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因此这种病人,与人谈话时常常答非所问,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⑧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位于39区。这一区受损伤,病人不能理解过去已知的文字符号,阅读发生障碍,此称为视觉性失语症。

  ⑨书写中枢紧靠中央前回管理上肢特别是手的运动区。该区损伤则书写、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此称为失写症。

  这些语言中枢开始在两半球都有基础,以后在一侧半球发展起来,这样就形成了语言的优势半球。优势半球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部分善于用右手的人,左半球是语言的优势半球。新的材料表明:有关语言中枢在顶、颞、额叶内侧面等部位也有。大脑右半球更多地参与情感信息的处理。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鲁宾C·格尔(Ruber C。Gur)等研究表明,通常左侧脸比右侧脸表达更多的感情。空间知觉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

   大脑皮层上除了特异性的感觉区和运动区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称为联合区,随着动物进化,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类联合区在皮层上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动物都大。人类联合区包括:①前额区;②顶—颞—前枕区;③颞区。这些部位功能复杂,还不十分清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纳旦(Walle J.H·Nauta)教授等指出:“视区、听区和躯体感觉区仅仅体现感觉加工过程的皮层第一级……加工的更高阶段大概是在皮层联合区中实现的。”①

   近年来对大脑皮层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皮层细胞的纵向柱状排列,是大脑皮层基本的机能单位,大脑皮层可以按机能划分为细胞柱。这些细胞柱的横切面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也有一些是不规则的。感觉皮层的基本机能单位是感觉柱(sensory column),每一个感觉柱内的许多神经元,只对一种刺激发生反应。一个柱内神经细胞兴奋的同时,周围柱内的神经细胞发生抑制。运动皮层的基本机能单位是运动柱(motor column),同一个运动柱内的神经元与同一个关节的运动有关,控制着同一个关节的许多肌肉。

  (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脑神经有12对,从脑发出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它与头、面部的运动和感觉有关。

   脊神经有31对,从脊髓两侧发出分布于躯体和四肢。它与躯体感觉和身体运动有关。

  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从脑与脊髓发出,广泛地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主管内脏、血管和腺体的运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它们的作用是互相拮抗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在下丘脑,因此一般不受人的意志的控制。但经过一定的训练,人也可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内脏、血管和脉膊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有机体的感受器和效应器相联系的机构。

  三、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例如,机械刺激角膜就引起眨眼。

  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借用了物理光学中“反射”一词,表示刺激与机体反应间的必然因果关系。十九世纪初,谢灵顿等人详细地研究了由神经系统低级部位参与实现的反射活动,並认为所有的非随意动作都是反射,而随意动作则不属于反射。1863年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提出随意动作也是反射活动。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展了反射的概念,並把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从刺激到反应通常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图3—14)。整个反射活动中,神经中枢是最关键的环节。神经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内与某一种反射活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产生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沿着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以膝反射为例,以小槌扣打膝盖下面的髌韧带,这个刺激引起有关的感受器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元传到脊髓(神经中枢),脊髓中的兴奋过程通过传出神经元传到效应器(腿部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使小腿前伸,这就是通过反射弧而实现的反射活动。

  近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提出,可以用反射环或反射圈的图式来代替反射弧。应该考虑行为效果对神经中枢的反馈作用,在大多数效应器内有各种感受器,能够感知行为的变化情况,并将信息送回到神经中枢,使中枢能更好地调节活动。这样,有机体的反射活动才能连续进行,更好地适应并改造环境。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类:反馈信息的效果加强中枢活动,称为正反馈;反射信息的效果抑制中枢活动,称为负反馈。



第二节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其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例如,婴儿初生下来受冷空气的刺激就哭;针刺其手,手会缩回;奶头放进嘴里就会吸吮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非条件刺激,上例中的冷空气、针、奶头等都是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种反射对每一个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它的反射弧生来就已经联系好,是一种固定的神经联系。非条件反射活动由低级神经中枢来实现,即它的中枢在脊髓和脑干,这种不随意的快速反应,对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有益的。在人类和高等动物身上的非条件反射,在一般情况下,受大脑皮层所调节,因此常常是随意的。

