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全中国同胞们!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冯治安部的英勇抗战!我们应该赞扬与拥护
华北当局与国土共存亡的决心!我们要求宋哲元将军立刻动员全部二十九军开赴前线
应战!我们要求南京中央政府立刻切实援助二十九军,并立刻开展全国爱国运动,立
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
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口寇的新
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同一天,毛泽东、未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红军将领致
电蒋介石庐山,蒋委员长钧鉴:
日寇进攻卢沟桥,实施其武装攫取华北之既定步聚,闻讯之下,悲愤莫名!平
津为华北重镇,万不容再有疏失。敬恳严令二十九军,奋勇抵抗,并本三中全会御
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红军将士,咸愿
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迫切陈词,不胜
屏营待命。
第二天,彭德怀、贸龙、刘伯承等率红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再次发生通电,吁
请国民政府速调大军增援河北,以免二十九军陷于孤军抗战;表示红军坚决以抗日
救国为职志,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为抗日前驱。
尚未等到蒋介石的改编命令,中共中央军委即于7月14日向各红军将领下达了“
十天准备完毕,待命抗日”的命令,并致电叶剑英,让他通过西安行营转告蒋介石。
再说自7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增兵华北之后,日本“中国驻屯军”的态度变得愈
加强硬起来。在日方的威逼下,当天夜里,秦德纯与松井太久郎签订了《卢沟桥事
件现地协定》,其内容是:
一、第二十九军声明向日军表示道歉,并对责任者给予处分,负责防止今后不
再发生类似事件。
二、中国军队和丰台日军过于接近,容易引起事件,因此,宛乎县城及龙王庙
驻军,改由保安队维持治安。
三、鉴于本事件孕育于蓝衣社、共产党及其他各抗日团体的指导,今后要采取
措施并彻底取缔。
南京政府外交部对此极为不满,由外交部长王宠惠以备忘录方式通知日本驻华
使馆:“此次日军借深夜在卢沟桥演习之机会,突向该处中国驻军猛烈攻击,以致
伤亡中国士兵甚众,物质损失,亦甚重大。日军此次行为,显系预定之计划,龙极
不法……任何谅解或协定,未经中央核准者,一律无效。”
与此同时,日方上层对此协定也不满意。新任司令官香月清司一到天津,“秦
松协定”便成了废纸一张。他说:“没有必要进行当地谈判,如已达成协定,也予
以撕毁。”
正在这时候,宋哲元回来了。
在乐陵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宋哲元是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的。原来,卢
沟桥冲突发生后,秦德纯一方面和日本人进行交涉,一方面派张克侠等人前往乐陵,
汇报情况并接宋哲元回来。
宋哲元闻变,倒并不怎么惊讶,这种事他经历的多了。见张克侠等人心急如焚
的样子,宋哲元安慰他们说:“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
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
于是,他一面下令秦德纯抵抗日军的进攻,一面像以前一样寻找妥协解决的办
法。当蒋介石要他去保定主持抗战事务时,他却跑到天津,亲自展开对日交涉。
宋哲元一到天津就表示:“我虽赞成和平解决,但不接受日方提出的任何条件。”
又通告声明:(一)二十九军绝对遵奉中央命令,枪口不对内;(二)冀察领土主权不
能任人侵犯;(三)对日交涉本和平原则进行。
但是,日本方面却不希望宋哲元这样。在松井太久郎等人的密谋下,亲日分子
陈觉生、齐燮元、潘毓桂等人立即包围了宋,纷纷向他劝说,要他留津和日本人谈
判。在日方的压力和亲日分子的诱劝下,12日,宋哲元对外发表企求战事和平解决
的谈话。
为了制造谈判气氛,宋哲元下令从14日起,北宁铁路列车运行正常化;解除北
平戒严,释放被捕日人;严禁与日人磨擦。
随后,月本驻屯军参谋专团向来哲元提出7项无理要求,威胁说如果宋不答应,
就要求解散政务委员会和二十九军撤出冀察。
宋哲元急令张自忠、齐燮元、陈觉生和日方代表桥本群进行谈判。双方谈判结
果为:
一、处罚责任者。中国准备处分当时卢沟桥驻军的营长金振中,日方要求处分
冯治安师长。
二、关于道歉。日方要求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亲自道歉,中方拟由副军长秦德
纯代表道歉。
三、日方要求北平维持治安,由保安队代替冯治安的第三十七师;中方要求由
张自忠的第三十八师担任。
四、中方立即实行撤兵及取缔抗日分子。
蒋介石在庐山得报,立即致电宋哲元:“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
任何条件,而其目的则在以冀察为不驻兵区域与区域内组织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
第二冀东。若不做到此步,则彼得寸进尺,决无巳时。中央正决心运用全力抗战,
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此后、蒋介石几乎每日一电或数日一电,指导对日行动事宜。
蒋介石的抗战决心就此迅速坚定起来。其根本原因是因本要灭亡全中国,而不
仅仅是东三省和华北,如果再不抗战,就要亡国,南京就要成为东北和华北,蒋家
王朝就要倒台或成为因本的傀儡。对此,蒋无论从个人还是从民族观念考虑,均无
法接受。就蒋本人来说,他从来不愿受人管柬,况且他现在已为一国至尊,要他对
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称医纳贡,他岂能接受!加之他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博大渊
深典籍的顶礼膜拜与坚深信仰,使其更具有华夏中心的优越感,在他看来,泱泱文
明古国,焉能臣服岛国倭寇!他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国固然是一个弱国,但
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留给我们的历史上的责任。”
7月1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第十天,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后来变得很著名的长篇讲
话。
他慷慨激昂地说:
“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也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
存。那时节,再不容讲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
灭亡之条件。全国民众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
“和平已非轻易可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辜,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地出
入于我们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
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
