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心理学-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量也较轻,出生时390克,只有成人脑重的1/3;随着大脑的迅速发展,儿童的脑重量在九个月时达66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2;二岁半至三岁的儿童脑重量达900~1000克,达成人脑重的2/3;七岁儿童脑重量达1280克,达到成人脑重的9/10;十二岁时已接近成人。从人的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成熟情况来看,有两个明显的“飞跃”时期:第一个飞跃时期约在六岁左右,这骭销时全部脑皮层神经纤维的髓化已接近于基本完成;第二个飞跃时期约在十三岁左右,这时脑电波的波型及频率开始与成人相同,大脑皮层细胞的机能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到十四岁或再晚一些时候,脑神经纤维仍在渐渐地变粗、增长和多生分支。与此相应的,儿童的心理水平也随之而提高:从感觉阶段发展到表象阶段,从形象思维阶段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从受外部控制发展到自我内部控制。
三、近代生理解剖学上的许多实验证明,切除和破坏动物脑的一定部位,会引起动物某些正常行为的丧失
临床上发现,当人脑由于外伤或疾病而遭受破坏时,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全部或部分地失调。如果枕叶受到破坏,人就变盲。顶叶下部与颞叶、枕叶邻近的部位受损伤,阅读活动就发生困难。额叶某些部位受损伤,人就不能很好地根据言语信号来调节运动,不能拟定运动计划,不能适当地调节运动过程,不能把握动作程序,严重的则会出现惰性运动定型。如果损伤的是左半球上中央后回下面三分之一的区域,辨别语言就发生困难,因而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在左半球的下额回有一个布罗卡区,这个区域受损坏,人就不能说出复杂的语言,不能说出他所想说的事情;接近运动分析器肩、臂、手指部位受损,则书写活动就发生了困难。此外,人的头脑受到剧烈的震荡,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受到阻碍和发生失调(产生幻觉、错觉或遗忘症)。大脑两半球的肿瘤会使人迅速进入痴呆状态。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的脑髓,因此不能思维,最多只有饥、渴的内脏感觉等。这些事实都确凿地证明心理活动和脑的活动不可分割。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二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头脑本身能单独地产生心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意识是高度组织的物质属性,是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人的头脑只是反映外界的物质器官,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的客观现实。
所谓客观现实,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教育影响以及除了反映主体以外的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在内。一个人如果不接触客观现实,闭目塞听,孤陋寡闻,那么,心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心理活动便不可能产生。
一、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人的心理活动,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它的源泉。例如,明亮和颜色的视觉是由光波作用于我们的眼睛而引起的,声音的听觉是由声波作用于我们的耳朵而引起的。如果没有光波、声波的作用,我们就不会产生明亮和颜色的视觉以及声音的听觉。当观察到天空中闪电之后紧接着产生打雷现象时,又会引起人们“为什么在闪电之后会打雷”的思索活动。甚至在神话中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荒诞的现象,尽管它本身如此超脱现实,但构成它的原始材料也还是来自客观现实。例如,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只是把猴子、猪的形象拟人化而已。所以说,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心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以映象的形式存在于脑中。用列宁的话来说,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复写、摄影、模写、镜象。”①
二、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科学的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心理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没有人的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的心理。例如,1920年印度发现的狼孩,取名为卡玛拉。她也有人脑这块精致复杂的物质,但由于她从小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没有言语交际,没有家具、工具,处在狼的生活条件下过活,到了八岁被发现回到人们中间来时,只有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她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舔食流质的东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从不吃人手里的东西(图2一3)。她害怕强光,夜间视觉敏锐,每天深夜嚎叫。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衣服,摆脱毯子(图2一4)。经过辛格的悉心照料与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六个单词,六年学会走,七年学会了45个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十七岁临死时只具有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被野兽哺养大的以及离开人类社会长大的野生儿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瑞典、比利时、立陶宛、德国、荷兰、法国、肯尼亚等地都有发现,单是有案可考的就有30多例。所有这些孩子都只能发出不清楚、不连贯的声音,不能直立行走,具有强大的体力,活动敏捷,跑得很快,跳跃攀登很出色。他们也有发展得很好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然而即使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们也都没能学会说话。可见,从小脱离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便不能形成人的心理。
不仅如此,即使长大成年后长期脱离人的社会生活也将使其原已形成的人的正常的心理失常。如,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经掳掠我国许多同胞。其中之一的刘连仁不堪日本矿山奴役劳动逃往北海道深山,过了十三年茹毛饮血的穴居野人生活。一九五八年回国时语言十分困难,听不懂也不会说,没有正常人的心理状态。①
事实说明,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制约的作用。人只有经常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才能从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兴趣,并增长能力。由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人们形成着不同的个性特征。离开了社会生活实践,则会丧失人的心理或者失常。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心理按其内容的源泉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进行的。一定具体的人在过去实践中已形成的知识、经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他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无论在反映的选择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上都可以表现出来。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具有不同兴趣、经验、情感和世界观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甚至不作反映。