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动了娱乐圈 作者:于蕾-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娇的样子;我们都自动和异性朋友断绝了来往,享受纯粹的二人空间。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坐在家里的阳台上聊天,我弹琴唱歌给她听,有时候回家之前会买花带给她。既然衣食无忧,我们就可以尽情浪漫。〃
据说2000年的〃五·一〃节,高晓松在SOHU加班,觉得无聊的时候给妻子打了个电话,〃你喜欢夏威夷吗?〃他问。
〃……喜欢啊。〃她答。
〃我刚买好了两张去夏威夷的机票,我们下午就走好吗?〃
〃……真的?!〃电话那头妻子兴奋的声音让他感觉甜蜜,于是他们又一轮的浪漫开始了。〃我还曾经从YAHOO网上下载了一个去爬乞力马扎罗山的计划,拿给她看,她也很喜欢。〃当时他们还计划旅行过40个国家之后就要孩子,〃有一点我们俩没达成一致,就是这40个国家怎么算,是一个一个都去过还是飞过领空就算一个……〃
2000年底我见到高晓松和他的妻子,还有他家那条名叫〃牙牙〃的大狗。那时候,我其实从他的言谈里就发觉了一点患得患失的情绪,似乎对自己有点吃不准,但是他的嘴很硬。他已经结束了国内的全部工作,很果决地要带着小妻子一起去美国,准备定居一阵,想把浪漫进行到底。看着他那染了一头黄毛的小妻子正骑着大狗玩得欢,我对高晓松说:“祝你万事如意。”
当时和我一起去他家采访的一个大姐问他:〃……你真的准备短时间内不回来了?〃他的语气坚定:〃至少半年之内不会了。〃出了他家的门,我们那个大姐还觉得怪舍不得的,后来一想人家两口子过神仙眷侣的日子去了,这是好事啊。
谁也想不到,只是几个月之后,他们的婚姻就分崩离析了。用高晓松后来的话说,是〃大崩溃〃婚姻崩溃、经济崩溃,他孑然一身游荡回北京,住回了父母家在〃清华〃的房子。〃当时自己的车也没了,就觉得冬天特别冷。每天在外面打车到校门口之后走回家,一路上我都在想,自己怎么这么'背'。〃
记得我当初曾经问过春风得意的高晓松〃认识这么短的时间就结婚,你觉得自己的婚姻是不是有点草率?〃
他当时讲了一段让我记忆犹新的话:〃从恋爱到结婚不一定非得需要很长时间要那么长时间干嘛呢?继续了解?看她吃饭是不是吧唧嘴?睡觉时打不打呼噜?好多东西也许一生都了解不完,我可以把这些留给今后的那么长时间。〃
他还说:〃我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一个化学原理,是说一种物质合成现象的,叫做'易合难解,易解难溶',就好象溴和银,把这两种物质合成非常困难,需要几百度的高温才生成出'溴化银',可是它只要一遇到空气,很快就会分解。但是硫酸和铜就很容易产生反应,之后生成一种非常美丽的蓝色液体'硫酸铜',它就非常稳定我觉得婚姻应该也一样。〃
我当时觉得感动。通过他的浪漫故事,让我相信这世上有唯美的事物存在。
而如今让人遗憾的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这一段三天成就的传奇就这么过去的时候,痛心的也许不止高晓松一个。
作为一个希望在物质世界看到童话的人,我觉得很可惜。
说不清楚的口水官司
前任助理以“经纪人”的身份把他推上了被告席。看着那个女孩化了妆之后在电视上含泪陈述被欺骗、被恐吓的经历和感受,我觉得自己好像都不认识她。
演艺界人士出了名之后会变得非常忙碌,机会和诱惑突然多起来,同时身边充满了甜言蜜语和形形色色围绕你的人。这会让你一时难以把握,也看不清楚自己的状态。
高晓松尤其如此,从十年前〃校园民谣〃的时候高晓松就开始出名了,当时他也不过才二十四岁。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简直可以用〃狂妄〃来形容。那时我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组做策划,导演把他找来讨论一个节目,高晓松当时开着一辆明黄色日本跑车,刚刚制作完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做电影导演的良好感觉呼之欲出。在他言谈之中流露出桀骜不驯之气,似乎一切都可以信手拈来。现在回想起来,他似乎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那就好象是一个人〃喝高了〃的感觉。这种状态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跑车,过瘾得毫无顾忌,但是一旦超速,后果自负。
我想,这也许就是高晓松那个说不清楚的官司的成因。
把时间倒拨回2000年的夏天。我在认识高晓松的同时也认识了他的助理,那是一个从四川来北京发展的女子,当时她刚刚做这个工作不久,很有热情,第一次通电话我就感觉到了。而高晓松对她也很器重,如果有什么事情找他,他总会说:〃你先找我助理说吧。〃
