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动了娱乐圈 作者:于蕾-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的无数电话,不是谴责,就是怒骂,以至后来我对电话产生了恐惧感,而且这也是当时杂志社所有员工的心态。
做记者7年,我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深刻地感受到责任和来自社会的力量。我对这件事引发的后果深感自责,不管是对赵薇还是对杂志社都如此。同时应该强调一点——拍摄这组照
'
片和出版这组照片的所有人的本意都是非常单纯的,就是追求时装的美感,谁都不曾料想它会带来如此恶劣的后果和影响。
但是这件事情发生了,也已经过去了。
对此,我只能说抱歉。
超级明星一夜之间成了“民族罪人”
其实,2001年9月这组图片发在杂志上的时候,已经是拍摄之后半年的事了。我想,当赵薇突然发现自己在某些媒体中成了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人,一定是懵了,她甚至不一定会记得半年前的那次普通工作。
对于早早出名的赵薇来说,2001年的年底到2002年的年初一定非常难过。
她曾经作为模特给《时装》杂志拍摄了一组照片,因为所穿的一款时装上印有日本军旗,一夜之间成了万夫所指的民族罪人,遭到了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声讨和谴责,“汉奸”甚至更难听的话不绝于耳。之后在登台演出的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当头淋粪,引来海内外一片哗然,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这对于一个正当走红的年轻艺人来说无疑是灾难。
所有人都是通过一部电视剧认识赵薇的,当时她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一个学生,主演后来红遍海内外的《还珠格格I》时,她的片酬只有每集3000块人民币。这也是当时所有初出茅庐的〃影视新人〃的市场统一价。当时谁也不会想到,日后这部戏会红到一发不可收拾、红到让〃琼瑶热潮〃卷土重来、红到让戏里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明星。
而这就是娱乐圈的命运魔法,只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它让以上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
作为演员,大概都希望自己可以成名,只是当这一天猛然来到眼前的时候,你的第一个反应很可能是手足无措。因为它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压力。
虽然张爱玲老早就说〃出名要趁早啊〃。可是我觉得,太早出名对一个人来说是喜忧参半的。因为太年轻,他(她)还不懂得好好把握自己,不知道怎么处理诱惑和机会。很多太早出名的明星被宠坏了,还有很多太早出名的童星夭折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名气对他们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军旗装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
2001年9月,这组照片终于发表在杂志上,虽然间隔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效果还不错,和照片同时配发了一篇赵薇的专访。
2001年12月,过了3个月之后,突然出事了。有一家媒体刊登出那一期杂志里赵薇的一幅照片,并且同时有文章指出:她身上穿的是日本海军军旗,脚下穿着一双皮靴,面容冷峻,这简直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借尸还魂。赵薇,你居心何在?!
如果作为当事人赵薇,这时候你会怎么想?
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懵了。因为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你也许早就忘了这件很普通的事情,何况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而这时候这种舆论突然传来,一时会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我穿着日本军旗吗?我是汉奸?我怎么会成了汉奸?
没必要重新描述当时这件事引发的沸沸扬扬的局面,因为相隔时间并不长,每个人也许都还记得。只是,一个当红明星因为穿错了一件衣服而引起轩然大波,并且被写入了教科书,这绝对是一件破记录的新闻。
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赵薇,她的一举一动会入每个人的眼,作为公众人物,她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她很〃特殊〃。
现在我想,如果赵薇在30岁成名,也许杂志社不会让她穿着那么前卫新潮的衣服拍照,而她也会比较谨慎地为自己打造形象毕竟年岁不小了。
可是她还年轻。年轻人好像很容易〃出事〃,比如17岁就入娱乐圈、20岁就大红的谢霆锋,摔吉他、开快车、因为〃顶包案〃上法庭、因为〃锋芝恋〃、〃锋菲恋〃分分合合而成为热门话题人物……一个年轻男孩子的行为被媒体无限放大、被公众无限关注。只因为他是个当红明星。事发之后,赵薇虚心地接受了处罚,并且态度积极地改正,可以相信,这件事情让她成长了。
〃赵薇军旗装事件〃已经过去快两年,而且这件事情只是赵薇当红以来众多麻烦的其中之一。
〃出名要趁早〃,究竟好还是不好?也好,也不好。
为什么偏偏是件“军旗装”?
