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使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进行的,它较多地运用于对心理过程的研究,对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而对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最早的一个心理实验室是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教授冯特所建立的。现代的设备完善的心理实验室中,呈现刺激和记录被试的反应都用精密的仪器和自动控制,而且日益广泛地用于研究人的整个活动。例如,在实验室中模拟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如高空和海底情况)和模拟各种工作环境条件(如火车驾驶室、中央控制台等),然后研究人在这些条件下他同技术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各种成分(运动的、感觉的、知觉的、记忆的、智力的、意志和性格的成分)。

  自然实验法是由实验者有目的地创造一些条件在比较自然的情况下进行的。它既可以用于研究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又可以用于研究人的个性特征。它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活动常用的方法。例如,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可在条件大致相同的平行班进行这样的实验:让甲乙丙三个班用相同的时间(如三小时)复习;但是要求甲班一次用完三小时;乙班分成三次,每次复习一小时;丙班分成六次,每次复习半小时。测验复习效果,分析复习的时间分配对复习效果的影响。又如组织学生夜晚到郊外开展“拾柴火”游戏,以便了解学生的勇敢程度。

  自然实验法在劳动心理和医学心理的研究中也可以应用,它的特点是把科学研究跟经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所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但在实验时必须注意使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社会诸方面的条件大致相同,人数相等。实验的程序可轮流进行,实验的结果要作统计的处理,揭示实验结果的意义。

  评价法是测量、测验、调查、访问、比较等方法的总称。

  1883年高尔顿(F。Galron)最早采用问卷法研究优生学、个性差异等问题:二十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为鉴别低能儿童编制了智力量表,以后又有许多心理学家编制了测定人的情绪、人格的量表,这样就可以使人的心理特性运用客观的工具来衡量并且数量化了,比如,某儿童的智商为126等。

  现在心理学上已经有很多测验,除了问卷式的民意测验以外,智慧方面有各种智力测验,学业方面有教育测验、学科测验;知觉方面有听觉、辨光、举重等测验。态度、性格、兴趣、气质等也都有测验。至于反应时间、情绪表现、动机力量、特殊才能、人格(个性)倾向之类,都各有测量的工具。但这些测量工具有的还不够标准化、不够精确。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常用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以及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活动产品研究法可以揭示人的技能、熟练和对事情的态度,有时也可揭示能力的水平和知识范围。学生的作品如日记、作文、图画、算术、考卷、墙报稿、在课外活动小组做的模型以及其它劳动产品等,都表现着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甚至单是作业本的封面、其干净整齐的程度、年级姓名的写法,对分析了解学生的能力、性格都是颇有意义的。当然,活动作品同心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这需要长期地、多方面地进行了解和分析。

  对某一(或某些)被试在较长的(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个案法。它在儿童心理学中是常用的。例如,儿童心理学名著《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的内容主要就是由这种方法得到的。作者蒲来尔(W·preyer)写道:“我曾做了一部从我小孩的出生到他三岁之末的完全日记。我一天至少观察他三回——早上、中午、晚上一一几乎天天如此,只有两次小小的中断,……这样我几乎每天都发现有心理发展的事实可记。”①

  教育经验总结法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可以广泛运用。因为这样的研究可以由教育工作者自己做,也可以由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一起做,也可以由前者在后者的协助下进行。

  以上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都有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进行心理学研究不是采用一种方法而是兼用几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究竟采用哪些方法,这要根据所研究的具体心理活动的特点和研究的任务来确定。

思考题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何在?你过去是怎么想的?现在是怎么想的?

  3,研究心理学应遵循什么原则?

(祝蓓里)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什么是心理?人的心理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同哲学的根本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同心与物、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密切地联系着。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持唯心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脑而独立存在着的一种东西。古代人曾猜测过人的思维、感觉和做梦等是灵魂或精神的活动,这种灵魂或精神,似乎是当人生下来以后就住在人的身体(心脏、血液、瞳孔等)里面,而当人睡着或者死亡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们把心理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

  持唯物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但在我国,很长时期人们以为心理现象是心脏活动的产物,因此,汉字里凡是表现心理现象的都带心旁。如思,想、情、意、爱、恨……。这种把心理现象看成是起源于物质的,是物质活动的产物的见解,固然是唯物主义的,但说心理产生于心脏,这毕竟不符合事实。

  明代著名医生李时珍(1518一1593年)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泥丸之宫,神灵所集”①的论断,认为脑是高级神经中枢的地方,是脑神经所在处,它聚集着人的精神。他还说:“耳目口鼻动于内,声色嗅味引于外”①,指出了大脑的精神活动与耳目口鼻等感官的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一1831年)根据他自己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病理的临床研究,也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脑”②的著名论断。

  西方近代唯物主义者、十六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同样都明确地认识到,心理现象是神经组织活动的产物,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

  一切唯物主义者都认为,心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世界一切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庸俗唯物主义者德国的毕希纳、福格特错误地把心理活动和物质过程径直地等同起来,认为脑髓的分泌思想正好象肝脏之分泌胆汁,胃分泌胃液一样。后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对于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比较进步的看法,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问题,因而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还是不够正确。他们常把人比作机器,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如同机器的功能一样。如: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巧妙的钟表”;③狄德罗把人比作有感觉的钢琴,他说:“我们的感觉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④他们或者把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等同看待,或者把人的心理看作是自然本能活动。费尔巴哈曾经说过:“是人具有某种动物所没有的东西吗?不是!差别真是在于此,他作为人而具有那些动物作为动物而具有的东西。动物的感觉是动物的,人的感觉是人的。”⑤人和动物的不同仅在于人“是感觉论的有生命的最高级,是世界上最感性的、最敏感的生物。”⑥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对于人的心理才获得科学的理解。

