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伯等部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台儿庄战吸。
以下是几篇中外强者写的战地通讯摘录。
国际新闻社记者沃尔森1938年3月27日电:
中日台儿庄之战,已达白热化,战斗极为惨烈。自3月24日起,日军即以重炮狂
轰台儿庄外围之防守工事,并以飞机轮番轰炸台儿庄守军及其指挥部。据指挥部有
关人士称,原汤军团之重炮营从西集一带调回台儿庄,归台防司令部指挥,在日军
狂烈空袭下,损失惨重。日军的空袭炮击之后,则以坦克与铁甲车掩护步兵向台儿
庄推进,大有一举而下之势。烟尘蔽空,血肉横飞,房屋崩塌,大树倾倒,犹如一
场恶梦。
据第五战区参谋处统计:日军轮番轰炸扫射,多者每口达80架次;第二集团军
防地每日落炮弹约7000发;每日出动坦克车约70至80辆;由于日军进攻受阻,矾谷
求胜心切。逐日增兵,目前已达4万人。
俟至本日,台儿庄外围工事,已被摧毁,日军在坦克掩护下,步步推进,巷战
更为激烈。台儿庄民居多为石壁房屋,坚如堡垒,易守难攻,然日军用平射炮逐屋
摧毁,乱石飞进,伤人颇多。守军极为艰苦,各自为战,以中世纪之砍刀对装备精
良之日军,以手榴弹对坦克车,其牺牲精神世所罕见,犹如淞沪会战中的八百壮士
之再现。台儿庄之民众为守军煮饭、迭水、救护伤兵、搬运子弹,更有甚者,拾起
伤兵武器投入搏杀,感人至深。
记者截稿之时,巷战仍在进行。由于近战肉搏,日军优势武器不易发挥其威力,
亦损失惨重。台儿庄能坚守多久,尚看双方有多少新的力量投入。
塔斯社记者索尔尼柯夫台儿庄前线4月3因电:
台儿庄激战已进入第11天。台儿庄的三分之二已为日军据有。然日军所付出的
惨重代价,实出多方所料,据初步估算,伤亡达万人以上。守军伤亡已达十分之七。
据称,浴血奋战、死拼不退者为池峰城之三十一师……日军电台宣称已将台儿
庄占领,可见矾谷师团所受压力之重,不得不用谎言以抵舆论之责难。矾谷本以为
可以摧枯拉朽,直下徐州,以夺头功。在台儿庄受此顽抗,实出其意外,其锐气顿
折。中国军队之奋勇抵抗,必使日军占领中国之迷梦化为泡影。回望华北大地,处
处浓烟烈火,抗日热潮越来越高涨,日军如步泥沼,愈陷愈深,必将不能自拔面告
终。
中央社战地记者洪荒台儿庄前线4月4日急电:
我军连日浴血搏战,壮烈空前。日寇每前进一步必付出惨重代价。池峰城师十
伤六七,犹自搏杀不止。在极端困难时,犹组织敢死队500人,持大刀冲向敌阵,血
溅战袍。素以武士道著称的敌军,不敌我军高强之刀法,惨呼绝叫,奔突无路,纷
纷倒在我军刀下。我500壮士踏着敌尸,复将所失之阵地夺回。一日寇指挥官被我军
之英勇所震骇,肝胆俱落,手持军刀,竞不能举起,任我壮士砍杀。我军之勇毅,
世所罕见云。
在池烽城率部死战之时,不仅孙连仲来到前线亲自指挥,李宗仁也冒着炮火亲
临前线督战,并严令场思伯快速推进。
4月6日,在千钧一发之际,汤恩伯军团的三个军抵达台儿庄,向附近日军展开
猛烈攻势。当夜,孙连仲部、汤恩伯部在李宗仁指挥下全线反攻,给包围困中的日
军第五、十两个师团以毁灭性的打击,歼灭日军2万以上,其生还者仅三分之一。
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自京沪丢失以来,全国沉郁,一片悲观,至
此大胜,国人眉头为之一展。按下不表。
再说国民党关于“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宣传告一段落后,鉴于时
局中出现的新情况,中共中央接受长江局的建议,于2月2了日至;月1日在延安召开
了政治局会议。
这个后来被称为“三月政治局会议”的高层领导人会议,仍然没有解决统一思
想的问题。和十二月会议一样,在会上还是各讲各的。
王明似乎还是主角,他在会上作了《目前抗战形势与如何继续抗战和争取抗战
胜利》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由于国民党进行的“一个党的运动”,他承认自己
起草的《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在词句上是太让步了”,但又认为“国民党
现在提出只要一个军队,我们也不能反对这个口号”。“统一军队的基本条件是统
一指挥,统一编制,统一武装,统一纪律,统一待遇,统一作战计划,统一作战行
