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料的质量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等等。
2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呈反比例变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就越大,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发生变化,这样不变的总价值量平均到更多数量的使用价值上,每一个使用价值所平均的价值量就会减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它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
社会劳动或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而私人劳动或劳动的私人性质则使得这种要求不可能得到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要想得到顺利解决,则必须通过交换。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
(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最终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
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它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将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比,因而其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
商品的价格可能在某些因素(如供求格局的变化)的影响下与价值发生背离。在每个个别交换的场合,价格和价值完全保持一致的情况比较少见。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要求,只能作为一种平均化的趋势来贯彻。价格与价值不但可以在量的方面与价值背离,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完全背离,即价格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例如自然界未开垦的土地等。
(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包括卖和买两个过程。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物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它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但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且还必须是足价的货币。
(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来又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一般地说,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
(七)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指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流通中的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上述公式调整为: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
(八)纸币和信用货币
货币最初是采取金银条块的贵金属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铸币形式,到我国宋代和欧美近代出现了纸币,并相继出现了信用货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最初的金银条块作为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有许多不便之处。为了便于交换的进行,货币的金银条块形式发展为由国家铸造的铸币形式。铸币由于流通中的磨损,分量减轻,出现不足值铸币,但依然可以作为足值货币流通,这说明由某种价值符号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可行的。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了。可见,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现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的发行已和黄金脱钩。
而信用货币则是由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其中,银行券是主要的形式。与纸币不同,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但它产生后,既可作为支付手段,又可作为流通手段在市场上流通。信用货币本身并无价值,其流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发行人的信用如何对信用货币的流通影响极大。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纸币是不能兑换成贵金属和各种信用货币的。
(九)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1通货膨胀
(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2)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②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
③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2通货紧缩
(1)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2)原因。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可能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持续下跌。
②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如果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③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这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
④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这会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
⑤汇率因素。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
⑥货币政策变动。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
⑦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3)影响。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如若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负担,抑制消费,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甚至形成经济衰退,陷入恶性循环。
(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实行等价交换。
(十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说明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在制约和影响商品经济的所有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一以贯之地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十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
(1)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是价值,波动的幅度要受价值的制约。比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再怎么上升也不可能与一辆汽车等价。
(2)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也许在孤立的一次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会偏离价值,甚至会偏离很多。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大致会相互抵消,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十三)市场机制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以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系统。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来实现的。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商品的价格和其价值应该一致。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在生产该商品的所有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形成的。
供求关系的变动会影响价格偏离价值,从而导致竞争格局的变化。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会降至价值以下;而当它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会升至价值以上。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都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价格变动会反过来影响竞争格局和供求格局。当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时,其供给会增加,需求会减少;而当其市场价格下降时,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在此过程中又会导致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发生复杂的变化。
(十四)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