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国共和谈演义 (第二部)作者:马辂-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蒋介石万万没有料到日军的“一号作战”竟置他于前所未有的困境。4月中旬,
日军沿平汉路向河南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相继攻陷中牟、郑州、新郑、许昌。接
着,又从湖北沿粤汉路南下湖南,再沿湘桂路折向广西,前锋直达贵州独山。在日
军进攻面前,国民党战场上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大溃退。短短8个月内。相继丢失20万
平方公里的富饶国土,6000多万中国同胞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大后方政治中
心的重庆,陷入一片惊慌之中。在战时,人们最关心的焦点莫过于军事。如果其他
问题还可以勉强忍受的话,那么在这方面出现不应有的严重挫折就使人普遍感到难
以忍受了。谁都看得出来,这场大溃退其实是国民党当局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
面的严重问题的集中大暴露。民怨空前沸腾,舆论空前激昂,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
运动冲破皖南事变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的沉寂状态,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蓬勃兴起。
人们对国民党政府已经丧失信任,要求实行根本性的变革。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和抗
战不力,也引起英美等国驻华官员和舆论的强烈关注与不满。
毛泽东在林伯渠离开延安前,尚未料到中原局势会急转直下。这样的形势,显
然有利于共产党而不利于国民党。毛泽东认为,蒋系军队缺乏战力,是因为没有民
主政治,又执行反共政策,国共之争的结果在于未来,将来执牛耳者必是最有力量
者。因此,他随即确定了“发展自己,不受限制”的新方针。对国共谈判,他认为
已没有必要以让步求安定,西安转来的书面意见中国民党将条件压得太低了,必须
立即提出更高的条件,在国民党焦头烂额之际,迫使其让步,解决几个根本问题。
5月15日,毛泽东致电林伯渠,告知明日由电台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中
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解决目前若干急切问题的意见》拍发给他,要他以公
函形式将这个意见书交给王世杰和张治中,以此作为谈判的具体内容。
这份意见书是毛泽东起草的。意见书首先说明:“为克服目前困难局面,击退
日寇进攻,并认真准备反攻,中共方面认为唯有实行民主与增强团结一途。为此目
的,中共希望政府方面解决若干急切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关于全国政治方面者,
有关于两党悬案方面者。”
关于全国政治的有3条:一、请政府实行民主政治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
人身之自由;二、请政府开放党禁,承认中共及各爱国党派的合法地位,释放爱国
政治犯;三、请政府允许实行名副其实的人民地方自治。
关于两党悬案的有17条,主要是:允许中共军队编为十六个军四十七个师,每
师一万人,目前至少给予五个军十六个师的番号;承认陕甘宁边区及华北、华中、
华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民选抗日政府为合法的地方政府;中共军队防地在抗战期
间维持现状,抗战结束后另行商定;在物质上充分援助八路军和新四军,公平分配
同盟国的援华物资;撤销对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停
止进攻华中新四军和广东游击队;释放各地被捕人员,等等。
5月17日,林伯渠和张治中、王世杰同机到达重庆。因周恩来、林彪回延安后,
重庆与延安的电台联络已告中断,所以林伯渠和董必武都没有及时收到16日由电台
发来的中共中央意见书。
5月19日,蒋介石在重庆官邸召见了林伯渠。林伯渠因未得到最新方案,仍按原
定不刺激国民党的方针与蒋介石谈话。蒋也没有改变原来的强硬态度,竞不同意按
林伯渠11日签过字的意见书谈判。
5月21日,林伯渠终于看见了5天前毛泽东电示的新方案。他暗自庆幸蒋介石没
有答应按前面意见书谈,那样的话岂不陷中共于被动?22日,他带着新方案去见张治
中和王世杰。
林伯渠把新方案递过去道:“委座不同意按西安所签意见书谈,我向中央作了
汇报,中央电示这一新案,请二位过目并呈委座。”
张治中、王世杰看了中共的新方案,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们不明白,
为什么刚过了两三天时间,事情竟变成了这样。他们所以邀林来渝,是因为林在他
们提的意见书上签字了呀!
王世杰冷笑道:“祖涵兄,这种严肃的政治谈判,怎能视作儿戏,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你们新案全文尽显宣布罪状之精神,完全没有实践诺言及拥蒋之表示,
这说明你们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在中原战事不利的情况下,你们提这种方案,
岂不是乘机要挟?且与共同御侮的宣言隔在云泥!”
