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焦点问题-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你刚巧有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那可真是人生之一大幸(你这时可能得庆幸没听我的,没把小狐狸咬出去)!不过在我们这一拨独生子女的父母中,能有如此高超的教育手段的人恐怕不多,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溺爱有余,教诲不足。    
    ——然后呢?    
    然后就是当我们面临空巢、疾病、丧偶时,我们的命运就如同前面所写的那些老人一样,甚至连他们都不如,因为他们大多有2~3个孩子,他们被孝顺的机率总比我们高些吧?    
    我有时想,假设我能比较健康地活一辈子,就算最后被空巢、疾病等各种老年灾难折磨四五年才死去,也不算太糟糕。但是——要是我讨人嫌地又活了20年呢?既招人不待见,我自己也活得难受,可偏巧我这个人又是不会很自主地很尊严地选择安乐死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在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像我这样的老人,该怎样活得更好一些呢?    
    我想,要想晚年生活得好一些,上面说的那3个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经济上要比较富裕。要想富裕,就要学会理财,可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多,我们该如何理这点儿小财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小财”,说到底只是退休金和一套公房而已。)    
    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退休后一直想回蘑菇屯“盖上一栋瓦房,门口打一眼井,院子里面栓上一头毛驴,房前房后种上几亩地”。褚琴不愿陪他去当地主婆,热衷于教人跳舞。    
    如果用理财师的眼光看,这恐怕就是老年人不同方式的退休投资案例:有人想投资郊区地产,有人看准了都市女性健身市场。    
    据说北京一家电台的王女士有和“石光荣”类似的想法,她和丈夫商量好退休后花5万到10万元买一间农家小院,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同时将西城区的房产长期出租,租金加上退休金也算是小康了。我的好几位面临退休的朋友,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想法,想在退休后买一个农家小院,一方面可把闹市区的那套公房出租了,另一方面可在小院里种点儿什么,既可活动筋骨,又可补贴家用。    
    ——小财也得理理呀!谁让我们是21世纪的老人呢!    
    我认识一对老人,两个人都有不高的退休金但身体状况都很好。应该说这点儿退休金,过日子也够了,但不富裕。于是他们采取了这样一个方法:将几年前买下的位于团结湖的一套单位分的公房出租,每月大约能有一千八百多元的房租收入。然后老两口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又在通州买了一套商住两用的底商房,既可经营点儿小百货,又可居住。就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褚琴她爹那样。他们的积蓄只够交这套底商房的首付款,而每月还贷的钱则由团结湖的那套公房的房租抵销了。老话说: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虽然开一个小店的收入不算太丰厚,却比他们的退休金多不少。这样,在他们退休后身体条件还比较好,能够做一些轻微劳动的时候,等于仍然有一份工作。10年后,当贷款还完了,这套底商的房子就完全属于他们老两口了。那时城里那套房子的房租就可以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他们年龄更大之后,不能再经营这个小店了,他们就可以再把这套底商房的门脸儿那部分租出去,这样两套房子的租金加上退休金,在他们高龄后经济上就有了保障。    
    老人家告诉我,没退休之前他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一退休就实施了。这样就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经济来源,一个是退休后继续社会化的问题。    
    我问他:“如果你们高龄以后,连小店也经营不了时,会不会依靠孩子们?”    
    老人很肯定地说:“不会。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依赖孩子们养老。我们现在一共有3笔收入:退休金、房租和小店经营所得。现在我们俩身体也还硬朗。10年后,我们应该有一些积累了。至于养老的事,我们老两口早就想好了,等我们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或者进养老院,或者找一处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老年公寓住下来。我们从现在起已经开始搜集各地老年公寓的情况了,到时候选择一个条件最好的。”    
    “孩子们会同意吗?您觉得他们是否孝顺?”    
    老人笑了:“他们孝顺不孝顺是一回事,养老又是一回事。即使他们孝顺,如果你过度地依赖于他们,就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是我们不愿意过的一种生活。”    
    “您怎么想到开一个小店呢?您和您的老伴都是知识分子,都没有经过商啊!”    
