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国家:起源——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阶级范畴、政治范畴)——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力工具。
7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密切联系具有鲜明阶级政治性。包括: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
8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狭义上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9文明:是指人类活动中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二)基本原理
1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内涵: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具有独有的规律、能动的作用。
(二)表现
(1)它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特性;
(2)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发达;经济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落后;
(3)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形式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5)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物质文明是在经济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2)相互联系
①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是比较容易出题的部分,特别本章又涉及到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是比较容易出材料题的部分。
1.社会存在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这是常考点。如选择题对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认定,如“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等等。
2.运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概念。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不管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们说得如何光明正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这是问题的本质。
3.先进生产力与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002年考过先进生产力的问题。
4.文化和先进文化问题。2003年考的就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问题。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2005年试题分析题第34题)
【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2)人类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3)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就会破坏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
【解析】题目中“三扇门”的设计相当精巧,问题设置也很准确。
第(1)问,这个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哪种基本关系,主要考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环境污染的是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污染环境就是污染人类自己。所谓“环境”是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者是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的污染行为是祸害,人是污染者又是被污染者,这就是在过度征服中所得到的自然界的惩罚;“治理环境的受益者是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致性。人作为主体,环境作为客体,这种双向化运动体现很明显。
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人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当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3)问主要考查对“度”的理解与运用。在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中,人类也处在“度”的规定中。一方面,人类自身繁衍有“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大自然从质的多样性、量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满足人的需要方面也有度的要求。人作为大自然发展的最高产物,合理适度的需求满足本来就属于大自然有机联系的范畴,也存在着一定主观变化的空间;但是大自然的资源基本属于非再生资源的范畴,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类的贪婪。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结合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出题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注意科技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点。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
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
4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
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
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
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
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6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B思想关系
C血缘关系D经济区域关系
7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句是不正确的?()
A在阶级社会,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B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C在阶级社会中,善与恶标准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8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9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是()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问题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类型
C国家D军队
11区分社会意识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
A反映一切阶级的要求和愿望B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
C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D反映并服务于新的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B商品的交换方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资本的组织形式
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16“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7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A资本主义私有制B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D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19“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2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
21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
22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 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2在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B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D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D实践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存在方式
4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物质力量
B它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C它是当代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D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物质的、客观的
5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A 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B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C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被人们所驾驭
6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