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曾卓散文集-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分离虽然飘荡着忧郁和惆怅的调子,然而是美丽的,是恰到好处的落幕,是
这支梦幻曲的久久回荡着的尾音;他们终生彼此思念着。
是不是如叶列娜?格维琪奥莉所说,如安徒生自己所承认的,他缺乏
爱的力量和勇气呢?可以这样说,但也要看怎样说。在那样的社会里,往往
是通过悲剧的形式(如玛格丽特与阿芒,罗米欧与朱丽叶)来显示爱情的力
量和光辉的。而安徒生(如作者所刻画的)是一个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
沿路抛洒花朵的诗人,却未必是一个为了爱情勇于跃马操戈的骑士。他满怀
爱的心,却又畏惧爱的波折、烦恼和失望的痛苦,怕因而失去了一个童话作
家所必需有的纯真、欢乐、和谐的心境。
安徒生在临终前不久对一个年轻的作家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我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
并且错过了这样的一段时间,那时,尽管想象是怎样有力,如何光辉,它还
是应该让位给现实的。”
不要以为他是不珍爱自己的艺术。这是一个垂危的老人强烈地对青春
的缅怀和对生命的留恋。
不过,他的确为自己的艺术付出了巨大代价(想想看,在那样的社会
中,有多少艺术家为了自己的创作而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因
而我们就应该能够感受到他如下的话的分量:“要为人们的幸福去想象,而
不是为了悲哀。”四
我是根据《夜行的驿车》所提供的情节来谈安徒生的。也就是说,我
所谈的是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所理解的和想象中的安徒生。
如果有人认为这篇作品并没有深刻的社会内容,他是有理由的。不过
作者所追求的,是表现性格的美和生活的美,是那样一种境界,在那当中使
读者得到感情的净化和灵魂的澄清。这一旅途上的过眼烟云的爱情,没有使
我们感到轻佻和无聊,而是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而且喜爱了安徒生的诗人的
性格,我们在一点淡淡的惆怅中却体会到了爱的美丽和人生的严肃。
我感到巴乌斯托夫斯基与他笔下的安徒生在气质的某些方面是相近
的:心中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生活中寻求美。他在创造安徒生这一形象时,
显然也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和追求融合了进去。正如福楼拜说:“包法利夫
人就是我”一样,他也可以说“安徒生就是我”的。
正是由于他有着美好的心灵而又将自己的激情融合在作品里,再加上
他的美丽清新的文笔,因而这篇作品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感到一种难
言的喜悦,一种轻微的心的颤动。
在如何探索和表现人的心灵中的那种微妙的感情,如何将作品提到诗
的高度方面,我们的作家们是应该可以通过这篇作品学习到一点东西的。
我不是说要用玫瑰、白云、大海? 。华丽的语言和诸如电影慢镜头之
类的东西将作品装饰起来。真正的诗是不需要装饰的,那样就反而破坏了诗。
诗只能是将一切有机地融合在自己里面。
我不是说只有像巴乌斯托夫斯基这样的风格才是诗。果戈理将他描写
丑恶的地主生活的《死魂灵》也称为诗篇,而且那的确是诗篇。问题在于作
者有没有纯洁、丰富的心灵,能不能将对象提到诗的高度。1980年10
月531曾卓文集
生活的美和生活的爱
— —关于《雪》和《雨蒙蒙的黎明》
我在好几年前写的一篇介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短文中,曾经
这样说过:他的作品在情节上几乎没有波澜壮阔的开展,人物的个性生动但
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一般说来,他的作品没有深刻地反映现实,也没有强
大的思想力量。不过,他所追求的原也不是这些。
他表现的往往只是一种情调,一种气氛,一种微妙的情绪,企图从这
中间去体现性格的美和生活的美。
现在,我来谈谈《雪》和《雨蒙蒙的黎明》,这是很能代表他的风格的
两个短篇。
两篇都是以卫国战争为背景,写的都是人生中一次偶然的邂逅而引起
的心灵的颤动,一个朦胧的爱情故事。
《雪》的简单情节是:海军中尉波塔波夫从医院里养伤出来返回部队
