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那时起,我们就再无邀请别人或者应邀去做客的想法。我们继续与老朋友聚会,结交新的朋友,相互到家里做客。但他们都不是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同事。赖莎·马克西莫夫娜同样很难融入新的关系体系,始终未能在如今称之为“克里姆林宫夫人”的很特殊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跟谁也没有深交。赖莎·马克西莫夫娜参加了几次夫人的聚会,因那种气氛而惊讶不已:这里充满了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傲慢、猜疑、谄媚和不讲分寸。
夫人的世界像镜子一样反射出身居高位的丈夫的职位等级制度,此外再加上某些女人的特点。已经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1979年3月8日,按照惯例举行了政府招待会。所有领导人的妻子都在会场门口列队欢迎外宾和本国女同胞。赖莎·马克西莫夫娜站在有空位的地方,绝未料到这里严格遵循着等级服从制度。
一位“主要的”太太——基里连科的妻子正好站在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旁边,这时转过身来,毫不客气地用指头指给她看:
“你的位置在那儿……最后一个。”
赖莎·马克西莫夫娜老是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离开“上流社会”的圈子,一切都简单得多。伊琳娜和阿纳托利很快就进入新的大学生群体,交上了新朋友。赖莎·马克西莫夫娜也恢复了自己的学术联系。她与莫斯科大学、哲学研究所的老熟人和同行建立了联系。马上进入她所熟悉的学术讨论、研讨会和一般友谊聚会的天地。还学起了英语。
一有空闲时间,我们就要一辆车,去参观莫斯科。最先去的是靠近市中心的老地方。莫霍瓦亚大街、红门、克拉斯诺谢利斯卡亚大街、矗立着熟悉的消防?望塔的索科利尼基、鲁萨科夫俱乐部、斯特罗门卡大街……我们伫立良久。前往亚乌泽河边。驱车过桥,来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卡亚广场。这里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旧广场不见了!伤感至极。
我在克拉斯纳亚普列斯尼亚也有同样的感触。1951年我身为大学生和宣传鼓动队副队长,在这里搞过选举。当时我抛开学业,奔波在大格鲁吉亚街和小格鲁吉亚街摇摇欲坠的一片片小破屋中,讨好选民,张罗着修理楼梯和屋顶、龙头和开关、锁和门,因为选举前夕任何一个最少言寡语的老太太都会坚定地声称:
“老弟,你给办了吧,要不我就不去投票!”
可那是50年代的莫斯科。如今小破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多层楼房。列宁山上也是景色一新,过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河畔的滑雪跳台,在四周的空地和矮屋的衬托下显得孤零零的。昔日的切廖姆什金村住着建筑工人,我们还到那里领过父母寄来的包裹,如今已是高楼林立,俨然一个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区。
第二部分:权力的考验在老广场(6)
目睹这一切,我的心情是矛盾的。那些年久失修的旧房当然无法居住。然而其内心的温馨感、与大自然近在咫尺、特有的生活方式,又是如此地难以割舍。由此我想到,对成千上万的莫斯科人说来,告别老阿尔巴特街是一场怎样的人间悲剧。在加里宁大街①上刚刚出现布局整齐匀称的建筑群时,莫斯科人将其称之为“莫斯科的假牙”。此时我听到约瑟夫·科布宗演唱关于老阿尔巴特街的歌曲,便思念起青春年少时的那个城市,思念起老莫斯科,歌词是: 你是我心爱的老阿尔巴特,
绝无仅有的老阿尔巴特,
无论我走到哪里,
你的风儿永远把我跟随。起初我们选择路线都是兴之所至。往车上一坐,随便开到一个地方停下来,下车走走。周围的一切都流进我们的心田,勾起对遥远往事的回忆。可是我们也想了解自己要在其中生活的今日莫斯科。逐渐产生了一个想法:选择路线时要按照莫斯科形成的世纪来了解她。先是14 ~16世纪的莫斯科,然后是17~18世纪的莫斯科,以此类推。通常都有赖莎·马克西莫夫娜最近结识的、对旧莫斯科了如指掌的历史学家陪同。
然后开始去莫斯科郊区。我们到了阿尔汉格尔斯科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莫斯科河沿岸的景色。科洛缅斯科耶过去也曾听说,然而亲眼所见,却使我们赞叹不已,并深深地吸引住我们。升天教堂高高耸立,直达云霄,直达上苍!
