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赋税史-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仍然禁绝不了走私漏税贩卖私盐的活动。顺宗时,始减江淮盐价,每升降到二百五十钱,河中两池盐,每升降到三百钱。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巽为盐铁转运使,整顿盐务,革除盐政上的弊端,盐税之利,重归度支。这时,食盐税利为六百六十五万缗。达到刘晏末年水平,以后又增加到刘晏时期的三倍。李巽死后,盐法又乱。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盐池、盐井复为藩镇掌握,盐利被截留,不入国库了。
二、酒税及酒专卖
隋朝初期,隋文帝依北周之例,对酒实行专卖。开皇三年,在实行食盐免税的同时,又废除了酒专卖制度,从此酒亦无税。唐肃宗乾元元年,下诏禁酒。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以财政匮乏,诏令全国各州,核定卖酒户数,令其按月交纳酒税。除核定的卖酒户外,不管公私,一律不准酿卖。又把全国酒户分为三等,酒户按月分等,向政府交纳酒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下令停止私人酒户卖酒。建中二年,再次下令禁民卖酒;为了弥补军费开支的不足,由官府设置酒肆酿卖,每斛收钱三千,有敢私酿者治罪。时间不久,又停止了官府酿酒专卖的办法。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规定卖一斗酒要交纳一百五十钱,当时一斗酒的价是三百钱,即征收百分之五十的销售税。并规定酒户可免除徭役和杂差。独在淮南、忠武、宣武、河东等地实行榷曲,即对原料酒曲征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罢京师酤肆,以榷酒钱随两税青苗敛之”。即在京城停止实行酒专卖制度,把榷酒钱加在两税青苗钱之上,成为两税的附加税。武宗会晶六年(公元846年),为严密酒榷,实行对酒曲征税,并且官设酒店卖酒,实行对原料课税与酒专卖并行。总之,唐代对于酒的征课,或行专卖,或行征税,或行榷曲,时有变化。至于酒税收入,史书很少记载。太和八年(公元834年),酒专卖收入为一百五十六万缗。其中酿费占三分之一,贫户逃税未计算在内。即榷酒的纯利,达到一百万缗以上。仅次于食盐专卖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茶课与茶专卖
征茶税开始于唐代。唐代以前,尚无饮茶之风。以茶为饮料,唐时从江南传到北方,逐渐盛行。
唐朝初期,茶同盐酒一样,不征税。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根据户部侍郎赵赞的建议,对茶、漆、竹木各取税十分之一,以充常平本钱,后来因为收税不多而停征。由于饮茶的人数不断增多,南方很多地方大量种植茶树,淮南、浙江、福建、岭南、荆襄、四川都是产茶区,不少人以种茶为业。以茶“给衣食,供赋役”,当时的富商大贾中,很多人都是茶商。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根据盐铁使张滂的奏议,在产茶州县的山场和商运要路,设官抽税,十分税一,当年就得税钱四十万缗,等于刘晏初出时的盐税收入。穆宗时(公元821年—824年),两镇用兵,财政困难,库藏空虚,又在宫中建造百尺楼,费用很大,于是增加茶税,每百钱增五十。文宗时(公元827—840年),王涯为榷茶使,为了增加茶的税利收入,下令让人民把自己的茶树都要移种在官场,焚烧掉人民手中的私制茶叶,增加茶的榷价,由政府实行茶专卖。由于遭到人民的反对,不久废弃专卖制度,改行征收茶税。当时,茶税收入较多,据记载:文宗开成年间,朝廷征收矿产税,每年不过七万余缗,抵不上一县的茶税收入。武宗即位(公元841年),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茶商经过的州县,官吏要帛重税。官府还给茶商特设旅店,收取住宿费,称为“榻地钱”,有时甚至扣留舟车,勒索税钱。宣宗时(公元847—859年),又以江淮茶商私增斤两,每斤茶叶增税五钱,称为“剩茶钱”。天下茶税收入,比贞元时增加一倍。至唐后期,茶税越来越重,私茶也越来越多,虽加重治罪,仍不能禁绝。唐王朝的茶税收入,每年近百万缗,成了仅次于盐税的重要税种之一重治罪,仍不能禁绝。唐王朝的茶税收入,每年近百万缗,成了仅次于盐税的重要税种之一
第四节 隋唐的工商杂税
一、矿 税
