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理学-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纬莆缘缤迹‥EG)。

  脑电波很不规则,通常根据其颇率、振幅不同,一般把正常的脑电图区分为四种基本波形(图3—16)。

  α波:比较稳定频率8~13次/秒,振幅为20~100微伏。在枕叶及顶叶后部记录到的α波最为显著。α波在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出现,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消失,出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如果又安静闭目,则α波又重新出现。一般认为,α波是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β波:频率14~30次/秒,振幅为5~20微伏。安静闭目时在额叶最明显,如被试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进行思维活动时,在皮层其它部位也出现β波,所以β波出现,一般认为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

  θ波:频率4~7次/秒,振幅约100~150微伏。在困倦时,一般即能见到。成年人在情绪活动时,也可能出现θ波。

  δ波:频率1~3.5次/秒,振幅20~200微伏。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基本没有δ波,在睡眠时才出现。在深度麻醉、缺氧时也可出现。成人在清醒时如果出现δ波,可能智力发育不良,或大脑有器质性病态。

  θ波和δ波都是高振幅的慢波。婴幼儿的脑电频率比成年人低,婴儿时常见到特有的δ波,幼儿时常见到θ波。随年龄的增长,脑电波逐渐加快,到10岁后才出现明确的α节律。

  可将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的基本波形的频率和振幅列表如下:

  脑电图的波形随不同生理情况而变化,当有许多神经原的电活动趋于步调一致时,就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如α波就是一种同步化波。当神经原活动不大一致时,就表现为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称去同步化。如α波阻断而出现β波,就是一种去同步化,一般认为,当脑电波由高振幅的慢波转为低振幅的快波时,表示兴奋过程的增强。反之,由低振幅的快波转为高振幅的慢波,就表示抑制过程的发展。

  脑电图的研究,对于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有一定意义,人们发现在注意、兴趣、思维、情绪活动时,在脑电图中都有所反映。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

  人体内有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机制的特点是:作用快而精确,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来实现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由腺细胞将分泌的激素直接释放入血,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对不同的器官选择性地发生作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较弥散,作用较慢而持久。人体内,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切联系的,内分泌机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而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主导作用下,通过上述两种调节机制,使机体的生命得以正常进行。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岛、肾上腺和性腺等(图3一17)。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肾脏和消化管粘膜上的某些特殊细胞也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内分泌系统。激素(Hormone)是具有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极微,但对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大影响。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激素的作用不仅是刺激(兴奋),有些激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表现刺激作用,也可以表现抑制作用。

一、脑垂体

  位于下丘脑的下方,大小如豌豆,约重0.6克,脑垂体结构复杂,分泌的激素最多,作用广泛,并且能够调节其它内分泌腺的活动,所以它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大部分。

  神经垂体不是分泌细胞,它贮存和释放由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抗利尿素和催产素。抗利尿素对血压和水分代谢起调节作用。近年研究表明,抗利尿素还有增进记忆和改善记忆功能障碍的作用。

  腺垂体分泌多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素分别调节甲状腺和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调节性腺的功能;生长素能促进全身的生长;生乳素促进乳汁的生成和分泌,等等。幼年时,生长素分泌不足,生长停滞,身体变得异常矮小,但智力尚正常,称为“侏儒症”;如果生长素分泌过多,可以长成二米以上的巨人,称为“巨人症”;青年期后,如生长素分泌过多,则造成“肢端肥大症”。

二、肾上腺

  肾上腺有两个,共约重10~15克,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上方,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肾上腺髓质,外层为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多达50多种,按其功能,可分为三大类:盐皮质激素,参与机体钠、钾代谢的调节;糖皮质激素,与机体的糖代谢有关;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释放的激素有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在应急状态(例如,情绪激动、疼痛、肌肉运动、低血糖、过冷或过热)时,分泌量大增,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基础分泌量的100倍左右,使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大为增加,肌肉内的血液量增加;肝糖元和脂肪的分解加速,以提供机体更多的能量。研究表明:人在恐惧害怕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在发怒时,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三、甲状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重20~30克,位于气管上端的两侧,左右各一,分泌甲状腺素。幼年时,甲状腺机能不足的人,身体异常矮小、智力低下(只有4~5岁儿童的智力),称为“呆小症”。疾病发生愈早,对智力影响愈大。先天无甲状腺的人,可成为矮小的白痴;成年甲状腺机能不足的人,基础代谢下降、记忆减退、思维缓慢、精力不足和嗜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人,出现多食、基础代谢增高、甲状腺肿大、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心动过速、情绪容易激动、精神紧张、失眠、脾气急燥、反射过敏、体重减轻等现象。

四、性腺

  男子为睾丸,女子为卵巢。睾丸分泌雄性素,具有使生殖器发育,精子成熟,性冲动和促进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等功能。卵巢分泌雌性素,具有使生殖器成熟,子宫粘膜周围周期性变化(月经)和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等功能。

五、甲状旁腺

  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机体血钙浓度等。

六、胰岛

  胰岛为胰腺内具有内分泌机能的细胞,分泌胰岛素,起调节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作用。

七、胸腺

  分泌胸腺素,与机体的免疫机能有密切关系。近年的研究表明,胸腺素与衰老有关。

思考题

  1.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是怎样的?