的途中,绕道回到了他的家乡。他想去看看在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也还常常想
念着的小镇和有着一个小花园的他的住宅,想去看看常常想念着的父亲。但
是,一下火车,他就听说父亲在一个月以前已经去世了。从莫斯科疏散来的
一位青年歌唱家和她的女儿住在他家里。在沉重的悲痛的心情中,他感到自
己回来得太晚了,而且感到他曾经那么熟悉和那么想念的市镇,似乎对他都
有些生疏了。在苍茫的暮色和轻轻飘飞的雪花中,他慢慢地朝着家宅的方向
走去。一想到跟他和他父亲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住在他父亲的房子里,他心里
就觉得很难受。他决定不进里面去,只在古老的凉亭里站一会儿。他摘下帽
子,凭依在栏杆上,望着在暮色中的寂静的小花园。他觉得眉膀上有谁轻轻
地触摸了一下。转过头来,看见了一个头上缠着一条头巾、面容苍白的庄重
的少妇,她的双颊上有雪花在融化着。他猜到了这就是那个女歌唱家。她柔
和地说:“进屋来吧,不要着凉了。”她拉着他的手,穿过已打扫干净的小径,
向屋里走去。不久前在医院里他曾写信给父亲,告知他可能回家一趟,并回
忆和想象着屋里的情景。现在,他发觉,一切都如他预期看到的那样:钢琴
上仍旧摆着从前的乐谱;同样的黄色的蜡烛照亮着他父亲的小书房? 。他被
一种奇异的感觉纠缠着,仿佛生活在一个影影绰绰、却很真切的梦境里。后
来,他看到了那一封自己最近写给父亲、显然已被女歌唱家拆看的信,在感
动的心情中明白了一切。女歌唱家那样亲切地接待了他。那一夜,书房里的
躺椅当作了他的床铺。他睡不着。他原来不想进到屋子里来,而现在他感到
在这屋子里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每一分钟都舍不得白白过去。他从门底
下看见了隔壁房间的一缕光线,听到了翻书页的沙沙声——显然是那位女歌
唱家在看书。他猜想她不睡是为了到时候就唤醒他,好让他赶上黎明五点钟
的火车。穿过晨光中的市镇,她将他送到了车站。在第二遍铃响以后,他们
才告别。“给我来信,”她说,“我们现在差不多成亲戚了,是不是?”几天
后,她果然收到海军中尉从途中写来的信,告白了他对她的感情。信的最后
说:“如果一切事情结果都很顺利,你愿意要我的生命的话,我的生命当然
就属于你。”
我们再来看看《雨蒙蒙的黎明》。
养好了伤,从医院出来的军官库兹明,在乘船去某地休养的中途,一
个落着细雨的夜间,来到一个小镇上,为的是把同病室一位军官托自己转交
的一封信送给他的妻子。库兹明雇了一辆马车从码头来到一所带小阁楼的屋
前,敲醒了沉睡的门。受信者是一位年轻的妇人,一双既深邃又带点儿朦胧
的眼睛闪耀着光辉。她将那么珍重地转交来的信没有看就随手放在了钢琴
上。而且说:“您别生气。有邮局,也有电报局,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
麻烦您。”库兹明从那位同病室的军官交给他这一封信时的郑重态度和所说
的几句话中,知道那位军官是如何深恋着他的妻子。而他从这位少妇对待这
封来信的冷漠神情和不满的语句中,感到这中间是存在着某种悲剧:她并不
爱她的丈夫,对她的丈夫没有相应的感情。他对少妇说,特为送信来并不算
什么麻烦,相反,这倒挺好。少妇问:“为什么?”他的脸红了。当少妇又
一次追问他时,他沉思着回答说:“怎么对您说呢?? 。一切好的东西,总
是在身旁一闪就过去了。”于是他叙说了在人生的长途上,一些转瞬间一闪
而过,但一生都会记得的情景。“在我的一生中,我永远期待着有像这样意
外而又单纯的事情。每当我找到它,我就觉得幸福。幸福的感觉不长久,可
是常有。”年轻的妇人问他:“现在也是这样么?”他回答:“是的。”但他无
法说清他此刻的幸福的感觉。他看着少妇,心里想,要不是有同病室的那位
军官,他就绝不离开这座小城到任何地方去了,他就会留下来直到假期结束,
怀着激动的心情来生活,由于有这位可爱的、此刻显得非常感伤的女人生活
在近旁。黎明在雨蒙蒙中来到了。他们像古时那样,在临出门前默坐了一会。
女主人送他到码头。他现在就要同这位素不相识却又这样亲近的女人告别。
他的心都紧缩了。难道说在这时候,在这一分钟,一切都将成为往事,无论
在他的或她的生命中,都只成为一个沉重的回忆么?他吻了她伸过来的手。
当他抬起头来,少妇轻轻地说了一句什么话,他没有听清楚,好像是两个字:
“徒然? 。”。船在雨蒙蒙的黎明中开动,愈走愈远了。
在这样简短的叙述中,是无法传达出原作那种幽美的抒情的格调和气
氛的。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短篇(都是以卫国战争为背景,男主角都是
在战争中受伤的军官),并没有去反映严酷的斗争现实,没有去刻画英勇的
战斗者的形象,却讲了这么两个近乎爱情的故事——这样的作品有什么积极
的意义呢?它是不是冲淡了战争的严峻的现实,歪曲了战斗者的形象呢?
