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整个欧洲与中国版图大小差不多,大约1000万平方公里。从意大利到西班牙所在的伊比里亚半岛就像从广东到山东一样的概念。这欧洲两地之间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那么的不同,其实他们还是具有许多相同点的。气候接近,皆濒临地中海,他们都曾经与阿拉伯人长期交往,并且远古时期同样受到腓尼基文化的浸染,相信他们更多的共同点在远古就已经奠定,他们中间一定有一大部分人具有这一共同祖先——腓尼基人。另外,他们懒散而热情,浪漫而豪放,勇敢而虔诚。这些共同点似乎都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唯有西班牙与意大利人是那么的接近。    
    查看历史时期的许多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很可能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联系远远超过中国与意大利之间的许多距离更近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从心理上非常亲切,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相信有一条神秘的红线连接着这两端。在许多联系东亚与欧洲的古代路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意大利北部(或热那亚或威尼斯)就是欧洲方面的终点,为什么终止于这里而不是其他地区?商人来往于这条线路,宗教人士也来往于这条线路,探险家更是穿梭于这条线路。哥伦布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他走向“亚洲”的探险,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叙述他那惊人的游记。欧洲还没有一个国家与中国有这样特殊的情谊与密切联系,这是为什么?这些现象必须在文化与考古方面重新做出解释。    
    有人常问我,为什么在我的体系里不是距离中国更近的地区给中国带来了文明,而是更远距离的人们?似乎我的推论不合乎情理。实际上许多常识之下让我们对某些真相缺乏深入分析,某些浅薄的常识让我们产生了错觉。恰好是近距离的地区之间不能拉开文明的差距,没有文明的落差所以就没有传播动力。为什么独独多集中于西亚、甚至某些时期与遥远的意大利联系在一起,一定有一些潜在的规律在发生作用,很可能距离越远,在商业或政治方面越能够获得最高的利润。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商业上的“dead line”效应,商品的定价在某一个区域之内的价格是没有利润的(比如定价很低),在另外一个区域内收益平平,而在另外一个高价区域内可能获得最大利润,但也有一个价位区域会碰上“dead line”。所以,西亚或地中海上的意大利与中国之间可能存在着一条神秘的以距离而定的文明“利润线”。     
    意大利到达东亚的古代中转点,一个是从黎巴嫩转波斯湾进入中国,另外一条线索可以考虑3000年前部分西奈半岛曾经处于海平面之下时,那些善于航海的人们顺利地从红海穿越印度洋到太平洋去施展他们的商业与政治天才。一旦西奈半岛的“咽喉”从水下突起,这条道路就等于被生生掐断,这个自然因素也导致红海南段“萨巴帝国”的生生灭灭。在更原始的时代,很可能全球有通衢。    
    “热那亚人在商业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创造性的重要贡献。他们在商业经营中曾组织‘海上协会’,发售股票,分配利润,并共同承担风险,可以说是近代股份公司的滥觞。又如,他们在叙利亚的居留地里进行殖民实验,13世纪又在黑海沿岸商业据点以及周围推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殖民帝国。我们似乎可以从近代商业殖民主义中看到它的影子。”(15页)难道我们不能从中看到更古的踪影?    
