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施行土地改革,但 是终于因为大地主的反对,他的内阁倒台了。1926年5月毕苏斯登台,不但土地改革无法实 行,而且连委佗斯在国内也立不住脚,他不得不向国外逃亡。如此直至今年4月28以后,委 佗斯才能返国,7月底,波兰政府亦有意改革上西里西亚一带的农民土地问题,藉以造出农 民抗战的基础,但是这正如同土尼格于希特勒快要进兵维也纳的时候,才允许维也纳工 人以民主权利一样,迟了!”他又叙述波兰一天一天向着反民主的前途进行的进程,反复强 调 “只有民主才能保卫民主,这句话绝不是骗人的。”    
      他又历数二十多年波兰的外交方面的一笔笔糊涂帐,一针见血地说:“足以致波兰死命的包 围形势,正是波政府二十年来外交政策所造成。”    
      他强调:“华沙陷落了,这结束了战后波兰二十年的历史,这是东南诸国的一声警钟。”他 暗示这警钟不仅针对东南欧,甚至也包括中国在内,不民主怕民众、搞封建搞法西斯必然存 在危机:    
      “那警钟的声音将从维斯杜拉河传到布达佩斯,从布达佩斯传到贝尔格莱德,传到布加勒斯 特,传到索非亚,渡洋越海,传到更远的地方。”    
      他的演讲最后高潮迭起,他强劲的声音在整个大厅里回荡    
      “华沙陷落了,华沙街上充满了那历史的血腥、尸骸和寂寞,但是我们并不失望,华沙一定 会再生,它将和被解放了的柏林一道,英勇地站立起来!”    
      乔冠华的这场演说,就是用这样热情的语言结束的。他赢得了阵阵掌声。    
      如此畅快通达、淋漓尽致的演讲报告,真正把广大青年吸引住。难怪乎几十年后,冯亦代还 情不自禁地如此赞美乔冠华:    
      “老乔像个播种人,每到一处,除了文章而外,就是组织读书会,座谈会,指导青年人学习 经典著作,传播正确的坚持抗战、反对分裂的思想和行动,许多人特别是青年,因他的启发 帮助而走上进步的道路,而且成为有高尚品质的人和对人世有用的人。我们这些当年受到老 乔教诲的人,除了自己感到幸福而九死不悔,尝到了做新的有用的人的愉快。大家感谢老乔 ,但是他不以此自炫,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黄宗英、冯亦代:《归隐 书林》,第25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第二部分第5节 成名香港(5)

    抗战时期,新加坡华人中有两家主要报纸,一家是陈嘉庚创办的《南洋日报》,一家是胡 文虎办的《星洲日报》,影响很大。为了加强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中共决定派人去报社工作 。胡愈之去了《南洋日报》。组织上便让乔冠华和郑天雨去《星洲日报》,时在19 40年冬尽春初。他们从香港上船,办好一切手续,到了新加坡。    
      但是可能英国特工事先知道了乔冠华、郑天雨的身份和任务,不准他们上岸。    
          