张治中也是一脸怒气,说道:“你们不讲信义,突然变卦!你在西安可是签过
字的呀!即使推翻西安的方案,为何又不以林彪案为谈判基础?你们自己提的,又自
己不认账,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这样欢迎你,以为我们软弱可欺?”
林伯渠争辩道:“这20条都是要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再说,西安初步谈判意见,
约定各自向自己中央请示,并不是最后之决定。前几日我提出以初步意见进行谈判,
委员长不允,可见不讲信义、当儿戏的并不是我们。前一次我曾提六军十八师,如
今提五军十六师,已经作了让步。其他各条,均为两党悬案,过去谈过多次,有的
国民党方面还作过允诺,难道今天不该提出商谈,还要永久拖下去吗?我不明白张、
王二兄何以得出我们突然变封、得寸进尺的结论。”
王世杰:“这20条必须修改!”
林伯渠:“这20条哪一条不是言之成理之说?”
张治中谈谈一笑:“祖涵兄,此案洋洋千余言,为何单单遗漏了拥蒋抗日一条?
难道你们觉得失去这个前提还能继续合作吗?”
林伯渠答:“这20条没有修改的余地,不过我可以报告中共中央。也请二兄将
此案呈报委座。”
张、王商量后表示:坚决拒绝中共这20条,并拒绝将此案转呈蒋介石。
这时的国内外形势,正越来越不利于国民党。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继续强硬
下去。5月31日,他这样电告林伯渠:“为尊重张、王意见,以利谈判,以示我们希
望解决问题之诚意,特修改文件内容词句,请再次提交张、王。请向张、王声明,
拥蒋及执行4项诺言等屡经申明,故未重述于上次文件中。为尊重他们意见,故将其
加入此次文件。另将20条改为12条,其余8条,作为口头要求,仍请政府考虑解决。
如彼方再不接收与解决,则曲在彼方,我方委曲求全之诚意可大白于天下。”
中共提出如此强硬方案,若在往常,国民党代表早拂袖而去了。然而,这一次
他们不能这么做。一则战场失利,二则美国即将派副总统来华考察援助条件。蒋介
石只好在谈判桌上后退一步。
正是:
谈判桌子像弹簧,
这边弱了那边强。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文分解。
(第二部) 第三十四回
华莱士驾临重庆 包瑞德飞往延安
却说6月5日晚,林伯渠与张治中、王世杰再次见面了。林伯渠手持毛泽东修改
过的12条书面意见,张、王怀里也揣着国民党正式拟定的《中央对中共问题政治解
决提示案》。
林伯渠看过这份提示案,发现国民党虽有退让,如同意中共军队编四军十师、
陕甘宁边区改行政区后隶属行政院、党的问题在战后解决、允许共产党公开等,但
与中共中央的要求相距甚远。
林伯渠提出的中共12条意见,却再次被张、王拒收。于是,双方舌战起来。张、
王说共产党没有诚意,林说国民党逼人太甚。争执到最后,张治中口气缓和下来,
说:“22日先生所提20项,因内容与在西安所表示的意见出入甚大,未便接受,当
经先生收回。此次所提12项,项目虽较前减少,但内容并未改变,中不能接受,惟
不想过拂先生的意见,只得留下,但不能转呈。”林伯渠见再争无益,只好顺水推
舟,说:“好吧,就留在两位处参考亦好。”并表示收下国民党提示案,向中共中
央报告。
这个《中央政府提示案》客观上比较接近林伯渠在西安签字的意见,这就使得
林伯渠感到为难了。不得已,林伯渠于6日写信给张、王,解释此中关节,声明《中
央政府提示案》与中共中央的12条意见相距甚远,但仍愿将这一提示案报告中共中
央,相应地,张、王也应将中共12条报告国民党政府;双方的新案都和西安商谈的
意见有出人,这种谈判过程中的出人是正常的,不足为奇,不应因此指责中共没有
诚意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张、王坚持说《中央政府提示案》是根据中共方面的意见作出的,与林彪方案、
西安方案均无不合,中共无不接受之理,要谈只能以这个提示案为基础。
林伯渠11日再次致函张治中、王世态:“谈判是两党公事,非个人私事,我们
彼此都得要遵照自己中央的意见去和对方谈判,并将对方的意见详细报告给自己的
中央,最后得到双方中央一致同意,才能使问题获得解决。你们不让贵党中央了解
我党中央方面意见,只片面地要求我个人接受贵党中央提示案,试问我个人如何能
够做主?谈判如何能够进行?两先生又如何能负责?”