    总之,这个15世纪的意大利人,一个处于伊特鲁西亚古老文化区域内的热那亚的哥伦布,他之奔走葡萄牙与西班牙,他之冒险于大西洋的勇敢而决绝的精神,都让我们领略了环地中海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假如他们敢闯未知的大西洋,他们的祖先为什么不会沿岸东行呢?这太不合逻辑。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健忘的人类

    健忘的人类    
    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踪迹在这本书里被一再提及。    
    “1270年,热那亚水手在大西洋沿岸重新发现了加那利群岛(属葡萄牙)。因为早在上古时代腓尼基人就曾探测过这里……只是后来被人遗忘了。”(21页)被人遗忘的还有更多的历史。就在同一本书里,作者还提到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实际上早被腓尼基人登临,因为在岛上发现了腓尼基人的钱币。假如他们到达过亚速尔群岛,很难相信那些探险家会不继续前进探索海洋的对面是什么。因为这个群岛几乎在大西洋的中间,距离里斯本大约1500公里。对这一点做出对应验证的是,同时美洲许多土著部落中间传诵着白人“天神”的神话,并且他们的文明高于当地,印第安人尊敬这些“白人”,期盼他们再次“从天降临”。或许他们正是来自欧洲的腓尼基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欧洲其他善于航海的人。    
    “阿兹特克神话说:在遥远的古代,来自东方的‘白神魁扎尔科亚特尔;(意为‘受尊敬的外来人’)有着白皙的皮肤和长长的胡须,曾经给他们带来升平气象,后遭术士谗害,乘帆船回东方去了。‘白神’在将来某一天要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重返这里恢复他的统治。及至16世纪初,阿兹特克末代国王蒙特祖玛已面临着西班牙人入侵的威胁,据说蒙特祖玛相信这个终止他的尊严和王国的预言,认为科尔特斯(意为西班牙人,1485…1547年)就是‘白神’前来取代他的王位的。”(220页)“在巴哈马附近的阿拉瓦克人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哥伦布率船队到美洲探险的过程中,也有人说他们见到过一个穿白袍的白人在印第安人中间,不过那人很快消失了,这个现象后来被作为幻觉而被忽略。这些历史与神话传说扑朔迷离,在哥伦布之前肯定有过白人到达过美洲,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他们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观察印第安人,以及考虑到他们总体的肤色与语言等,美洲土著大部分人应是从亚洲过去的,从欧洲到达美洲的人们在哥伦布之前不是主流,只在他们的神话中留下一抹重重的神奇色彩。在欧洲的大西洋岸边曾经发现过五官扁平的尸体,哥伦布时代的人把那些人当成了“中国人”,这个误解说明美洲人与东亚人种的接近,同时这也使哥伦布误认为大西洋对岸就是东亚的起点,但更说明了大西洋的洋流或风暴会无意间把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推向彼岸。我相信腓尼基时代也会有人见到对岸漂流过来的人们,并且他们曾经面对那些人们或疑惑过或决心前去探险而永远没有折返。    
    哥伦布之前500年,著名的挪威人“红发埃里克”及其后代曾经冰岛从格陵兰岛踏上今天属于加拿大的的纽芬兰岛,他们曾经与北美洲土著发生过冲突。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旧大陆与新大陆遭遇的事件,当然也是“发现”新大陆的一个事件,但到了哥伦布时代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些事情。在哥伦布之后人们才把这个事件重新挖掘出来。    
    从某个角度讲,《圣经》是一本世界上最早的“世界通史”,它记载的许多事件已经得到了考古的支持。哥伦布的一生中许多关口都会拿《圣经》鼓励自己,甚至他认为《圣经》给出了准确的预言。我不认为那真的是“预言”,实际上那是一些已经被探测证实的地球秘密,是些曾经被发现和认识的事物,后来被人类遗忘,就当“预言”看待。当哥伦布去验证这些“预言”的时候,当然就“显圣”了。这里我指的多是《旧约》。    
    古罗马作家塞尼卡(约公元前4 …公元65年)的作品《美狄亚》有关发现新世界的诗歌也被哥伦布当做是一种预言,也是同样的例证。尤其那是来自古罗马的作品,就更有理由被认为曾经有驻扎在热那亚的水手发现过一个新大陆,所以古罗马的作家才会提到那些事件。    
    人类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许多次集体失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联系,旧大陆与美洲之间的联系,都有可能是一种遗忘之后的再探索。之所以发生这个遗忘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缺乏文字记载,甚至在文字已经完备的年代里许多知识也是被一再重复“发明”和“发现”,这一现象屡见不鲜。    
    1492年9月8日哥伦布开始首航,9月16日船队进入一个“足有中国面积那样大”的“萨尔加索海”(即马尾藻海)。“古代腓尼基人冒险家就曾经闯荡过‘满是浮动海藻的浅海’。”(199页)希腊也记载过这个奇特的海域。10月初他们才摆脱了这个巨大的马尾藻海,10月12日即发现“新大陆”。    
    腓尼基人是否真正从大西洋到达过美洲没有记载。那时文字还不完备是个原因,其实即便是文字完备的时期也未必人们不会忘记。所以,让我们为这一历史之谜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无论如何,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见到美洲大陆的人,在他之前印第安人已经生活在那里。腓尼基人起码到达距离美洲很近的“马尾藻海”已是公论。从这个起点再来推论大本营在黎巴嫩的腓尼基人,他们之沿海岸线到达东亚的事实几乎昭然若揭。一则“马尾藻海”与中国距离黎巴嫩具有同样的距离;二则到达中国比到达“马尾藻海”从技术上要容易得多,why not?     