  2.突触的结构与机能是怎样的?

  3.什么是反射和条件反射?并说明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

  件。

  4.中枢神经系统由哪几个部分所构成?它们与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5.怎样理解“机能定位”?在大脑皮层上有哪些主要的机能区?

  6.人体有哪几个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与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

(叶奕乾)
 

第四章 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首先指认识活动的选择性,对认识活动的对象进行有意的和无意的选择,并且还表现在对这些事物比较长久的保持。集中性,不仅指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而且也抑制无关活动。这样,注意的对象就能够得到鲜明和清晰的反映。例如,学生在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是指向教室里的一切事物,而是把教师的讲述从许多事物中挑选出来,並且比较长久地把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当学生集中听课时,他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一切与听课无关的事物,而且也对与听课无关的活动,甚至有妨碍的活动加以抑制,这样,对教师的讲课就能得到清晰的反映。

  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少数对象。在满天星星的夜晚,我们只能同时看清楚几颗星星,而不能看清楚所有的星星。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只能同时想到少数几个问题,而不能想到所有的问题。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部的。我们可以全神贯注地阅读一篇论文,也可以陶醉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沉思之中。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对象就被清晰地认识出来,而同时作用的其他对象,就没有意识或意识得比较模糊。所以一个人注意到某一些对象,他同时便离开了其它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在分析注意时强调了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指向性。有些心理学家甚至把注意定义为心理过程的选择性。如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А.Р.Лурия)指出:心理过程的选择性通常被称为注意。①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也重视注意的选择性。例如,卡恩奈曼(Kahneman)认为注意是一种内在机制,用以控制选择刺激,并且调节人们的行为。博林(Boring)和艾思(Eyeth)认为注意是舍弃一些信息,以便有效地加工重要的信息。莫莱(Moray)把注意的本质和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①选择性;②集中性;③搜寻;④激活;⑤定势;⑥警觉。

  研究表明: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是和注意的强度和紧张性联系着,可以通过脑电图方式来测定。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联系着,如注意看、注意听等等。我们平时所说的“注意灯光”,“注意声音”,并不是说注意本身就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把“注意看灯”,“注意听声音”中的“看”字和“听”字省略了。平时讲的“不注意”,并非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心理活动在进行时,什么也不注意,而是指人没有去注意应该注意的事物,而注意了当前不应该注意的事物。

  注意对人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人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使人能够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注意是掌握知识、从事工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荀子指出:“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①壹即专一,意思就是说教师专一地教,学生专一地学,很快成功。据实验结果表明,用两种不同的态度学习12个无意义音节,一种态度是注意学习,另一种态度是随便看看,学习效果大不一样,见表4一1。

表4…1 两种学习态度效果的对比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

  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它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注意把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果没有这种选择功能,生活将变成一片混乱。

2.保持功能

  信息输入后,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快消失。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行为动作,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为止。即注意跟踪一个信息线索使它在意识中保持一段时间。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是注意的最重要功能。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П.Я;Гальперин)把注意称为“观念的、简缩的、自动化了的智力监督动作”。学习和工作中注意集中时错误少、效率高,事故和错误一般是在注意分散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选择性注意的模型

  关于选择性注意,近年来提出了一些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 roadbent)在1958年提出过滤器模型。这是描述选择性注意的最著名模型。布鲁德本特认为,人面临着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它按照“全或无”原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放过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它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迅速衰退。由于在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中,许多通道只接通一个,因此有人称这种模型为“单通道模型”。

  过滤器模型有一些实验作为依据。布鲁德本特的双耳听音实验,对被试二只耳朵同时呈现一定刺激,如,对一只耳朵呈现数字:4、9、3;对另一只耳朵呈现数字:6、2、7。呈现的速度为1秒种两个数字,要求被试再现数字,大部分被试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朵所接受的信息,即为493,627。布鲁德本特认为每只耳朵都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单独贮存。

  一般地说,具有新异性和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后来布鲁德本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引起注意。

  (二)衰减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在1960年提出衰减模型来修正布鲁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她认为过滤器並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事实上,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所传递的信息並没有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反映到意识中。例如,带耳机的被试,可以根据规定只注意一只耳朵而不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