐。《玉海》中说“周隋管弦杂曲数百,皆西凉乐也,鼓舞曲
皆龟兹乐也”。元代学者马贵与认为,隋唐所谓燕乐,西戎之乐居其大半。
另一位郑夹漈认为,凡清乐妙舞未有不自西出者,八音之音以金为主,五方
之乐惟西是承。此话虽有些偏颇,但无法否认胡乐舞在隋唐燕乐中的优势,
就连盛唐第一曲《霓裳羽衣曲》也是采用西凉音乐的作品。


六、隋唐宫廷乐舞

隋朝建立后,将魏、齐、周、陈乐人子弟征集于长安,并录用新人,空
前扩大了音乐机构。将乐舞伎按乐舞种类分为七个部分,称为七部乐。一为
国伎。吕光占据凉州时将龟兹音乐改编而成的,号力“秦汉伎”,北魏北周
时谓之“国伎”,其歌曲有《永世乐》、解曲(分为许多段落的曲子)有《万
世丰》,舞曲有《于阗佛曲》。国伎就是西凉乐。二为清商伎。清商乐从汉
代流传下来,隋朝灭陈时得之,其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君》、《并
契》。三为天竺伎。张重华占据凉州时,印度通过四重翻译进贡的男伎,歌
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四为高丽伎。歌曲有《芝栖》,舞曲有
《歌芝栖》。五为安国伎。歌曲有《附萨单时》,舞曲有《未奚》,解曲有
《居和祗》。六为龟兹伎。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三
部。七为文康伎。隋炀帝将七部乐扩为九部乐,即清商、西凉、龟兹、疏勒、
康国、安国、天竺、高丽、礼毕。以龟兹乐为一大宗,炀帝以龟兹乐为曲调,
填制艳词,命太乐令白明达配制成歌曲,曲目有《万岁乐》、《藏钩乐》、
《七夕乐》、《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
《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
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调“掩抑摧藏,哀音断绝”,炀帝
则“悦之无已”。

歌曲以哀调动人,平调、欢调显得单薄,越是哀调越是委婉,曲调多变,
如曲径,如幽谷,勾魂摄魄,令人辗转流连,欲罢不能。魏文帝时有位刘子
直能创新声,曹丕以屏风为隔听他唱奏,刘子直哀婉的歌声似乎并未能打动
曹丕,曹丕问一旁的卞兰何如,卞兰说:“子直不复饮食,昼夜呻吟,欲作
奇异,然其音更似哭声”。看来知音难觅,而亡国之君却少有例外地欣赏这
种歌曲。

大业六年,西域高昌国来献音乐,炀帝耍了个花招,高昌乐人在旅馆演
习时,密令懂音律者于暗地倾听、默记,到高昌乐人来到殿廷献艺时,炀帝
先令隋朝乐工演奏,把高昌人惊呆了。此次进献的歌曲有《善善摩尼》,解
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唐玄宗也玩过这种伎
俩,西域贡给唐廷一位琵琶高手,玄宗置酒设宴,请西域人弹奏,密令乐工
罗黑黑(玄宗使其受阉刑纳入内廷)在帷幕后细听,只一遍,罗黑黑就记住
了全部曲调。西域人弹奏完,玄宗对他说:“此曲吾宫人能之”,遂取过一
个大琵琶,仍令罗黑黑不露面,在帷后弹奏。西域人惊问:“是宫女也?”
自惭无法胜过唐人,乃告辞归去。唐朝无所不能的消息传开,为此,西域数
十国降附于唐。

隋九部乐中的康国乐,歌曲有《戢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
《末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地惠地》。疏勒乐中歌曲有《亢利
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礼毕乐即是文康乐,是从晋
代沿袭下来的,晋太尉庾亮死后,庾家的歌舞伎追思庾亮,编制歌舞,用假
面具套头以象庾亮,执翳而舞。文康是庾亮的谥号,故此乐舞名之曰文康乐。
在隋九部乐中,前八部演奏终,出演文康乐,更名为“礼毕”。其行曲有《单
交路》,舞曲有《散花》。