“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
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九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军事重
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如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
变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卢狗桥事
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的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蒋介石提出解决卢沟桥事变必须遵循四项原则:(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的
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
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得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
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
最后,蒋介石大声疾呼:“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
无论何人,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
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蒋介石这番讲话,立即博得了满场掌声。
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他经过多年的徘徊和委曲求全的痛苦后,在最后关头,
终于毅然抗战,决不投降,则于民族大义上,尚是凛凛一躯。
参加谈话会的各界名流无不振奋,觉得民族雪耻的时机到了。
消息传到延安,毛泽东当即表示欢迎。他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
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
全国同胞的欢迎。”
然而在这急需团结抗日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庐山会谈却进行得很不
顺畅。
周恩来、博古、林伯渠了月14日应邀来到庐山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正在主
持谈话会。周恩来后来回忆说:这个谈话会“不是大家坐下来开圆桌会议,一道商
量,而是以国民党作主人,请大家谈话一番。”又说:“庐山谈话会的时候,共产
党没有份。我同林伯渠、博古同志三个人不露面,是秘密的。”
这次会谈是在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同蒋介石、邵力子、张冲之间进行的。周、
博、林一到庐山,即将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给蒋介石。
这本来是上次谈判时蒋所要求的,但他这时的态度却十分冷淡。周恩来后来说:“
我们带去起草好的宣言,他要动手改两句,那时候我们还客气,同意他修改了两点。
但修改了他也不发表,总想把共产党合法这一点抹杀掉。”
在边区改制问题上,蒋介石表示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但不同意中共推荐的国
民党人选,认为宋子文、张继、于右任三人都不适合担任边区政府正职。这是此前
国民党另一名谈判代表、时任汉口禁烟缉私处主任的康泽私下向他建议的。康泽说:
“张继先生对党虽然忠诚,但很感情用事,恐怕不能担当此任。于右任经不得一拍,
共产党对他好了,他就会跟着共产党走的。至于宋子文,好像更感情用事。所以这
三个人跟共产党打交道,都只会受共产党影响。”蒋介石一听有理,便提出让“立
场很坚定”的丁惟汾到边区政府担任正职。不过后来此事不了了之了。
激烈的争执发生在红军改编后的指挥和人事问题上。蒋介石对这一点看得特别
重,而且更向后倒退了。在第一次庐山谈判时,他曾表示,三个师以上的政治机关
可以代行指挥权。还说过:“我要你们指挥,你们亦实能指挥,这是没有问题的。”
这次谈判时,蒋又改口了。他在7月14日通过张冲告诉周恩来:要求红军改编后各师
直属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无权指挥。周恩来不能不在第二天写信给蒋介石指
出:“此与来上次在庐所面聆及归陕向党中诸同志所面告者出入甚大,不仅事难做
通,且使来一再失信于党中同志,恐碍此后各事之进行。”不直接说蒋失信,而说
自己失信于本党,正是一种柔中带刚、绵里藏针的手法,意在规劝蒋改变主意。
17日,洛甫、毛泽东致电局、博、林,指出:“为大局计,可承认平时指挥人
事等之政治处制度,请要求设正副主任,朱正彭副。但战时不能不设指挥部,以资
统率。”
18日,周恩来将急需确定的具体问题写成12条,其中包括洛、毛的上述意见,
通过来美龄交给蒋介石。
一但蒋介石仍然十分强硬,在指挥权上寸步不让,坚持红军在改编后不设统一
的军事指挥机关,三个师的管理直属行营;三个师的参谋长由南京派遣;政治主任
只能转选人事、指挥,可以周恩来为主任、毛泽东为副主任。
共产党对指挥权问题看得更重。从红军初创时起,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
导。没有了指挥权,共产党、红军还有什么独立性?他们还能够生存吗?在这一点
上,共产党是决不会让步的。周恩来听了蒋的意见,当即严正表示:“蒋先生对红
军改编后指挥与人事的意见,我党决不能接受!”
鉴于蒋介石态度越来越强硬,国共谈判越谈越后退的情况,共产党开始冷静下
来,重新确定自己的对策。根据抗日热潮已经形成的局势,中共中央认为蒋介石已
失去进一步讨价还价的资本。而己方也已退让到不能再退的地步,这时再以退让求
团结已不是最好的办法,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能改变自己在谈判桌上的被
动地位。7月20日,洛甫、毛泽东致电周、博、林:“日军进攻之形势已成,抗战有
实现之可能……我们决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谈之方针。”
周恩来等随即离开庐山,飞往上海。21日,他们电告未德、彭德怀等红军将领:
在庐山,我们力争无效,遂来宁、沪暂观时局变化,如中日全面开战,则《宣言》
即可发表。并建议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须立即着手改编工作。
蒋介石的立场慢慢地有所软化。27日,蒋鼎文向已到西安的周恩来转告蒋介石
的话:红军应迅速改编,出动抗日。其他限制条件,没有多说。
28日,洛甫、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决定:“红军8月15日改编好,20日出动抗
日;三个师以上必须设总指挥部,朱正彭副,并设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
为副主任(不要康泽),以便指挥作战;三个师45000人,另地方1万人,设保安正副
司令,高岗为正,萧劲光为副,军饷照给;主力出动后集中作战,不得分散;担任
绥远方面之一线;刺刀、工具、子弹、手榴弹等之补充。”
周恩来立即将此意告知蒋鼎文,请他转达蒋介石。随即与洛甫、博古赶往云阳,
与那里的朱德、彭德怀等共同安排改编事宜。按下不表。
蒋介石是7月20日返回南京的。
在等待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