作者在本质上是一位抒情诗人,他有着一颗柔和的心。在这两个短篇
里,他没有写到战争的苦难和严酷,写到英勇的斗争。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到
的,他所探求和企图表现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气氛,一种微妙的情绪,从这
中间去体现性格的美和生活的美。应该承认,作者相当成功地达到了他的意
图。我们读完这两篇小说时,也引起心灵的颤动,激发了对生活的爱和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
《雪》中的那位女歌唱家,在拆看了海军中尉给他父亲的信以后思索
着,说不定哪一天一个沉着勇敢的人,从前线到来,一看到他房子里住着一
些陌生人,各种东西都和他预期的不一样,他会难过的。她因而依照信中所
说的布置和安排了一切。这是体现着对战士的崇敬的感情。海军中尉归来后,
从她对待他的亲切的安慰和照顾中,从她为他所布置的一切中,看到了一颗
美好的心灵,因而使他滋生了一种感情和想象。
女歌唱家在海军中尉归来之前,有时候仔细端详着写字台上的他的照
片,并且思绪万端地皱了皱眉头,觉得在她不遂心的婚事以前,曾经在什么
地方见过他。可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呢?她见到海军中尉后,问他记不
记得?海军中尉承认他也有这样的感觉,接着他又说:“不,我不记得了。”
然而,在他离开以后写给女歌唱家的信中,写着:“我们在什么地方相遇过,
我当然没有忘记。但是我觉得在家里不愿意谈起那件事。”于是,他说到了
一九二七年秋天在克里米亚海边,他遇到一个十六岁的姑娘的情景。“那位
姑娘就是你。我不会弄错的。? 。那时候我心中想道:一个可以使我一生毁
灭,或者使我得到幸福的女子,从我身旁走过去了。我觉得我可以对那个女
子爱到神魂颠倒的地步。我祝福她的每一个脚步,她的每一句话,她的每一
个微笑。我那时就知道,不惜任何牺牲,我一定得找到你不可。? 。人生对
我是仁慈的,我又见到了你。”他说得如此恳切。然而,女歌唱家读完信以
后,喃喃自语:“我的天哪!我平生从来没有到过克里米亚,从来没有!但
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值得把真情告诉他,让他失望,或者使我自己失
望吗?”
那么,他们以前究竟见过面吗?谁能说清呢!我们记得贾宝玉和林黛
玉初次见面时,两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在想:“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
这是由于气质相近,由于一种愉悦的感情波动所引起的心灵感应,它是微妙
的,但并不是神秘的。
《雨蒙蒙的黎明》中的那位军官库兹明,是一位富有感情的人。他已
经四十多岁了,一直还过着独身生活,当他受伤后躺在医院里时,同病室的
所有的人都接到过信,但没有人写信给他。他躺着,想象着自己战后未来的
生活,那一定会是幸福的,不寻常的。现在当他伤愈后去休养的旅途中,在
雨蒙蒙的夜间,一辆马车把他拖到一所带阁楼的小屋里,面对着一个可爱的,
然而因为不幸的婚姻而有些感伤的少妇,有了一种异样的,而又使他感到幸
福的感情。可以说那是一种朦胧的爱。
他们的感情是不健康的或是轻佻的么?不,无论是那位海军中尉还是
军官库兹明,都并不是真正地沉入了爱情的淤涡中。海军中尉少年时在克里
米亚海边偶然见到一位姑娘,狂热地爱上了她,那不可能是真正的爱情。那
只是刚刚走向生活的少年对爱的向往,也就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认为现
在的女歌唱家就是当年的那位姑娘,事实上并不如此,然而他是真实地这样
想的。因为在女歌唱家身上,他看到了一颗美好的心灵,因而也寄托了爱的
向往。
他的美丽的梦想是他少年时的梦想的继续和发展。正是由于这样,才
使得他不自觉地将当年的那位姑娘与现在的女歌唱家联系了起来。军官库兹
明对那位少妇的朦胧的爱的感情,则是由于他从战场、医院来到了一个如此
宁静的和平环境中,面对着如此可亲的而又感伤的少妇,而他是一向珍惜那
些在他身边一闪而过的美好的事物的,他的朦胧的爱的感情,事实上是对和
平的生活的珍惜,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爱。
我们的解释并没有能够真正说清他们的那种微妙的感情。有时候,人
的复杂的感情真也是难以说清的。但是,我们却能够体会。因为,不妨冒昧
地说,虽然情况不同和性质不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微妙
的感情。在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莫泊桑以及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
中,也接触过和描写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