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
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本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分配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的形成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本章分析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全章内容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首先揭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从对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的分析出发,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而后又是如何被资本家集团所分割、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收入形式的。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和垄断各自的特征,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各自的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以发展的观点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章2006年大纲的内容与2005年基本相同。
复习本章要注意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同时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本章第一节的知识点数量占了全章知识点总数的近70%,所以对这一节内容的把握是复习本章的重要任务。在掌握这一节的内容时,应紧紧抓住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主线。从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到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再结合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具体形式,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分割和具体形式,并通过对这种分割关系的把握,体会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乃至于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1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是:G——W——G’。这个公式代表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反映了各种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殖的共同本质,因此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2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一般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而资本流通的形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的货币)。这两个流通公式在买和卖的顺序、流通的媒介、流通的起点和终点、流通的目的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体现的生产关系也完全不同。商品流通中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充当单纯的交换媒介,为商品流通服务;而资本流通中的货币则充当赚钱的工具,能够在流通中增殖,即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增殖价值。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剩余价值。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而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是因为在流通中只发生价值形式的变换,从货币变为商品,或从商品变为货币,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是因为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按照这个条件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只有在流通中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提供了剥削对象,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条件或关键。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又有着许多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从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来理解。
1劳动力商品价值上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们生存的生活过程,所以,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劳动者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化为维护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构成和数量因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新的价值。因此,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源泉。
正是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上的这个特点,使得雇佣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不仅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以上的剩余价值,从而使得资本家投入的货币发生了价值增殖,变成了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从一方面来看,它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从另一方面来看,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1)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2)剩余价值的本质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上述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解开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的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内发生的,因为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是,离开了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它是以流通领域中购买劳动力为价值增殖做准备的。这样一来,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全都符合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但最终却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
3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可以表现为商品,但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成为剥削雇佣工人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的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2可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六)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物质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它们和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使用价值;同时,它们自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的范围内也由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商品中去。其二,它们是人类劳动的载体,为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它们自身并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七)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用m’表示)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m/v。它直接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八)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
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劳动则是工人运用生产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运用和发挥。劳动力的存在以健康的人的生存为条件,而劳动的存在则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这是因为:
(1)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应该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没有。当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关系时,劳动还没有开始;而当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时,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监督管理下进行的,已不能被工人当作商品出卖。
(2)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的大小由劳动时间多少来决定。如果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来决定,这是同义语反复,毫无意义。
(3)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必然进入要么否定价值规律、要么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矛盾境地,而无论是价值规律还是剩余价值规律,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是不能被否定的。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就是劳动力的价格,但是,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计时)或劳动成果(计件)支付工资的,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了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后,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造成了工人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的假象,抹煞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主义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
(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