后来有一次,高晓松在SOHU网站和郑钧做直播聊天,这个女孩找来了一些记者拍照采访,其中也包括我。直播结束之后她很有礼貌地送客,我因为在等SOHU的宣传人员而没有马上走,随后就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当时高晓松还没有离开,现场也有部分媒体,他的助理这时候应该协助媒体继续采访或是遣散他们,可是我看到高晓松正在一边和几个记者聊天,而他的助理却找了一个摄影师在屋子另一边为自己拍照,还对着镜头频频摆出各种pose,两个人一时间各做各的事、谁也不管谁,给人感觉有些奇怪。这个细节让我认为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很不合规范。
5、高晓松的闪电婚姻和口水官司(2)
大约一周以后,受人之托,我撮合高晓松代表SOHU和国内一家很大的音像发行公司谈合作,大家约在京广中心见面。刚开始谈了不到15分钟,高晓松的手机就响,接了电话之后他说家里有急事,改天再请吃饭赔罪,然后匆匆走了。他的助理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又陪我们聊了一会儿。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我说到自己在深圳闯荡的经历,同时也抱怨高晓松承诺过她的一些条件都没有兑现,比如工资很低、没有给她配电脑、没有帮她进入SOHU工作等等。听了她的这番话让我觉得很奇怪他们两个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合作呢?
我问她:〃他真的许诺过吗?那么你有没有和高晓松签过工作合同?〃
她苦笑,之后摇摇头:〃我们都说过好几次了,大家也是朋友。这个还要签合同吗?〃
当时我想,也许她刚到北京,一切都不熟悉,于是告诉她:〃既然是劳务关系,就一定要签合同,不然怎么监督他的承诺呢?这不是够不够朋友的问题,这是必要的程序,如果你提出来,高晓松应该不会不同意。〃
她不置可否。其实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她是很聪明的一个人,而且她还有过在南方城市的工作经验,那么她怎么会不懂需要签合同保障自己?如果她觉得这个合作不满意可以另谋职业,没有人强迫她做这个工作呀。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想不通这个问题。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更奇妙。高晓松的官司开始了,他和前任助理一度很亲密的工作关系变成了被告和原告的关系,很多报纸和电视节目都参与了官司的炒作,而且那个〃高晓松助理〃的身份突然变成了〃高晓松前任经纪人〃,看着那个女孩化了妆之后在电视上含泪陈述被欺骗、被恐吓的经历和感受,我觉得自己好象都不认识她。
而高晓松这时候在干嘛?他怎么不出声?这两个人到底在演什么戏?
很快,〃高晓松前任经纪人〃的新歌单曲就对媒体发布了,她头戴金黄色假发衣服穿得很夸张;并且时隔不久,她写的一本专门讲述这个事件来龙去脉的书也出版了。接着,她又开始频繁接受媒体的采访,每次说完她和高晓松的事情之后,照例再谈一些自己的发展计划。
这时候我好象明白她想做什么了,种种行动表示她想借此出名。
在娱乐圈里发展,〃想出名〃应该是很正常的想法。
一个旁观者的建议
对那些让人揪心的缤纷往事,我们可以陪高晓松最后再回首一次。同时告诉他:每个人都没必要拿往事和自己过不去。
当时高晓松正被离婚弄得焦头烂额,我想这件事也一定让他额烂头焦。而作为同时认识原告和被告的一个局外人,我不太清楚他们之间到底有过什么承诺和恩怨,只是,我实在想不到这两个人会因为这场官司而增加了彼此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好象是一场精彩的多场次话剧。无论古今中外,似乎只要有娱乐圈这个名利场存在,这一类轻喜剧就永远不会有谢幕的一天。
作为高晓松官司的一个旁观者,尽管我搞不清楚其中玄机,但是还想为此提供一点自己的建议
建议才子高晓松从此收敛一点自己〃张扬〃的锋芒,有利于自己今后的发展和结交更广泛的朋友;
建议娱乐行业雇佣双方从此养成签定工作合同的习惯,一切都白纸黑字明白一点,意见不一致可以协商。既保护自己的利益也避免今后的口舌之争。
建议所有对娱乐圈有兴趣并且想进去冲浪的人认清风险、摆正心态。
建议所有正处在风头浪尖上的名人明星记住唐代魏征的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使现在有名有利有人缘,但是你并不是神。
说到这,我都有点忘了自己想的是什么好象说的是高晓松的官司。
可是,现在还有人记得这个官司吗?