隋朝乃至唐朝初期,对矿冶业并不重视,直至贞观初年,还禁止采银。当时全国有金、银、铜、铁、锡矿共计一百八十六个。政府对矿藏的开采、冶炼和铸造,同盐酒一样,初期并不征税。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治书侍御使权万纪曾向太宗建议,开发宣、饶二州银矿,岁可得数万缗。权万纪的建议,遭到太宗的斥责,并把他贬黜还家。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初税伊阳五重山银、锡。德宗时,户部侍郎韩洄上言:江淮七盐,岁铸钱四万五千贯,输送到京师。其加工和转运费用,平均每贯要花二千钱,成本费太高。高州有红崖冶,出铜很多,又有洛源监,久废不理。请增工凿山取铜,恢复洛源旧监,增置十炉冶铸,岁可得钱七万二千贯,除去工本费每贯九百,还可以赚钱。江淮七监,请予停罢。并建议:将山泽之利收归国家所有,由盐铁使管理。金、银、铜、铁等矿产品均作为课税对象。德宗采纳了韩洄的建议。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唐王朝下令重申采银之禁,凡采银一两以上者,笞二十,逐出本界,州县官吏按级科罪。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复以山泽之利归州县,刺史选吏主之。全国矿税收入,不过七万余缗,抵不上一县的茶税收入。宣宗时(公元847—859年),因财政需要,盐铁转运使裴休奏请将山泽之利复归盐铁使,以供国用。遂增银冶二,铁山七十一,废铜冶二十七,铅山一。全国岁采银二万五千两,铜五十六万五千斤,铅十一万四千斤,锡万七千斤,铁五十三万二千斤。
二、率贷和借商
率贷是指唐王朝向富商豪贾征课一定比率的钱财,是对富商豪贾的强制举债,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征课,具有临时财产税性质。
率贷开始于唐肃宗时期(公元756年),天宝末年,国家府库空虚,各地驻军用度不足。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肃宗遣御史郑叔清等征课江淮、蜀汉一带富商豪贾的资产,十收其二,所收以巨万计,称为率贷。凡富商豪贾交纳家财五分之一的临时财产税,官储即授给他们一定的官爵,但只是一种虚衔。还规定如商贾能以其财产的十分之四助军者,则可终身免除徭役。其后诸道节度、观察使,多率贷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也有的于津隘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处,对待钱至一千以上的商人,均按率收税。此时,率贷已由临时财产税性质,转化为营业税或通过税性质。
德宗建中初(公元780—783年),河南、河北用兵,月费百余万缗,国家府库不支数月。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建议:以为“货利所聚,皆在富商,请括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计,天下不过借一、二千商,则数年之用足矣”。德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并答应在罢兵以后,用公款偿还欠债。借钱令一下,京师官吏对人民强力搜索财货,以至逼死人命,长安嚣然如遭寇盗,而计所得才八十余万缗。唐王朝又括僦柜质钱,凡蓄积钱帛粟麦者,皆借四分之一,封其柜窖。结果百姓为之罢市,相率遮宰相马诉苦,以千万数。这次借商所得,共计二百余万缗。
唐代率贷和借商具有同样的性质,率贷是赤裸裸的对商人的强制征收,借商名义上是借,实际是是借而不还,也等于强制征收,实际上是对富商豪贾的剥夺。
三、间架税和除陌钱
(一)间架税
间架税,即房产税,以房屋为征课对象,建中四年六月庚戌,初行税间架、除陌钱法。当时国家用兵,根据旧制,诸道军出征,皇帝要忧恤士卒,赐与酒肉,士卒本道口粮皆发给其家属。总计这次出征,计月费钱三十余万缗,国家常赋不能供给。判度支赵赞乃奏行税间架、征除陌钱二法。税间架,即以每屋两架为间,按屋的好坏分为三等,上屋税钱二千,中屋税钱一千,下屋税钱五百。官吏闯入民人家室计算其数。对于那些房产多的人来说,出钱动则数百缗,如果敢有隐匿一间不报的,杖六十,赏给告发者钱五十缗。这是一种十分苛重而又不公平的税,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泾原兵在长安发生兵变,即在长安市上提出不纳间架、除陌两税的口号,以号召群众。德宗被迫将它和其它杂税一并废除长安市上提出不纳间架、除陌两税的口号,以号召群众。德宗被迫将它和其它杂税一并废除
(二)除陌钱
除陌钱是对交易所得及公私支付钱物所课征的税,属于交易税性质。凡交易所得和公私支付钱物,每一千钱,官抽五十文税钱,税率为百分之五。如果是以物易物,就要把物品折合成现钱,再依税率抽取相当的货物作为税收。唐代的市场交易,除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外,经常是通过牙商,即市场经纪人来实现。牙商持有官府发给的印纸,遇有买卖进行登记,由牙商负责核算交税。不通过牙商的店铺,则由店铺自备私簿,登记交易额,然后申报纳税。对于偷漏税者,钱达百文的,杖六十,罚钱二千,赏告者钱十缗,由犯者承担。除陌钱的税率为百分之五,十分苛重。并且牙商得专其柄,率多隐盗,而公家所入不得其半,而一般商民则大受其害,以至怨声载道。除陌钱施行不久,与间架税同时废除。
四、关 税
(一)内地关市税