动。“关于统一军队问题须在党内外进行教育。”还进一步提出“确定和普遍地实
行以运动战为主,配合以阵地战,辅之以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毛绎东似乎无意与王明争吵。他在第二天发言时,一开始便说:“我只讲军事
问题。”即使讲军事问题,也没有直接批评王明提出的战略方针。
倒是张闻天的发言与王明有许多对立之处。他说:“历史决定了国共需要合作,
两党中是存在着两党争取领导权的问题。中国资产阶级是有经验的,目前需要两党
合作,但又怕我们发展。今天要利用共产党和人民的力量,但叉怕共产党和民众的
力量。目前阶级斗争的形式更复杂了。我们要看到与国民党有些磨擦是不奇怪的,
我们的任务是要引导国民党进步。与国民党吵一下是难免的,但注意不要分裂了。
我们无论何时不要忘记要与国民党合作,但必须时时有戒心……我们一方面要保证
与国民党的合作,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力量。在巩固两党合作原则下,求得共产党
力量的巩固与扩大。”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王明同志在今天的形势下不能再到武汉去。”王明不听,
执意要重返武汉。3月1日,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决定:“王明同志留一个月即回来。”
但王明连这个决议也不理睬,去武汉后一直到六中全会召开时才回延安。在武汉,
他又自行写了《三月政治局会议的总结》,在《群众》周刊上发表。那上边,自然
主要是阐述他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在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的共同主张下,毛泽东、王明之间会产生这
么尖锐的分歧?王明为什么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毛泽东后来说过:“王明问题的
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中国问题)考虑得太少了,对别人的事却操
心太多了。”这真是一针见血的评论。王明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不要得罪
国民党。求得他们不脱离抗日阵营,以免苏联遭受两面作战的危险。
王明的这个想法无疑来源于斯大林。斯大林曾明明白自地说:“照理,中国共
产党人要比蒋介石对我们来说更亲近些。照理,主要援助应该给予他们。但是,中
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要成为反侵略斗争的领导者,还显得太属弱。要把群众争
取过来需要时间,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很难说。此外,帝国主义大国也未必容忍中
国共产党取代蒋介石。蒋介石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毛泽东是永远得不到这些大国
助支持的。”既然如此,对于苏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由于有我国的援助和英美
盟国的援助。蒋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长期拖佐它。”
让毛泽东、张闻天感到头疼的是,这时不能得罪斯大林,也无法与王明展开公
开的斗争。张闻天后来回忆说:“事实上从王明到武汉后,我们在毛泽东同志领导
之下。曾经园他的路线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在中央内部进行了必要的斗争,直到六
中全会。但是,我们对于王明同志等某些错误的斗争,在这个时期内始终限制在中
央内部,在公开的刊物上、会议上,我们没有限制过他们宣传。他们在武汉《新华
日报》上的一些重要文章,我们《解放》周刊一律照登。”但是,当毛泽东的精心
之作《论持久战》在延安发表,要求《新华日报》也刊登时,王明却拒绝了。不仅
如此,他还悄悄写了一首小诗,对这篇获得广泛好评的力作进行嘲讽和攻击:
四亿弗凭斗志衰,
空谈持久力何来?