      经过几次交涉,英国当局才允许正在《星洲日报》编文艺副刊的郁达夫接他们上岸,郁达夫 陪乔冠华他们游览了市容,住了两三天便离开了新加坡回香港。    
      临行前,乔冠华问郁达夫:“你有什么闲书?你借本闲书,我在船上看。”乔冠华知道 ,郁达夫是位有名的“书痴”,他的“风雨茅庐”曾藏书数万卷。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 ,郁达夫与胡愈之避难至印度印尼亚,郁达夫牺牲于日寇的屠杀下。    
      乔冠华回到香港后,余汉谋留在香港的人来找他,说是余汉谋要在香港办个“中国通讯社” ,征集香港知名人士的稿件,发往海外供华侨报纸刊登,请乔冠华出任社长。乔冠华就去请 示廖承志,廖承志说可以办。通讯社共二十来人,大都是共产党员。在乔冠华领导下,工作 搞得有声有色。    
      这时,国民党一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内政治形势发生逆转,国民党顽固 派又掀起了一次比以往更大的反共高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周恩来果断决定 ,迅速疏散一批有危险的文化界进步人士至香港。郭沫若、邹韬奋、茅盾、夏衍、范长江、 于 伶、张友渔、孟秋江、韩幽桐等大批文化人和党员文化工作者都有计划地陆续从重庆、桂林 、上海等地撤退香港。    
      香港已成为抗日宣传的一个中心。    
      《大众生活》周刊是在上海创办的。邹韬奋为《大众生活》在香港复刊,殚精竭虑,他请乔 冠华与金仲华、茅盾、夏衍、胡绳、千家驹一起参加编委会。    
      5月初,乔冠华应邀参加了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当时办公条件很简陋,编辑部就设在湾仔凤 凰台生活书店内。乔冠华记得,第一次编委会主要讨论了何时出刊问题。大家分析香港的政 治环境,认为这里虽然标榜“言论自由”,但也是各方特务云集的场所,无论日特、汪特还 是蒋特如果听到邹韬奋要在香港办刊,都将设法进行破坏,港英当局因为怕麻烦,也不会欢 迎。因而,大家认为必须尽快出版。    
      说干就干,5月17日《大众生活》复刊号正式问世,读者争相传阅。为了使刊物成为“在香 港最有代表性的政治刊物”,乔冠华以很大的精力投入了编辑工作。在与邹韬奋的日常接触 中 ,邹韬奋的办事作风和人格魅力给乔冠华留下难忘的印象。邹韬奋的风格是用他特有的精 神和品 德来团结作者和读者,同时又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编辑和经营这份刊物。邹韬奋始终亲自抓 “一头一尾”,“头”是社论, “尾”是答读者来信。乔冠华清楚地记 得,“韬奋他讲他办刊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来信,每一封信他都亲自回信,这当然是具 体的事了。从中可以看出他办刊物的特点。”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 随风飘去的岁月》,第154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左翼作家、老报人夏衍抗战爆发后一直主持《救亡日报》的笔政,曾向乔冠华约定过关于欧 洲战事的 “本报特稿”。他也是在皖南事变后离开桂林赴香港的。乔冠华见到他后,出于对 老朋友的关心对他说,你紧张了好几年,也该松散一下了。不过说是这样说的,他们很快便 又开始筹备《华商报》的创刊工作。    
      据夏衍在《懒寻旧梦录》回忆,他到港后,廖承志就约他和邹韬奋等七八人开会,讨论《华 商报》的办报具体事宜,参加的人有乔冠华和金仲华、范长江、羊枣(杨潮)、张明养、胡仲 持 。会议确定成立编委会,由范长江主持,乔冠华是编委之一。后来,他为《华商报》写不少 国际述评之类的文章。    
      夏衍分配的工作是撰写社论、时评,并兼管文艺副刊。在《华商报》和《大众生活》的同仁 之中,夏衍对乔冠华、范长江、金仲华、杨潮等原来就比较熟悉。现在,大家一起工作,朝 夕相处,志趣爱好相投,他们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在这批朋友中,夏衍对才华横溢、具 有诗人气质的乔冠华,抱有特别的好感。他非常欣赏乔冠华表现出的敏锐的判断力和分析力 以及充满激情的表达力。他们两人同住在九龙弥敦道山林道口的“雄鸡饭店”楼上,相处十 分默契。    
      乔冠华、夏衍还常常和杨潮、于伶等一起,外出喝咖啡或饮下午茶。他们几个人在一起, 纵谈时局,颇为舒畅,虽偶尔也有争论,但对他们的亲密关系毫不影响。    
      1941年是一个风波迭起、变幻诡谲的年头。虽然大半个欧洲和中国已经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英美诸国与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但是它们在欧洲仍然纵容纳粹德国,在 远东则与日本妥协,采取绥靖政策,不惜牺牲弱小民族的主权来保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如何 正确判断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是摆在编辑部同仁的一个严峻课题。乔冠华他们常常一 起探讨,甚至争议,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亲历其事的夏衍,在他的笔下留下这生动的一 幕:    