因事关重大,林伯渠请示了中共中央。毛泽东答道:“张、王既然不愿考虑我
党中央所提意见,又不愿将此意见转交蒋,又不承认我党合法地位,又不以平等地
位对我党中央,而片面地提出所谓提示案,我党中央坚决不能接受,望立即将所谓
提示案退还张、王。”
6月15日,张治中、王世态致信林伯渠,说已将中共12条意见转报国民政府,但
坚持解决办法只能按《中央政府提示案》办理,不能变更。
刚刚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两党谈判,又陷入了僵局。按下不表。
单说当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屡遭败绩。一
部分美国人对国民党失望之余,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共产党。中共方面为了打破国民
党的全面封锁,回击蒋介石的反共宣传,显示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曾向美国
方面吁请其派人访问延安。早在1942年8月6日,周恩来即致函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居
里,提出了这样的建议。1943年1月23日,美国驻华官员谢伟思向美国国务院转达了
周恩来的邀请,并建议“派美国代表访问共产党地区”。他认为:“这种访问对我
们会大有益处,会使我们对共产党方面的形势有一个广泛和实际的了解。”6月24日,
另一位美国驻华官员戴维斯向史迪威提出报告,建议派出一个观察团并在延安设立
一个领事馆,理由是这一地区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对苏联军队将来进人中国
将起到某种联系作用。他的建议当时未得到答复。开罗会议之后,戴维斯于1944年
1月15日再度建议派观察组去延安。他在给史迪威的信中写道:
我们需要趁着还受欢迎的时候,立即派一个军政观察员代表团到共产党中国去
搜集敌人的情报,协助并准备从那个地区开展一些有限的话动。假如俄国进攻日本,
也好就俄国在华北和满洲的话动作出汇报,并对华北和满洲是否可能另立中国甚至
变成俄国的卫星国作出估计。蒋介石对共产党人搞封锁,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援
的境地,这就迫使他们逐渐依附于俄国。要是美国派一个观察团到延安去,那就会
打破这种孤立状况,削弱依附俄国的趋势,同时又能遏止蒋介石试图以内战消灭共
产党的愿望。因此,蒋委员长自然要反对美国派观察员去共产党中国。通过通常的
外交和军事渠道是不可能获得蒋介石的允许的。应当由总统直接向他提出要求。要
是蒋介石一开始就加以拒绝,总统可以运用我们足够的讨价还价力量制服他。
戴维斯把上述建议的副本寄绘了白宫的霍普金斯和柯里,希望他们俩提请总统
给予重视。2月,罗斯福正式通知蒋介石,为了搜集日本在华北、东北的情报和研究
将来在中国大陆作战的各种可能,准备派出一个军事观察团去山西和陕西视察。他
巧妙地避开了把这一地区称作共产党区域。蒋介石心中恼火,又不敢断然拒绝,只
好大方地同意为观察团“提供方便”,但补充说,观察团当然只能去访问那些在中
央政府控制的地区。
在蒋介石同意的基础上,中缅战区司令部开始拟订计划,不理睬那条毫无意义
的限制规定。为了确保观察员不受主人的摆布,史迪威挑选了懂中文而且了解中国
的人。他任命包端德上校为团长,谢伟思为他的政治助手。包瑞德中文极好,能用
中文朗诵莎士比亚的长诗,和中国人用汉语开地道的玩笑。
史迪威本人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在于他非常自然地渴望与他认为有朝气、有明
确目的的军队取得联系。他对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的振奋人心的胜利记忆犹
新。从那以后,他和其他人一样,对共产党人活跃而又成功的游击战有了深刻的印
象。1938年八路军的参谋长叶剑英及其同事们和他会面,在他头脑里留下了良好的
记忆。史迪威还记得在缅甸战役失败之后,周恩来托人转来的话。周说:“我愿在
史迪威将军手下服役,并服从他的指挥。”此话虽有些诙谐,却让史迪威的心里一
热。在舆论的种种责难中,他毕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随着与蒋介石矛盾的加深和
国民党正面战场一溃千里,史迪威越来越认为,只要蒋介石在位一天,军队的改革
和战斗力的提高就无法实现。这一认识使他想要接触远方从未谋面的共产党部队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