2001年年初,杂志纽约工作室的负责人邹雪找到了正在偷闲度假的赵薇。在那次拍摄中,服装师为赵薇挑选了十几套衣服,而后来被指为“日本军旗装”的那件长裙是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年轻设计师的作品。摄影师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觉得衣服上的中文字很有时尚感,而且这一年流行各国的国旗图案。
关于这件事情,我敢说,年轻的赵薇绝对没有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心思和胆量,而且这件事的发生对她来说,完全是一个无心之失。
我很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我就是当初给她做专访和编辑那一组图片的人,当时我在《时装》杂志工作。
1998年2月,我进入《时装》杂志工作,这本杂志在1982年创刊,算是国内最早的一本专业时尚类杂志,附属于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当时杂志社还是机关式管理,我是杂志社第一个外聘的文字编辑。
自从开始做媒体之后,我就感觉到了报纸和报纸、杂志和杂志之间竞争的激烈。而且随着各种同类的纸媒体越来越多,这种竞争简直已经趋向残酷的白热化,尤其以高档时尚类杂志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
作为国内时尚类媒体的〃元老〃级,《时装》杂志不可能甘于人后,但对于合作方的选择也一直比较谨慎。到2000年下半年终于和一家网络公司达成了合作,拥有了整层楼1000平米的宽敞办公室。大家都觉得开心,未来应该是充满了希望的。
杂志首先的大动作是在美国纽约成立了特别工作室,由专人负责每期时装大片和封面的拍摄统筹,每次纽约方面都会邀请一流的摄影师来完成拍摄,同时,邀请的模特也都是在美国找到的知名人物。
2001年年初,杂志纽约工作室的负责人邹雪找到了正在偷闲度假的赵薇,看了杂志之后赵薇感觉不错,很爽快地同意为《时装》拍摄封面。和往常一样,大家开始找服装、联络摄影师、化妆师和其他模特,几天之后,就在纽约城区一片工地旁边开始了拍摄。
2001年的时装界流行混合的多元化风格,奢华而稍显颓废。街头服饰的元素融合进了高级时装的设计理念之中。而各国的国旗图案、名人图像正是波普文化和街头服饰长期运用的元素。在那次拍摄中,服装师为赵薇挑选了十几套衣服,包括晚礼服、休闲服和运动风格的服饰,其中有LV、Levi's等一流品牌,而后来被指为〃日本军旗装〃的那件长裙是一个不知名的美国年轻设计师的作品。
服装师挑了很多带有这一年流行元素的漂亮衣服给她穿,她觉得很新鲜有趣。拍摄那天其实很冷,但是赵薇满敬业的,穿着薄薄的衣服和两个男模特站在寒风里。摄影师是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他觉得衣服上的中文字很有时尚感,而且这一年流行各国的国旗图案。照片拍了大半天才拍完,大家觉得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这一组图片的效果不错。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决定刊发的时候已经是2001年夏天了。
以赵薇为封面的2001年九月号《时装》没有引起特别的市场反响,因为当时用她做封面的杂志太多了,我们觉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日子照旧一天天过着,很快到了12月份。突然有一天中午,社长助理在新浪网上发现了一条新闻,是转发某媒体刊登的一篇谴责赵薇穿日本军旗的文章,配发的那张照片正是3个月之前发表在《时装》杂志上的。所有当时在杂志社的编辑都看了这条新闻,大家都觉得奇怪这个图案是日本军旗吗?而且杂志3个月之前就出版了,为什么现在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然而事态的发展非常迅猛,还没容大家进一步思考,全国范围内的声讨就开始了。互联网上一片骂声、办公室的电话铃此起彼伏,有南方的数家报纸分别给杂志的社长、社长助理、执行主编和我打电话,询问事情的细节和我们的态度。
〃你们为什么要发表这种东西?〃〃你们想到过后果吗?〃他们问。
