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5647-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哥伦布四次航行探险总的方向一次比一次南移,所以他总是能碰到新的印第安部落。第四次航行中,一些印第安人第一次见到哥伦布的记事本、羽毛笔和墨水。“围观的土著人看到这些书写工具,误以为是巫师施行巫术的魔具,惊叫一声,四散逃走”。我想知道这到底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书写的文字还是看到了这些书写工具而引起的后果。按说从西班牙过来的新工具不计其数,对于印第安人来说他们都是新奇的,但最神奇的应该是有字从笔端下面规整地爬出来了吧。所以,土著对于文字这一文明的过分敬畏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现代人因为已经对于文字的书写习以为常就熟视无睹,假如第一次看见有人书写可能还真的有些难以置信。发生在美洲土著人中间的这一幕使人联想到中国文字出现时雷电轰鸣、鬼神惊慌的困惑。很多人无法理解仓颉造字何以如此惊天动地,看来确实可以产生如此的心理效应。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假如一个“文明人”在多雷的季节恰好在造字书写,一个东亚原始人看到这一幕然后留下仓颉那样神奇的传说也是顺理成章的。
1503年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冲突升级,哥伦布在“饥饿与叛乱”中困守牙买加一年。哥伦布对于当地土著恩威并施免于一死,是“文明”知识救了驾。哥伦布是个很好的天文学家,他准确计算出1504年2月29日晚上将会发生月食,所以他召集素有日月星辰崇拜的印第安人首领到他那里。他宣告:我是天神(上帝)派来的白人大酋长,为了惩罚你们今天就把月亮摘下来。月食按时发生了,这以后印第安人很顺从地执行了给“大酋长”哥伦布送粮的任务,并且开始信奉“上帝”。
1504年6月哥伦布离开美洲,至此他的美洲探险整整过去了12年。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哥伦布只是一名发现新大陆的先驱,后来的总督奥万多“才是真正的殖民制度的建立者和奠基人”。许多与哥伦布交好的酋长或首领后来皆被这位“奠基人”残忍杀害。1503年一次他就诱骗杀害了80名头人,他的行为甚至遭到在那里热情传教的教士的抨击。
哥伦布早在发现美洲并非印度时就打算彻底做一次环球旅行,以探清世界的全貌,并且在1502年正式提出过申请。但是他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宏愿,直到1506年逝世。
其弟巴托罗梅据说与一美丽女酋长结好,但此女在后来的殖民风暴中被其他团伙缴获杀害。哥伦布在印第安收养过一个土著孩子,该人对哥伦布一直忠心耿耿。这些事例都可以看做殖民者与当地的融合,但等待着双方的将是更多的冲突。殖民者之间的冲突与殖民者与土著人的冲突一直交织在一起,持续了长达几个世纪。与今天接轨的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是殖民者带去的。牛马、车轮、文字,除了黄金与铜之外的诸多金属加工工艺,都是旧大陆的殖民者带过去的。国家、宗教概念的产生,同样来自这些殖民者。这方面中国上古“三代”都可以借鉴考虑。
西班牙在教皇的庇护之下占领了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葡萄牙一个船队被大风意外吹到了南美的巴西,所以他们也及时找回了在美洲的所得。北部欧洲如英国等国家则占领了北美地区。就这样,美洲很快被欧洲瓜分完毕,人类的最后一个“世外桃源”彻底完结。回忆为什么东亚在最初会有成千上万的“方国”,恐怕也是一种类似的“发现”与瓜分。地理对应很有说服力,即北方旧大陆占领新大陆的北方,南方则抢占南方新大陆,先东边后西边,而且只要是旧大陆的列强都没有放过这个掠夺的机会。我相信人类在过去的1万年里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一直执行着类似的文明传播逻辑。
亚洲与发现新大陆这一世界大事擦肩而过。我至今不太明白为什么郑和那样大的船队竟然没有尝试去探索新世界。要知道,欧洲尽管距离美洲近,但中国人与美洲也只隔着一个大海——太平洋,并且这个海上有无数的岛屿可以停歇,太平洋比大西洋宽阔不是一个理由;另外,在实地探索之前哥伦布并不知道大西洋对岸有多远。我认为郑和或中国人没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知识的缺乏与观念的闭塞,尤其是缺乏科学探索的精神。极端一点应该说中国没有经历文艺复兴以及缺乏教会的推波助澜。
西班牙在伊沙白拉女王统治前是个穆斯林色彩浓厚的国家,这里多民族和谐共处。自从女王赶走了穆斯林之后,这里成为天主教的天下,穆斯林成为俘虏和奴隶,犹太人也受到明令驱逐,即便有犹太富翁拿出巨额资金愿意换取这些犹太人的自由也遭到女王的断然拒绝,数十万犹太人就此流离失所。对于犹太人的排斥很多人考虑为单纯的种族歧视,其实更多来源于宗教情节。尽管犹太人与天主教同样信奉《圣经》,但不同之处在于,犹太教只承认《旧约》。
