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940-吕景琳正说洪武大帝朱元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元璋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创造了历史,时势造就了朱元璋。这部大型传记,全面记述了朱元璋从贫苦出身的小行童到元末农民战争的起义领袖再到明朝开国皇帝的曲折经历。本书以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朱元璋各个时期的重大活动和个人生活,如实反映了他多疑残暴的性格特点,对其是非功过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较强可读性的历史著作。


题记作者简介

    吕景琳,1940年12月生,山东聊城市人。1959年自聊城三中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81年调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曾任所长,现任研究员。专门从事明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发表《李贽与明代的三教合一思潮》、《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明代自耕农简论》、《傅斯年与胡适》、《明代北方经济概述》、《同文馆述评》等论文数十篇,有《洪武皇帝大传》、《乱世英豪朱元璋》、《明代开国功臣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明代卷》等专著,主编有多卷本中国通史《中华五千年》、《山东五十年发展史》。点校整理有明人著述笔记《尧山堂外记》、《广志经》、《谷山笔塵主》、《谷城山馆诗文集》等。山东历史学会理事、明清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一章 索性做了和尚一、天知道这一胎生的就是朱重八(1)

    从现今上推678年,为大元帝国文宗皇帝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    
    这年阴历九月,河南行省安丰路濠州钟离县已是秋风肃杀的季节。眼下,钟离县东乡的这个打麦场,没有了往日的繁忙和嘈杂,只有零散堆放的几个小草垛在做着温馨的梦。与草垛相对,大场北面横着几间茅草屋,像是更大一点的草堆,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天清晨,草屋主人起得很早。他打开破烂栅门,穿过场边,向东面的土地庙匆匆走去。他显得有些兴奋,步履较平日轻快得多。    
    这人叫朱五四,就是本书主人公的父亲。他今年五十虚岁(后面提到的所有人的年龄都指虚岁),是我们至今还能见到的北方农村中那淳厚朴实的普通农民。脸上堆满的皱纹中,刻下了劳碌风霜,也呈现出和气与慈祥,忍辱与刚强。或许是生活的担子太沉重了,他的上躯明显前倾,头发已经半白。他的人缘极好,谁家起房盖屋,红白喜事,都主动去帮忙。夏天,人们到麦场休息乘凉,都乐意同他打声讯问,冬天,很多年少年老的,都愿意到他家串门,四邻八乡的年景,不是新闻的新闻,讲烂了的古词,说破了的笑谈,都重新讲起,讲的人和听的人都津津有味。穷苦的人劳累、辛酸,总要给自己找点乐趣。为了消除烦闷,村民们有时更希望强烈地宣泄一下。立春前,他们都举行迎春赛会。由小伙子们扮成的春姐、春姑、春官、春吏、春皂隶,坐在临时扎起的滑杆上,在土地庙前等候出发。只见社长率领着的人群兴冲冲来到,对着诸春神膜拜舞蹈,而后恭迎而出,一路锣鼓喧天,一路歌舞笑谑,迎到打麦场,送上预先搭好的高台,这些春神像是戏中演员,做出各种身段,出演各种故事。台下谀神歌舞遂达到疯狂的高潮,连老人们也情不自禁,扎起袍襟,玩一个狮子滚绣球,破着喉咙唱一曲《月儿高》、《梅花落》。朱五四不会唱,也不会跳,但整个社火期间,他却是相当忙碌,搬个桌子,找个椅子,为社饭厨师们挑个水劈个柴,都跑在前面。特别是他的女人能歌善舞,是赛会期间最惹眼的角色,每当她跳起谀神舞蹈,亮起清唳的歌喉,人们都自动为她扎起一个圈圈,为她鼓掌喝彩。这时候,朱五四就感到特别的荣耀和开心,快乐与陶醉。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暂时抛开重负与压抑,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办赛会是要花钱的。每年朱五四都尽可能折变些东西,早早准备,可社长和主事人都不收他的份子钱,事后分社肉,还往往多照顾他家一点。因为他的忠厚,也因为他是社中最穷苦的人家。     