  列宁精辟地指出: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①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人的心理下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一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现代科学史证明,在没有人类,没有人的心理之前,地球早已存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是无生命物质,后来发展而为有生命的物质,才出现植物、动物,以至人类,才有了人的心理。

  一、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心理不存在于物质之外,心理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的属性。所谓反映是指物质互相作用时所留下的痕迹的过程。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由于物质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物质的反映形式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例如,水滴石穿,盐在水中会溶化,铁在湿空气中会生锈。有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是生物的反映形式。例如,植物有感应性(含羞草吃虫,向日葵向太阳,柳树叶向水)。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有了心理的萌芽——未分化的感觉(图2一1A、B)。这种感应性是有机体对直接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回答。具有链状神经系统的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由于有了神经节和神经索,每一段神经节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并由神经索联系起来,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头部的神经节更为宽大。因此,开始有了特定的、专门化的感觉一一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图2一1,C、D、E)。例如,蚯蚓和昆虫有灵敏的触觉和视、嗅、味觉,能对物体的光滑或粗糙的程度,对花的气味、颜色、形状作出反映,并与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能揭露刺激物的信号意义的反映形式是心理的反映形式。自脊椎动物起,出现了真正的脑,并分化为延脑、小脑、中脑、间脑和前脑,于是就产生了更为复杂、高级的反映形式——知觉(图2一2A、B、C、D、E)。鱼类的大脑两半球只处于萌芽状态,两栖类开始出现了大脑两半球,然而很小,构造简单,爬虫类的大脑两半球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大脑皮层(三层),鸟类的大脑皮层仍然很薄,平滑而无沟回,哺乳动物的大脑两半球和大脑皮层得到急剧发展。例如,狗的脑重已是脊髓的五倍,摘除大脑皮层的狗不仅不再对呼喊它的名字给予反应,而且也不会寻找食物了。哺乳动物已有具体思维的萌芽。如白鼠能进行各种迷津的学习,能反映事物的整体,马在战时能救受伤的战士,狗在地震前能拖主人出屋。灵长类的脑是动物脑发展的顶峰,大脑皮层有六层,面积扩大,细胞增多,有了具体思维的能力。猿的脑重是脊髓的15倍,破坏猿的大脑皮层会使猿立即陷入长期昏睡状态。类人猿能接棒取食,能用水壶中的水浇灭存放食物入口处的火,能挑钥匙开箱子取食,能认识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能从七种不同颜色的正方形中选出红色的正方形,能从装满胡桃的袋中取出同样数量(1—3个)的胡桃等。还有笑和哭的面部表情,经过训练可学会“手势语言”。譬如,自1966年起经过五、六年训练的黑猩猩沃休能做160多个手势,并能把它们组成为短语。①经过训练的大猩猩柯柯能正确使用645个不同的手势,其中经常使用得恰当的手势约为375个。还会争吵和撒谎,会给物体下定义(“什么是桔子?”“食品——喝”)。②可见,动物越发展,获得性的行为越是起作用。

  从以上关于物质发展过程中的事实,可以说明心理只不过是反映的一种形式,它是物质发展到一定的高级阶段所发生的属性,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而且,它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发生、发展而发生、发展。

  大约在离今一千五百多万年前,地球表面气候变冷,森林大量减少,人类的祖先中一支高度发展的、已有初步社会化的古代人猿被迫从树上降落到地面上生活。陆地的生活条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由于劳动和语言的产生、发展,才使得他们从类人猿中分化出来成为人类。

  直立行走和双手解放是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③。在此期间,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岁月。而且,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劳动器官的上肢进化成现代人的样子,远远地比人脑达到现代这样大小要早得多。当人类祖先的上肢已经解放,不再作行走器官时,脑子还是相当小,只是到近几十万年内,人脑才达到现代这样大小(脑细胞数比高等猿猴多一倍,比低等猿猴多四倍)。所以,我们说,正是通过劳动和语言,才使猿脑变成为更大、更为完善的人脑(图2-2F)。

  由猿脑逐渐变成的人脑是一种在结构上极为复杂、机能上极为灵敏的物质(详见第三章)。

  现代科学家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没有什么已知的东西可与之比拟。用现比的术语来讲,脑,特别是大脑皮层是接受、综合、贮存和重现信息的器官。据估计,一个人的大脑能容纳全世界图书馆中藏书的信息量。

  人脑这块物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①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正是以这块高度发展的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的心理达到了抽象思维的水平,产生了心理活动的最高形态。它是高度复杂的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即人脑的产物。

  二、从个体发生史来看,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相联的根据大脑研究的资料,儿童在出生时大脑在结构上已接近成人:大脑皮层分为六层,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数与成人相近,但他们的皮层比成人薄,皮层上的沟回比成人浅,脑重量也较轻,出生时390克,只有成人脑重的1/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