说到假面,西汉已有,假面乐人叫做象倡,隶属乐府。在哀帝罢乐府前,
西汉每逢冬至、夏至日,皇帝于前殿置酒,命象倡用“郑声”歌舞。


如果没有唐代帝王的热心参与,唐代的音乐舞蹈艺术不会那么繁盛。唐
代的乐舞昂扬振奋,大展宏业的帝王与亡国之君的喜好毕竟不一样。

《秦王破阵乐》奏响了唐代宫廷乐舞的序曲,这支乐舞便是唐太宗的杰
作。据说唐太宗为秦王时战胜刘武周,回师的途中,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士
兵们也在秦王带领下,耍着剑戟、擂着大鼓欢舞起来,以后这场军中舞蹈经
唐太宗的加工发展成为大型的宫廷乐舞,又名“七德舞”,兼为雅乐舞。凡
宴会必演奏。

秦王破阵乐舞,队形是“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
鹳”。观者为之振奋,太常卿萧瑀请示太宗,在舞中加入擒获敌军将领的段
落,太宗不赞同。破阵乐在音乐上是汉族清乐与西域龟兹乐的结合,其乐器
大部分是西域乐器,以大鼓壮威,胡乐齐鸣,声震百里,动荡山谷。

李靖和唐太宗谈到这支乐舞,李靖说:“臣观陛下所制破阵乐舞,前出
四表,后缀八幡,左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节。此即八阵图,四头八尾之
制也”。太宗说:“兵法可以意授不可以言传,朕为破阵乐,惟卿已晓其表
矣”。

放达而亲和的唐太宗喜欢起舞舒怀,李治(高宗)立为太子不久,生了
长子李忠,太子在东宫欢宴,太宗也赶来了,对席上的宫臣说:“朕始有孙,
欲共为乐”。于是开怀畅饮,酒酣,太宗起身舞蹈,邀请在座的诸臣与他一
起欢舞,人们都跳了起来。

唐代皇帝尚未意识到在子孙和大臣面前跳舞有失尊严,后唐庄宗整日在
内廷演戏,乐在其中,然而宋以后皇帝便矜持起来,举手投足十分注意稳重。

舞蹈,也是唐代大臣的份内工夫。“臣妾人人学团转”,舞风甚盛。大
臣在皇帝赐宴的席上用舞蹈表达欢愉的心情,也包藏着向皇帝献媚的用意。
舞艺有高下之分,玄宗时,工部尚书张锡表演的《谈容娘》舞就很内行,将
作大匠宗晋卿会浑脱舞,左卫将军张治善舞《黄麟》。中宗在位时,有位博
士祝钦明自我推荐说能脱《八风舞》,皇帝允许他舞一个看,祝钦明想出出
风头,其实并不会跳舞,体肥笨重,旋转不起来,只是站在地上不停地晃头,
把眼睛睁得溜圆,左顾右盼,丑态百出,皇帝大笑。在场的吏部侍郎卢藏用
嘲弄说:“是举五经扫地”。诗人王维,则因跳舞违反了规定,被免了官。
唐代规定,只有皇帝才可舞《黄狮子》,王维做大乐丞时,一次被人怂恿着
舞了一段《黄狮子》,结果丢掉了大乐丞的职位。此事发生后,大臣们十分
小心,不敢再乱舞了。

唐玄宗无疑是最热心于音乐、歌舞的皇帝,在中国各代皇帝中无人能与
之并肩。唐玄宗多情又多艺,对于音乐甚至到了沉溺的程度,欢乐系之,悲
感系之。

唐玄宗最喜欢演奏的乐器是笛子和羯鼓,尤以羯鼓适意。史称玄宗性情
俊迈,因此不喜欢琴声,琴声太缓,太从容,远不如羯鼓令人振奋。有一次
他命人弹琴,曲未终就听得不耐烦了,把乐人打发走,喝令内官说:“速召
花奴(宁王之子)将羯鼓来,为我解秽!”看来对琴已经如对秽物般厌恶了,
真是爱憎分明。当时宰相宋璟也喜欢羯鼓,君臣有时在议政之余谈起羯鼓的
质量和击法,宋璟形容击鼓的形象是“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山峰意
为不动,雨点意为碎急。教坊艺人吕元真击鼓最绝,头上置水碗,曲终而水
不倾动。玄宗在藩邸时就闻知吕元真的技艺,多次派人召他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