作为一本具有20年历史的优秀刊物,《时装》不可能去宣扬日本军国主义。这个过分严肃的政治问题对于一本时尚类杂志来说,显然是太沉重也太离谱了。但是很显然,除了我们自己行业的人之外,能这样想的人并不多。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非常大,大家也受不了办公室里不断的电话轰炸了,编辑部开始变得冷冷清清,偌大的杂志社凄凄惨惨。
必须要拿出一个态度,这个问题早晚要解决的。杂志社的高层开始频频开会,社长办公室和会议室变得空前热闹。半个月之后,纽约工作室的负责人邹雪发表了对媒体的一封公开信,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并公开道歉,同时主动辞去了杂志策划人的职务。因为纽约工作室一直是由杂志的合作方派人管理,邹雪也是合作方的人员,所以作为这组照片的策划者,她承担了这个责任。
1、我是〃赵薇军旗装〃事件的“始作俑者”(2)
但是《时装》杂志的纽约工作室从此消失了。同时,杂志被新闻出版署要求停刊整顿,直到2002年3月才又复刊。
可以说,杂志最初的〃改头换面〃是必要的,纽约工作室的成立也是必需的。包括赵薇的那一组照片,我们拍摄和发表的原始动机同样是很单纯的。而只是因为一个疏忽,这种后果让人感觉很遗憾。
〃赵薇军旗装事件〃使《时装》杂志得到了空前的知名度,但是它的效果并不是正面的。从杂志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我们似乎只得到了一个教训。经过了这个不应该发生的故事,希望《时装》杂志从此一切顺利。
我是〃赵薇军旗装〃事件的“始作俑者”
我们普遍觉得这组时装图片色调太暗,于是最后选了一张白色调子的图片作为封面,同时内文的彩页中也选了几张图片。当时谁也没发现,彩页有一张图片,赵薇穿的衣服图案是“日本海军旗”。
2001年12月底,正是被〃日本军旗装〃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唱片公司的活动。所有的公司都喜欢在年底搞活动,并且规模都做得很大,在当天的现场我遇到了很多熟人,正在一一打招呼,其中的一个人突然大声对我说〃于蕾,你就是'赵薇军旗装事件'的始作俑者!我看见杂志了!〃他的声音穿透力似乎很强,一霎那,我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我这里,我快被这些目光熔化了。
2001年7月的一个下午,执行主编找我去她的办公室。
坐下之后,她满面笑容地给我看两组照片,其中一组是杂志纽约工作室在美国实地拍摄的时装大片,另外一组是在摄影棚里拍的明星宣传照,两组照片的主角都是赵薇。
〃你觉得照片效果怎么样?〃主编很高兴地问我。
我说我觉得不错,〃怎么?这期的封面用赵薇了?〃我问。
〃是啊,同时还要配合一个人物专访。怎么样?该于大记者出马了。〃主编非常会给我灌迷汤。
我欣然领命。她把纽约工作室负责人邹雪的电话写给我,说:〃马上打电话给邹雪,她会告诉你赵薇的联系方式,稿子要快,后天上午直接交给我。〃
自从1998年到了《时装》杂志之后,人物专访一直是我做。我的工作特点就是快,因为在报社工作积累下了好基础。
赵薇当时正在忙着开拍何平导演的电影《天地英雄》,这是一个男人戏,作为唯一的女主角她受到了很多关注。这部电影耗资巨大,据说要拍成一部史诗巨片,当时的新闻发布会引得国内近百家媒体兴师动众地跑到了北京郊区去一探究竟。
我给赵薇打电话的时候她正在发布会现场,非常嘈杂,而且她的声音和她嫂子兼经纪人陈蓉的声音非常相似,我一时分不清楚是谁。〃现在太乱了,你晚一点再打给我,我们再约时间。〃赵薇说。
我在办公室耗到晚上8点,又一次拨通了赵薇的电话,她那边还是很吵。
〃剧组的人在吃开机饭,我让赵薇半个小时之后跟你联系,到时候会就安静一点了。〃这次是她嫂子陈蓉接的电话。
我说采访晚一点没关系,但是一定要尽快做完,因为杂志的周期很紧了。陈蓉很有礼貌地表示,一定争取当天晚上做完采访。
只能是电话采访了。大概40分钟之后,我桌上的电话响起,这次是赵薇。
她的声音听上去有点累。她说自己刚刚接受了十几家媒体的轮访,现在脑子里全是闪光灯的响声和黑洞洞的一片镜头。
〃你觉得做明星累吗?〃我问她。
〃当然累……但是这是我的职业。〃她轻叹了一声,说到:〃我还是喜欢别人叫我演员。〃
当时赵薇走红两年多了,她推出了两张销量很好的唱片、接拍了很多个各种各样产品的广告、主演了几部青春偶像电影,这些全拜〃小燕子〃之赐。作为一个国内明星,她的走红速度之迅猛、追星族之众多算是近几年来破了记录的。
同时,除了接连不断的绯闻之外,也曾经出现了她的好几个年幼的追星族因痴迷偶像而自杀、离家出走的事例。我知道,赵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