    他的祖籍在沛县。沛县可是个有名的地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不就是沛县人吗?不知道是哪一代先人由沛县迁到集庆路的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市)。居住在句容的五世祖名叫仲八。仲八生有三个儿子,长名六二,次名十一,三名百六。百六生两个儿子,长名四五,次名四九。四九生了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四个儿子。长房初一就是朱五四的父亲。朱五四生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他还有一个哥哥名叫五一,大他四岁,生于至元十二年(1275)。就在这一年,忽必烈令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伐宋,由襄阳进汉口,顺流东下,直达建康(今南京),第二年二月,攻破宋朝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丞相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组织残部进行了顽强抵抗,都无法挽救败局,最后,陆秀夫、张世杰在广东新会县南面临海的崖山作最后一搏,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英名,也同时宣告了宋王朝的彻底灭亡。随着元朝的统一,朱初一一家也就由宋朝百姓成了元朝顺民。元朝臣民都被编进固定户籍,包括民户、军户、匠户、灶(煮盐)户、站(驿站)户、儒户、矿户等,有几十种。不同户籍要为国家承担不同供纳和劳役。朱初一被编为矿户中的淘金户,每年向朝廷缴纳定额黄金。可句容县并不出产黄金,朱初一也没淘过黄金,势必要卖掉粮食购买黄金去缴纳。贫家小户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不久便不能支撑。朱初一只好带领全家逃亡。一路辛酸,北行到淮河岸边泗州盱眙县,见有大片因战争而抛荒的土地,便停下来开荒种地。这时朱五四才八岁,哥哥朱五一十二岁。好在初一有的是力气,两个孩子也能做帮手,第一年就种了十几亩,秋收后,还了种子及借贷利息,勉强能够糊口,而后又继续垦种。在荒僻地方耕种往往能逃避赋役,初一的日子渐渐有些起色。五一、五四都先后讨上了女人。五一的女人娘家姓王,五四的女人娘家姓陈。这位陈姑娘小五四五岁,她的父亲倒是颇有一番阅历。他在南宋末年曾在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当兵,并且参加了崖山之战。战败之后,他侥幸活下来,经历九死一生,神话般地从海上逃回老家扬州。为了躲避元朝兵役,由扬州迁到泗州盱眙县津里镇,靠巫术和卖卜为生。他膝下无子,只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嫁给季家,朱五四娶得二姑娘。这位二姑娘生性活泼聪明,模样端正,很受父亲钟爱,教她认字,给她讲古来各种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使她出落得越发端秀干练。二姑娘的到来,为朱五四带来说不尽的欢快与幸福。     
    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是不能享受平安与美满的。朱家还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官府的聚敛和敲榨就接踵而来。按照元朝规定,淮南淮北的农民要缴纳丁税、地税和科差。一般是丁税三石,地税每亩三升,丁税是地税的一百倍,即一百亩地折一丁,这对人多地少的贫困户显然是不公平的。像朱五四家,三个成丁,就要缴九石谷,加上地税,每年不下十石,税粮要由税户自己输纳进仓,则每石税再纳鼠耗三升,分例四升,共七升,这就接近十一石。科差主要包括丝料、包银、官吏俸钞三项,是按户缴纳。规定每户纳丝1。4斤,包银钞四两(银钞二两合银一两),官吏俸钞五钱至一两。此外,民户还要负担筑城、挑河、运粮、打马草、造船、造甲仗军器等徭役,富裕户要承当里正、主首、社长、看仓库子等职役,这些职役往往承担招待各级来往官员,费用越来越大,他们就渐渐向小户身上摊派转嫁。这样沉重的负担,像朱家这样的贫寒户怎能承受得起呢?待到初一夫妇疾病丧葬之后,家内便一贫如洗,五四兄弟不得不再走父辈的老路,带起家口流浪。这时老大五一已有了三个儿子,大名重一,二名重二,三名重三。五四有一儿一女,儿子取名重四。兄弟俩先逃到五河县,不久,老大带起妻儿单独到濠州钟离县东乡落脚。在钟离,老大再添一子,取名重五。五四在五河稍作停留,又北向流浪至灵壁、虹县,其间又生二儿一女,二儿取名重六,三儿取名重七。七口之家一直在动荡与漂泊中谋生,困难和痛楚是可以想见的。老大捎信给五四,既然在北面也不容易混下去,还不如大家搬在一起,相互还有个照应。五四遂迁到钟离县东乡来。 靠着老大和众乡亲的帮助,好容易搭上几间草屋,连租地加开荒,一家大小才算安顿。这不,五四的女人又要临产了。添人进口,在高门大户自然是值得庆贺的事,可像朱五四这样为一日三餐发愁的人家,带给他们的却只能是苦涩和忧烦。五四媳妇今年四十五岁了,依然争强好胜。她渴望美好生活的来临,父亲讲述过的那些贩夫走卒落难公子时来运转的故事对她影响太大了,它就像眼下肚子里的小生命,时不时撞击她的心扉,给她以希望,给她以顽强生活的勇气。她幻想着,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说不定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第一章 索性做了和尚一、天知道这一胎生的就是朱重八(2)