  非条件反射可以形成连锁反射,即第一个反射的反应可以成为第二个反射的刺激,第二个反射的反应又可成为第三个反射的刺激等等。例如,吞烟和消化过程就是一连串很长的连锁反射。这种复杂的连锁反射经过动物世代的发展遗传固定下来就成为本能。

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要形成条件反射除需要多次强化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在巩固的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称为二级条件反射,动物愈高级,建立的条件反射级愈多。人类由于掌握了语言,能形成无数级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根据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指出了关于条件反射脑机制的假设,他最后认为暂时神经联系很可能是在皮层内接通的。当动物进食时,味感受器的冲动沿着传入神经输入延脑的唾液中枢,由此产生神经发放,传至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的途经。同时在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上有侧支向上,经丘脑到大脑皮层;巴甫洛夫称之为非条件刺激的皮层代表点或兴奋灶。条件反射建立时,中性刺激(例如声音刺激)经上行传导通路到达听觉皮层,即条件刺激兴奋灶,暂时联系的接通就发生在两个兴奋灶之间(图3一15)。但是,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究竟在何处形成以及怎样形成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很可能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初期,许多神经结构都参与,只是在条件反射巩固后,反应才变得更为集中,定位更为局限。近年来用神经细胞模型研究接通暂时神经联系的电生理过程,进一步说明暂时神经联系是普遍的神经生理现象。在进化的不同阶梯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部位可能不同。猿猴和狗等高等哺乳动物的大脑半球是暂时神经联系接通的主要部位。

  巴甫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另一种条件反射叫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特定信号,如灯光、铃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地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但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另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后;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在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中,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操作性条件反射。

三、两种信号系统

  1927年巴甫洛夫提出了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梅子放在嘴里会流口水这主要是非条件反射;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的形状也会流口水,“望梅止渴”,这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的形状,就是在讲“梅子”一词时,也会流口水,“谈梅生津”这主要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任何词都标志着一定的具体事物,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才能成为这类事物的信号。同时,词具有概括性,如“铅笔”一词代表所有的铅笔,因此词是一种广阔的、丰富的、概括的刺激物。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条件刺激发动已有的条件反射。如已形成铃响进教室的条件反射后,告诉他“铃响了”同样会进教室,这时,“铃响了”一词代替了具体的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

  词由于与具体刺激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非条件刺激起作用。人的条件反射可以通过语言来强化、减弱或消退。如,铃一响就对儿童说“走进教室”,以后只要铃一响,儿童就能走进教室。在这个条件反射中,没有非条件刺激出现,它是在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词代替了非条件刺激的作用。实验表明:词往往比非条件刺激更有力,在词的作用下只要一次结合,就能形成条件反射,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扬或批评)来调节学生的行为。词具有社会性,对动物来说建立条件反射必须用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来强化,而人能在具有社会意义的词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掌握了语词的人,纯粹的第一信号系统活动或纯粹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几乎是没有的,一般总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受到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支持,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经常受到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调节。

  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是人类活动自觉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人们通过自己说出来的词可以对自己随时发出各种信号,命令自己去进行各种活动,正是词的这种作用,才使人的活动能够相对地脱离了客观事物的直接制约,形成心理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自觉性,以及一切随意运动和行为。

四、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减轻我们的负担而提高功效。

  人们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

  动力定型具有稳定性,它是按固定程序进行活动的模式;但也具有灵活性,即它是综合的衍射模式,在条件改变时,能使动力定型更适合于客观条件的要求。一般地说,习惯一类的动力定型,稳定性较大,灵活性较小。技能一类的动力定型则灵活性比较大。动力定型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加以改造或发展。
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例如,由睡眠到觉醒;小孩临睡前的“闹觉”均是正诱导现象。专心于某一工作,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觉醒到睡眠均是负诱导现象。



第四节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大脑皮层的神经原具有生物电活动,如果把电极放在头上,并输入到一高灵敏度的放大器中进行放大,可在记录仪上显示出大脑的电活动。被记录到的脑电活动的图形称为脑电图(EEG)。

  脑电波很不规则,通常根据其颇率、振幅不同,一般把正常的脑电图区分为四种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