比如,同样强度的刺激,各人产生痛觉不同;同看一部电影或同上一堂课,各人接受的内容也不同。即使是在不同生活时期的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譬如,当一个人生病发烧时,就感到糖是苦的,而不是甜的。个别谈话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对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效果也会不同。所以说,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四、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象镜子反映物象一样。人是在实践生活中积极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人总是实践着、活动着。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人总是在作用于客观现实,完成各种行动,操纵各种事物的时候去反映客观事物的,如造船、装计算机等。也就是说,人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反映到主观上来。人又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由于实践活动,人才能由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客观事物发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发生了兴趣,也增长了能力。由于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
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人在反映现实的活动中总是依照实践的标准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动,使所反映的东西能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例如,在一杯水里放入一根小棍,两个介质接合处会产生小棍的歪曲知觉,只有把小棍抽出水面时,才能得知小棍的曲直。
但人的心理能否发挥其能动作用还在于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的规律。当然,人的心理又是支配和调节着实践活动的。 总之,心理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从其内容来说是来源于客观现实,其中外界影响要通过反映者内部特点的折射。因此,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归根结蒂,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着人的心理。由于在实践中人所接触到、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日新月异的在发生变化,因此,人的心理也随之而发展。在实践中人的心理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永远不会完结的。
第三节意识及其特征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各种不同的水平。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是意识。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由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即使是意识水平较低的心理现象,譬如,睡眠时出现的梦,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对感觉不到的、但实际上是起作用的刺激(这是由于没有和词发生联系的缘故)所引起的回答反应;原先是意识的行动,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变得自动化了的,只需用很少的意识去控制的行动(譬如,一个人在书写时,以及走路时的动作常常是自动化的动作);精神病患者的妄想、幻觉等。它们也是由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意识是以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为基础的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其中,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是意识的主导方面,特别是语言和思维是意识中的核心因素。因为人只有掌握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有可能有日益丰富和不断概括的主观世界(意识),才能进一步接受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的意义进行评价和作出取舍的选择。但是,情感、意志也是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意识也表现为一种内心体验的形式,如满意或不满意,爱或恨等;意识也是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并促其实现的内部调节和控制的力量。
意识又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①这个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在感知、思考和体验,也能意识到自己有什么需要、愿望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周围各种事物与自身的利害关系怎样,应当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等。这就是人的自我意识。
这种有意识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词来实现的。人只有在通过语词对自身的存在,对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对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的存在进行概括的反映时,才能意识到所反映的映象,才能使人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达到意识的水平。动物没有语词,它们没有自我意识,因此它们的心理活动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达到人所能达到的意识的水平。
人的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1.自觉目的性
由于人有意识,人在进行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先有动机、目的、计划、办法等等,而后才行动。例如,制造工具之前,通过语言活动在头脑中已产生了所要制造的这个工具的典型映象,构成了一个明确的目的物,还可以估计到达到目的过程遇到的困难。甚至在布置房间中的家具时,人也要先在头脑中移动家具,想象出布置后的景象,然后再动手进行布置。这种意识的自觉目的性是动物所没有的。马克思曾经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①
由于疾病或其它原因,致使人的行动无目的、无计划地进行,可以看出是意识的破坏或障碍。
2.能动性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生活中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感性材料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种把对事物的表面的认识发展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意识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现。(2)人能够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又一种表现。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能动性,归根到底还是受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所制约的。
3.社会历史制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②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主要表现在:(1)人的意识在劳动中产生。劳动促使猿脑逐步变成人脑,并产生了人的意识。而且,人类的祖先只有结合成社会集体,才能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在社会集体性活动中产生的意识,一开始便是社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