    这天夜里,她做了一个梦,见一个戴黄帽子穿红衣服的仙人道士从西北来到家南打麦场,将一粒光亮亮的白丸交给她,她吃下去,觉得热气下沉,满口清香,惊喜之间,一觉醒来。 她听父亲说起过,怀孕时候梦见和尚道士是好兆头,孩子会大富大贵。她愈想愈觉得甜蜜,颊齿之间真像是留有余香。她急忙把五四弄醒,迫不急待地把这个好梦告诉他。五四的困乏还没有解过来,也不相信有哪位神灵会赐福给他这个苦命的人,所以听来并不在意。但他的女人却是那样的兴奋,还搬过他的脖颈,让他闻闻口中是否有些香气。五四爱他的女人,更可怜她几十年跟着自己受尽煎熬,难得她今天如此兴头,也不好拂她的意,便顺着她搭讪,亲吻一下她的唇颊似乎真有点异样感觉,于是也随之高兴起来。夫妻二人决定,第二天一早,由五四到土地庙去烧炷香,磕个头,请求土地保佑一家平安,保佑这孩子日后能有好生活。    
    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五四老汉的小儿子在这打麦场旁的茅屋里降生了。这一天,村里像往常一样的平淡与平静,几天北风刮过,在晴冷的东方天空烧起的红霞铺得更大些,更广些。当时的村民们谁也不会想到,在这个茅屋中呱呱落地的小生命,就是四十年后的开国皇帝。皇帝就是真龙天子,老天爷派到地上来治理百姓的神人,他的从天而降,自然不同凡响。到这时候,人们才恍惚觉得,大元文宗皇帝属龙的戊辰年九月十八日这一天,在钟离县东乡所发生的一切,竟是那样的不同寻常,年长于当今皇上的同乡老人,个个都在为那些奇迹出来作证,都在炫耀卖弄自己当时是怎样地躬逢其盛,亲眼目睹。不管是文人骚客还是采风的柱下之史,都是皇帝治下的臣民,有谁不愿意献瑞颂圣,又有谁去愿意考证事情的真伪?于是,关于朱皇上降生前后的种种灵异,便被各种书籍愈来愈详尽地记载并辗转抄录开来。作为明朝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库《明实录》写道:皇帝诞生这一天,“红光满室”,“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至则无有,人咸疑之”。这类传说,在明代几乎是妇孺皆知,而且情节愈来愈多。嘉靖年间的王文禄将从他母亲那里听到的类似故事做了个系统笔录,取名叫《龙兴慈记》,其中说道:皇帝诞生那天夜间,屋上红光烛天,左旁皇觉寺僧人们从远处望见,还以为是着了火,天明发人询问,才知道是一个小孩子降生。还说,那天夜间,土地庙中也异香满室,土地神不敢靠近真龙天子,便退避三舍,将土地庙往路东迁徙了几十步,自那以后,土地庙所在的地方数丈方圆寸草不生。     
    当孩子出生后,到河中去洗浴,恰从远处漂来一方红罗,便取来做了襁褓,后来人们称之为红罗幛。 由皇帝的诞生,还联系到祖坟的地脉灵气。说是他的爷爷朱初一曾在盱眙县杨家墩的一个土窝中睡觉,见有两个道士在此经过。一道士指着初一的卧处说:“若葬在此处当出天子。”另一徒儿模样的道士问:“为什么?”答说:“这个地方气暖。你试试看,将这个枯枝插下去,十天以后必能生叶。”说罢,把初一推起,说:“听到我们说的话吗?”初一佯装聋哑。小道士插罢枯枝,二人扬长而去。初一等了十天,见果然生出叶芽,便做个恶作剧,将绿条拔去,另将枯枝插上。两个道士如期而至,小徒问道:“为什么没有长叶?”老道说:“一定是被这个人拔去了。”追问之下,初一只好承认。老道说:“也只好罢了。只是泄了地气,不能由长支传了。” 遂大声对初一说:“你有福,死后一定要葬在此地。将来你们家会出真命天子的。”王文禄还说,他的朋友淞江徐献忠也听到过类似的传说,为此专门到泗州初一公(追封明熙祖)熙祖陵做过考察,发现这里龙脉远来,王气攸萃。淮、黄合襟做祭堂,九峰插天为香案,真是灵秀之地。当这些神奇的故事编制附会出来传播开去的时候,朱五四夫妇早已离开了人世,倘使地下有知,待不知作何感想,因为他们的见证却完全不是如此。如果这个当初不为人所知的新生儿果真有这些惊天动地的灵异,他们夫妇和他们一家还会受到人们的那些白眼,还会遭受那样惨绝人寰的痛苦吗?    
    朱五四夫妇为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重八,显然是按兄弟排行起的。当时穷人家的孩子只是依照出生年月、父母年岁或兄弟排行等随便起个名字,哪会像富家子弟那样,由父母再三斟酌或专门请人为孩子命名,做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