    “在我们这个年龄,大概也只能经营个小店了,给别人打工,我们的体力和精力都不行了,而且在家门口开店也不用挤车上班,我们还可以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决定营业时间的长短。这样,我们就不会因退休后继续工作而影响健康。我的一位朋友,退休后又找了份儿工作,很累,但挣得不少,加上退休金,比退休前还挣得多。可干了没几年就累病了,治病花的钱反而更多,没几年就去世了。而且,以我们的经济条件,只能在郊区买底商房。再说,反正已经退休了,干嘛要在城里挤着呢?”    
    尽管交谈不多,我却很佩服老人的精明。这样一来,老两口在还清贷款之后,他们的收入远远多于他们的退休金。要知道,我们一辈子的那点积蓄,如果存在银行里,吃不了多少利息,而“小财”这样一理,就变成小康的日子了。据我所知,许多欧洲的老人也在退休前经济相对宽裕时买几套房,退休后不仅有退休金,还能吃房租。


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17)

    第二个问题就是老年人退休后的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了。这是“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儿”了,前面已经说过,在此不多说了,比如旅游、上老年大学等等,我觉得上面那两位老人开一家小店也不失为一个继续社会化好办法。据说在上海,有1/4的证券投资者是老年的“小股东”,他们每天在这里和老朋友谈谈新闻,论论股经,“赚上点小菜钱”只是副业,找到同龄人交流才是“正事”。    
    当我们退休后,脱离主流社会,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就成为老年人最重要的一个事情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一个能够融进去的社会团体,特别是一些高龄的老人,能找到“说话儿”的人,并不容易。于是有的老年人就考虑住到老年公寓去。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个网民说到他上网的目的时,曾这样说:“我今后的大事,都准备靠网络来解决了,找对象,找工作都准备在网上找。”    
    有一个准备入住老年公寓的丧偶老人也这样对我说:“我以后的大事都准备在老年公寓解决了——找老伴,生活照料等问题,要是我一个人呆在家里,也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老太太呀!”    
    瞧人家多有眼光,一下子就瞄准了找老伴儿的最佳场所!也许很多人没有想到,对老年人来说,聊天,对于维护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    
    据说美国老年人独立性很强,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儿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务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公寓是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住所,一般收住6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都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过多照顾。大多数美国人退休后会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住进老年公寓,然后用卖房的钱支付公寓所需。美国设有专门款项用于老年人小型住宅的设计与兴建,或者整修老年人现有的住宅。此外,政府还规定公寓不得对老年人提高房租,在土地税等方面,对老年人也有减免的优待。    
    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几家档次较高的老年公寓也相继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住房卖掉,住进条件较好、收费相对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费用除去养老保险金以外,所差数额由卖房钱补齐。    
    据说现在还有人在考虑建立寄宿制的老年大学。这个创意不仅是教育上的一个突破(如今不是提倡终生教育了吗?),也是老年赡养问题上的一个突破。这种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为他们转移丧偶的注意力、走出悲剧的阴影提供了思路。现在,有的老年人观念还无法转变过来,宁愿关在单元门里,做现代鲁滨逊,也不愿进养老院(自尊心使然?);儿女们呢,也乐得不因此而担一个不孝的名声。而寄宿制的老年大学巧妙地保护了老人们的自尊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借口,让老人们堂而皇之走进去而不必担着被遗弃、或者等死的名声,又可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去自由。只是我想,教这些老学生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个问题就是健康,这几乎已经是所有老年人的共识了,但如何保持健康,却是很多老年人并不了解的。我发现很多老年人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药物能够给他们带来健康,每天都要吃上一大把药。其实,人到老年之后,身体的解毒能力也随之下降,过多地吃药反而对身体有害。我认为,要想获得健康,首先要有相应的知识,不仅是生活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养生知识。退休之后,当我们有时间了,学习这些知识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么?    