在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的访谈里,高晓松承认自己一贯很顺,而最不顺的就是2001年,这一年他经历了我说的以上两件事。
人的记忆力其实很差,尤其是在每天都有新闻发生的娱乐圈。对于那些让人揪心的缤纷的前尘往事,我们可以陪着高晓松最后再回首一次,同时告诉他有时间的话就计划一下将来吧,趁着还年轻。
每个人都没必要拿往事和自己过不去。
6、给何炅的一封信(1)
我和何炅相识的时候大家还都是学生。在1995年辽宁电视台的一个晚会剧组,我是歌曲作者,他是晚会主持人。那时他刚刚开始出名,读大学二年级,待人非常真诚。来北京之后,我在“中戏”,他在“北外”,我们有空的时候彼此到对方的学校看看。在他毕业之前还曾经打电话给我,商量是留校工作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继续做他的儿童节目。
随着主持人何炅越来越红、越来越忙,我们的联络就越来越少。记得上一次打电话还是
'
在2000年。可能他现在已经不记得我是谁了。
跟何炅没有任何工作上的合作,我也从没有给他做过专访。
作为一个相识8年的老朋友,我只保留了他的一封信和一张贺卡。
一封旧信中的温馨
信是1996年年底发出的,聊聊近况和我让他写的一点东西,随信寄了一张照片。“天气冷了,记得加衣。”他在信的末尾很细心地写道。
现在真的已经习惯了电脑。前几天,我给远在美国的父母写家信,发觉好久不拿笔之后竟然有些用不惯,写出来的字也陌生得很,并且有些字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写。
可是,我就是靠写字维生的人啊。竟然不会写字了?!我一时惶恐,决定以后定期练习写写字,重点项目就是写信。
我曾经有和别人通信的习惯当然是写在纸上的信。在我的一个箱子里有些旧信,来自从前的朋友和读者。它们记载了我做〃娱记〃时的一些点滴情节,有6、7年的历史了,信纸已经有些发黄。
在整理一堆娱乐圈朋友寄来的贺卡和信笺的时候,我发现了何炅的信。
他的字体很工整清秀,一个字一个字排列得规规矩矩,用的是学校的信纸,因为当时他还没有毕业。信是1996年年底发出的,聊聊近况和我让他写的一点东西,随信寄了一张照片。〃天气冷了,记得加衣。〃他在信的末尾很细心地写道。
1994年中央电视台的大学生毕业晚会成就了很多人。
那是一台格调非常清新的晚会,雏形是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联欢会,后来被中央电视台拿过来做大了。那台晚会推出了很多好节目,包括歌曲《同桌的你》、小品《幸福牌鞋垫》(好象是这个名字),同时也推出了一批新的明星高晓松、老狼、还有何炅。
何炅就是演小品的那个男生,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
1995年春天,我在沈阳音乐学院即将毕业,辽宁电视台文艺部搞了一台〃五·四青年节晚会〃,把辽宁籍的主持人姜丰请回来主持。姜丰同时带来了刚刚名声雀起的何炅。当时我和一个曲作者一起写晚会的主题歌,大家在同一个剧组。何炅出人意料的谦和,和每个人相处都很好,我们很快就熟悉了。
晚会录像完毕,大家一起玩的时候何炅过来请我跳舞,发现我比他还要高一点,就开玩笑说简直要自卑死了。我说你不用自卑,每次我们学校开舞会男生都不敢请我跳舞,做〃壁花〃做惯了,这次你算是救了我。我们一起笑出声来。
当时他是北京外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学生,他的专业对我来说新鲜而陌生。我让他随便说几句给我听听,结果听了之后感觉入耳难化。他说:〃因为英语系太热门了,当初就报了这个冷门的语种。入学之后我一看教材,觉得阿拉伯文有点眼熟这不就是奶粉包装袋上的说明书么?〃
大家聊得很愉快。临别的时候我跟何炅说可能会去北京读中央戏剧学院,他听了很高兴,把自己的呼机号留给我,说到了北京记得联络。
当年他叫“大拇哥”
何炅的心很细,已经过去很久了,他还记得很多辽宁电视台的人,说起当时晚会的一些细节来也头头是道。从他的神情里,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很真诚的男孩子。
1995年9月,我开始了在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的学习生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