一心坐待日苏战,
阶段三分只遁牌。
这是后话,不提。
且说王明等人返回武汉后,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如下设想解决
两党关系:第一,实行共同纲领;第二,恢复大革命时期的合作方式;第三,建立
一种包括各党派在内的民族革命联盟。显而易见,中共倾向于第三种解决办法。在
这份提案中,强调民族革命联盟应依据下面三个条件:(一)各党、各派、备团体拟
定一个统一战线纲领,作为各方宣传行动共同遵守的方针;(二)由各方代表组成中
个自上而下的,即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战线组织,以规划抗日救国的大计和调整各党
派、各团体间的关系;(三)参加此联盟之各党派,仍保存其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
然而,这显然不是国民党所要的东西。这时,国民党仍在抱着一党统治的宗旨
不放。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四中全会上大讲以党治国的理由:“我们看这几十年来,
凡是实行以党建国的国家,无论是苏俄、德国、意大利或土耳其,他们组党在我们
之后,实行以党建国的制度,都比我们迟,但他们都已有党治使国家臻于富强,可
以说全世界凡以党建国的国家,没有哪一国不成功的。”既要以党建国,就要有党
的统一和信仰的一致。蒋介石强调:“共产党要尊重本党,服从领导,国内现存一
切党派,都必然消融于三民主义之下。”因此,对于共产党的提案,蒋介石根本不
予理睬。国民党这时候正在组织国民参政会,试图用各方面人士参政议政的民主方
式,对政府作有限度的改良。同时,他们又决定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试图通过这
种组织形式,达到统一国民党、控制青年乃至“消融”共产党及其他各党派之目的。
3月底、4月初,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大会决定“强化党的组
织,设立总裁制度”,推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会议决定:在
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立中央调查统计局(后简称“中统”),由陈立夫任委员长;建
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由蒋介石兼任团长,陈诚兼任书记:结束国防参议会,另设立
国民参政会,作为抗战时期最高民意机关,以汪精卫、张伯苓分任正副议长。
中共中央非常关注这次大会的召开,专门致电大会,提出8条意见:(一)用一切
宣传鼓动方法号召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忍受一切牺牲,誓与日寇抗战到底;(二)
继续动员全国武力、人力、财力、物力,为保卫西北、保卫武汉而战;(三)继续现
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四)继续巩固与扩大国民革命军;(五)继续改善政治
结构;(六)继续全国人民的动员;(七)使政府与民众进一步结合起来;(八)组织抗
战的经济基础,建设国防工业,改进农业。
大会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便是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这是国民党抗战初
期的全国政治纲领,标志着国民党“七七”事变后政治上的进步和政策上的转变,
对当时的抗战形势和国共合作局面表现了适应性,无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这
种进步是有限度的,尽管它显得粗疏、草率,许多重要内容没有包括进去,有的又
作了严格的限制,如第26条写道:“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
令范围内,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尽管这个纲领自
通过时起,国民党在许多方面就没有打算真正实行,但在当时的中国,宛如一缕和
照的春风,吹得各方人士心旋摇荡。
正在这时候,周恩来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走马上任了。
正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要知后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回
第三厅文豪荟萃 小东岭将星携手
话说周恩来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中的一件大事。
这年3月下旬以后,周恩来武汉时期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是用来做这方面的工作,白天
他在政治部办公,晚上才回八路军办事处去。
政治部下设4个厅,第三厅是管宣传的。蒋介石想请刚从日本归来的郭沫若当厅
长。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第三厅主任秘书阳翰笙回忆说:“蒋介石他们的如意算
盘想得很美:有周恩来、郭沫若这样众望所归的人物,又通过郭老延揽大批文化、
学术、文学艺术各界著名人士,同时将三厅掌握在自己控制之下,让周恩来当空头
副部长,郭沫若作空头厅长,既装磺了门面,又羁縻了人才,这便是蒋介石心目中
的‘改组政府机构’。”而中国共产党却是要把第三厅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统
一战线组织,用来推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文化宣传运动,唤起民众的抗战意识。
后来的结果表明,蒋介石失算了,共产党成功了。
郭沫若和文化界许多进步人士,起初不愿到这样一个机构去工作,认为在国民
党控制下,第三厅办不成什么事情。郭沫若说:“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
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帮助欺骗…—。让我处在自由地位说话,比加入了不能自主
的政府机构应该更有效力一点。我相信,我一做了官,青年们是不会原谅我的。”
周恩来耐心地做了许多说服解释工作。他说:“要知道第三厅是个政权组织,
政权组织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不能小看它。全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要求政府
改组,政权公开。国民党就是寸极不让,死不公开。为什么?它就是要一党专政嘛!
我们如果有一个政府机构,哪怕是很小的机构,也可以利用它为全面抗战做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