我们也利用新的机会来满足自己久已有之的对戏剧的癖好。过去到莫斯科都是来去匆匆,但也尽量多看一些剧目。按老习惯去了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和小剧院。我们喜欢上了瓦赫坦戈夫剧院、讽刺剧院、现代人剧院。塔甘卡剧院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相反的世界》令人难忘。有一次在大剧院观看了由瓦西里耶夫、马克西莫娃、利耶帕等人演出的《斯巴达克》。
在莫斯科定居下来之后,就尽量去观剧,仿佛是要检验一下早年留下的印象。排在首位的仍然是瓦赫坦戈夫剧院;与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现代人剧院、莫斯科市苏维埃剧院、马雅可夫斯基剧院的关系密切起来。我们开始经常去大剧院。当然还有特列嘉柯夫美术馆、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音乐学院大礼堂。
我把这几行文字重新读了一遍,不禁感到惊奇:记忆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对于时代、事件和人,它首先把其中美好的部分储存下来,哪怕这部分很小。
阿富汗战争和粮食纲要
我军进入阿富汗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对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美国甚至停止供应已签有协议的粮食。这一禁运使我们无法得到1700万吨左右的粮食。
1980年1月勃列日涅夫邀请葛罗米柯、乌斯季诺夫和我去他那里。我是第一次进入范围很小、实际上作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要决定的决策层。开始时葛罗米柯和乌斯季诺夫详细地、十分乐观地讲了他们对阿富汗局势的估计。我则报告了令人忧心忡忡的粮食状况。
大家听后全都坐不住了。责成我起草一份具体建议,说明可以满足正常生活需要的最低数量和这方面应向外交部和外贸部发出哪些具体指示。于是我提出了必须制订一项可使我们不再进口粮食的纲要。当时我还没有将其称之为“粮食纲要”,但实际内容就是如此。
此次谈话之后,我和勃列日涅夫的助手Г。Э。楚卡诺夫写出了总书记在政治局的讲话稿。建议得以通过,并决定吸收国家计委、各部、科研机构参加纲要的制定工作。
制定粮食纲要的想法的产生,当然不是凭着灵机一动,也不是因为受了时局的影响。一年多来,我在忙于业务工作的同时,一直试图找出粮食问题的病根。
结果如何呢?
呈现出可怕的景象。土地,我们称之为自己的乳母,现已遍体鳞伤,无人照料,甚至弃之不顾。我愈来愈确信这种野蛮态度是数十年所奉行的政策的恶果。技术统治论猖獗一时,压制任何道德原则。多年来在解决原料部门(煤炭、矿山、石油)的问题时,对于土地竟然不加考虑。数百万公顷的土地变成铁路、公路的无主“充公地带”。1400万公顷可以生产优质蔬菜、畜牧业饲料的肥沃的洼地为修建水电站中出现的人工海所淹没。数千万公顷土地用于部队试验场和国家边界。
当然,拨出土地满足所有这些需要是必不可免的。只是不该这样做:超出一切定额和需要,没有监督,理由是土地“一钱不值”。
农业生产中又是如何利用土地的呢?形象的说法是,把全国都犁了个遍——从黑土到沙漠。数百万公顷土地被毁,最宝贵的那层土壤让风刮走了。数百万公顷被深沟和沙漠蚕食掉了。而要恢复这一切,需要好几十年,甚至数百年。
这个问题我在斯塔夫罗波尔就曾碰到过,我知道每个气候区、土壤区都需要有自己的土地耕作方式。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什么基础知识都得懂。
原来,数百万公顷土地报废,仅仅是因为水利设施在建设时没有搞排水系统,用的是省钱的设计方案。没有排水系统,盐分就冲到可耕层,这就是所谓的土壤二次污染。
开始到处使用除草剂。需要吗?当然需要,否则就杂草丛生。农民因此少打30%的粮食。但是因为将除草剂悬浮式施入土壤的机器尚未制造出来,结果是广袤疆土上的土地、江河湖泊都遭到污染,给植物和动物的群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我分析这些现象,试图弄清为什么我们在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区种植的大豆收成不好,大豆我们可是极其需要。原来只差一样东西,就是没有降低土壤的酸性,或者说又是全都因为对土地不经心。
另一方面,在波罗的海三国和白俄罗斯,由于两次、三次、四次施石灰改良土壤,结果是酸性降低,产量提高。马谢罗夫在白俄罗斯执政以及斯涅奇库斯在立陶宛执政时,村镇得到振兴,面貌大为改观。农民的心情也起了变化。而在邻近的拉脱维亚,集中一切力量解决工业化问题,农村搞得毫无生气。
第二部分:权力的考验在老广场(7)
我国有些地区的命运确实悲惨。北方石油和天然气的野蛮式开采给独一无二的冻土带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这里的大自然十分敏感,生态平衡的形成用了数百万年的时间。还有里海,阿拉尔地区!还有中亚,盲目扩大棉花播种面积,破坏轮作制,土地和人都深受其害!