在这本书里,不仅作者提到在西班牙本土依然保留有古代腓尼基人的踪迹,而且提到大约3000年前犹太人已经来到西班牙定居的事实。我以往也强调过腓尼基人中间很可能就有犹太人的成分。另外,西班牙的大部分犹太人是经北非反抗罗马统治时期来到西班牙的。“长期以来,犹太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历史上,无论是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或者是科学史的每一页上,都记载着他们创造性的贡献。”
哥伦布时期西班牙大规模驱逐犹太人的事件,以及后来驱逐摩尔人,作者认为是一场“人才的流失”,或者是“智力和技术的转移”,“成为西班牙后来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罗马有多远》 第三部分命名文化
命名文化
我曾经猜测过许多世界地名包括美洲地名是否与《圣经》里的圣家族有联系。这本书解开了部分秘密。
比如美洲(America)已经可以排除与《圣经》圣家族的联系,因为那来自一个名叫阿美利哥·维斯普齐的人的名字(参考351页)。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德国的一个宇宙志小组偶然读到他的《航海日记》,其中可能称他于1497(可能是1499的笔误)年发现了“另一个大陆”,故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块土地。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个阿美利哥·维斯普齐可以说与哥伦布是同乡。他来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里与热那亚在今天都同属意大利,而且在更古的时代他们曾经同属于一个文化区域:伊特鲁里亚。
“秘鲁”是印第安语“河流”的意思。这个称呼也让人想起希伯来人(Hebrew)的发音,秘鲁(Peru)可以对应“brew”,或许“brew”正有“大河”的意思,因为Hebrew的意思是跨过大河的人们。假如知道Hebrew实际为Habiru之误,问题就更清楚了。
“巴哈马(Bahamas)”是“浅滩”的意思。“亚马逊河(Amazon)”则是一个西班牙探险家在那里发现“女人国”时根据《希腊神话》命名的。“特里尼达(Trinidad)”是因为西班牙殖民者“三位一体(trinity)”的宗教信仰,由哥伦布命名,可谓“音译”。“卡瓦尼亚斯”港的意思是“有棚屋的地方”,因为哥伦布他们到达那里的时候看到了棚屋。
看来没有或很少是真正因为印第安人的命名而留传下来。整个美洲大陆的地理命名基本上被欧化了,呈现出强烈的殖民者色彩。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现象,因为它给我以前的一些推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说明殖民者给占领地取名是普遍的。
那里还有一些地名是对于旧大陆的重复命名,以示纪念。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西印度”。为纪念哥伦布的父亲,美洲有了一个叫“多明各”的地方。“伊沙白拉城”这样的名字更明显为西班牙文化痕迹。“委内瑞拉(Venezuela)”则是“小威尼斯(Venice)”的意思,因为那里的许多房屋建造在水上,作为意大利人更容易联想到他的故乡土地。1503年1月6日“主显节”这天哥伦布带人来到一个港口,他命名那个地方为“伯利恒(bethlehem)”,又转音为“贝伦”。
哥伦布日夜盼望到达中国,所以他还把新大陆的一些地方命名为欧洲人称呼中国的名字“塞里斯”。
基于以上的例证,我更有信心认为,“China”很可能就是“Sina”或“Cana”的异地纪念。
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存在的这块大陆有几个不同的名字,最初它叫“西印度”,后来叫“美洲”,经常也被称呼为“新大陆”或者“第四个大陆”,到底叫哪个名字看什么情况下以及谁来称呼了。
一些细碎有趣的资料
1。北欧人一般被称呼为“诺曼人”。“他们在很早就到达过冰岛,甚至发现了格陵兰和北美洲。”(57页)一般人认为,历史时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善水民族为诺曼人、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史前时期我们知道最著名的水上民族是腓尼基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部分善水的诺曼人、阿拉伯人以及中国人与腓尼基人的后裔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2。哥伦布在一本书中批注道:“(在爱尔兰)我们发现了两个抱着木头的遇难者,一男一女,女的非常美丽,他们大概是脸型扁平的芬兰人或拉普人。”(64页)这也是哥伦布最初误解中国就是大西洋西岸的一个例子?后来还有人在亚速尔群岛看到过脸型扁平的尸体。
