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2610-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质帮助,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正确运用这个经济杠杆,为部分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补助或救济,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法”和“破产法”、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平等竞争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建立社会保险专项基金,保障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时,仍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险所要保障的风险属于最易发生、又影响到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些“事故”,包括生育、失业、残疾、工伤、重病、年老、死亡等,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就会使劳动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或收入很少,社会保险起到一种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社会保险的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的半数以上,属于社会保障中的最大项目和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对无生活收入来源的寡残孤独、遭受天灾人祸而使生活一时变得困难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在国家规定最低贫困线以下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存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目的是帮助社会成员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所以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纲领。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按照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居民住宅、环保、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资金帮助和优惠服务的社会性制度。社会福利旨在改善受惠者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是工资外的另一份收入,有“社会工资”的美称,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    
    4社会优抚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或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复员退役军人、烈士及其家属提供的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因为这部分公民具有特殊身份,所以,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纲领。    
    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    
    社会互助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帮助有特殊困难或需要的公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如对上学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帮助的“希望工程”,对抚养年幼子女有困难的妇女提供帮助的“幸福工程”等。个人储蓄是一种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的自我保障。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    
    1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使社会保障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    
    2加速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进程,建立统一健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只有提高各项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才能增强抵御风险和分散风险的社会保障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企业办保障、企业办社会”的老办法,做到政策统一、管理制度化。对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各类不同企业、各种不同身份的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原有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部门分割、切块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的弊端,提高社会保障管理的效率。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现行的社会保障属于低水平的“输血型”的保障,以侧重于救灾济贫为主。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救灾济贫”的格局,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功能,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对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社会保障资金由目前的企事业单位发放,改革成社区化、社会化发放。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使用的社会保障基金也越来越多。应推行社会保障基金制度,形成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模式,推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办法,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    
    5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    
    社会保险基金能否稳定地保值、增值,决定着社会保险制度的成效。国内外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必须走保险与金融相结合的路子,按照安全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间接和多向的投资方式,投向那些风险较少、效益较好、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项目。大部分用于购买国家债券、政府担保的投资项目、银行保值储蓄存款等方面,小部分用于其他投资,以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应加强社会保险基金使用的集中管理和监督检查。    
    6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    
    加强对社会保障干部的业务培训、法制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以适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    
    


第三部分邓小平理论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大纲要求    
    1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掌握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3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形式和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要点速记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理论是改革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有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基本矛盾。过去形成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或者带有旧社会的某些痕迹,或者脱离实际,单一僵化。前者如终身制、家长制,后者如过高过纯的生产关系及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等等,已经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解决基本矛盾,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经验证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首先,改革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根本变革;其次,改革不仅限于经济体制,同时要相应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第三,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中国深刻而广泛的革命性变革,其实质和目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而不是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二、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宏观经济调控,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内容。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等主要内容。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城市改革的进行。1984年以后,我们开始对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    
    邓小平说过:“中国正在深化改革,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是着眼于下一世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的前进。”    
    三、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开放也是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又一鲜明特点。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尤其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世界各国的社会再生产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自我孤立,闭关自守。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制度,它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邓小平通过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作出的战略决策,它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形式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同时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本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党派团体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    
    3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1980年,邓小平首倡,先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又相继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直到1992年后,开放内地,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经济区——内地中心城市——铁路公路交通沿线——沿边地带的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同世界各国广泛建立起贸易合作关系,逐步发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决策和由此带来的新局面,邓小平评价说:“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50年也不能变,50年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入世对我国经济利弊并存。我国政府、行业、企业要利用入世带来的有利因素,同时又把不利因素减至最低限度,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大纲要求    
    1了解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掌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要点速记    
    一、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