    距离葡萄牙西南约900公里处有一片群岛,马德拉群岛。“‘马德拉’在拉丁文中,意思是‘紫色染料’,古罗马人曾发现过这个群岛。1350年前后,热那亚人再度发现了这群荒岛。”(51页)后来葡萄牙国王把这群荒岛命名为“马德拉①”,葡语意思为“森林”之岛。    
    以上同一处地理被人类两次“发现”,并且是在文字已经成熟之后,再次证明了人类失忆很普遍。它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说明,来自意大利的人们确实擅长航海,而且他们与伊比利亚半岛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而这个联系从腓尼基人时代就已经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到何种程度可能是一般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实际上就在哥伦布时期,南部意大利就属于西班牙王国,他们是同一个国家!当然西班牙与当时的其他王国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皇室联系,通过联姻,包括与葡萄牙、英国以及德国、奥地利等都是西班牙的“亲戚”。我曾在2005年出版的《偏执批判》一书中把西班牙称呼为“欧洲的老丈人”。哥伦布死后不久西班牙即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合并为同一国家,他们共由同一个皇帝②统治。从这方面更能看出来欧洲相当于一个中国的意思来。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人类学与社会学借鉴

    美洲之于新石器时期的东亚人类学与社会学借鉴    
    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尚处于标准的新石器时代。欧洲与美洲的这次不期而遇既是一次文明的碰撞,也是一次文明的交流,更是一次文明巨大落差下的输入与被输入。欧洲的文明传播过去,美洲的文明也传播到旧大陆。其间的许多信息,对于关注上古文明传播的研究者们有着丰厚的人类学借鉴价值。    
    东亚新石器时期有着明显外来文明的痕迹,与哥伦布遭遇的美洲印第安人基本上处于同样的文明阶梯。所不同的是,东亚当时与中东附近的文明落差可能没有哥伦布时期与美洲的差距那么大。所以,哥伦布带去的“先进”欧洲文明对于美洲文明而言几乎是一种对原有文明的毁灭,但我估计当初东亚与中东文明间更多是一种交流与融合,因为那个时期两地落差不是那么悬殊。    
    通过对印第安人在“先进”文明面前的反应与态度的考察,从社会学角度也可以对中国当时土著的反应推想一二。《哥伦布全传》一书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资料,这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其实,我多半就是冲着这个收益而阅读类似众多历史文献的。后面我将继续阅读相关的《印卡王室述评》,更明显带有社会学和人类学借鉴目的。    
    哥伦布第一次见到印第安人的印象:“他们向我们表示友好……。我给了他们一些不值钱的东西。他们得到这些东西后如获至宝,爱不释手,高兴万分,立刻变成了我们的朋友,真是奇迹般的场面!……这些人赤贫如洗。他们一丝不挂,赤条条生下来时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就连妇女也是如此……年龄都不超过30岁。他们五官端正,体格匀称,相貌俊美。他们的头发又粗又硬,像马鬃一样,除了头部后边披着长发,从来不剪以外,前额的头发齐眉为止。他们的皮肤是深褐色的……即不黑也不白①。他们有的人把身上涂成黑色,有的涂成白色,还有涂成红色的。有的涂在脸上,有的涂在全身……他们没有武器,也不懂武器是什么。因为当我把剑拿给他们看时,他们由于无知竟然一下子抓住了剑刃,以致割伤了自己的手。他们没有铁器,他们的矛枪是一根没有铁矛尖的木棒,在木棒顶端装上鱼牙,或别的尖利的东西。他们一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强壮,举止优美。……他们天资聪明,十分机灵,很快就能重复一遍向他们所说的话……看来他们没有什么宗教。”(225…226页)    
    印第安人的坦诚与慷慨给欧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伦布给人写信说,假如不是亲眼所见简直不能相信这些人的热情好客。可能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群大概都是如此淳朴善良,同时这个单纯也给殖民留下了可乘之机。    
    没有铁器,没有武器,也没有青铜器,但美洲人纺织与陶器发达,并且有卓越的农业成就。这些状况整体可能接近东亚4000…5000年前的社会状况,完全可以把这个时期的美洲印第安人设想为上古“三代”时期的东亚人加以研究。    
    我推测在3000多年前人类的一次航海技术更新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但许多人不相信那个时期的原始人有发达的航海或渡河工具。如此看来,考察同时期印第安人的船舶情况就成为必要的任务。    
    书中许多地方描述过印第安人的独木舟,并且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报告。其一:“独木舟用整棵树干凿成,像一条长筏子,就该地条件而论,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