这些人有可能是大西洋对岸的美洲人,但也有可能真是北欧的拉普人。
北欧接近极地生活的人们属于蒙古人种,与欧洲白人不同。有关他们的起源引起很多人的争论。我认为他们有可能是从亚洲通过美洲过去的爱斯基摩人的一支,也有可能是极早时期的非洲移民后裔,由于与后来的欧洲白人祖先没有经过杂交,所以依旧保留了他们独特的外貌特征。亚洲、美洲与欧洲距离似乎很远,但靠近极地各洲间的距离大大短于地球其他纬度地区的距离。
3。作为地理探险家哥伦布观察风物,描绘地图。他记录了海湾、悬崖、巨石、树林,还有生物种类、房屋造型、矿产以及人类活动等。这些行为都让人不禁联想并怀疑中国奇书《山海经》是由一个类似的探险家写就。
4。“哥伦布(Columbus)”这个姓氏原意为“鸽子(gezi)”。两者的发音近似引出另外一个话题。
最近我正寻找一本名字叫“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的书籍,作者为谈济民先生。书尚未见到,据说2001年前后出版,其主要观点为汉语中有较为明显的印欧语痕迹,并且罗列了许多例证。曾经有很多人指责我使用英语套汉语,说“不严谨”。我一直认为我的做法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我的前提是人类同源,汉语与英语的同源关系自然也是“文明同源”说的一部分。
5。中国自古一直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无独有偶,西方也一直如此,尤其是基督教教士也始终坚持这个理论。尽管“地圆”说早就有人提出却一直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就在哥伦布时期两种理论依然在争论不休。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再次深深怀疑中国的“天圆地方”理论最初来自哪里?为什么会全球同此?
6。“1493年,哥伦布首航带回来的印第安人黄金饰物的价值,就是首航经费的170倍”。“到1600年,……后继者们从新大陆运回的黄金和白银已达1亿千克。对此,有人惊呼,这些大量的黄金和白银简直可以铺满塞维利亚的街道!巨大的财富,曾经一度促使西班牙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蓬勃发展。”(159页)
腓尼基人在历史上几乎经历了同样的暴发过程,就是依靠了商业与航海。他们会对东亚的丝绸视而不见吗?这不合乎逻辑。
7。“据说阿拉瓦克人有一种风俗,当婴儿头骨未定时用木板将额头夹平,使额面平展坚固,足以抵挡他们的敌人加勒比人的弓箭。”(226页)中国北部地区,或称大约北纬40度地区,比如中国甘肃的裕固族同胞,有类似的传统。
8。印第安人以黄金为“天神的粪便”,他们认为黄金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御寒,因而不受重视(234页)。而西班牙人尚未到达这里就一心只想着怎么能够找到黄金。这一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这让人联想起中国在商周之前鲜有黄金物品的考古发现是不是也遭遇过同样的情形。西亚地区一直有黄金为贵的习惯,或许在新石器时期有许多西亚人奔赴东亚寻找黄金,所以东亚的黄金大多被搜罗一空。这并非不可能。
9。玉米在印第安人那里被称呼为“马伊斯(maiz)”,类似中国的“麦子(maizi)”发音。“现代英语称玉米为maize即源于此”(236页)。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不过应该注意的是,中美洲附近如墨西哥一带的人们才那样发音,而南美洲似乎就称呼为别的,如秘鲁一带的人们发音为“撒拉”,在秘鲁似乎还有因品种而不同的更详细叫法。我很想知道中国“麦子”的称呼有多长时间的历史以及是否所有的粮食都有被称呼为“麦子”的时期。大麦与小麦在中东应该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10。美洲当地土著传说,太阳、月亮以及人类祖先都是从洞里爬出来的。这似乎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传说有一些关联。
11。西班牙的瓜达普罗修道院是个圣地,这里的“圣母以拯救士兵免于战死,救助水手免遭溺毙而闻名远近”。(364页)哥伦布曾经在这里向圣母还愿。天主教信奉圣母“玛利亚”。这个信息让我从直觉上怀疑中国的“妈祖”崇拜是否与圣母玛利亚也有关系。一般传说中国的“妈祖”崇拜起源于宋时福建一带,而此时恰好为外来客商以及基督教人士云集福建泉州的一个特殊时期。“妈祖”该不会是信奉“玛利亚”的天主教在中国的一种本土化?当然,这也没有排除与西王母的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