隋初,文帝除入市之税。唐太宗即位初,也下令停废诸关,由商人自由贩运,关市无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有司表请税关市,凤阁舍人崔融上书极谏:认为征收关市税,则扰乱商品流通,使仕农工商不能安居乐业。提出:“税市则人散,税关则暴亡”。主张“关市讥而不征”。武则天采纳了崔融的建议,关市仍无税。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太子少师兼河南尹李巨,于城市桥梁税出入车牛钱以供国用。贞元时,润州刺史兼盐铁使李 于私路小堰,厚敛行人。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户部侍郎赵赞奏请于诸道津要都会之处,设置官吏,查阅来往商人的财化,计钱每贯税二十丈。天下所出竹木茶漆,皆什一税之,以充常平本钱。赵赞的建议被德宗所采纳,为唐王朝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因当时军费急需,国家常赋不足,所增加的赋税收入,被全部用尽,谈不上作为常平之积。
(二)国境关税
隋唐时期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封建政府对外采取开放政策,许多外国商人来中国做买卖,广州等城市成为主要的通商口岸,国家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门负责检查出入船舶,征收关税。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外国商船进入港口,市舶使负责检查船内装运的货物,并向他们征收“舶脚”,也称为“下碇税”,即相当于现代的吨税,属于国境关税的性质。随着对外贸易事业的不断发展,来中国做买卖的商船和商人不断增多,关税收入也日渐增多。但比较起来,究属有限,在国家财政中不占重要地位。
五、和 籴
和籴,是唐王朝向农民强制征购粮食的一种措施。开始时政府于时价外,加价收购农民的剩余产品;其后变为政府强制农民贱价出售粮食,或是政府先收粮食,后给钱;最后变为强征。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因西北边境驻有重兵,地租和营田满足不了军队口粮的需要,于是采用和籴的办法,在关中加价收购粮食。当年因关中大丰收,在东、西畿和籴粟数百万斛。为此,停止运送当年江淮的租谷。政府在关中蓄积了很多粮食。安史之乱后,军费支出浩繁,地方藩镇截留税收,唐朝财政发生困难,乃采取各种办法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因此,和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和籴变成为强征。
第五工了 隋唐的赋税的管理
一、隋唐时期的财税管理机构
隋唐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国家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政府措施的制订,审议和执行,都由三省分别掌管。隋代,管理中央财政税收的机构称为度支部。下设度支、仓部、左户、右户、金部、库部等六部。度支掌管全国各大粮仓帐目的出入;左户掌管全国的户口、户籍;右户掌管对全国的公田和私田所收的田租户调;金部掌管全国的度量衡和珠宝物资的宝藏;库部掌管兵器、仪仗等器用。唐代,管理全国税收的最高机构称为户部,负责掌管全国的土地、人口、钱谷、贡赋,即负责管理全国财政的收支。户部下设有户部、度支部、金部、仓部。户部掌管全国户口、田赋、劳役和贡献的费用;度支部掌管全国租赋的帐目;金部掌管珠宝物资的库藏和度量衡事宜;仓部掌管全国各大粮仓的军储粮、俸禄粮等。唐代在开元以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各种赋税的征收,在中央机构中还临时增设户口使、租庸使、盐铁使、转动使等官职。此外,唐代于刑部下设比部,专门负责对全国财政收入的审核和监督工作。
隋唐时期中央于三省之外,还设置了许多官厅,其中与财政税收有关的有太府寺和司农寺。太府寺掌管财货廪藏贸易之事。司农寺下设上林署、太仓署、钩盾署、导官署、京都苑。上林署掌管苑圃、园池。太仓署掌管禀藏之事。钩盾署掌管供应薪炭、鹅给、祭祀、燕飨。导官署掌管导择米麦。京都苑掌管宫苑、内馆、园池之事。太府寺下设两京诸市署、左藏署、右藏署、常平署。两京诸市署掌管财货交易;左藏署掌管库藏钱帛、杂彩、天下赋调;右藏署掌管库藏金玉、珠宝、铜铁之属;常平署掌管仓储米粜。
隋唐的地方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地方州县中的财政税收管理机构有户曹司户参军和仓曹司户参军。户曹司户参军掌管户籍、计帐、道路、蠲符、杂徭、逋负等事;仓曹司户参军掌管公廨、度量、仓库、租赋征收等事。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里,里理百户,设里正一人,选勋官六品以下或富户充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