      在我记忆中,1941年可以说是国际形势变化最剧烈的一年,“四海翻 腾云水怒,五洲震 荡风雷激”这两句话,用在这时候是最适当了。6月下旬,希特勒突然进攻苏联。9月底, 德军进逼莫斯科郊区,苏联党政机关东撤。于是,莫斯科会不会失陷?希特勒法西斯军队会 不会蹈1812年的拿破仑的覆辙?就成了《华商报》编委会议论的中心。这个编委会中有 不少国际问题专家,我记得有几次会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乔冠华和羊枣争论得面红耳赤, 其实争论双方都没有实质性的矛盾,一个说莫斯科一定能守住,另一个则说希特勒即使侵占 了莫斯科,冬天即将到来,他一定也会被“严寒”这个强敌所挫败。    
      夏衍:《 懒寻 旧梦录》,第462~46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7月第1版。    
      夏衍活龙活现地写出了乔冠华善于辩论、争强好胜的性格。年富力强、才高八斗 的乔 冠华,这时文思泉涌,着实为香港的不少报刊,写了许多文章。走笔至此,我们不妨披露乔 冠华的一段初恋。    
      乔冠华初恋的对象是钢琴家姚锦新。他们曾一起参加过香港音乐界的活动。据1940年5月2 3日香港《大公报》发表的《音乐座谈会旁听记》记载:“昨日下午5时在温莎餐室三楼举 行音乐会。出席者有本港音乐家、作家及新闻记者等二十余人。出乎意料之外,名作家林语 堂氏,安偕其兄憾庐氏入会。与会者有许地山、姚锦新、赵不炜、郁风、连璧光、刘思慕、 乔木(即乔冠华)、陆丹林、徐迟、戴望舒、施蛰存、冯亦代、马耳、林焕平、叶灵凤、吴佑 刚、杨刚、李驰等……昨日的座谈会由郁凤女士主席,并负责领导讨论。所谈论之问题分 三部分:1音乐是否为感情之表现;2音乐作曲与演奏的关系;3音乐之欣赏。”乔冠 华是应主持人郁凤的邀请,参加这次座谈会,至于他与姚锦新在会上谈了什么,就不得而知 了。    
      此后有一天,姚锦新的钢琴独奏会在半岛酒店玫瑰厅举行,半岛酒店是当时香港最豪华的顶 级酒店。徐迟给了乔冠华一张入场券,他欣然前往,想不到这张入场券竟成了乔冠华与姚锦 新的“月下老人”。    
      姚锦新与乔冠华是同龄人,1913年9月出生于上海,是前清海军将领姚健勋的女儿。她7岁时 入美国人办的教会小学读书,开始学钢琴,后入上海中西女中,师从邱真霭女士习钢琴。毕 业后考入北平清华大学政治系,后转入外文系,师从古布克先生学钢琴。1934年,她中断在 清华的学业,去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深造,靠故乡安徽贵池县教育局每年提供120马克奖学金 ,度过了五年留学生活。1940年春,姚锦新来到香港,暂住在大银行家姨父的家里。    
      在当晚的音乐会上,姚锦新临场发挥极佳,感情非常饱满,弹奏自然流畅。她的精湛琴艺令 在场的乔冠华如醉如痴,赞叹不已。    
      当姚锦新在钢琴上奏出的最后一个音符还在玫瑰厅上空回荡时,济济一堂的中外听众连连鼓 掌称好,欢呼:“姚锦新成功了!”    
      坐在最前排的乔冠华那英俊潇洒又富有才华的脸庞,不禁引起了姚锦新的注意,两人几乎同 时向 对方伸出了手,他俩一见钟情,很快萌发了爱情。姚锦新随姨母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后,乔 冠华与姚锦新频频鱼雁传书,感情渐渐加深。后来,不知何故,她姨母不管姚锦新了,她像 断了线的风筝,急于回国。适逢太平洋战争爆发,她一时难以成行。    
      不久,姚锦新与陈世骧在华盛顿闪电式地结婚了。乔冠华得知此讯,伤心欲绝,几次给姚锦 新写信,痛诉衷肠,一再责问:“这是为什么?”姚锦新婚后并不幸福,时间不长两人就分 手了。此后她一直未嫁,仍把乔冠华深深记在心中,只和养女姚冬梅相依为命。    
      参见曹俊杰:《中国二乔》,第19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此时,失恋了的乔冠华强忍痛苦,以勤奋的工作来熨平心灵的伤口。他还读起了外国文学名 著,希冀寻觅些许精神上的慰藉。他和冯亦代、杨刚、徐迟、袁水拍几个人轮流读托尔斯泰 老人的《战争与和平》、《克鲁乐奏鸣曲》,又一次为托翁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乔冠华对朋友依然充满春天般的温暖。他曾征求过冯亦代入党意见。1941年初,冯亦代要随 机关离开香港,他便把要去重庆的消息和乔冠华说了。隔了几天,乔冠华和他谈了一次话, 说廖公的意思同意他去重庆,这样可以有色彩不大浓厚的人去填补文化人撤退的空白。乔冠 华诚恳地规劝他,说在香港做人有朋友帮助,即使趾高气昂一点也不要紧。在重庆换一个新 的环境便不那么自由,所以要学会抬头做人与低头看人的本领。总之宗旨不能改,但是行事 则须权变,碰到事情,要三思而行,不要凭意气用事。    
      乔冠华的这番话,冯亦代一直铭记在心。他到了重庆,见到周恩来时,周恩来也是这样 嘱咐他的。    
    


第二部分第6节 激扬文字(1)

    1939年3月初的一个下午,香港街头出现一份新出版 的晚报,名叫《时事晚报》,四开一大张,共四个版面。人们争相购阅,都为它的社论所吸 收,感觉到它“不是一般的精彩,而竟是非常非常精采。”    
      此后每天一篇,从文风上看, 作者是同一人。到了时候还没有读,不少人茶饭无心。    
          
      这位引起众人瞩目,写下绝妙之文的作者,就是我们的传主乔冠华。    
      3月1日的社论题为《马德里的陷落》,乔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