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因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本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④在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3)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努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
①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②努力创建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
③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是历年考试中考得最少的一章。总结这五年的考题,只是涉及三个方面:
1.人的本质问题,主要是考马克思的那句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发展道路的曲折性问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曲折性的认识。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关于这一知识点,2002年出过选择题。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2005年试题辨析题第31题)
【答案】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属性。人的价值是双重的,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如果以社会为主体、以个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称为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如果以个人为主体、以社会或他人为客体,这时人的价值称为自我价值或个人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得到的索取和满足。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价值。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就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中得到实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具体表现为能够恪守自己的操行,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有坚定的自律精神。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而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最根本的是由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人们如果能做到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需要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没有坚实的精神支柱和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益调节在社会关系调节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做到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不动心,确实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价值来源于创造,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创造出来。“心中有主”就是告诫人们,在做人、做事、做官时,要时时省身克己,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赃枉法,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代价极为惨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反,如果能做到“我心有主”,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就能排除各种诱惑干扰,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材料加以辨析,因此答题时需要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细化,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真理性认识与价值选择、价值评价,二是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理解。旁人认为梨树主人不在,吃梨无妨,而许衡认为“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不可摘梨。”吃与不吃是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我心有主”,这是主体的价值认识多样性的体现。许衡高尚之处在于“梨树无主而我心有主”,坚持享用成果与创造成果的统一,另外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角度考虑,不受“无功之禄”又是另一种表述。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第一个重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注意作为重点复习;第二个重点是人的本质(人的自然原理与社会原理),第三个重点是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问题,感觉这三个角度有可能是2006年的重中之重。同时要注意,“人的自由及其实现”,其实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没有和谐哪有自由?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D人的社会关系
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C人类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4“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5人的本质是()
A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D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7“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8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9区分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是()
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关系的性质
C经济基础的性质D上层建筑的性质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自由王国作为历史观的范畴()
A是指人们完全认识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获得了自由
B是指人们摆脱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而实现了自由
C是指人们摆脱了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主要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种思想的社会状态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
A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的B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D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3在人性问题上,以下观点属于先验论的有()
A人生而自由B人性善
C人的本性是天赋的D人性善恶取决于社会实践
4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指()
A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B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C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D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5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主张()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D不受任何制约的个人意志是人性的体现
6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B只把自己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
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7在社会生活中,人()
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B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D既充当价值主体,又充当价值客体
8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是()
A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互不相干
B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C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到实现
D人的自觉活动可以改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9在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等于零
B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C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D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分析题
1如何理解社会进步及其与人的解放的关系?
2 分析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根本不同。
3 说明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根本不同。
4 试述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
5试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6 试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7 试析人的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
8 根据“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资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9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10 论述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11 试析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12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3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4在文明发展的问题上,如何认识下列不同的观点:
材料1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文明的冲突将代替经济、政治的冲突,成为冲突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会发生冲突,如果伊斯兰文明与儒家文明联合起来,西方基督教文明将会有灭顶之灾。
材料2
美国“9·11”恐怖事件后,有些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文明冲突的开始。站在基督教文明立场上的,主张十字军远征;站在伊斯兰文明立场上的,主张圣战。两方面立场对立。
材料3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承认世界多样化的现实,“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材料4
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的形式不可能是单一的。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说明文明冲突论的实质是什么。
(2)比较材料3与材料1、2,说明二者观点的区别。
(3)运用材料3、4的观点,说明文明发展的基本特征。
15下面是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