我要研究的下一个题目,是土地上的人的状况。根深蒂固的把农民当二等公民的观念,已将养活全国的农村居民的那种关于他是享有充分权利的社会成员、社会也确实需要他的意识消灭殆尽。看看电力生产增长的图表,心里会感到高兴。然而当时居住着将近一亿人的农村,却只得到这批电力的10%。我同П。С。涅波罗日尼部长曾有过多次会见和谈话。他还是我在建设斯塔夫罗波尔发电站时的老相识。他同意我的论据,但是对国家计委很有意见,让我对计委施加影响。
还有煤炭。在产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农村获取燃料的途径只有天晓得,因为通过正常途径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需要。我面前放着一张地图:煤气管道铺向全国的四面八方。城市至少还有煤气可用,农民却用不上煤气,最近的将来也没有任何让他们用上煤气的计划。
农村在道路、学校、医疗机构、社会服务、报纸杂志、电影和文化设施方面也较落后。这些问题最尖锐的地区是非黑钙土地带,俄罗斯的30个州。由于在生产力配置方面犯下的错误,这些州的工业负荷过重,农村则被遗忘了。结果如何呢?农民开始离开农村,前往灯火通明的诱人的城市,那里工作时间有规定,工资也高,柏油马路,整个生活设施都更加完善。我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农民离开土地,接替他们的是临时工。临时工来播种、照料农作物。临时工来收割和运输庄稼。牧场上是临时工。修理机器设备的也是临时工。有些是以“ 领导帮助”为幌子,有些是附近城市来干包工活的。将人与土地的关系搞到这步田地,真是不可思议。出现了农民的两极分化。
非黑钙土地带的土地荒芜到了许多人认为往里投资已无任何意义的地步。应该承认,当时我在斯塔夫罗波尔坐井观天,也认为应该往可以迅速得到回报的地方投资。直到后来就此问题进行思考时,才深信纯经济的或者眼前的考虑在这里并不适宜。这里事关俄罗斯、国家、俄罗斯民族那深深的根。
顺便说说,在弄清村镇如不建设好就留不住人的道理后,一部分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合并村子和农庄的想法,这样可以使之在电力、燃料、学校、诊疗所、道路和交通等方面得到保障,因为单个的村庄无法办到。可是当合并开始之后,就明白合并也有另外一个缺陷,就是它使千百年来将农民与土地连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更加断裂。因为土地不仅是你种植燕麦或者马铃薯的地方。不,这是你的家园,你的独一无二的世界,你的祖国。
首先想弄清我们的潜在能力究竟如何。我对地区研究所的500个实验农场的工作进行分析,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仿佛微观地反映了全国的地理和自然与气候地带。分析表明,假使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能达到这些试验农场的水平,那牛奶和肉类就会多到我们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了,谷物就会超过26000万吨。
此后我又考虑到这些农场的动力装备率、每公顷耕地所施肥料数量、人均土地面积。同普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作了对比,结果不出所料:土地的产品率与对土地的投资成正比。由此就得出了最老生常谈的结论:现行体制可以很好地运转,只要给我们机器、肥料,把农村建设好,便会有结果的。
另一方面也十分清楚,将试验农场的指标用到全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身上不完全恰当。试验农场是育种,采用新的工艺,有高水平的干部。他们种植和出售良种、种畜,这是两倍、三倍的价格。最后,试验农场在生产和产品销售中享有高度的自主权。这些都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所缺少的。这里又提出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以国家补贴来帮助他们,还是给他们提供自己能够干得更好,挣得更多的机会?因为全国的大部分农庄首先缺的是那种可以促使进行更有效的经济活动、使经济活动变得对人们有利的经济环境。
1965年三月全会为解决收购价格问题所作出的一切决定,早已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剪刀差”进一步加大,这是由于向农村提供的设备增加,设备的效率虽与原先相差无几,价格却贵了一两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所欠的债务不断增加,直逼2000亿大关。然而并未改变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却采取了最简单的办法:先是延长归还期限,后来干脆勾销了所有农庄的债务。如果某种农作物情况危急,便提高收购价格。这次提高棉花的价格,下次提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