    我16岁下乡时,曾经跟随一个老中医在乡间行医,此后,我一直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研究,并对其中的哲学意境有了一些感悟。很想在这里给我的老年朋友一个忠告:中国最经典的中医理论《内经》中有一句话曾让我受益终身,这句话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年龄越高,维持健康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越多。别以为在上面下的功夫不值得,我认为在健康上下多大力气都是值得的,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事,如果我们的晚年不被疾病所折磨,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我想,一个人,你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青年时期筹划,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中年时期筹划。因为你不用担心收入问题,而且也还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影响你的命运,比如婚姻、生育、工作调动、甚至各种突发事件等等,让你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是,你一定要为你的老年筹划,因为老年不仅漫长,而且一直是丧失期,因此,筹划得越早越好!    
    我想,如何养老,可能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最重要的,是我们进入老年之后,社会化养老这种方式可以令我们不会因失去健康而贫穷,不会因失去伴侣而孤独,不会因子女远走高飞而无人照料,不会因年老而被恐惧所折磨……哪怕我真的活了一百多岁,也不用担心像张爱玲那样死了多日还无人所知(她是我最欣赏的女作家。人家名人都免不了这种下场,何况我这小老百姓?)。    
    由传统道德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论,曾让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承袭同一种养老模式,也使无数老年人把他们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是否孝顺”这个偶然因素上。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许许多多的老年人,正用他们自身的悲剧否定了这种养老模式。    
    我们晚年的幸福,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关爱。其实,社会化养老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人道、也更为自主的养老模式。老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为今天的社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一代人动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老年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与和谐运行的重要体现。为了让老年人安全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医疗体系、娱乐体系、教育体系、住宿体系、生活用品供应体系、心理咨询体系……使老年这个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走出悲剧的宿命。    
    (选自《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第6期)


走近打工妹乡土的诉说(1)

    ⊙胡传永    
    一个又一个的农家少女,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繁华的都市里打工挣钱。她们中相当多的人挣到的钱非常有限,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却异常惨重: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居无定所。贞洁被无情撕毁,尊严遭肆意蹂躏。世道的险恶、谋生的艰辛,无时无刻不摧残着这些本正处于花季年龄的群体:自杀的青苇,被杀的韩桑,失踪的袁芹,疯掉的柏家芸……一个个都是那样的年轻!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乡下女孩要遭受如此厄运?    
    城市的高楼在不断耸立,经济在不断发展,然而一批农村少女的青春呢?一个庞大公民群体的自尊和一个民族的灵魂呢?同样是女性的报告文学作家胡传永这篇含泪带血、充满悲愤与深情的真实描述,是否会唤起我们良知的一次苏醒抑或是心灵的一次震颤,从而使我们对这个如今已熟视无睹的群体投以应有的同情与关爱呢?    
    那天我和莽汉一道去青岛,早上起迟了,赶到合肥火车站时,上午9点的快列已经开走,只好等乘晚上8∶20的夜车了。将近10个小时空当,我们百无聊赖地在候车室和广场上两头徘徊。傍晚时分,广场上的人多了起来,我找了块干净的水泥凳坐下,打量着盘桓在周围的男男女女,看他们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猜他们的身份身世何去何从。突然,一双手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双手先是轻轻地搭在一个坐离我不远的中年男人的肩上。这个男人看上去像是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看见这双手落下时,见惯不惊地抬头笑笑,然后便若无其事地抽起烟来。这双手便又慢慢地往下滑,滑到臂弯里,顿了顿,就无所顾忌地顺着男人肋下摸捏。这时男人开始和她讨价还价。然后这双手拎起男人的行李领着男人走开了。    
    是的,这是一双卖淫女的手。一会儿,又有一双农家女的手在广场的另一角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两个学生模样的男青年拖着两架行李向我坐着的水泥凳走过来,她赶忙迎了上去。男青年坐下了,她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